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如题所述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认识过程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可见宇宙:半径 光年,约 千米
  天体系统的形成: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太阳系
  银河系 中心天体( ):质量占 地月系:
  八大行星: 、 、 、 组成 和
  、 、 、
  总星系 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普通性:
  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自身条件
  外部条件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概念:
  太阳辐射 波长范围:
  太阳辐射与地球 太阳常数:
  太阳辐射→能源
  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
  概念:
  太阳活动 黑子→出现于 层
  类型 耀斑和日珥→出现于 层
  太阳活动与地球 太阳风→出现于 层
  黑子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周期 年)
  对地球的影响 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
  太阳风→极光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自转)
  概况 方向 自 向 ,从北极上空看呈 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 时针方向
  周期 日,长 小时 分4秒,而1太阳日是地球自转 所需的时间。
  速度 角速度为 /时。地球表面除 点外都相等
  线速度从 向 递减,南北纬60°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 。
  ①导致 交替现象,由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
  地理意义 ②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北半球向 偏,南半球向 偏。
  ③地方时: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 时, 位置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东经数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 。西经反之。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 分钟。
  时区和区时: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有 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 ,又称 。
  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
  时区差的求法:在0时区两侧相加,同侧相减
  加减号的确定:所求地在已知地 取加号,反之取减号
  国际日期变更线:一条大体沿 经线穿行的 线,它是为了消除因为地球球形而导致的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而设定的,同时为了保持180°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方日期相同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公转)
  概况 轨道:是一个 ,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 上,每年 月初位于近日点, 月初位于远日点。
  方向:自 向
  角速度约为每天 ,近日点时较 ,远日点时较
  周期为 ,约为 日 时 分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自转的轨道面叫做 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叫 面。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叫 ,约为 。也可以说,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约成 的夹角。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 的变化, 长短的变化以及 的更替、 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
  名称 带、 带、 带、 带、 带
  五带 划分界线: 、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原因: 存在,地球的 (自转或公转)运动。
  节气 时间(前后) 直射点位置 移动方向 对应点
  春分 月 日 向
  夏至 月 日 向
  秋分 月 日 向
  冬至 月 日 向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太阳相对于 的高度角
  地理意义 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 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在 的纬线最大,向 、 两侧逐渐降低。
  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在哪一个半球,哪个半球的白昼就 ,而且纬度越高,白昼越 ,在极昼以内的地区还可能出现 现象。另一个半球的情况相反, 各地的昼夜长短,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四季的更替: 纬度地区明显。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 和 的季节化。夏季是一年中 较长, 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春秋两季是过渡。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外部圈层
  划分依据:地震波 纵波(P波):能在 中传播,速度较
  横波(S波):只能在 中传播,速度较
  划分界面 莫霍面:距离地表约 千米,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
  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 千米,纵波传播速度明显 ,横波则突然
  位置:莫霍面以上
  厚度:平均约 千米,变化规律:大陆较 ,约 千米,海洋较 ,约 千地壳 米海拔越高,厚度 。
  组成:含量最多的3种元素是 ; 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结构: 上层为 层,相对密度较 ,分布不连续。
  下层为 层,相对密度较 ,分布连续。
  位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
  结构: 上地幔 具有 特征,主要由 组成。
  地幔 下地幔
  岩石圈: 和 (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 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位置:古登堡面以下
  地核 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 和
  结构: 外核 呈 或 状态
  内核 呈 态
  二、地球外部圈层
  大气圈 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 。一般把 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水 圈 由 水、 水和 水组成。按照存在位置可分为 水、
  水、 水和 水,其中 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生物圈 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一)矿物
  概念: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 或
  矿产: 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气态 如
  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种 液态 如
  固态 如 ,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
  矿物的分类:金 属 矿 常见的有 等。
  非金属矿 常见的有
  等,其中,以 矿物和 矿物最为重要。
  (二)岩石
  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 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 组成。
  岩浆岩:岩浆冷凝而成,可分为 侵入岩,如 ;
  喷出岩,如 、 、 。
  分类: 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 而形成。
  如 、 、 、 。
  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 、 。
  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 、 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 、 等发生变化而形成。
  如花岗岩→ 、石灰岩→ 、砂岩→ 、页岩→
  二、地壳物质的循环
  (一)地质循环
  概 念:是指 和其下的 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能量来源: 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 产生的热能。
  产生影响: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 ,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 。与之相伴的是 以及 的持续转化。
  (二)岩石的转化
  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 作用和 作用,岩浆 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 作用下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 作用形成;
  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 成为新的岩浆。
  在空格内填上岩石名称,并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作用形式名称

  第二节 地球的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作用形式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 、 、
  外力作用 、 、 、 、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岩石圈由 大板块的组成,板块处在 (运动或静止)当中,
  (2) 板块相向运动,就会 (碰撞或张裂)形成 。
  板块相对运动,就会 (碰撞或张裂)形成 。
  (3)我国成为世界多火山地震国家的原因: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 :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形成的原因: 运动、 作用。
  岩层上凸的称为 、岩层下凹的称为 。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理: 作用。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 作用。
  原因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2) :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 运动, 、 作用。
  上升一侧往往形成 ,如我国的 、 、 。
  下降一侧往往形成 ,如我国的 、 。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 。
  (3)现实指导意义: 储油、 储水; 下方建隧道,原因
  。
  (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流水的侵蚀地貌: 、 ,黄土高原的 地貌。
  流水的堆积地貌:河口附近 ,河流中下游 (凹、凸)岸形成 平原,山口 。
  风力的侵蚀地貌: 、 。
  风力的堆积地貌: 、 的形成。
  四、人类活动和地表形态

  第三节 大气环境(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垂直分层依据:
  对流层 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 ,原因是 。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平流层 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 ,原因是 。
  适合于高空飞机飞行。
  高层大气 高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先是降低,一定高度后又上升很快。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 性。平流层 吸收紫外线;对流层
  吸收红外线;
  反射 性。
  散射 性,波长较短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阳→ →地面→ →大气→ →宇宙空间

  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 、 、 。

  第三节 大气环境(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原理: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 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的 差
  异,引起大气运动
  受热上升
  形成:地面冷热不均 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 差异→水平运动
  冷却下沉
  形成热力环流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垂直于 线, 压指向 压) 风向与等
  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向 ,南半球向 ) 压线 风向和等压线
  摩擦力:(近地面、方向与风向 )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形成因素: 因素,如 低气压带和 高气压带
  因素,如 低气压带和 高气压带
  低纬环流和信风带(0°~30°)
  情况 中纬环流和西风带(30°~60°)
  高纬环流和极地东风带(60°~90°)
  地面表现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以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之间为风带
  (四)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移动原因: 随季节而变化的南北移动
  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 移,冬季 移。南半球则相反

  第三节 大气环境(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海陆 性质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
  北半球气压带被分隔成一系列的 中心,因为北半球 面积较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
  时间 亚洲大陆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7月 低压( 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1月 高压( 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 状分布,因为南半球的 面积占优势
  (2)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季风环流形成因素:海陆分布和 的季节移动
  概念: 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 有显著改变的现象。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亚洲
  部和 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冬季 亚洲高压流向阿留申低压:东亚—— 季风
  亚洲 亚洲高压流向赤道低压:南亚—— 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季风
  夏季 夏威夷高压吹向印度低压:东亚—— 季风
  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南亚— 季风—→气压带、风带的季 节移动

  第三节 大气环境(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与天气
  1、气团:
  概念:指位于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 性质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
  分类:暖气团:比下垫面温度 的气团。
  冷气团:比下垫面温度 的气团。
  2、锋面系统
  概念:冷暖气团之间的交界面
  分类 概念 过境时天气 过境后天气 实例
  冷锋 气团主动向
  气团移动
  等天气,雨区主要在锋后 气温和湿度 、气压 、天气转晴 冬季的

  暖锋 气团主动向
  气团移动 云、雨(多为 性降水)等天气现象,雨区多在锋前 气温 、气压 、雨过天晴 春、夏南方降水
  (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1、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气流状况 气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天气状况 实例
  气旋 气压 四周向中心
  (北逆南顺) 台风
  反气旋 气压 中心向外
  (北顺南逆) 伏旱
  2、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

  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
  一、水循环
  概念: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 ,以及与之相伴的 状态和 状态的变化。
  在 能及 的作用下,水在 、 和 间通过吸收 或放出 ,以 、 、 三态的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水循环又使地表 得以大规模地运动,并塑造了多种 。
  过程:读图填出图中箭头表示的水循环过程
  水循环过程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大规模转化和交换
  水是洁净的可再生资源,人类目前只能以增加或减少 、 及
  等方式,去影响水循环的个别环节。
  二、洋流
  概念:洋流又叫 ,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
  影响:是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巨大的洋流系统促进了地球高低纬度地区间的能量交换。洋流与所流经区域之间,也通过能量交换来改变其环境特征。
  分布规律:
  在南北半球的热带、副热带海区形成以南北纬 ~ 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 时针方向,南半球呈 时针方向。大洋东侧为
  流,西侧为 流。
  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 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 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侧为 流,西侧为 流。
  在南极大陆外围地区形成环球形的 ,就性质来讲属于 。
  (2)海水运动形式除洋流外,还有 、 。
  洋流形成的成因有 、 、 。
  a、b、c、d形成是由于 ,
  a、d由于 风吹拂,b、c由于 风吹拂。
  e、f折向低纬是赤道洋流的 ,性质上属于 。
  在太平洋里e、f分别是 流和 流。
  在大西洋里e、f分别是 流和 流。

  先把第一二章看了吧,最重要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1-16
没啥,看书就行。。。。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必修一是自然地理,主要知识点有:天体系统,世界时区划分与日期变更,相关问题的计算;地球圈层结构;山谷风海陆风城市热岛环流;太阳高度角与太阳辐射,全球气压带风带以及季节性移动;洋流、自然带;气候特征(典型记忆);内外力作用与地貌,地壳的物质循环;自然带的经度、纬度与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其它的还有零散知识点的记忆...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下册和选修教材一)和区域地理(选修教材二),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 二、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地理学习离不...

高中地理必修一 。 二三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26、典型的季节现象地理现象 时间季节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地球公转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正午太阳高度 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

求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1)整体性(图3.53):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为内流河,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风化作用强,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变化会导致植被稀少;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141. RS——遥感 ; GPS ——全球定位系统(至少 3 颗卫星定位);GIS ——地理信息系统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其他类似问题 2012-01-18 高一地理知识点 4 2012-02-20 高一地理知识点归纳 36 2013-10-01 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归纳 3 2013-08-29 高一地理必修一...

整理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实用3篇)
整理地理必修一知识点(1)一、宇宙的构成与演化 宇宙包含无限的物质,以运动状态存在。天体包括恒星、星际气体和尘埃。天体通过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从地月系到银河系,再到总星系。河外星系构成了总星系。地球作为太阳系中一颗普通且特殊的行星,其存在环境稳定,为生命提供了可能。太阳...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图示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地球绕转中心太阳和地轴进行运动。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自转周期为恒星日(23时56分4秒),公转周期为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地球自转导致各地昼夜更替,地方时差,以及沿地表...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 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地理学研究地球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通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如地球、地理环境、地理过程,结合地理学的方法,如空间观察、地图分析、实地考察等,研究地理现象。2.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球的结构、地球的形状与尺度、地球的运动、地球...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分享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5篇分享1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 (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

高一地理必修一总结
2009-01-09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总结 2098 2013-08-29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445 2011-10-28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2 2013-09-03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612 2013-08-25 高一地理必修一总结和知识点 5 2013-09-15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简要总结 内容要少 8 2012-10-08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