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介绍一下朱熹的大义名分论?

如题所述

请参考以下资料
哲学思想 理气论 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②理是事物的规律。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一。“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位的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是第二性。
动静观 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气(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朱熹还论述了运动的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动这两种形态,他称之为“变”与“化”。他认为渐化中渗透着顿变,顿变中渗透着渐化。渐化积累,达到顿变。
格物致知论 朱熹用《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在认识来源问题上,朱熹既讲人生而有知的先验论,也不否认见闻之知。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穷其理。朱熹探讨了知行关系。他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从知识来源上说,知在先;从社会效果上看,知轻行重。而且知行互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心性理欲论 在人性论上,朱熹发挥了张载和程颐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认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是专指理言,有至善的、完美无缺的;“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有善有不善,两者统一在人身上,缺一则“做人不得”。与“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有联系的,还有“道心、人心”的理论。朱熹认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来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则为善。“人心”出于形气之私,是指饥食渴饮之类。如是,虽圣人亦不能无人心。不过圣人不以人心为主,而以道心为主。他认为“道心”与“人心”的关系既矛盾又联结,“道心”需要通过“人心”来安顿,“道心”与“人心”还有主从关系,“人心”须听命于“道心”。朱熹从心性说出发,探讨了天理人欲问题 。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的欲望,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8-09
大致是讲人道犹如天道,都有上下尊卑之别,人的地位尊卑都是天命造成的。

朱熹根据天地的自然法则,去论证君臣父子关系、上下尊卑的合理性。

在日本的幕府时期影响相当大。
第2个回答  2007-08-10
楼上啊,我看不到大义名分论在哪啊..

谁介绍一下朱熹的大义名分论?
哲学思想 理气论 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②理是事物的规律。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

如何理解他"一夜成熟得像个老人
”(朱子学新论P32-33) 1、融合儒释道法 首先朱熹继承和发扬了孔孟荀董之学,吸收了他们思想之精华,将孔孟仁礼学说、道德观及天命论逐渐演化,形成为了形而上学的天理,成为其思想体系的合理内核,孔孟仁义之学则演化为理气天命思想,使儒家学说更加具有理性的色彩。以天人关系问题为例,朱熹仍然坚持“天人合一”思想观...

儒家学说对江户时期的日本统治都有什么影响,它们成功么?
而宋代朱熹的“大义名分”思想,极符合刚刚建立起统治的江户幕府的政治需要。朱子学的思想功用就是将外在的政治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自觉。而朱子学的另一代表人物林罗山认为在忠孝不能两全时,应舍轻(孝)取重(忠),这与德川政府所倡导的主从制高于家长制的论调不谋而合。因此朱子学逐渐受到统治阶...

日本哲学的代表人物
水户学提倡“大义名分”论,它的尊王攘夷思想有助于重新巩固封建统治。当时日本的封建阶级企图用朱子学把封建等级制度合理化,但是,到17世纪,随着商品生产的日益发展和商人的抬头,朱子学便开始逐渐丧失影响,代之而起的是古学派。2.古学派。这一派的哲学家排斥汉唐以后的儒学。代表人物有山鹿素行、伊藤...

十三经简介
分别是:(一)通论礼意及学术;(二)解释《仪礼》单篇大义;(三)记孔子言行,或孔门及时人杂事;(四)记录并考证古代制度礼节;(五)记录古代格言。由于所记载的事情多样,如果分别来看,像是丧礼、祭礼的介绍,可以让读者了解古时的礼仪风貌;如果要贯穿整本书的核心思想,大致还是会以儒家思想、成德之教为主轴,如〈大学〉...

室町幕府的经济文化
在记述从“神代”至南朝后村上天皇即位(公元1341年)的历史著作《神皇正统记》中,著者北田亲房仿照朱熹《通鉴纲目》的宗旨,大力宣扬“大义名分论”,笔诛“乱臣贼子”。他还按朱熹唯心主义理气之说,对由来已久的“国土生成”和“天神出现”等神话加以演绎,为所谓“肇国悠久”和“皇位神圣”说赋以哲学“理论”,并...

谁能简单介绍一下玄学呀?
王弼还从哲学上探讨自然与名教(一般指以正名分、定尊卑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和道德规范)的关系,宣称名教出于自然,尊卑名分是自然的必然结果,应当反映自然。何晏作《道德论》、《论语集解》,王弼注《周易》、《老子》,著《论语释疑》,皆以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企图齐一儒道,调和自然与名教的矛盾。王、何等玄学家...

日本南北朝名将楠木正成的历史事实
后醍醐天皇就曾大力鼓吹朱熹的“三纲五常”和“大义名分论”,用以激励“朝臣气节”,为他的“中兴”事业卖命。有些学者对正成的“忠义”是不是宋学的“忠义”有争论。在我看来,正成是不是玄惠的门徒,他的“学问”是不是宋学,这个问题无关紧要。重要的事实是,他是一位忠实的儒徒和封建教条的坚决捍卫者。因此...

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四书之名始于宋朝,...

东方哲学日本哲学
水户学派甚至将朱子学神道化,提倡“大义名分”论,对重新巩固封建统治起到了推动作用。古学派排斥汉唐以后的儒学,代表人物有山鹿素行、伊藤仁斋和荻生徂徕。他们用气一元论反对朱熹的理气观,以民间异端思想家的姿态出现,代表非当权派。阳明学派由中江藤树开创,主张良知说,吉田松阴等人受其影响。阳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