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期间谈恋爱,一方面可以接触感情生活,一方面可以在紧张的学习空余,和心爱的人在一起,谈谈心,缓解一下学习的压力。两人在学习上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也未必是件坏事。
错:学生期间谈恋爱,也容易让人忽略学习,一味的注重感情,学习下滑,这样恋爱就成了学习的累赘。 毕竟学生期间,最重要的还是学习,恋爱只是一种寂寞的产物。我个人也在学生期间谈恋爱,也多多少少影响了学习。我感觉这个问题还在于你自己。想谈恋爱就去谈,不要让感情影响了学习就好,自我感觉。
青春期的恋爱通常被称为“
早恋”,对青少年的校园爱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青少年学生的观念大多较为开放,有86.7%接受调查的中学生认为中学生的爱情是一种真实情感,对“早恋”不应加以指责。有63%的中学生认为能够在最美好的人生花季遇到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是美好的。而家长的态度则截然相反,80%的家长明确表示不希望孩子在中学时代谈恋爱的。而且对此也比较担心。教师对校园恋情则很无奈,担心“早恋”会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健康。那么,应该怎样对待青春期的校园恋情呢?首先我们需要对“早恋”的概念有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和判断。
一、对“早恋”概念的解读
一直以来众说纷纭。从字面上理解,所谓“早恋”,是指男女恋爱的时间太早,即还未达到恋爱年龄,但已经进入相恋的阶段了。
那么,根据什么来判断男女是否达到年龄呢?社会上并没有什么明确的规定或条例,不过人们习惯于参照如下的标准:一是看生活自立的程度;二是看与法定最低婚龄的差距;三是看性心理的成熟程度;四是看生理发育的完善状况。假如一个人生活尚未自立,与法定的结婚年龄还相差较远,生理,心理也未发育成熟,那么这个人的恋爱就是“早恋”。按照这些标准来衡量,则青春期学生的恋爱统统属于“早恋”。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早恋”概念已经不是一个对恋爱时间的实然判断,而是一个对青少年异性交往产生恋情现象的价值判断了,而且这是一个否定性、批判式的概念。即当人们在使用”早恋”这个概念来描述
青春期恋爱现象时,事实上就已经对青春期恋情做出了批评和否定,就已经表明这种倾向是坏的,是错的了。所以“早恋”已经成为一种不光彩的标签了,少男少女若被贴上这个标签,就会导致社会评价的降低。
尽管承认对青春期恋爱持严厉的态度,并采取强硬的干预措施,但青少年似乎并不买账,校园恋情仍然时刻在发生,且青少年对校园恋情大多持宽容甚至是欣赏的态度,有的还十分期待。在任何地方和学校,“早恋”都是禁而不止,杜而不绝,普遍发生的。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重新思考对于青春期恋爱的习惯看法,探讨目前的贬抑性的“早恋”概念是否科学恰当。其实,很多学者及教育实践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都已经对早恋这个概念提出过质疑。我们认为青春期恋爱是青少年性心理的外化,是性心理转化为性行为的一种实践。青少年恋爱是否过早,是否就是错误,是否应该坚决禁止,需要重新进行反思。
第一,从时间上来看,早恋就是过早的恋爱。人们反对青春期恋爱就是认为青少年年龄尚小,恋爱发生得太早了。但是,何谓“早”?时间上很难界定。换言之,在什么年龄一下谈恋爱算“早”,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往往随时代和社会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别。
在西方社会,无所谓“早恋”,十几岁的孩子谈恋爱,甚至发生性交行为极为普遍。在这些国家,中学生已是避孕药具的消费者了。人们包括家长都强调尊重人的性权利,鼓励青少年的异性交往。对青少年的恋爱以致发生性行为,社会舆论是宽容的。
在旧中国,人们结婚、生育都很早,少女妈妈比比皆是,但人们并不认为他们年龄太小。当然,那时是父母之命,媒约之言,所以虽然结婚生子,但可能没有恋爱。
新中国成立后,自由恋爱兴起,那时十七八岁恋爱结婚的很普遍,在校学生结婚生育的也不鲜见,但社会并没有谴责或禁止,更没有“早恋”一说。就是当下社会,不少青少年早早离开了校园,外出打工谋生,在工作中与异性产生了感情,堂而皇之地谈起了恋爱,但社会对这些青少年的恋爱却并不禁止、干涉,更不会给这些青少年扣上什么“早恋”的帽子,当然,这些青少年打工者生活上可以自立了,但年龄毕竟与
法定婚龄还有距离,他们的年龄也就与中学生相仿。为什么青少年打工者恋爱就不是“早恋”,而中学生恋爱就是“早恋”?可见,什么叫“早恋”,不能以年龄机械地划分,用年龄的大小来判定一个人是否可以恋爱是不科学的。
第二从成熟的角度来看,人们反对“早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青少年的生理发育虽然已经成熟,但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还没有成熟,由于心理发展的滞后,所以,青少年不应该谈恋爱。
但是,我们不禁要问,当代西方社会的青少年,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难道都是同步的吗?生理发育提前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倾向,生理和心理发展之间存在着“
剪刀差”
是各国青少年都具有的共同特点。而且,人的心理成长和社会成熟是需要过程、需要历练的,没有哪个人的心理随着年岁的增长,自然而然就会变得成熟。因此,以此否定和批判青春期的恋爱也是站不住脚的。
我们认为,青春期恋爱固然有很多弊端,青少年要为此付出代价,但另一方面,青少年在恋爱过程中,双方难免有矛盾冲突,因此,他们必须学习如何与对方相处,学习如何保持稳定的
亲密关系。假如关系破裂,还要学会如何承担失恋、接受失恋。因为恋爱,他们还将承受社会环境的种种制约,遭遇道德规范的层层约束,他们将不得不审视自己的感情经历,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在权衡利弊之后,去选择坚持或者放弃、妥协或者抗争的策略。
很明显,青春期恋爱使青少年面临着来自恋爱本身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压力,他们不得不学会应对这些压力,而应对压力的过程,催化了青少年社会化的成熟度。尽管这有可能是不自觉的,但应该承认客观上加快了青少年的社会成熟。
所以,青春期恋爱不论其结局如何,不论对学习成绩,毕业升学产生如何影响,青少年为此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从人生全过程上看,青春期恋情总会提供给当事人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促进他们的心理成长和社会成熟。
第三,从对学习的影响来看,成人反对青春期恋爱最充足的理由就是青春期恋爱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不少青少年谈恋爱之后成绩确实急剧下降。
但是,我们需要仔细、认真分析的是,一部分“早恋”的青少年成绩急剧下降的根本原因是否可以完全归因于恋爱本身?恐怕不尽然。这些青少年之所以成绩急剧下降,除了恋爱本身牵扯了精力之外,还与他们承受着巨大精神压力有关。因为,青春期恋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批判和谴责,青少年一旦被贴上“早恋”的标签,就会被另眼相看,在我们时下的社会情境里,“早恋”的青少年与坏孩子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或者说,早恋的孩子就是坏孩子。这些“坏孩子”不得不面对父母师长不停地指责、非难或者无休止的劝告、担忧,同时他们自己也内化了“坏孩子这种社会评价,对自己的“情不自禁”也感到愧疚和自责,这些都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可以这么说,导致青少年成绩下降的罪魁祸首往往不是“早恋”本身,而是社会舆论对青春期恋爱的误解、偏见与不宽容,以及由此对青少年造成的精神压力。
当然,不能否认有一部分青少年,确实因为不知道如何处理与自己恋人的关系而导致了学业的荒废,但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负面的社会评价所造成的压力也影响了青少年的学业。所以,将学业成绩下降的所有责任都推卸给“早恋”本身是不公正的,也是不客观的。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早恋”的概念不够严谨,不够科学,特别是“早恋”概念带着明显的是非对错的价值判断色彩,而这种判断显然有失偏颇。因此,我们希望摒弃“早恋”概念,而用“青春期恋爱”一词来取代。“青春期恋爱”是一个既不贬斥也不褒扬的中性概念,它只是一种事实陈述而不是一种道德评价。
用“青春期恋爱”来取代“早恋”概念并不是放任和鼓励青少年去谈恋爱,只是期望人们改变传统观念和
习惯性思维,以理性的态度来看待青少年的恋爱。父母师长和社会舆论对青春期恋爱应该多一些宽容和理解,能以慈爱之心引导青少年处理好青春期的爱情。再像过去那样一味地禁止、压制,只会使青少年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造成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的紧张,最终影响到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
二、青春期恋爱的类型
随着青少年性生理的发育成熟和异性交往的日益增多,部分青少年跨越了友谊的界限而进入了恋爱阶段。那么导致中学生“早恋”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青春期恋爱的动机概括起来,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好奇亲近型
这是因好奇心和亲近欲引起的恋爱。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不由自主地被异性吸引,他们渴望与异性接触,希望了解异性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试图探寻异性的奥秘。在这种倾向的驱动下,部分青少年开始于异性交往、约会,谈起了恋爱。这种恋爱的初始动机是强烈的好奇心和莫名的亲近欲,是这种好奇心和亲近欲让少男少女走到了一起。
由于是受好奇心和亲近欲的驱使,因此,他们的恋爱并不具有自觉地目的性,大多都没有认真考虑过为什么要恋爱,以及恋爱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果等问题。表面看起来这些少男少女似乎卿卿我我,浓情蜜意,事实上却并不深解爱的意蕴,所以这种恋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同时,由于恋爱的主要动机是好奇心和亲近欲,因此,他们选择对象亦无明确的标准,几乎遇到谁都可以谈,只要是异性。由于没有对恋爱对象长期、慎重的考察,对对方的思想、个性等并无深入的了解,所以彼此之间缺少精神共鸣,也没有深厚的感情基础,这就使得这种恋爱极不稳定,说好就好,说坏就坏,随心所欲。。所以,与其说这是一场恋爱还不如说是一场犹如小孩“过家家”的游戏。
补偿寄托型
这是因感情空虚、内心孤独引起的恋爱。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既感到自己在不断成长,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在提高,同时又往往觉得自己得不到他人理解,与父母、老师存在代沟,从而引起很多烦恼和痛苦,内心感到寂寞、孤独。还有一部分青少年则是由于家庭环境的原因,比如生活在单亲家庭、留守家庭中,因为父母离异,留下了心灵创伤,或者因为父母外出打工、经商,缺少家庭温暖和亲情。这些青少年由于得不到理解和关心,心灵和情感都倍感空虚和孤独。当这种心理体验变得强烈时,他们渴望倾诉,希望有人能给予情感的慰藉,于是就会产生寻找知音的需求。此时,如有异性给予关心同情,愿意耐心倾听,或者彼此都是同病相怜,就极有可能发生恋爱。这种恋爱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的精神有所寄托,感情获得补偿。
从众模仿型
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又有强烈的归属感,希望自己的行为与参照群体保持一致。所以,当参照群体中有恋爱现象出现时,他们也会模仿,有的是自觉模仿,而有的可能是因为在群体中感受到压力而从众。因为群体中的个体若不保持与群体中大多数人的行为相一致,会被排斥和疏离。因此,为了被群体接纳,他们也会产生从众的恋爱。从恋爱的态度来看,模仿的恋爱更主动一些,而从众的恋爱则消极一些。但在群体中,模仿和从众是同时并存的,相互影响的。恋爱既可能是因为从众同时也是因为模仿。
抗拒逆反型
这是由于抗拒成人对异性交往的干预而引发的恋爱。青少年在性意识萌发之后都会产生与异性交往的需求,他们渴望接近异性,这是自然、健康的心理需求。但是,不少成年人比如父母、教师却对青少年的异性交往缺乏正确的态度,对青少年的异性交往及其过敏,,在共同与父母、老师的抗争中产生了休戚与共的感情,结果反而弄假成真。所以,家长、教师如果教育不得法,不但不能防止“早恋”,反而会成为青春期恋爱的催化剂。
认真爱慕型
这是青春期恋爱中较为成熟的类型。这些青少年的情感较同龄人有显著地成熟的特点,虽然还不能理解恋爱和婚姻的全部内涵及对对方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但他们的性意识已超越了朦胧阶段,开始对爱情有了自觉地追求。他们向往美好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对未来生活有憧憬。因此,他们的恋爱态度是认真的,大多不会朝三暮四,像做游戏。他们选择恋爱对象也是有标准的,异性吸引他们的主要不是外表容貌,而是对方的学业、能力、品行、个体等等内在的品质。由于他们对爱情有叫深刻的认识,行为有较多的理智成分,因此能比较好地处理学习与恋爱的关系,他们的恋爱不禁没有像其他类型的青春期恋爱一样分散学习的经历,反而互帮互学,相互促进和鼓励,共同进步。这种认真爱慕型的恋爱更为可能导向婚姻。.
三、青春期恋爱的特点
虽然青春期恋爱有不同的动机,但却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单纯性
青春期恋爱与成年人的恋爱相比,青少年的恋爱很少有功利色彩,这是一种单纯而又美好的情感
2.盲目性
青春期的爱情虽然是美好纯洁的,但往往是盲目的。他们对爱情的认识很肤浅,不懂爱情的真正含义,对婚姻、家庭的概念也模糊不清,分不清友谊和爱情的区别,常常把对某个异性的好感当成是爱。在恋爱对象的选择上也具有极大地表面性,往往只注重对方的外显特征而忽略实质,。因此,这种爱情多半是不理智、不成熟的,是十分盲目的。
3.不稳定性
正是由于青少年恋爱的盲目性,再加上青少年本身正处于身心急剧变化的阶段,教师的态度、父母的立场、同学的评价也会很大程度左右“早恋”的发展变化。。所以,青春期的爱情是一种充满变化、极不稳定的感情关系,缺乏深厚的感情基础和相互信任,多数没有专一性和排他性,说谈就谈,说吹就吹,爱情来得快也去得快,一般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4、冲动性
少男少女的理智水平不高,缺乏自制力,在热恋中情不自禁时,容易产生越轨行为,发生婚前性关系。由于缺少相应的性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婚前性行为有可能产生严重后果,比如怀孕,这不但会影响青少年的学习、对心理产生巨大压力,而且对女孩来说,堕胎会损害生殖系统的健康,对她们的身体造成伤害。而青春期恋爱有时极不稳定和极不确定的,一旦情感破裂,将造成终身悔恨。
5、差异性
青春期恋爱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行为方式上,有的青少年的恋爱行为十分隐蔽,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来传递感情,但也有的青少年很公开,在许多场合出双入对,俨然像一对情侣,在关系程度上,大多数恋人的主要活动是在一起聊天,交流感情,有的则关系发展得很深,除了谈情说爱之外,甚至发生了性关系。在恋爱与学习的关系上,有的青少年分散了学习精力,成绩一落千丈,有的则成为学习的动力,恋爱反而提高了成绩。所以,具体到每个案例,都应当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做好坏对错的判断。
四、哪些少男少女更容易青春期恋爱
进入青春期之后,青少年随着性生理的成熟,或多或少、或早或晚都会对异性产生好感和爱慕,但为什么现实中只有一小部分的少男少女会发生青春期恋爱呢?撇开外部因素,从青少年自身来看,哪些少男少女更容易坠入情网?根据对青春期恋爱的观察和分析,我们认为下列少男少女较易发生青春期恋情。
(一)是相貌出众的青少年。因为青春期恋爱常常是建立在相互吸引的基础之上的,而外表对青少年来说是产生好感的一个主要条件,第一印象好就会有更多的交往。同时,青少年由于心智发展不成熟,容易被漂亮的外表所迷惑。那些外表平平的青少年虽然也很优秀,但由于缺少吸引力,较少被异性青睐,因而无法在异性面前充分展示内在品质,也就较少获得恋爱的机会。
(二)是有特长、才华的青少年。这些青少年由于有特长有才华,因此常常能在众多少男少女中脱颖而出。他们或者学习成绩优异,或者吹拉弹唱样样拿得起放得下,或者能在运动场叱咤风云,称雄称霸。这些特长和才华常被异性羡慕,他们也因此成为异性追求的目标,同时,这些特长和才华也成为他们自己追求异性的有利条件。
(三)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以学习成绩作为重要甚至是唯一评价标准的教育背景下,成绩差的学生完全被边缘化,他们不被老师和同学尊重,社会地位低,从未体验过学习上的成功感,因此他们自己也对学习没有兴趣与信心,不会也无法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于是,他们便把无处打发的精力和时间用于爱情,通过恋爱来弥补感情上的空虚,从恋人那里获得尊重和自信。
(四)是虚荣心强、性格软弱的青少年。虚荣心强的青少年乐于接受异性的殷勤.赞美以及小恩小惠,性格软弱的青少年以女生为多,他们从小娇生惯养,依赖性强,找了男朋友,便觉得有了依靠,因此,很容易成为男生的爱情俘虏。
(五)是环境不好的青少年,不好的环境首先是家庭环境。父母感情破裂、离婚,或者家长外出打工、经商,都会使青少年缺少家庭温暖和爱护,因此他们孤独寂寞,于是渴望得到他人的温暖,而异性的抚慰可以弥补他们的心灵空缺,所以他们容易发生青春期恋爱。此外,青少年在社会上结交了一些不良伙伴,在这些伙伴的教唆和影响下,也会发生青春期恋爱。
五、青春期恋爱的对策
前面我们对青春期恋爱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看到了青春期恋爱对青少年成长的利弊得失,那么,应该怎样对待青春期恋爱呢?
(一)禁止并非良策
一直以来,面对青春期恋爱,成人的态度都十分一致,那就是坚决禁止,成年人会使用各种手段进行严厉的干预,或者棒打鸳鸯,或者防患于未然,禁止或限制异性交往,当发现恋爱苗头时就将其扼杀于萌芽状态等等。他们随时准备着将“早恋”的大帽子扣到少男少女的头上,给这些青少年贴上不良学生的标签,以此惩罚或者警戒那些正在恋爱或期待恋爱的青少年。
但是,禁止的客观效果怎样呢?多年实践证明,一味压制和打击并不能有效预防和杜绝青春期恋爱。青春期恋爱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根本禁而不绝。根据一些调查及日常观察,青少年恋爱的发生率继续在攀升,而且在一些城市还出现了普遍化、公开化、低龄化的倾向,且青少年对青春期恋爱持赞成态度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
为什么青春期恋爱禁而不绝呢?因为恋爱禁令违背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要知道,青少年性生理发育进入了高峰期,他们体内骤增的性激素使他们无法摆脱对异性的好感和好奇,这是古今中外不同人种、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所有青少年群体都不可逃脱的自然规律。
(二)不提倡不鼓励
虽然青少年恋爱有其客观自然性,青春期恋爱很正常,不应该绝对禁止和严厉干预,但同时我们也不该去提倡和鼓励青少年谈恋爱,即使是默许,也是不应该的,那是家长和教师的失职。我们绝对不可能也不可以想西方那样,对青少年恋爱进行公开鼓励或放任不管。据说欧美的家长发现念中学的孩子恋爱了,常常会与孩子分享快乐,赞美女儿“性感”,夸奖儿子“迷人”,若是女儿周末出去会男朋友,妈妈甚至还提醒“带上安全套”。但是这种鼓励和放纵的态度已经让他们自食苦果了,未婚先孕、少女妈妈、性病、艾滋病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让政府焦头烂额。既然已有前车之鉴,因此我们绝不可以重蹈覆辙。
当然我们承认,从个案来看,确实并不是所有的青春期恋爱都对青少年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但是,我们更应该承认,从整体来看,应该说青春期恋爱对多数青少年来说还是弊大于利的,并非所有的青少年都适宜青春期恋爱。虽然我们不赞同“早恋”概念里包含着的否定性、批判性的道德评判,但抛开这种道德评价,实事求是地、理性地来看待,青春期恋爱确实对大多数的青少年不适宜。我们只所以对青春期恋爱不提倡、不鼓励主要是基于以下一些原因,这也是许多家长和教师甚至是一些青少年的共识。
1、青少年思想上尚未定型
青少年正处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阶段,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还叫幼稚、片面,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还会有很大变化,他们对爱情的理解也还很肤浅,不懂得真正的爱情应该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异性适合自己。所以青少年恋爱具有如前面所说的盲目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今后的变数极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中学时代谈恋爱者失败的居多,能够开花结果的极少。尽管我们也认为爱情的价值并不仅仅就在于使婚姻的准备,失败的恋爱同样也能促进青少年的心理成长和社会成熟,但这毕竟是要付出代价的,对于大部分青少年来说,这个代价可能太大了。
2、青少年心理上尚未成熟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是滞后于生理发育的。虽然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较快,但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和包容感,不能很好地与对方相处。青少年由于活动范围的扩大,虽然认识能力提升较快,但独生子女的身份,是他们“爱”的能力却相对欠缺。在情感发展方面,他们好冲动,易转移;而在意志发展方面,他们的自制力较差。所以,青少年在恋爱是极易感情用事,关系极易破裂,而一旦控制不住性冲动极易越轨,这对青少年特别是女孩来说都是很大的伤害,所造成的生理损伤和心理创伤有的甚至是终身无法弥补的。
3、青少年经济尚未独立
恋爱不仅耗费时间、精力,同时还耗费金钱。对青少年来说,青春期恋爱和成年人恋爱相比,具有纯洁性的特点,相爱的少男少女基本上不会考虑金钱和物质条件。但和成年人恋爱相似,少男少女也会有约会,也会有娱乐,也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但青少年尚在求学期间,在经济上主要依赖父母或他人,自己还不能自立,根本不可能承担恋爱的费用。何况,爱一个人就要使所爱的人幸福,爱就意味着责任和力量,但一个连自己都还无法养活的人,怎么承担得起养家糊口的责任?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青少年学生确实没有条件也没有资格谈恋爱。前面我们在分析“早恋”概念时曾提到,离开校园打工的青少年年龄与在校的青少年相仿,但他们恋爱社会则不予干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青少年生活上已经或基本上已经自立了。
4、青少年事业上尚未定向
青春期是青少年的求学阶段,事业尚未起步。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倡导的是“先立业,后成家”,社会要求年轻人将事业放在第一位。而青春期人的精力最充沛,求职欲最旺盛,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能力也最强,因此,青春期是积累知识、增长才干,为自己将来从事的事业逐步定向的关键时刻。把这宝贵的光阴用来谈恋爱,成本大了些。当然,有的青少年能处理好学习与恋爱的关系,有的还能将恋爱啊化为学习的动力,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对大多数心理发展尚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的青少年来说,恋爱对学习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而这对青少年今后的事业发展是极其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