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是指在清后期及民国时期,大批中原、江北的老百姓被迫或主动跨过山海关以及渡过渤海,到东北地区闯荡,垦荒和定居的事件。
【历史沿革】
1644至1667年,《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其中23年间“鲁民移民东北者甚多”,许多辽东地区因移民而“地利大辟, 户益繁息”。河北以及河南的百姓大多迁至鞍山,辽阳和营口。而山东的百姓大多迁至了大连和丹东。
1668至1860年,为维护东北固有风俗和保护八旗生计, 康熙七年(1668年)清廷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对关东实行禁封政策。这期间,关内和关外的移民,以及文化交流骤然停止,其实也是清政府闭关自守的一种体现。
1861至1911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于咸丰十年(1860年)正式开禁放垦。从此开禁放垦,鼓励移民实边,以振兴关外的经济。
19世纪, 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被惩罚危险,“闯”入关东,此为“闯关东”来历。清末, 沙俄侵略东北。清于1860年在关东局部驰禁放荒,1897年全部开禁,1910年关东总人口增至1800万人。民国年间(1912年——1949年),“闯关东”洪流澎湃,新中国前夕近4000万人。民国38年间,山东人闯关东数量达到平均每年48万人之多,总数超过1830万,大约占全部闯关东人口(3700万)的一半。
【产生背景】
“闯关东”有广义的与狭义的两个概念。 有史以来 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关谋生,皆可谓之“闯关东”,此为广义。狭义的“闯关东”仅是指从 清朝 顺治年间到 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 山东、 河北、 山西、 河南及皖北、苏北等地的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我们通常所说的“闯关东”是狭义的。
闯关东,作为一种社会习俗而被广泛接受。 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 中原大地,从 清朝到 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 山东人等关内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清入关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严禁汉人进入东北“龙兴之地”垦殖——颁布禁关令。顺治曾告诫满洲贵族末路退往关东。满人倾族入关,关东人口剧减,借口“祖宗肇迹兴王之所”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关东实行封禁政策。顺治开始,满境分段修千余公里“柳条边”篱笆墙——东北长城(柳条边墙、柳墙、柳城、条子边),康熙中期竣工。从山海关经开原、新宾至凤城南的柳条边曰“老边”;自开原东北至今吉林市北曰“新边”。故,在民间有“边里人”、“边外人”的说法。
十九世纪中叶,虚掩的山海关大门敞开,流民潮涌,汹涌澎湃。人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人的流动实际上就是文化的流动。“闯关东”浪潮叠起,意味着中原文化向关东地区大规模挺进,文化交流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如果说“闭关”时代的文化交流表现为中原文化对东北固有文化的“影响”,受到“封禁”的人为干扰,那么,在开放的历史条件下,中原文化迅速在关东地区扩散,使得中原文化和关东文化在辽阔的关东得到了并存。
山东村、河北村,河南村等在关东的“复制”,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加上人员数量庞大,他们有充分理由保持 齐鲁文化或 燕赵文化,所谓“聚族而居,其语言风俗一如旧贯”即是。他们可以不必改变自己,削足适履,去适应当地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使用当地的语言文字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同样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赵中孚在论及“闯关东”的意义时说过这样一段话:“社会意义上,东四省区基本上是华北农业社会的扩大,二者之间容有地理距离,但却没有明显的文化差别。华北与东四省区之间,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最主要的是东四省区移垦社会成员,没有自别于文化母体的意念。”
面对齐鲁文化、燕赵文化的扑面而来, 关东文化不可能没有丝毫戒心,也不可能没有“土客”矛盾产生,如《黑龙江述略》载:“而雇值开垦,则直隶、山东两省为多。每值冰合之后,奉吉两省,通衢行人如织,土著颇深恶之,随事辄相欺凌。”辽宁安广县(今吉林大安市新平安镇)也是一个例子,《安广县乡土志》记载:“县属未经设治以前,蒙古未谙耕种。徒资牧养,一片荒芜。嗣经汉民来境垦种,公旗得获租利。然因族类各异,言语不通,情意未能浃洽,蒙古多欺凌之,……迨光绪三十年(1904年),奏准委员勘荒,招户领地。客民闻风而至,……蒙古亦渐事稼穑。”
【代表城市】
闯关东造就代表的移民城市则是大连。
大连在闯关东浪潮中拥有其特殊性:
一是人口组成得到极大的改变,其程度在东北的各城市中是数一数二的。闯关东之前,大连人口仅20万人左右,而闯关东之后,大连人口增加了几倍。
二是山东后裔的比例很高,这一比例也远远高于其他的东北城市,截止到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山东人后裔的比例约占大连总人口的60%左右。
三是大连是在闯关东之后,唯一的一个被改变了口音的城市,大连话又称为胶辽官话,或者莱语。 这是因为大量的烟台、威海移民进入大连,以聚集地的形式居住和工作,因此而形成的特征语言。其他东北城市由于河北话和东北话差别较小,以及部分地区移民较少(如吉林地区)等原因,因此原地方语言没有被改变。
四是大连文化被极大的改变,例如当下的饮食文化,大连菜是完全基于鲁菜中胶东菜系,再加上东北菜和闽菜(当时有少量福建人也移民到了大连)而形成的。
闯关东是什么意思?
1. “闯关东”这个词汇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它指的是历史上山海关以内地区的居民出关寻求生计的行为。2. 狭义上的“闯关东”特指清朝同治年间到民国时期,关内人民因生计所迫,前往关东地区谋生的历史现象。我们平常讨论的“闯关东”多指这一含义。3. 从文化角度来看,“闯关东”展现了中华民族作...
闯关东是什么意思
1. 闯关东是旧时穷人到中国东北地区(山海关外)谋生的行为。2. 在《大刀记》开篇十三中,郭澄清提到:“那一带因为大旱不雨,又闹兵荒,所以才逼得这么多的穷苦百姓离乡背井去派樱陆闯关东。”3. 词语“闯”有多个含义:猛冲、历练、为一定目的而奔走、招惹等。4. “关东”旧称东北三省,以位于...
“闯关东”是什么意思?其来由是什么?
“闯关东”的意思是山海关以内的民众闯过山海关,到山海关以东(东北地区)谋生或定居生活。因为山海关的具体朝向为东西而不是南北,所以,关外称关东。清政府建立后,认为东北地区是他们的发祥地,不允许内地汉人随便开垦,用柳条逐渐修筑了千余里长的“隔离墙”,满人可以入关,汉人不能出关。时间一长,...
闯关东什么意思
"闯关东"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勇敢地去东方地区(特指旧时中国的东北地区)冒险、探险或经商。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历史背景,当时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恶劣、地势险要,要去那里冒险就需要勇气和决心。后来,这个成语也引申为勇往直前、勇敢闯荡的意思。
闯关东是什么意思啊?
闯关东”一词有两个不同的含义:广义上,它指的是历史上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关谋生的行为;狭义上,它特指清朝同治年间到民国时期,关内百姓前往关东谋生的这一历史现象。7. 通常我们讨论的“闯关东”是指后者,即狭义的定义,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对东北地区的人口构成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闯关东是什么意思?
1、闯关东的含义 关东指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关内中原大地,从明清到民国期间,以山东、直隶为主的关内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2、闯关东的规模 在19世纪,中国黄河下游连年遭灾,黄河下游的中原百姓,闯入东北,数量规模历史最高。是时,义和团乱,帝国主义乘机瓜分中国,俄国获得了东北地区大量特权...
闯关东的意思,还有什么原因?
闯关东的意思:旧时山东、河北一带的人到山海关以东的地方谋生,叫闯关东。闯关东的关东具体指的是: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闯关东的原因:1、是内地经过长期的人口增殖,使人口达到饱和,不可能人人有土地种。于是山东、河北一带的农民为了谋生计,便到地广人稀的...
闯关东是什么意思
广义上的"闯关东"指的是自古以来,山海关以内的居民为了生计而走出关外的历史现象。而狭义的"闯关东"特指清朝顺治至民国时期,山东百姓前往东北地区谋生的历程。这一传统被普遍视为社会习俗。由于清初的民族政策和封禁,汉人被禁止进入东北,直到清代晚期,随着山海关的开放,大批流民涌入,带来了中原文化的...
什么是“闯关东”?
“关东”,是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称。清王朝以东北为“龙兴之地”,屡颁严令禁汉人出关,但屡禁不止,流民“担担提篮,或东出榆关(即山海关),或北渡渤海”,不顾身家性命,多方冒险“闯关”。“闯关东”即由此而来。1860年(咸丰十年),关闭的山海关大门始向流民...
闯关东是什么意思?
“闯关东”有广义的与狭义的两个概念。 有史以来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关谋生,皆可谓之“闯关东”,此为广义。狭义的“闯关东”仅是指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关内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我们通常所说的“闯关东”是狭义的。闯关东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农耕民族的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