古代皇帝的封号(如崇祯 康熙 唐太宗 秦始皇 汉武帝)在死前有还后人是加的

如题所述

古代皇帝没有“封号”,应该是“年号、谥号、尊号、庙号”
1)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2)谥号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3)尊号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4)年号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9-17
一:你说的这样东西叫“谥号”。

二:中国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前事迹和品德,评定一个称号以示表彰,即称为“谥法”。始于西周中叶稍后。从周文王、武王至懿王,王号均自称。考王之后,方有谥法。后仍有自立王号者,如春秋时,楚君熊通自立为武王。天子及诸侯死后,由卿大夫议定谥号。秦始皇废不用。汉初恢复。以后帝王谥号由礼官议上。贵族大臣死后定谥,由朝廷赐予。明清定谥属礼部。此外,又有私谥,始于东汉,大多是士大夫死后由亲族门生故吏为之立谥,故称私谥。

三:谥法在刚兴起的时候,没太严密的规定,一般只是后人对先人功绩的怀念,没有恶谥。谥号的善恶,是在周召共和时产生的,如当时的厉王。春秋时代,谥法逐渐制度化,出现了所谓的“子议父,臣议君”。这时的谥法,由于国家的众多,各国的标准也不同,有宽有严,不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谥号的善恶,根据诸侯的形迹来定。在时间上说,各国一般都是前期给谥号时候严,后期逐渐放宽了标准,也许是因为权力下移的原因吧。   从孔子时候起,儒家有意识地把谥法作为以礼教褒贬人物,挽救社会风气,调整人际关系的手段。在《论语》上面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一点。孟子又对这一点加以发扬光大。和孟子同时产生了伪托周公做的被编入《逸周书》的《谥法解》,这本书是谥法在后来的重要依据。   秦时,秦始皇不打算让后人议论自己,废除了谥法。汉朝的时候又重新兴起,并且十分的严格。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谥法逐渐向平民化发展。到了唐宋时期,谥法发展到了极致。到了明清时期,谥法成了皇帝一个人的工具。   士大夫好名,不论是生前死后,都需要。作为统治者,为了笼络人才,采取了两种手段,一是在生前给士大夫以高官厚禄,再就是给士大夫死后一个谥号。汉时的谥号,一般只有一个字,在后面加侯字。也有两个字的,不过比较少。例如诸葛亮,谥为忠武侯。因为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忠武成了士大夫追求的目标。一般来说,汉时的谥号给得比较晚,一般在士大夫死后几年,蜀国只有诸葛亮、蒋琬、费祎、法正是例外,死时就给了。   谥号的授予,也要根据士大夫的地位,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给的。晋时的最好谥号是文献,因为王导得到了。唐时是文贞,唐时的几个名臣基本上都是这个谥号。宋时因为避讳,改为文正。范仲淹死后,谥为文正,因为范仲淹的人格魅力和影响,文正成为此后士大夫的追求。清代时候,有“唯‘文正’则不敢拟,出自特恩”的说法(《清史稿·礼志十二·凶礼二·赐谥条》),例如曾国藩。
第2个回答  2011-09-16
当皇上那一天就要改年号的 像什么汉武帝 唐太宗 这种就是后来给的 至于崇祯 康熙是他们自己的年号 可能没过太久的时间没有像汉武帝 唐太宗这种称号吧
第3个回答  2011-09-16
简单说,崇祯康熙乾隆开元天宝洪武等等都是每个皇帝在位时期的年号,是皇帝自己挑选的。
至于其他的都时候人家的,根据本人的事迹和性格追加。
第4个回答  2011-09-16
年号是生前的, 其它都是死后追问

详细点 最好能举例子 你说的太抽象咱语文功底不好

追答

比如崇祯、雍正都是年号,为了纪年用的,比若说雍正十一年,等等,
汉武帝全称为世宗孝武皇帝 是在他死后追封的庙号,

...康熙 唐太宗 秦始皇 汉武帝)在死前有还后人是加的
汉时的谥号,一般只有一个字,在后面加侯字。也有两个字的,

...康熙 唐太宗 秦始皇 汉武帝)在死前有还后人是加的
古代皇帝没有“封号”,应该是“年号、谥号、尊号、庙号”1)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

古代皇帝的什么什么王啊什么帝啊宗啊是后人为了区分而取的还是皇帝当时...
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光武帝刘秀上庙号);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

为什么中国皇帝谥号以前都叫帝(汉武帝、孝文帝),唐开始全叫宗(唐太宗...
先要说明一下,LZ举的例子中:“汉武帝、孝文帝”这二位的称谓中,分别只有“武”和“孝文”是死后后人追加的谥号;而“帝”既是在位时的政治封号(全称:皇帝),也是死后沿用的庙号“唐太宗、清高宗”这二位的称谓中,“太宗”和“高宗”都是死后使用的庙号,不是谥号。于是,我猜LZ的问题,有两层意思:...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号(如:明成祖)是在生前还是死后得到的?
当时称呼以前的皇帝一般称呼是庙号加尊号。比如朱棣,在明代的后代的标准叫法叫成祖文皇帝,或者叫文皇帝,现在可以叫永乐皇帝、明成祖等等了。3:明永乐帝朱棣全称为“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其中成祖为其庙号,文为谥号;其余则为尊号。4:分清庙号、尊号、谥号、年号的不同和...

古代帝王,大臣死后,朝廷追加的称号叫什么
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于是废了谥号,从他这个始皇帝开始,想传二世、三世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汉代开始又实行了。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他做皇帝的时候没有这个叫法,三国的文艺里在他做...

求中国古代皇帝从赢政到末代皇帝的称号,如:赢政→秦始皇
秦秦始皇-嬴政秦二世-嬴胡亥三世-嬴子婴西汉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汉高后-吕雉(即吕后)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汉昭帝-刘弗陵汉废帝-刘贺汉宣帝-刘询 汉元帝-刘奭 汉成帝-刘骜 汉哀帝-刘欣 汉平帝-刘衎 汉孺子-刘婴 东汉汉光武帝-刘秀 汉明帝-刘庄 汉章帝-刘炟 汉和帝-刘肇汉...

古时皇帝的封号是怎么来的?
。帝王的谥号,在隋朝以前均为一字或二字,如西汉的皇帝刘盈谥惠帝、刘恒谥文帝、刘启谥景帝,东汉的皇帝刘秀谥光武帝等即是。但是从唐朝开始,皇帝的谥号字数逐渐增加,例天宝十三年,玄宗李隆基决定将先帝的谥号都改为七个字如李渊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世民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关于古代皇帝的称呼!谢谢!!!
」在「辛」前加一「帝」字,是后人叙史时加添的,并非谥号; 「纣」可能是同人给他的恶谥。周代有谥,则确凿无疑,第一代周王姬发谥武,史称周武王: 武王之父姬昌虽未开创周朝,但武王追尊为王、加谥日文,称周文王。秦朝曾经废谥号。秦始皇认为,让谥是以子( 嗣皇帝)议父( 先帝)、以臣议君;...

关于皇帝的谥号
民无能名曰神。不名一善。靖民则法曰皇。靖安。德象天地曰帝。同于天地。仁义所往曰王。民往归之。立志及众曰公。志无私也。执应八方曰侯。所执行八方应之。赏庆刑威曰君。能行四者。从之成群曰君。民从之。扬善赋简曰圣。所称得人,所善得实,所赋得简。敬宾厚礼曰圣。厚于礼。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