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早中晚,按时吃饭似乎是一件理所当然不过的一件事儿!
不过一日三餐按时吃饭并非是自然而然演变的结果,恰恰相反它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联!
在人类文明出现之前的原始部落时代,那时候人类大都靠狩猎为生,无固定稳定的食物来源,可能今天收获了一大堆的猎物,明天可能就毫无收获。原始时代的人类可谓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可能今天可以吃的饱饱,明天可能就要饿个一天没吃的,这种情况下自然也无法养成固定时间进食的习惯。
原始时代,人们靠天吃饭
而等到进入农耕文明时代,以我国为例:当时北方种粟南方种稻,再辅以牲畜养殖,当时的古人们开始逐步实现自给自足,而不再“靠天吃饭”。同时也受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耕作劳动习惯的影响,定时吃饭的习惯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
商代,这是中国第一个有同期文字记载的时代,根据记载,当时商朝人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进食习惯了!
当时的商朝人一天吃两顿饭,第一顿饭叫做“大食”,吃饭时间在早上7点-9点之间,第二顿饭叫做“小食”,吃饭时间在下午15点-17点之间。一天吃两顿的习惯一直持续到近代,而且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王公贵族几乎都是遵从这个饮食习惯。
一日双餐这个习惯并非是古代中国独有的,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东亚地区的国家也几乎是一日双餐制度,比如说日本就一直遵循一日两餐直到十七世纪为止。而当时的欧洲、中东、印度等几个文明发达的地区的人们也都是一日双餐制。比如在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的哲学对话体著作《理想国》之中,就有这相关的记载:“幸福被看作一天吃两顿饱饭,晚上从不一个人睡觉…………”只不过这些地区的人一天两顿吃的时间和我们略有不同,他们第一顿饭在晌午前吃,第二顿饭在日落前吃。
不同的文明发展出了不同的姿态,但在进食规律这一方面,却几乎是大同小异!
至于说一日两餐到一日三餐的演变,则有着两条发展路线:
贵族路线:
早上吃一顿,晚上吃一顿,中间隔着这么长的一段时间确实很容易肚子饿,那些有钱的商贾或是贵族自然是不可能委屈自己饿着肚子等到吃晚饭,于是乎他们就给自己加了一顿小食(点心),一顿小点心即打了牙祭又填饱了肚子,为什么不吃呢?
(《古今考》卷一记载:“…………多止两餐,日午别有点心。”)
两餐之间吃点点心的习惯最早汉朝之时就已经出现了,等到唐宋之时就已经较为普遍了!但此时这一顿餐还只是点心,算不上正餐,而且也不是每天固定都吃,只有偶尔肚子饿了才吃。
中午的这顿点心演变成正餐最早应该是出现在明代!
随着明代商品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很多富裕者,尤其是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的富裕者纷纷开始给自己加了一餐,除了吃饱吃好外,对于这些富人们来说,多吃一顿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展现自己的优越感和社会地位!
听到这,有人就问了,吃顿饭有啥好秀优越的?
古代的资源匮乏是我们现代人难以想象的,能比别人多吃一顿正儿八经的饭确实能够感到优越!远的不说,就说吃肉这一方面,我们中国上下几千年,老百姓真正能够毫无顾忌的吃肉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情而已!
平民路线:
古代的普通人加餐可就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理由!他们加餐的目的只有一个——填饱肚子!
早一顿,晚一顿,对于一般人来说没啥问题,但对于那些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来说就显得很不够用了!所以这些劳动者们纷纷在早餐和晚餐中间加了一餐,而且到了像春种或是秋收这样农忙的季节,会额外加两餐甚至更多!
(农忙时佣工“炎天日长,午后必饥;冬月严寒,空腹难早出。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以早粥”——清人张履祥所著《补农书校释》)
这些中午吃点心、喝粥的习惯渐渐演变成了吃一顿正餐——即午饭。至今,在中国江浙一带的方言中午饭依旧被叫做“点心”,点心—午饭这一演变痕迹依旧清晰可见。
如今我们的饮食习惯都是一天三顿饭,但是在古代却并没有如此的饮食习惯,而是一天两顿饭,这让更多的人都非常的好奇,为何经过历史的洗礼,我国的饮食习惯也都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其实这也正是因为古代本身的粮食产量并不是很高,所以人们也经常会用减少饭食来让自己的家庭得到一定的缓解,当然更重要的是古代并没有十分强大的劳动,所以两顿饭便能够保持温饱。
粮食产量低下由于每一个朝代的发展都会有所不同,所以很多时候粮食的产量也都形成了很大的差距,当然对于农民来讲,为了能够保证好自家的产量,也是为了能够让自己的身体得到更多的温饱,所以便有了一天只吃两顿饭的习惯。当然,对于古代人来讲,本身便没有更加费力的劳动,所以很多时候也只有在家里静坐,对于这些人来说,少量的饮食会对自己的身体有很大的帮助。
劳动力需求加大在宋代以后,粮食的发展十分迅速,当然对于劳动力的要求也更为严格,所以很多时候人们为了能够保存好体力,同时也为了能够让自己在工作的过程当中更加没有负担,也变天加了一顿餐食。当然,在添加餐食的同时,也正是因为本身的粮食产量较高,所以能够保证本身所食用的食物足够充足,才有了这样的改变。对于大多数劳动力来讲,饮食能够让自己在工作中更加没有负担。
其实任何习俗都是根据当时的人们生活习惯所改变的,对于古代人来讲,由于自身的条件限制,所以两顿饭便能够让自己的身体完全处于温饱状态,对于如今的人们来讲,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也会让自己的身心俱疲。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人每天只吃两顿饭,为何后来改成了三顿?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人每天只吃两顿饭,后来改成了三顿,是因为形势的变化。两千多年前的我国人民粮食生产率低下,每天两顿已够。两千多年前的时期,当时的粮食生产水平并不高。农民已经习惯了在清早吃饱饭出去干活,一直到下午快3点左右再吃一顿,补充能量。等天黑了,没啥娱乐活动,早早关灯睡觉。因...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人每天只吃两顿饭,为何后来改成了三顿?
一、粮食生产少人们吃两顿饭不代表就不饿只吃两顿,实在是因为那个时期粮食问题难以解决,百姓吃不饱穿不暖,一天两顿已经很好,有的家庭一天一顿都无法维持,社会生产力比较低,百姓为了维持以后的生活,所以就规定一天两顿,即使是士兵也不例外,按照人数分配食物,汉朝前人们对于吃饭的时间特别重视,如...
国人在两千年钱每天只吃两顿,现在怎么成三顿了?
而随着农业社会的结束,一天三顿也就是必须的了。从生理学角度考虑,一天两顿中间时间太长了,接近8个小时。这么久的时间,食物早就消化光了,对于肠胃都是很不好的。所以古人的消化系统的毛病其实很多,有不少胃病。在宋朝以前,中国古人是一天吃两顿饭的,早上那顿叫“朝食”,朝食7至9...
古代老百姓一天只吃两顿,为何发展成为了三餐?
正常情况来说,现代人一天基本吃三顿,而且这三顿饭里面的营养要均衡。在唐朝以前的社会中,人民吃饭就并不会那么讲究了,大多数人每天仅仅只是两顿。尽管是生活在皇宫之中的贵族们,他们有万贯家产,但是他们每天也是只吃两顿饭。其实主要是因为在当时人们的意识里面一天就应该吃两顿饭,不能多吃。二...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人每天只吃两顿饭,为何后来改成了三顿?
在秦汉之前,社会生产力低下,农业不发达,所以很难有足够的粮食来供应普通的百姓。百姓们为了能活下去,一天就只吃两顿饭。即使是当兵的士卒,一天也不能多加一餐。而且这两顿饭还要视人而待。士兵们的食量分成五个等级,按照等级来给你分配食物。如果你哪天胃口大开想多吃点,不好意思,没有。汉...
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每天吃三顿饭
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或四餐。秦汉以前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由于农业不发达,粮食有限,即使两顿饭也要视人而待。在宋朝之前,老百姓一天只吃两顿,只有皇室四餐,诸侯三餐。西汉时,给叛变被流放的淮南王的圣旨上,就专门点出:"减一日三餐为两餐"。这归功于宋代经济的繁荣,除了酒肆...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人每天只吃两顿饭,为何到现在改成了三顿?
在2000多年前,我们中国人每天只吃两顿饭,是由于当时的生产力低下根本就不够吃,现在改成了三顿是由于我们已经差不多达到了小康社会,当然想吃几顿就吃几顿啦。有句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不管是哪个朝代肚子能够填饱肯定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且在现在这个时代...
人为什么每天要吃三顿饭
现代人都习惯于一日三餐,实际上秦汉以前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由于农业不发达,粮食有限,即使两顿饭也要视人而待。《墨子·杂守》说,兵士每天吃两顿,食量分为五个等级。第一顿称“朝食”或“饔”,在太阳行至东南方(隅中)时就餐。第二顿称“飧”或“食”,在申时(下午四点左右)进餐。...
两千年前的中国人每天吃两顿饭,为什么改成三顿了?
不至于因为饥饿而过度劳累,影响经商。而随着中国与西方文化的商业交流和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和深入,西亚和欧洲的饮食习惯也对我们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一日三餐也更适应当时逐渐发展变化的中国,于是流传到百姓之中,成为了大多数人的习惯。说白了饮食习惯其实也是由历史选择的结果。
古人一日食两餐,为什么现在是一日三餐?
那么一天吃三顿饭是怎么来的?其实所谓的午餐是“加餐”来的。谁“加餐”?一是有钱人加餐,一是干体力劳动的人加餐。古代的经济没有现代这么发达,有钱有势的人加得起餐,普通人能一天吃两顿饭就不错了。而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如果不加餐,体力消耗太大,容易干不下去。中国从汉朝时就出现了“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