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家长要从小培养、并帮助他们树立
责任心,让孩子学会将心比心,学会换位思考;其次,培养其
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当孩子遇到挫折时,要教其勇敢接受挫折,并从主观角度去分析成败原因;三是感恩教育,从对父母、亲人的感恩到对周边人的感恩之情,这是情感培养方式;四是在培养孩子个性发展的同时,更要引导其审美观的正确方向,要从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角度去审视周边事物;最后是以身作则,作为与孩子相处最为亲密的父母、家人,最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孩子树立榜样。
随着当下独生子女逐渐增多,对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在市直某单位工作的崔女士就在对孩子的
家庭教育上犯了难,不想儿子受到任何委屈的同时,又不希望他在家人的溺爱下成为一个自私自利、顽劣霸道的孩子。日前,记者随机采访了我市部分中小学家长,发现有此困惑的家长不乏其数,也有部分家长向记者道出了自己引以为豪的一套育儿技巧。
过度关爱成祸根
崔女士的儿子3周岁,聪明伶俐,很讨人喜欢。不仅夫妻俩对儿子宠爱有加,公公婆婆更是舍不得让孙子受半点委屈。崔女士的父母也会常给外孙带好吃的和好玩的。儿子一天天长大,崔女士却渐渐发现儿子越来越任性,甚至有些狭隘、自私,而且不愿听大人的劝告。她认为这应该是家里人对孩子过分溺爱惹的祸。“用什么办法能将他这种不良性格扭转过来?”崔女士开始有意识地去寻找教育孩子的方法。
市民叶先生面对9岁的女儿同样存在类似困惑。一直以来,家里人对女儿都是百依百顺,从而养成了她娇生惯养的性格。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回到家时常埋怨在校时与同学相处不善,言语之中,她总将过错归咎于对方或外界事物,却很少从自身去分析事情缘由。叶先生很担心女儿的这种性格会影响到她以后走上社会和与人相处。
独生子女也有闪光点
相对于非“独生子女”家庭来讲,大多数独生子女从一出生开始,就受到来自父母双方家庭从上到下的集中关注,在这种环境里接受思想启蒙的独生子女们,在性格和行为上与非独生子女略有偏差。
儿童教育专家认为,由于独生子女家庭成员结构的特殊性,家长尤其是老人家们往往都将独生子女视为家庭成员中最需要也是唯一有权利享受到这种关爱的对象。在家长的过分溺爱和迁就下,独生子女往往容易形成诸如自我、任性、懒惰之类的性格,在习惯了家人单方对自己的关爱与迁就后,很多独生子女会表现出情感淡薄、我行我素的性情。
但也有人不赞成以上的说法。他们认为,由于独生子女得到的关爱和所受的
素质教育比非独生子女更为全面,反而性格上会更为自信、开朗、好学,且更具
创新能力。在家长较长时间和全面的爱抚与关怀下,独生子女的心理能发育得更健全,如今很多家长都在孩子的素质教育方面倾注很大的精力和期望,独生子女在德、智、体等方面则产生了更多更好的发展条件和空间。
创造氛围教育子女
在市区某单位任职的彭先生在对培养女儿健全性格方面,很有一套教育技巧。“孩子需要与人沟通,心智才能发展健全。”虽然他家住市区红星路某
住宅小区,但一有空,他与几个朋友、老乡都会将孩子带上,让同年龄段的孩子们聚在一起玩耍。随着相处时间的增多,孩子们慢慢建立起较为和谐的情谊。在家里,彭先生会有意识地营造一个“平等”的氛围,他告诉女儿,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哪怕家里数她年龄最小,也不能“搞特殊”、受到特别优待。喜爱
传统文化的彭先生还常陪女儿阅读一些有关传统美德方面的书籍,他认为这对女儿良好性格的形成能起到一定作用。
在
源城区东埔中学任教的吕老师一谈起在广州读大学的女儿,都会露出欣慰的笑容。她对女儿的教育显得较为轻松。以身作则是吕老师教育女儿最常用的方式,她很少直接用言语教导女儿不应该做什么,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行动去表明应该怎样做,还会用一些引导性的语言向女儿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她特别注重女儿的个性发展,对于女儿提出的合理要求,她都会尽力去满足,女儿的文体专长在母亲的支持下很快发展起来。
从培养孩子责任心入手
“独生子女有着他们这一群体的特殊性,30年以前的教育方式自然是行不通的了。”源城区东埔中学副校长、心理健康教育授课老师谢海泽认为,独生子女身上体现的一些缺点,家长们应该认识到并有意识地引导纠正,而对于他们的优点,也要懂得珍惜。
谢海泽指出,当代独生子女有着两方面较为突出的性格特征:一是
自尊心特别强,
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则容易发展为自私自利、缺乏
社会责任感;二是自信心不够长久,受挫能力较弱。“家庭是一块重要的教育阵地,对于独生子女表现出来的性格偏差,家长应该给予积极、正确的引导。”他认为可从5个方面开展对独生子女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