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的故事

杨家将的故事结尾是怎么样的啊?
传说中的杨门女将 是否真有其事??

“杨家将”故事发生在北宋初年,在北宋中叶就已迅速流传于天下, 讲述了北宋年间杨家名将杨业、杨延昭等人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戏说中,杨家名将可谓一口金刀八杆枪,令辽兵闻风丧胆,对宋朝可谓居功至伟。 怎奈奸臣当道,潘仁美大奸大佞,杨家名将遭到严重迫害。

辽国皇帝约请太宗,赴金沙滩 “双龙会”,暗藏杀机,兵困行宫。声声怒吼,阵阵击鸣,战车交错,刀光血影。大郎、二郎和三郎战死、四郎和五郎失踪,七郎被潘仁美万箭射死。

而杨门女将是一部秦腔传统经典剧目,讲述宋朝将领杨氏一族灭门后,杨家女眷挂帅出征,歼灭西夏兵将的故事。这些传说故事基本上都是虚构,其中的一些人物如、杨宗保、穆桂英、八姐九妹、杨排风、十二寡妇更与历史无涉。

扩展资料:

民间传唱的长篇汉族英雄史诗《杨家将》,给学术界以极大的震撼和惊喜。对它的发掘整理及研究刊布,将改写中国汉族没有民间史诗的历史,并将对杨家将传说及有关的戏剧、曲艺和民间故事提供丰富生动的材料。

《杨家将》史诗的问世将足以使之与世界其它民族的著名英雄史诗相媲美,成为世界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大贡献。史诗是以汉族为主,融汇历史上契丹族、蒙古族民间艺人共同创作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共同的民族记忆和集体文化积淀,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

《杨家将》是一部集汉、契丹、西夏民族文化沉淀的长篇史诗,添补了汉族史诗上的空白。而在结尾中提及佘太君带领着整个家族西迁至西宁,这点在历史上是一片“新大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家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家将传说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6
杨家将
在山西省代县城里,有一座颇有气概的钟鼓楼。在它的正面和背面分别悬挂着“威震三关”、“声闻四达”两块巨大的题匾。传说这是人们为纪念杨家将不朽功勋,而流传到今天的一处珍贵遗迹。

提起杨家将,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杨业。历史上,这位名震千里的一代名将,弱冠之年便入事太原的北汉政权,受到北汉皇帝的信任,任侍卫新军都虞候。当时,宋太祖赵匡胤已经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大宋王朝,全国统一大局已定。杨业向北汉皇帝刘继元提出了“奉国归宋”的建议,遭到反对。但他深感刘氏厚遇之恩,并未变心投宋,而是舍命保卫北汉政权。后来,北汉战败,杨业却仍在城南与宋军苦战。宋太宗早就听说杨业是一员勇将,便派北汉亡国皇帝刘继元的亲信前去劝降。见到刘继元派来的劝降使者,杨业悲愤地大哭了一场,投降了宋朝。宋太宗因他“老于边事,洞晓边情”,任命他为左领军卫大将军,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与河东三交口都部署潘美共同担负起了山西防御契丹的重任。实际上,潘美只是挂了个虚衔,重担全部压在代州前线杨业的身上。

杨业从小就擅长骑射,爱好打猎,武艺也高,每次打猎,收获总比别人多一倍。他对同伴说:“我将来带兵打仗,也如同猎鹰追逐野兔一般。”

杨业不负宋太宗的重托,在契丹军出入的各个要道口,连续修建了阳武寨、崞寨、西陉塞、茹越寨、胡谷寨、大石寨(均在今代县、繁峙境内)6 个兵寨。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公元 980年)三月,契丹十万军马来攻雁门,杨业率部用堵截和奇袭办法,大败契丹军,杀死他们的节度使、驸马、侍中肖咄李,活捉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从此,敌兵一见“杨”字大旗,便吓得心惊胆战而不战自退,称杨业为“杨无敌”。朝廷由此提升他为云州观察使,仍知代州。杨业驻守雁门关八年之久,契丹军始终不敢侵入一步。

杨业的显赫战功,使得一些心胸狭窄的同僚妒火中烧。一些人给宋太宗写匿名信,诋毁杨业。宋太宗没有轻信,而是把这些谤书封好交给杨业,表示了对他的信任。

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正月,宋太宗为了彻底解决契丹对边境的骚扰,执意全面进攻契丹,下诏分兵三路进行北伐:东路由大将曹彬、崔彦进率主力从雄州出发北攻幽州;中路由田重进统率,由定州攻飞狐;西路由潘美、杨业统率,出雁门关,攻朔(今山西朔县)、寰(今山西朔县东)、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等四州,最终目标是三路大军会师幽州,与契丹进行决战。三路大军同时前进,东路军刚出击就遇到契丹主力的迎击,大败于歧沟关;中路军闻听东路败北,也就不战而溃;只有潘美、杨业的西路军,出师仅两个月,便战果累累,收复了朔、寰、云、应四州之地,兵锋直抵桑乾河。但是,由于东、中两路守军的溃败,他们却成了孤军深入。契丹在打败东路和中路两路宋军后,调集十万精锐,全力向潘、杨部占领的寰州压来。朝廷命令潘、杨率军护送朔、寰、云、应四州百姓立即迁回代州。在当时大兵压境的时刻,要完成这一任务非常艰巨。杨业经过周密思考,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先派人密告云、朔等州守将,等我军离代州北上时,令云州民众先出,我军到达应州时,契丹必定会派兵迎战,这时,命令朔州民众再出城,同时派骑兵接迎,另派1000弓箭手守住谷口,这样百姓就可安全内迁。

对于杨业这个切实可行的方案,监军王先和主帅潘美却坚决反对。他们为了争功,硬要杨业率兵去打寰州。王先说:“你有几万精兵为什么还这样胆怯?应当直接出雁门关北上!”杨业说:“不行,这样做,只有失败。”王先阴险地说:“你不是号称‘杨天敌’吗,为什么不敢与敌人正面交锋,难道你还有不可告人的打算?”杨业气忿地说:“我这样做不是怕死,而是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完成好皇上交付的使命。你既然这样责问我,那好吧,我现在就遵命前往。”出发时,杨业流着眼泪对潘美说:“这次出兵,必定失利,我是北汉降将,蒙皇上大恩,我愿以死报国。”他又用手指着陈家谷(今山西朔县南)说:“你们务必在两翼布置强有力的弓箭手,我转战到这里,你们就出兵夹击,不然我们将会全军覆没。”说罢,杨业就率兵出发了。经过两场恶战,因寡不敌众,杨业战败。退到陈家谷时,王先、潘美却率军早已离开了谷口,杨业得不到接应,陷入重围。虽然他奋不顾身,英勇作战,终因寡不敌众,身负重伤,坠马被俘,最后不屈绝食而死。他的儿子七郎也在这一次战斗中牺牲。

史书上记载,杨业的儿子除延玉外,还有延朗、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和延彬。

杨延朗后改名延昭,人们称他为“杨六郎”。他智勇善战,号令严明,也是北宋王朝的名将。杨延昭儿童时代受到父亲的熏陶,十分爱做军事游戏。杨业常对人说:“这个孩子最像我。”每次打仗总要带他上阵。战争中,杨延昭很快锻炼成为一名骁勇善战的大将。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杨业率军北伐应、朔,派杨延昭任先锋,与契丹军在朔州城下激战。延昭被乱箭射穿了手臂,但他毫不介意,更加讲命地与敌人厮杀。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 999年)冬天,契丹军又一次向宋朝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宋军节节失利。这时,杨延昭正守卫遂城(今河北徐水县西)。在契丹围攻之下,遂城城小无备,人人危惧。杨延昭泰然自若,率士兵登城固守,毫不慌乱。他让士兵在城墙上浇水成冰,使城墙变得又坚固又光滑。契丹军攻城不下,只好绕道去攻打别处。在杨业死后,杨延昭守卫北方20多年,屡败契丹军队,继承和发扬了杨家“忠心报国”的优良家风。

杨家将的第三代是杨文广,他是杨延昭的儿子,也是宋代一名边防名将。在宋仁宗时期,他先后在河北、陕西边境做过镇守将军。他镇守陕西时,主要是防务西夏国对中原地区的骚扰。

杨家将正是这样一代接一代地为保卫祖国恪尽职守。他们的事迹不断走入传说、故事、戏曲舞台和影视剧创作。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称赞杨业、杨延昭“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宋元之际,民间艺人把杨家将的故事编成戏曲,搬上舞台。到了明代,民间文学家又把他们的故事编成《杨家将演义》、《杨家将传》,用小说评书的形式在社会民间广泛传播。这些传说和故事,把杨家将英勇战斗、牺牲的过程,叙述得十分详细和感人。他们还把宋代功臣潘美描绘成大奸臣做陪衬,使杨家将的英雄形象和崇高家风更加高大和完美。七郎八虎闯幽州、血战金沙滩、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十二寡妇征西、佘太君百岁挂帅、杨排风……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爱国者形象,在世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以至分不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演义和传说。

对于杨家将忠心报国世代相传的优良家风,对于一个家族前赴后继捍卫祖国既忠又勇的行为,人们传诵他们,缅怀他们,热爱他们,崇敬他们,以各种形式,为他们竖起一座座丰碑。

雁门关下,有一个以杨家祠堂而闻名的鹿蹄涧村,村里1000多口人,其中一多半都是杨家后代。

杨家祠堂始建于元代,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杨家祠宇。因杨业死后被追赠为“太尉”,谥号“忠武”,他的后代以此题祠名为“杨忠武祠”,俗称“杨家祠堂”。

祠堂大殿前,有一块鹿蹄石,形状奇特,雕刻秀美。传说是杨业十四世孙杨友,镇守代州时一日外出打猎,射中一只梅花鹿。这只鹿带箭逃走,杨友紧追不放,追到现在的鹿蹄涧村,梅花鹿突然钻入地下。杨友命人挖掘,挖出奇异的一方石头,上面雕刻着梅花鹿带箭图案,并有明显的鹿蹄印。后来,人们将这块奇异的石头搬回祠中存放,鹿蹄涧村由此得名。

多少年以来,为缅怀先祖精忠报国的高尚情怀,鹿蹄涧村年年都举行村祭,年年村祭必定唱戏,唱戏必唱杨家将戏。

“血战金沙滩”是杨家将传说故事中,杨家将打得最悲壮、最惨烈的一仗。在这场恶战中,杨家将的七郎八虎中,大郎、二郎、三郎、七郎战死,四郎、八郎被俘,五郎出家,整个一个杨家战死一大半。戏曲《金沙滩》演的就是这件英勇悲壮的事迹。但鹿跨涧村民什么戏都看,唯独不看《金沙滩》这出戏。

据说,有一年的春天,村里正唱戏,点戏人就点了《金沙滩》。说也怪,开戏前,天气晴朗,风尘不动。戏开后,契丹兵向杨家将猛烈进攻,这时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黄尘滚滚,搅得天昏地暗,台上台下,顿时乱作一团,台上的“契丹兵”也只好鸣金收兵。风沙过后,观众稍稍坐定,台上又紧锣密鼓敲打起来,杨老令公披挂上阵,领兵迎敌。演到二郎、三郎惨死疆场时,突然从西北方向滚过一团乌云,刹那间,风云过后,就是电闪雷鸣,瓢泼大雨铺天盖地从天而降,整个场子里成了风雨世界。

风雨过后,人们说:这是祖宗对咱们的报应,老祖宗不想让咱们再提那些伤心的事。咱们闹红火,别让他们不高兴,好吧,从今往后,演杨家喜庆的戏,咱再不演《金沙滩》了。后来换了别的戏,说也奇怪,一连几天全是风和日丽。

当然,这只不过是一个民间传说,人们也没有必要追究它的真实性。不过鹿蹄涧村人从来不看《金沙滩》这出戏倒是真的。因为他们不愿回忆祖先悲伤的往事,更不愿让这惨烈的场面再去搅扰祖先的在天之灵。他们期望的是没有侵略,没有战争,只有和平与安宁的世界。

凝聚在杨家将传说故事中的前仆后继、忠心报国的伟大精神,是千百年来中国人面对外族侵扰和西方列强欺凌,反抗侵略、保家卫国、追求和平美好希望的一种寄托。为了追求这种希望,杨老令公战死了,杨六郎、杨文广继承遗志继续战斗;男人牺牲了,佘太君、穆桂英等女人继承遗志继续战斗;主人战死了,杨排风等家丁、丫环也要继承遗志继续战斗。在中国历史上,凝聚着这种忠烈家风的事例绝非杨家将一家。仅在山西,还有薛仁贵、薛丁山、樊梨花的薛家将和呼延赞、呼延灼的呼家将。这些家将的传说和故事,相互辉映,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闪耀着璀璨的理想主义光芒。

雁门关外杨家将征战过的那个叫做金沙滩的古战场,昔日的刀光剑影。硝烟烽火,早已随着历史前进的车轮而荡然无存。今日的金沙滩,放眼望去,满滩皆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成为十里飘香的果园。

当我们乘坐北同蒲的火车经过这里时,列车播音员或其他知晓这个地方的人,总要手指窗外,说:“快看,这就是杨家将战斗过的金沙滩。”听者无不转头注目车外,看着这片早已面目全非的旧地,想起有关杨家将的事绩,心中升起崇敬之情。

杨家将以及薛家将、呼家将已远远走出历史的范畴,而升华为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鼓舞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励精图治,振兴中华
参考资料:网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16839.html?fr=qrl3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11-02
杨家将
在山西省代县城里,有一座颇有气概的钟鼓楼。在它的正面和背面分别悬挂着“威震三关”、“声闻四达”两块巨大的题匾。传说这是人们为纪念杨家将不朽功勋,而流传到今天的一处珍贵遗迹。

提起杨家将,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杨业。历史上,这位名震千里的一代名将,弱冠之年便入事太原的北汉政权,受到北汉皇帝的信任,任侍卫新军都虞候。当时,宋太祖赵匡胤已经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大宋王朝,全国统一大局已定。杨业向北汉皇帝刘继元提出了“奉国归宋”的建议,遭到反对。但他深感刘氏厚遇之恩,并未变心投宋,而是舍命保卫北汉政权。后来,北汉战败,杨业却仍在城南与宋军苦战。宋太宗早就听说杨业是一员勇将,便派北汉亡国皇帝刘继元的亲信前去劝降。见到刘继元派来的劝降使者,杨业悲愤地大哭了一场,投降了宋朝。宋太宗因他“老于边事,洞晓边情”,任命他为左领军卫大将军,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与河东三交口都部署潘美共同担负起了山西防御契丹的重任。实际上,潘美只是挂了个虚衔,重担全部压在代州前线杨业的身上。

杨业从小就擅长骑射,爱好打猎,武艺也高,每次打猎,收获总比别人多一倍。他对同伴说:“我将来带兵打仗,也如同猎鹰追逐野兔一般。”

杨业不负宋太宗的重托,在契丹军出入的各个要道口,连续修建了阳武寨、崞寨、西陉塞、茹越寨、胡谷寨、大石寨(均在今代县、繁峙境内)6 个兵寨。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公元 980年)三月,契丹十万军马来攻雁门,杨业率部用堵截和奇袭办法,大败契丹军,杀死他们的节度使、驸马、侍中肖咄李,活捉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从此,敌兵一见“杨”字大旗,便吓得心惊胆战而不战自退,称杨业为“杨无敌”。朝廷由此提升他为云州观察使,仍知代州。杨业驻守雁门关八年之久,契丹军始终不敢侵入一步。

杨业的显赫战功,使得一些心胸狭窄的同僚妒火中烧。一些人给宋太宗写匿名信,诋毁杨业。宋太宗没有轻信,而是把这些谤书封好交给杨业,表示了对他的信任。

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正月,宋太宗为了彻底解决契丹对边境的骚扰,执意全面进攻契丹,下诏分兵三路进行北伐:东路由大将曹彬、崔彦进率主力从雄州出发北攻幽州;中路由田重进统率,由定州攻飞狐;西路由潘美、杨业统率,出雁门关,攻朔(今山西朔县)、寰(今山西朔县东)、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等四州,最终目标是三路大军会师幽州,与契丹进行决战。三路大军同时前进,东路军刚出击就遇到契丹主力的迎击,大败于歧沟关;中路军闻听东路败北,也就不战而溃;只有潘美、杨业的西路军,出师仅两个月,便战果累累,收复了朔、寰、云、应四州之地,兵锋直抵桑乾河。但是,由于东、中两路守军的溃败,他们却成了孤军深入。契丹在打败东路和中路两路宋军后,调集十万精锐,全力向潘、杨部占领的寰州压来。朝廷命令潘、杨率军护送朔、寰、云、应四州百姓立即迁回代州。在当时大兵压境的时刻,要完成这一任务非常艰巨。杨业经过周密思考,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先派人密告云、朔等州守将,等我军离代州北上时,令云州民众先出,我军到达应州时,契丹必定会派兵迎战,这时,命令朔州民众再出城,同时派骑兵接迎,另派1000弓箭手守住谷口,这样百姓就可安全内迁。

对于杨业这个切实可行的方案,监军王先和主帅潘美却坚决反对。他们为了争功,硬要杨业率兵去打寰州。王先说:“你有几万精兵为什么还这样胆怯?应当直接出雁门关北上!”杨业说:“不行,这样做,只有失败。”王先阴险地说:“你不是号称‘杨天敌’吗,为什么不敢与敌人正面交锋,难道你还有不可告人的打算?”杨业气忿地说:“我这样做不是怕死,而是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完成好皇上交付的使命。你既然这样责问我,那好吧,我现在就遵命前往。”出发时,杨业流着眼泪对潘美说:“这次出兵,必定失利,我是北汉降将,蒙皇上大恩,我愿以死报国。”他又用手指着陈家谷(今山西朔县南)说:“你们务必在两翼布置强有力的弓箭手,我转战到这里,你们就出兵夹击,不然我们将会全军覆没。”说罢,杨业就率兵出发了。经过两场恶战,因寡不敌众,杨业战败。退到陈家谷时,王先、潘美却率军早已离开了谷口,杨业得不到接应,陷入重围。虽然他奋不顾身,英勇作战,终因寡不敌众,身负重伤,坠马被俘,最后不屈绝食而死。他的儿子七郎也在这一次战斗中牺牲。

史书上记载,杨业的儿子除延玉外,还有延朗、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和延彬。

杨延朗后改名延昭,人们称他为“杨六郎”。他智勇善战,号令严明,也是北宋王朝的名将。杨延昭儿童时代受到父亲的熏陶,十分爱做军事游戏。杨业常对人说:“这个孩子最像我。”每次打仗总要带他上阵。战争中,杨延昭很快锻炼成为一名骁勇善战的大将。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杨业率军北伐应、朔,派杨延昭任先锋,与契丹军在朔州城下激战。延昭被乱箭射穿了手臂,但他毫不介意,更加讲命地与敌人厮杀。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 999年)冬天,契丹军又一次向宋朝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宋军节节失利。这时,杨延昭正守卫遂城(今河北徐水县西)。在契丹围攻之下,遂城城小无备,人人危惧。杨延昭泰然自若,率士兵登城固守,毫不慌乱。他让士兵在城墙上浇水成冰,使城墙变得又坚固又光滑。契丹军攻城不下,只好绕道去攻打别处。在杨业死后,杨延昭守卫北方20多年,屡败契丹军队,继承和发扬了杨家“忠心报国”的优良家风。

杨家将的第三代是杨文广,他是杨延昭的儿子,也是宋代一名边防名将。在宋仁宗时期,他先后在河北、陕西边境做过镇守将军。他镇守陕西时,主要是防务西夏国对中原地区的骚扰。

雁门关下,有一个以杨家祠堂而闻名的鹿蹄涧村,村里1000多口人,其中一多半都是杨家后代。

杨家祠堂始建于元代,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杨家祠宇。因杨业死后被追赠为“太尉”,谥号“忠武”,他的后代以此题祠名为“杨忠武祠”,俗称“杨家祠堂”。

祠堂大殿前,有一块鹿蹄石,形状奇特,雕刻秀美。传说是杨业十四世孙杨友,镇守代州时一日外出打猎,射中一只梅花鹿。这只鹿带箭逃走,杨友紧追不放,追到现在的鹿蹄涧村,梅花鹿突然钻入地下。杨友命人挖掘,挖出奇异的一方石头,上面雕刻着梅花鹿带箭图案,并有明显的鹿蹄印。后来,人们将这块奇异的石头搬回祠中存放,鹿蹄涧村由此得名。
第3个回答  2007-11-02
在山西省代县城里,有一座颇有气概的钟鼓楼。在它的正面和背面分别悬挂着“威震三关”、“声闻四达”两块巨大的题匾。传说这是人们为纪念杨家将不朽功勋,而流传到今天的一处珍贵遗迹。

提起杨家将,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杨业。历史上,这位名震千里的一代名将,弱冠之年便入事太原的北汉政权,受到北汉皇帝的信任,任侍卫新军都虞侯。当时,宋太祖赵匡胤已经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大宋王朝,全国统一大局已定。杨业向北汉皇帝刘继元提出了“奉国归宋”的建议,遭到反对。但他深感刘氏厚遇之恩,并未变心投宋,而是舍命保卫北汉政权。后来,北汉战败,杨业却仍在城南与宋军苦战。宋太宗早就听说杨业是一员勇将,便派北汉亡国皇帝刘继元的亲信前去劝降。见到刘继元派来的劝降使者,杨业悲愤地大哭了一场,投降了宋朝。宋太宗因他“老于边事,洞晓边情”,任命他为左领军卫大将军,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与河东三交口都部署潘美共同担负起了山西防御契丹的重任。实际上,潘美只是挂了个虚衔,重担全部压在代州前线杨业的身上。

杨业从小就擅长骑射,爱好打猎,武艺也高,每次打猎,收获总比别人多一倍。他对同伴说:“我将来带兵打仗,也如同猎鹰追逐野兔一般。”

杨业不负宋太宗的重托,在契丹军出入的各个要道口,连续修建了阳武寨、崞寨、西陉塞、茹越寨、胡谷寨、大石寨(均在今代县、繁峙境内)6 个兵寨。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公元 980年)三月,契丹十万军马来攻雁门,杨业率部用堵截和奇袭办法,大败契丹军,杀死他们的节度使、驸马、侍中肖咄李,活捉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从此,敌兵一见“杨”字大旗,便吓得心惊胆战而不战自退,称杨业为“杨无敌”。朝廷由此提升他为云州观察使,仍知代州。杨业驻守雁门关八年之久,契丹军始终不敢侵入一步。

杨业的显赫战功,使得一些心胸狭窄的同僚妒火中烧。一些人给宋太宗写匿名信,诋毁杨业。宋太宗没有轻信,而是把这些谤书封好交给杨业,表示了对他的信任。

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正月,宋太宗为了彻底解决契丹对边境的骚扰,执意全面进攻契丹,下诏分兵三路进行北伐:东路由大将曹彬、崔彦进率主力从雄州出发北攻幽州;中路由田重进统率,由定州攻飞狐;西路由潘美、杨业统率,出雁门关,攻朔(今山西朔县)、寰(今山西朔县东)、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等四州,最终目标是三路大军会师幽州,与契丹进行决战。三路大军同时前进,东路军刚出击就遇到契丹主力的迎击,大败于歧沟关;中路军闻听东路败北,也就不战而溃;只有潘美、杨业的西路军,出师仅两个月,便战果累累,收复了朔、寰、云、应四州之地,兵锋直抵桑乾河。但是,由于东、中两路守军的溃败,他们却成了孤军深入。契丹在打败东路和中路两路宋军后,调集十万精锐,全力向潘、杨部占领的寰州压来。朝廷命令潘、杨率军护送朔、寰、云、应四州百姓立即迁回代州。在当时大兵压境的时刻,要完成这一任务非常艰巨。杨业经过周密思考,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先派人密告云、朔等州守将,等我军离代州北上时,令云州民众先出,我军到达应州时,契丹必定会派兵迎战,这时,命令朔州民众再出城,同时派骑兵接迎,另派1000弓箭手守住谷口,这样百姓就可安全内迁。

对于杨业这个切实可行的方案,监军王先和主帅潘美却坚决反对。他们为了争功,硬要杨业率兵去打寰州。王先说:“你有几万精兵为什么还这样胆怯?应当直接出雁门关北上!”杨业说:“不行,这样做,只有失败。”王先阴险地说:“你不是号称‘杨天敌’吗,为什么不敢与敌人正面交锋,难道你还有不可告人的打算?”杨业气忿地说:“我这样做不是怕死,而是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完成好皇上交付的使命。你既然这样责问我,那好吧,我现在就遵命前往。”出发时,杨业流着眼泪对潘美说:“这次出兵,必定失利,我是北汉降将,蒙皇上大恩,我愿以死报国。”他又用手指着陈家谷(今山西朔县南)说:“你们务必在两翼布置强有力的弓箭手,我转战到这里,你们就出兵夹击,不然我们将会全军覆没。”说罢,杨业就率兵出发了。经过两场恶战,因寡不敌众,杨业战败。退到陈家谷时,王先、潘美却率军早已离开了谷口,杨业得不到接应,陷入重围。虽然他奋不顾身,英勇作战,终因寡不敌众,身负重伤,坠马被俘,最后不屈绝食而死。他的儿子七郎也在这一次战斗中牺牲。

史书上记载,杨业的儿子除延玉外,还有延朗、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和延彬。

杨延朗后改名延昭,人们称他为“杨六郎”。他智勇善战,号令严明,也是北宋王朝的名将。杨延昭儿童时代受到父亲的熏陶,十分爱做军事游戏。杨业常对人说:“这个孩子最像我。”每次打仗总要带他上阵。战争中,杨延昭很快锻炼成为一名骁勇善战的大将。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杨业率军北伐应、朔,派杨延昭任先锋,与契丹军在朔州城下激战。延昭被乱箭射穿了手臂,但他毫不介意,更加讲命地与敌人厮杀。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 999年)冬天,契丹军又一次向宋朝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宋军节节失利。这时,杨延昭正守卫遂城(今河北徐水县西)。在契丹围攻之下,遂城城小无备,人人危惧。杨延昭泰然自若,率士兵登城固守,毫不慌乱。他让士兵在城墙上浇水成冰,使城墙变得又坚固又光滑。契丹军攻城不下,只好绕道去攻打别处。在杨业死后,杨延昭守卫北方20多年,屡败契丹军队,继承和发扬了杨家“忠心报国”的优良家风。

杨家将的第三代是杨文广,他是杨延昭的儿子,也是宋代一名边防名将。在宋仁宗时期,他先后在河北、陕西边境做过镇守将军。他镇守陕西时,主要是防务西夏国对中原地区的骚扰。

杨家将正是这样一代接一代地为保卫祖国恪尽职守。他们的事迹不断走入传说、故事、戏曲舞台和影视剧创作。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称赞杨业、杨延昭“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宋元之际,民间艺人把杨家将的故事编成戏曲,搬上舞台。到了明代,民间文学家又把他们的故事编成《杨家将演义》、《杨家将传》,用小说评书的形式在社会民间广泛传播。这些传说和故事,把杨家将英勇战斗、牺牲的过程,叙述得十分详细和感人。他们还把宋代功臣潘美描绘成大奸臣做陪衬,使杨家将的英雄形象和崇高家风更加高大和完美。七郎八虎闯幽州、血战金沙滩、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十二寡妇征西、佘太君百岁挂帅、杨排风……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爱国者形象,在世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以至分不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演义和传说。
第4个回答  2007-11-02
杨业确有其人 史书上记载,杨业的儿子除延玉外,还有延朗、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和延彬 其实是后人为了纪念杨业而虚拟出来的人物 用小说等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杨门女将是假的 小说就是小说 小说当然有其虚构的成分 但目的无非是为了称赞杨业、杨延昭等人的忠烈

历史上的杨家将是怎么回事
到了明代,杨家将故事进一步丰富,出现了《杨家将演义》《杨家将传》,杨家将故事以小说、评书的形式广泛流传。这些故事反映的时间跨度加大,从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一直写到宋神宗赵顼,约一百年的历史。明朝中后期,朝廷积弱,外敌虎视,这种局面与宋朝相似,杨家将成了民间借古言今的最好武器。另一方面,明政府也非常推崇杨家将,...

杨家将的故事
“杨家将”故事发生在北宋初年,在北宋中叶就已迅速流传于天下, 讲述了北宋年间杨家名将杨业、杨延昭等人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戏说中,杨家名将可谓一口金刀八杆枪,令辽兵闻风丧胆,对宋朝可谓居功至伟。 怎奈奸臣当道,潘仁美大奸大佞,杨家名将遭到严重迫害。辽国皇帝约请太宗,赴金沙滩 “双龙会”,...

杨家将都是怎么死的?
1. 杨业:在金沙滩一战中,杨业被主帅潘仁美与监军王迫令出战,他明知不敌却仍力战,最终在陈家谷口被辽军重伤俘虏,因绝食而亡,时年约60岁。2. 杨延平:为了掩护皇帝逃亡,杨延平身穿皇帝黄袍,结果被辽军射死。3. 杨延定:在闯重围时,为了保兄弟们能成功闯出重围,杨延定力举千斤顶,在没有...

北宋灭亡时,杨家将的结局如何?
首先,正史中的杨家将虽没有小说、评书等体裁演绎的那般传奇,但有一点却是真实的,那就是杨家个个都是忠心体国的忠臣,可谓是满门忠烈。为了大宋,杨家子嗣个个都站在战争的最前线,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英勇的抵抗着辽国入侵,保护着这个国家。杨家家主杨业,五代至宋初名将,以骁勇闻名远近,五代仕...

杨家将的真实历史故事 杨家将是历史故事吗
1、杨业在历史上是一位名震千里的一代名将,20多岁便入事太原的北汉政权,受到北汉皇帝的信任,任侍卫新军都虞侯。当时,宋太祖赵匡胤已经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大宋王朝,全国统一大局已定。杨业向北汉皇帝刘继元提出了“奉国归宋”的建议,遭到反对。但他深感刘氏厚遇之恩,并未变心投宋,而是舍命...

历史上杨家将最后结局
《杨家将》简介 杨家是北宋初年著名的军事家族,其保家卫国故事在北宋中叶就已迅速流传于天下,故事主要描绘的是杨业、杨延昭等人保家卫国的事迹。五代时,杨业先担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著称,以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由于杨业战功卓著,国人号称其“无敌”。曾任北汉建雄军节度使,归宋后,成为抗辽...

杨家将是由北宋著名将领谁抗击辽国入侵的故事演变而来 杨家将是由谁...
杨家将是北宋初年著名的军事家族,其保家卫国故事在北宋中叶就已迅速流传于天下,故事主要描绘的是杨业、杨延昭等人保家卫国的事迹。杨业,杨延昭,杨文广,这三个人是真实存在于历史中的杨家将的主要人物。杨家将三代血战报国的事迹,为后人所传扬。尤其是杨业和杨延昭,在北宋时期已经天下闻名。杨业原名杨...

杨家将都是怎么死的?
杨家将有为国家战死的,也有被奸臣害死的。杨业:绝食而亡 金沙滩一战,主帅潘仁美与监军王迫令杨业出战,杨业自知不敌,但仍力战,终被陷于陈家谷口(今山西朔县南),重伤被俘,绝食而亡,年约60岁。杨延平:为掩护皇帝逃亡,身穿皇帝黄袍,被辽军射死。杨延定:闯重围时,为保兄弟们闯出重围力举...

杨家将的故事北宋著名将领
1. 杨家将的背景介绍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这个时期以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强大的政治力量而闻名于世。然而,这个时期也因为其经历了一场高压政治和军事的斗争而留下了不少历史遗留问题。其中,杨家将成为了这场斗争中最为知名的著名将领之一。2. 杨家将的生平事迹 杨家将,原名叫做杨业,是...

杨家将怎么死的
历史上并没有奸臣潘洪或潘仁美这一人物,其原型是潘美。害死杨业的,应该是王侁,而非潘美。王侁是个小人,以诬陷主帅而起家,可能是由于王侁官职太小,不足以突出杨家,所以潘美很倒霉地摊上了这件事。二、杨家将”故事发生在北宋初年,在北宋中叶就已迅速流传于天下,讲述了北宋年间杨家名将杨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