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鲁迅的文章在高中,大学课本里为什么越来越少了吗?

如题所述

在国内教材中长期“一家独大”的鲁迅文章,是阅读贫乏时代的选择,现在之所以压缩鲁迅文章的篇目,是为了及时追踪新人新作,给时新作家的文章及时入选教材挪地方。

鲁迅的文章对学生来说,过于深刻,甚至过于沉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不接地气”,以更适合学生阅读兴趣的新人新作替换鲁迅文章,就是为了新编教材“更接地气”、更“大众化”。

教材少一点鲁迅文章不是灾难,应该选择鲁迅的哪些文章,怎么去教、学鲁迅的文章,或许才是更关键的问题,也是涉及到更深层的语文教育观念的问题。

扩展资料

鲁迅作品:


1、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皆收于《呐喊》中);


2、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共收录10篇散文)(其中,《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已被纳入语文人教版课本);


3、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


4、散文诗集:《野草》(含《风筝》、《雪》(收录在人教版语文)等作品);


5、论文集:《门外文谈》;


6、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9部和很多另外的杂文集。

参考资料:人民日报评教材删鲁迅文章:“去经典”何以化大众-人民网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8-17
近来,由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新版语文教材中逐步剔除鲁迅的文章,引来一片争议,赞者有之,阻者有之。而笔者认为,在近年来对鲁迅话题经历了沉默、回避、冷淡的过程后,现在让其滚蛋,已经是时候了。

鲁迅之所以滚蛋,是因为那些曾经被其攻击、痛斥、讥讽、怜悯的人物又一次复活了,鲁迅的存在,让他们感到恐惧、惊慌、卑怯,甚至无地自容。

看看:

孔乙己们复活了。并且以一篇《‘茴’字有四种写法》的论文,晋级为教授、学者、国学大师;也不再提心吊胆地“窃书”了,而是平心静气地在网络上“窃文”了;不仅可以舒坦地“温一碗洒”,而且还能以其博导的诱惑力对“伊”来一把潜规则了,他岂能让鲁迅揭了他前世的底?!

“资本家的乏走狗”们复活了。尽管它们披上了精英、专家的外衣,但依然“看到所有的富人都驯良,看到所有的穷人都狂吠”,他们或装神弄鬼地玩弄数字游戏,鼓吹物价与美国接轨、工资与非洲接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或干脆作了外国人欺诈中国的“乏走狗”,与其里应外合、巧取豪夺。它们岂容鲁迅再一次把它打入水中?!

赵贵翁、赵七爷、康大叔、红眼阿义、王胡、小D们复活了。有的混入警察队伍,有的当上了联防队员、城管。披上制服兴奋得他们脸上“横肉块块饱绽”,手执“无形的丈八蛇矛”,合理合法地干起了敲诈勒索,逼良为娼的勾当。如果姓夏那小子在牢里不规矩,不用再“给他两个嘴巴”,令其“躲猫猫”足矣。想想,这些下做的勾当儿怎能让鲁迅这种尖刻的小人评说?!

阿Q们复活了。从土古祠搬到了网吧,但其振臂一呼的口号已经不是“老子革命了!”而是“老子了!”每天做梦都盼着“白盔白甲”的美国海军陆战队早一天杀过来,在中国建立。因为只要美国的“”一到,赵七爷家的钱财、吴妈、秀才老婆乃至未庄的所有女人就都是我的了!哼!而鲁迅却偏偏要我做个被世人嘲讽了数十年的冤死鬼,我岂能容你?!

假洋鬼子们复活了。这回干脆入了外籍,成了真洋鬼子。并且人模狗样儿地一窝锋地钻进“爱国大片”的剧组,演起了凛然正气、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让人好生不舒服。此种一边哽咽着颂扬祖国母亲,一边往向征中华文明的青铜大鼎里撒尿的举动,岂不是鲁迅杂文中的绝好素材?!

祥林嫂、华老栓、润土们复活了。他们依然逆来顺受,情绪稳定。因为“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这样,必须要备足了餐料。而那些准备做餐料的人,本来可以闷在铁屋子里,一边听着小沈阳的笑话,一边麻木地死去,岂容鲁迅把他们唤醒,再一次经历烈火焚身的苦痛?!

那些“体格茁壮的看客们”复活了。他们兴致勃勃地围观那些“拳打弱女”、“棒杀老翁”、“少年溺水”、“飞身坠楼”的精彩瞬间,依旧“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哈哈,仅看客一类,被你伤害的人就太多了,因为中国人几乎都愿做看客!

鲁迅之所以滚蛋,是因为当今的社会不需要“投枪和匕首”,而需要赞歌、脂粉、麻药。正如陈丹青先生讲的“假如鲁迅精神指的是怀疑、批评和抗争,那么,这种精神不但丝毫没有被继承,而且被空前成功地铲除了。我不主张继承这种精神,因为谁也继承不了、继承不起,除非你有两条以上性命,或者,除非你是鲁迅同时代的人。最稳妥的办法是取鲁迅精神的反面:沉默、归顺、奴化,以至奴化得珠圆玉润”。

如果鲁迅赶上这个时代,对于“开胸验肺”、“以身试药”、“周公拍虎”、“黑窑奴工”、“处女卖淫”、“官员嫖幼”等一系列奇闻,又会写出多少辛辣犀利、锥骨入髓、令人拍案叫绝的杂文来,想想,真是让人后怕,所幸这个尖酸刻薄的小人已不在人世了。

让我们彻底赶走鲁迅,欢迎“小沈阳”,让人们在开心笑声中忘却现实的不公和苦痛,在笑声中渐渐地麻木、渐渐地变傻......
第2个回答  2011-08-20
鲁迅的书批判的是以前民国的黑暗,以现在中国状况来说,如果你稍加留意就会觉得鲁迅批判的是现在的中国,温州动车等等,,足可以说明一切。"他们"怕唤醒更多人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08-16
标志着鲁迅走下神坛,从一个神回归到一个人。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鲁迅都是一个偶像级的作家,某种程度上构成了思想专/制的一部分,不利于多元思维的培养,将他回归成一个普通人是社会发展之必然。另外,有句话说“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原因在于鲁迅的观点有些激进,容易让人冲动,删除部分鲁迅的文章还是很有必要的。
第4个回答  2011-08-16
主要还是因为时代吧。我们的时代需要与时俱进

知道鲁迅的文章在高中,大学课本里为什么越来越少了吗?
相比于人教社老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在各地各种版本的高中语文课本中,鲁迅的作品有的被撤掉,有的篇目发生了变化,但都有一个最基本的限度,那就是确保中学生能够读到鲁迅最经典的名篇,比如《祝福》。“我在编写中学语文教材时,经过反复阅读、比较各家作品,更具体地、深切地体会到,鲁迅作品的语言、...

知道鲁迅的文章在高中,大学课本里为什么越来越少了吗?
在国内教材中长期“一家独大”的鲁迅文章,是阅读贫乏时代的选择,现在之所以压缩鲁迅文章的篇目,是为了及时追踪新人新作,给时新作家的文章及时入选教材挪地方。鲁迅的文章对学生来说,过于深刻,甚至过于沉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不接地气”,以更适合学生阅读兴趣的新人新作替换鲁迅文章,就是为了...

为何教科书中鲁迅的文章出现的越来越少了呢?
鲁迅的文章越来越少的出现在教科书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与鲁迅先生本身的写作风格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鲁迅先生文章的特点大多都是通过写作的手法来对民国时期的黑社会进行一定的批判。鲁迅文章的精彩之处,就在于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述来表达整体的主题思想批判当时社会的现实,拿起手中的笔来拯救国人的心灵。

为什么现在语文课本删掉了好多鲁迅的文章呢?
1、语文课本删掉鲁迅的文章,目的显而易见,就是避免学生产生联想。尤其是有的文章,像刘和珍什么的。至于语文课本不断减少鲁迅的文章,是否真的很可惜,是另一个问题。鲁迅的文章,在他那个时代,揭示了许多深刻的社会问题。这是鲁迅的贡献。但是,鲁迅并不是思想家。他仅仅揭示了问题,并没有对解决...

教科书里鲁迅的文章为何越来越少了?
第二个原因就是鲁迅先生的作品立意太过于深刻。他对于社会和现实有着独到的深入见解,这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更何况是小孩子。学生看他的作品,很难读懂其中的深意,如果只读表面意思,那就失去了作品本身的意义。所以专家建议,从课本中减少一些鲁迅先生的文章。最后就是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有着太多对...

为什么现在的语文教科书开始去除鲁迅的文章?
鲁迅文章在教材中被一定程度曲解,教材对名著的解读往往断章取义,未深挖其艺术表现力和复杂文学性。名著教学应深入理解而非表面化,忽视了名著的丰富内涵与深度。教材教学方式的局限性,使得文学名著的教育停留在浅层理解。教材的更新虽尝试摆脱陈旧,但往往仍受传统束缚,难以紧跟文学现代性步伐。教材文学...

为何现在的教科书上,鲁迅的文章越来越少了?
在以前的初中课本中,鲁迅的文章非常常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鲁迅的文章在中学课本中越来越少了。鲁迅发现“学习救不了中国人”后弃医从文,以自己的笔作为武器,凭着自己对当时社会的深刻反思,写出了一篇又一篇意义深刻,不同凡响的作品。而这样的作品在中学课本中越来越少大致有以下...

鲁迅的文章,在现在的中小学生教材中,为什么越来越少了?
记得我们80后上小学中学的时候,都会学习鲁迅的文章,比如《少年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但是现在的教科书上,关于鲁迅的文章越来越少了与之对应的是越来越多的明星进入了学生的教科书中。

鲁迅作品被逐渐移除教材,“去鲁迅化”持续多年,究竟该如何看待?_百度...
教材改版本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因为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思想的改变,教材课本当中总是要或多或少的增删一些文章篇幅,根本宗旨就是要培养学生们的正确思想。但不知大家近些年来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越来越凸显的问题:小学乃至中学选入“鲁迅文学”的篇幅越来越小,甚至全篇幅的去掉。久而久之,鲁迅...

鲁迅的文章为什么渐渐从课本里移除了?
在高中的教材中,《阿Q正传》、《祝福》、《拿来主义》也是一个没少。所以渐渐从课本里移除了这个说法纯属谣言,传播谣言的人是唯恐天下不乱。这些传播谣言者。无非就是想通过鲁迅的文章被从课教材里删除,来批判我们如今的社会,这种人正是鲁迅所深恶痛绝的,这是鲁迅想批判的人。真是可笑,看是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