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的民风民俗

如题所述

七夕

七月初七为乞巧书、各家用米粉制成舌状糖糕,称作“巧食”。七夕晚,巧食系以小孩端午所佩“长命缕”,掷于屋瓦上,让喜鹊衔去搭桥,帮助织女星渡过银河。

中秋

亲友间互送月饼。月饼圆形,古人月团圆之意,温州月饼除苏式、厂式外,尚有空心月饼与直径逾尺大月饼。是日,在外地亲人尽可能回家,团聚欢宴。宴席上常有芋艿、粉干、蝤蛑、新鸭等菜。夜晚,各家备月饼瓜果,在中庭赏月至深夜。市区积谷山麓有座小石桥,横跨玉带河上名玉带桥。千秋夜半、皓日投影于河,小桥东西各半,象月亮担着桥,故又名“月担桥”。是夜,常有三五结伴前去观赏。

小摆设

中秋前三四天,永嘉、瑞安富实或小康人家,在中堂摆设几张方桌,围以锦围,置“小摆设”。小摆设模拟文昌帝君庙,设神像、几案、车马、兵器及执事等。制作精巧,有观赏价值。

清光绪年间,永嘉城内新福兴和陈启兴镇店两家小摆设,尤具特色、新福兴摆出大锡器,小在半市寸至五市寸之间多达十桌,一溜儿锃光闪亮、陈启兴更是匠心独运,第一置银色门墙、彩楼,内有走马灯不停旋转,并用红水架置一金鱼缸,缸内锦鳞唼蝶嬉戏。门提灯、高灯,红烛高烧。两旁靠栏杆处,彩旗招展,兵器森立。中间八张方桌和圆桌上摆设董、银器、玉饰;设弹词班和唱曲班,演奏小艺人皆铜制,持银质管弦和打击乐器,极其精。尤其是京剧班,银质戏曲人物个个神形兼备,栩栩如生。这些小摆设展出十多天,参观者绎不绝。

重阳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为登高节日。男男女女登上山巅,饱览秋色、各家还制作登糕馈赠外与儿童。登糕谐“登高”,也称作‘重阳糕”,意含步步高升。糕为米制,由大小不一圆形糕垒塔状,上插米塑戏曲人物和金旗银花,为儿童所喜爱。

制重阳糕:该日,“揉粉炊糕,以馈亲戚小儿,名曰登糕”(《永嘉县志》)。在糕上插着纸糊的小牌坊、小旗杆或人物、花卉,这叫“重阳糕”,也叫“登糕”,谐音“登高”,民间认为:吃了登糕,不登高,也可消灾。

登高:在宋时即有此俗:“载诵觞黄菊,登山臂柴茱。重修汝南书,灾厄自今无”(王十朋五日诗)。据《温州府志》;“登高,其不能携者亦连袂登九斗诸山之巅。”九山,指温州城内的大九山和小九山,分布在城内各外。历代相传,逢重九,联袂登山,头插茱萸,饮菊花酒,妇女则带茱萸囊,均是为了解毒,避灾,也有秋天登山观景的意思。到明代,此俗有所变异:“重阳俱往登高,携觞者罕。”现在,每逢重阳节,民间仍保持登高风俗。有些学校、团体,利用秋高气爽的大好时节,有领导的组织爬山比赛或攀登高峰活动,使原来带有迷信色彩的登风俗,逐渐演变为一项有意义的体育活动。

登高福:旧时,温州各道观,还有拜“九皇福”的习俗。青年中则有约集9人,拜神订盟,结为兄弟,甚至醵资购置田地,照年龄长幼,轮值收租办祭,叫做“登高福”,也叫“九人福”。

温州的东岳爷——忠靖王,是民间信仰的地方神。是由道道地地的温州人上升为神的。据明宋濂《忠靖王碑记》载:“忠靖王姓温名琼,温州平阳人。唐长安二年生,至二十六岁,因举仕不第,幻化为神,为民除灾害。”在民间有这么一个传说:平阳县有个不第秀才,叫温琼(也有说叫凌原)。某晚,因夜读,闻窗外有人窃议:“这井汲水的人多,放这里大有功效。”凌出去观看,而无所见,后捂此为疫鬼。至晨,凌站在井栏边,阻人汲水,众不信,凌乃投井而死,以表心迹。后经众人捞起,全身中毒发蓝。后封忠靖王,为泰山神所部的元帅,所供神像为蓝面、蓝手、蓝脸。因为是温州人,赐姓温,俗称“温元帅”,为驱疫之神,通常又叫东岳爷。每年三月初,“民间必请王出庙,巡行城内外,以驱瘟疫。”

插香柚、插香

相传七月二十三日(或廿九),为“地藏王节”,在温州,俗称“地藏王菩萨生日”。民间传说,地藏王是个肩负大地的神佛,一转肩,大地就会发生地震。此日,民间从早到晚,禁水泼地,俗信污水倒地,地藏王生气,会发生天摇地动,房屋倒塌。是夜,温州民间有“插香柚”的习俗,也有称“点柚灯”的。这时,正是秋米柚成熟的日子。在温州苍南等地,每家要挑选一个碧绿滚圆的最大最熟的新柚子,首先用菜刀把柚子的顶部切平,然后用一米长的竹子插进柚子底部的中央,要求插得牢固,最后在切平地顶部插上已点燃的香与烛。要求香围成圈圈,最好围上好几重,蜡烛一定要插在香围成圈的正中央,这样,柚球就做好了。当晚,举行插柚球仪式,由孩子头召集本地方的小孩每人高举柚球,唱着童谣,全地方的男女老少都过来围观。仪式结束后,把柚球插在自家门前,烧一些金银纸,或供上一些祭品,祷告神灵消灾得福,延年益寿。第二天把插在大门前的柚球取下,把柚切开,然后全家把柚果吃尽,据说吃了柚果,可以避凶趋吉。

温州市区,则是家家户户在阶下、墙脚、路边插香烛。孩子们把柚子摘来,在四周插上香,点一对蜡烛,挂在屋檐下,好像遍体火光的星球。只见处处火光熠熠,香雾腾腾。『小时候,经常是两个大院里的孩子互相来偷(拔)香,在点点火光中跑来跑去,很是快乐!俱往已,唯有回忆。』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2-28
八宝糯米饭、年锣鼓、百果年糕……这些曾与春节密切相关的名词,在不少年轻的杭州人听起来有些陌生。然而,当杭州人的春节开始越过越多样的时候,拜年祝福、吃糯米饭、放鹞儿、逛城隍山这些传统,正以现代的方式回到人们的生活中。

以前杭州人吃年夜饭都有几只讨彩头的菜:猪大肠叫常常顺利;鱼圆肉圆称团团圆圆;鲞头煮肉就是有想头;春饼裹肉丝暗指银包金丝;黄豆芽叫如意菜;落花生叫长生果;黄菱肉、藕、荸荠、红枣四物并煮美其名曰有富,杭州话中“藕”的谐音为“有”,黄菱肉形似元宝,音形相加等于“有富”。

每逢年节,杭州民间都有吃年糕的食俗,这是借年糕谐音,取其“年高”、“年年高”的意思。杭州的一些老年人还喜欢将年糕做成元宝、如意、十二生肖等形状,作为请菩萨供祭的礼馍。春节期间,杭州的一些传统食品店还会专门供应百果年糕、猪油年糕等风味年糕,作为送礼佳品。除了年糕之外,过去杭州人一到年节都要用糯米包粽子,除夕的年夜饭上必有莲子、枣子、瓜子、核桃、细沙做成的八宝糯米饭。

现在,越来越多的杭州人是在酒店里吃年夜饭的。有消息说,杭州农历年三十的10万桌年夜饭已被预定一空,约有八九十万市民将走进酒店过年;虽然一些酒店甚至将过道、休息厅都挪出来放餐桌,但是仍有一些尚未预定到年夜饭的人们在“执着”地寻找大年三十的归宿。

有意思的是,尽管许多顾客都提出自配年夜饭菜单的要求,但是,在各式各样的美味中,还是少不了糯米饭和年糕的身影。50多岁的沈女士说,来酒店吃年夜饭是为了省事,可年糕、八宝饭还是要点的,一来是老人爱吃,二来是觉得吃了年糕和八宝饭才算是吃了年夜饭。

拜年祝福是过年的一项重要活动。旧时杭州人拜年需要手持名帖,上面书有造访者家中全体男士的姓名。有些小康之家还备有专用记名本,上面的四栏往往是主人为讨吉利而填写的:第一是寿百龄老太爷,家住百岁坊巷;第二是富有余老爷,家住元宝街;第三是贵无极大人,家住大学士牌楼;第四是福照邻老爷,家住五福楼。这些造访者虽然都是主人杜撰出来的,但好在杭州确实有这样的地名。在越来越多的杭州人逐渐习惯了用电话和短信拜年时,那些延续至今的“百岁坊巷”、“元宝街”、“五福楼”等地名,仍然忠实地记录着旧时杭州对年的敬重与希望。

旧时新年,杭州人亲友相见必问:城隍山去过没有?梅花碑去过没有?当时杭州公认的游乐场所只有城隍山和梅花碑两处,于是,游城隍山和梅花碑便成了杭州人过年的“必修课”。

前的城隍山,山径两边一面是庙宇道观,一边为商家店铺,其中以茶坊为最多,各处茶坊卖茶之外,还佐以各式茶点小吃,城隍山的蓑衣饼就是其中的一绝。梅花碑是南宋德寿宫的遗址,宋元更替以后,德寿宫仅存梅花石刻碑一块,于是宫名沦落成碑名,碑名再衍化为地名。旧时梅花碑两边街广路阔,平日里各式摊贩云集,新年时更有卖艺者、说大书者、唱大戏者加入其中,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现在,由于西湖几次大规模整修,杭州人开始被曾经最为熟悉的西湖所吸引,游西湖成了杭州人的爱好。除了西湖,还有不少杭州人把眼光投向了外地,甚至外国,趁着过年的近十天假期外出旅游,已经成了杭州人春节里的一种新民俗。不过也有一些杭州人,还是喜欢在新年里逛一逛城隍山上的城隍庙,只是此时从山上看到的杭州城,已再也不是几十年前的景象了。

参考资料:http://www.zjol.com.cn/05xbh/system/2005/01/17/004185382.shtml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10-16
每年除夕去田头祭土地神,以求来年丰收。收割新稻,新米饭先祭祖宗、祭灶神。正月十四晚上,村民手执火把、扫帚去田边烧茅草,谓“迎神驱虫”。村中第一家拔秧种田(俗称开秧门)忌“地火日”,以防地火烧死。播种时忌递秧,以为递秧易发手掌风。视妇女跨越农具为不吉利。妇女遇到搁置在道路上的农具须绕道而行。遇久旱不雨,农民即群集向龙神求雨。遇虫灾,迎神驱虫;亦有把破扫帚倒插田中,意为“请扫帚神驱虫”。解放后,以上旧俗基本上被革除,科学种田逐渐普及。

农村大都聚族而居,村落朝阳背阴,住房有泥木结构、砖木结构、石木结构等。大多坐北朝南,坐西朝东,坐北朝南谓之“朝南享福”,但忌朝正南,以为正南与南极星相冲克,要绝后,只有庵堂、庙宇、祠堂才朝正南。平房、楼房多为三间一体或三间两居头,楼房前后有窗称“双开口”,只前面有的称“畚斗楼”。有的堂屋无楼板,以备红白两事。豪富人家深宅大院,有台门天井。沿海沙地多为草房,通常二间一披,俗称“稻桶屋”。旧时造屋颇多禁忌,先请风水先生定向,择日动工。新屋右侧不能高出或突出于邻居的老屋,称为“左青龙,右白虎”,否则左边人家要丧丁破败。上梁时要披红避邪。上梁后梁上挂一只麻袋,内放一只活雄鸡及秤、斗谷麦等避邪物和祭品,梁上贴横联,上书“紫微高照”等。抛上梁馒头,第一双馒头由户主长辈用被单布接住。晚上办上梁酒庆贺。以为“青龙怕灸,白虎怕臭”,故灶间建在右边。80年代以来,建房以混凝土结构为主,且多为二层晒台楼屋,讲究宽敞明亮,美观实用,造屋时求吉利的习俗基本沿用不变。

实验小学 六一班 马泽宇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2-28
农村大都聚族而居,村落朝阳背阴,住房有泥木结构、砖木结构、石木结构等。大多坐北朝南,坐西朝东,坐北朝南谓之“朝南享福”,但忌朝正南,以为正南与南极星相冲克,要绝后,只有庵堂、庙宇、祠堂才朝正南。平房、楼房多为三间一体或三间两居头,楼房前后有窗称“双开口”,只前面有的称“畚斗楼”。有的堂屋无楼板,以备红白两事。豪富人家深宅大院,有台门天井。沿海沙地多为草房,通常二间一披,俗称“稻桶屋”。旧时造屋颇多禁忌,先请风水先生定向,择日动工。新屋右侧不能高出或突出于邻居的老屋,称为“左青龙,右白虎”,否则左边人家要丧丁破败。上梁时要披红避邪。上梁后梁上挂一只麻袋,内放一只活雄鸡及秤、斗谷麦等避邪物和祭品,梁上贴横联,上书“紫微高照”等。抛上梁馒头,第一双馒头由户主长辈用被单布接住。晚上办上梁酒庆贺。以为“青龙怕灸,白虎怕臭”,故灶间建在右边。80年代以来,建房以混凝土结构为主,且多为二层晒台楼屋,讲究宽敞明亮,美观实用,造屋时求吉利的习俗基本沿用不变。
第4个回答  2012-02-28
哇oca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