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春日习俗 潮汕民间有“立春一日,水暖三分”、“立春三日,百草发芽”的谚语。春日,潮汕人过去有做春饼,吃春盘、卷薄饼、插柳枝、荡秋千、春游踏青等风俗,这有其科学性、实用性。这些“邹鲁遗风”,有些至今仍在沿袭,并形成了一种潮人春令养生保健、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雅趣。
做春饼:又称春卷,清末,潮州胡荣泉的油炸春饼最为著名。春饼的饼皮是用面粉加工成黏糊状,再用平底铁锅煎成。选用荠菜,拌人香菇、虾干、瘦肉碎粒及调料等为馅料。潮汕民间有“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保健谚语。春日以荠菜为馅炸春饼,吃之有祛除“春瘟”之作用。
吃春盘:潮人把5种应时又带辛味的青菜如葱、蒜、韭、白萝卜、芹等切丝装成一盘,构成“春盘”。古人还有“咬春”的风俗,称吃个生萝卜,消食防病。吃“五辛”意在抗御即将到来的夏日酷暑,可见古代潮人把一年对健康体魄的迫求,寄托在初春之月。
卷薄饼:薄饼皮用面粉加工前成饼皮,馅料有成、酣两种。咸料用烹熟的豆芽、韭菜拌入香菇、瘦肉、虾干、蛋丝等为馅料,包裹饼度即成薄饼。春韭是保肝佳蔬,有行气理血化瘀的功效,绿豆芽又有清热解毒和止渴利尿的功效。潮谚有“春食韭菜,祛病消灾”之说。可见春天吃薄饼并非为了填饱肚子。
插柳枝:潮人喜爱种柳,潮谚有:“清明不栽柳,红颜成皓首。”古代各家各户取柳枝著于门户上,据说可辟邪。 现代药学分析,柳枝含有鞣酸、水杨酸、碘、槲皮素等成份,有收敛、杀茵、清热、解毒、降压、利胆、止痛等功效。由此,潮人插柳枝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荡秋千:荡秋千是潮人世代相沿的体育娱乐活动之一,是强健体质的体育活动。
春游踏青:古往今来,潮家世代喜于春光明媚,风和日丽之时,约友结伴,览锦绣河山,领略大好春光,令人心旷神恰,起到调节心绪的作用。
潮汕文化及其传统民俗
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 编辑:漠月
潮汕民系文化特征�
漠月个人网讯 潮汕地区地狭人稠,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矛盾很大,激烈的竞争环境培养了潮汕人的创造、开拓和冒险精神,不少人外出到海外谋生,形成社会风气,在农业上精耕细作,在手工业上精雕细琢,在商业上更是精打细算,极善经营,闻名海内外,有“中国的犹太人”之称。清中叶著称一时的广帮商人,主要由广州帮和潮州帮商人组成,潮州帮商人在国内的东南沿海及江西一带生意做得很大,在泰国、新加坡一带颇有势力。强烈的商品意识,是潮汕人一种颇具优势的文化潜质,使他们在改革开放时期足迹遍及城乡,渗透各行各业,特别活跃。�
潮汕人的生活环境,使得其具有敢干冒险开拓、刻苦耐劳、注重义气、勇于任事、勤俭立业等民系特征,最突出的是强烈的凝聚力,由于外出谋生的人多,而生活习俗又有异于本土,为求发展拓业,潮人之间有一种互相照应、团结互助的风气。明清时期,在国内大商埠多设有潮州会馆;现代,在海外不少国家和地区组建有潮人社团。1981年组成“国际潮团联谊年会”的国际性组织,1996年,年会在汕头市举行。
�秦汉以后,汉文化向岭东扩展。晋唐时期,中原主流文化影响逐渐扩大,陈元光平定泉潮间蛮僚啸乱、韩愈谪任潮州刺史,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宋元时期,大量移民入潮,闽文化北来,使潮汕地区全面开发,是潮汕文化形成的重要环节。明清时期,最终形成有鲜明特征的潮汕民系文化。潮汕地区从宋代起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也相应发展,人才辈出。
节俗礼仪
潮汕民间尊奉的庞杂的神鬼体系中,既有道教、佛教,也有闽越族和南 越族鬼神崇拜的痕迹,还有各种土生土长的神灵,地方神灵中,蛇神雨仙备受崇敬,安济圣王、三山国王是主要偶像。潮汕民间信奉的神灵名目众多,时令八节祀神各有对象。祀神时,各地要举行隆重的游神活动,在旧社会,游神活动既是显示地方财力和宗族势力的机会,又是以祭神为名的民间欢乐节。在节俗活动中,农历七月十五的“施孤”活动旧时较为盛行,这与潮人重视纪念客死他乡的乡亲和超度孤魂野鬼有很大关系。
�
潮汕地区礼仪风俗,与全国各地大同小异,较有特色的是男女少年到15岁(虚岁)要择日行“出花园”仪式作为成年之礼。婚礼过程有称为“倩娘母”的伴嫁娘,在婚礼全过程中即兴创作婚礼歌(俗称“做四句”)以祷祝助兴。
日常服饰中最具地方特色的是木屐、水布(可作围腰、汗巾、裹物等多种用途)以及妇女打髻(发髻)。这些习俗在当代也已日渐式微,唯于舞台上还可见到各种打髻发式。
潮州戏曲
潮剧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潮剧渊远流长,在潮安县出土的明宣德年间剧本《新编全相志孝刘希必金钗记》,是国内出土最古老的南戏演出本,戏文语言中已加进一点潮州方言,这是南戏、正字戏传入潮地后开始发生地方化的本子。明末清初潮州戏渐趋成熟,至光绪年间为鼎盛,有200家潮州戏班。在潮汕民间旧时还流传着用潮汕方言诵唱的说唱本子,称为“歌册”。潮州歌册广泛传诵于妇女间,现存歌册最早创作年代为明代。歌册的体裁为两类,一是传奇故事体,一是歌行体。潮州歌册刊刻在清代甚盛,现存传统本子有数百部,流传至东南亚及内地,流播甚广。
潮州音乐
潮州音乐既有传统古乐之遗制,又有本地的创造发明,形成一个成熟、丰富的多乐种、 多形式的地方音乐。由于符合潮人对音乐的欣赏习惯和心理素质,不仅在文娱演出、节俗礼仪活动中广泛应用,而且以“闲间”、家庭合乐等方式融入民间的日常生活中。潮州大锣鼓以其花式丰富、气势磅礴而著名,列为中国三大锣鼓之一。潮乐中以椰胡为流传最广泛、民众最喜爱的特色乐器。潮州筝艺是当代中国古筝的一大流派。�
民间舞蹈
民间舞蹈之兴盛与游神赛会活动有密切关系,因而分为游行舞蹈和广场舞蹈。游行舞蹈有扮涂戏及鲤鼓队后的担八宝等。广场舞蹈以表现人物为主题的英歌舞,被誉为“北有安塞锣鼓,南有潮汕英歌”。广场舞蹈以仿动物动作的传统的“舞龙”、“舞狮”的民间活动经久不衰。
工艺美术
潮汕地区是中国工艺美术10个重点产区之一,1990年被轻工部定为4个产区之一。潮汕工艺美术品类丰富,其中最具盛名的是瓷艺、刺绣和木雕。潮汕地区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其陶瓷以瓷质洁白、造型优美、釉面光洁、式样典雅而驰名中外,以独创的通花瓶和瓷花最具特色。枫溪工艺陶瓷1996年出口额达12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工艺瓷生产出口基地。潮州金漆木雕与浙江东阳木雕并列为中国两大民间木雕体系。潮州金漆木用于建筑装饰、家具装饰、神器装饰以及案头摆设。表现题材一是以人物为主体的民间传说、戏剧历史故事;一是珍禽瑞兽、花果虫鱼,尤擅于表现江海中的水族、亚热带的花果。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蟹篓。当代著名木雕艺人有张鉴轩、陈舜羌。陈舜羌及其子陈培臣先后为人民大会堂广东厅创作了大型金漆木雕挂屏。当代潮绣名师有林智成、蔡玩清。1982年潮绣钉金垫浮绣《九龙屏风》、金绒混合绣《吹屏引凤》均获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近代以来,在潮绣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利用特种材料或吸收外来工艺手法,发展为珠绣、抽纱等新的绣种,在60年代,又发展了通锦绣的新品种,更显清雅清丽的高贵风格。
潮州饮食
潮汕人有别具一格的食俗,例如日常特别喜爱吃粥、有以大米粉制作的名目繁多的食品、喜爱以腌制品为主的佐餐小菜(咸菜、菜脯)以及制作精致的特色小食(蚝烙、肉丸等)。潮州饮食最为出名的是潮州菜和潮州工夫茶。潮州菜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是由潮汕原来独有的菜式与按潮汕味加工改造了的菜式所构成的一个开放的体系。潮菜较多受闽菜所影响,同时又受到广州菜等外地菜的影响,汇闽粤两家之长,自成一家。制作精细的潮菜菜式中,不仅有着名贵的燕窝、鱼翅、鲍鱼烹制的精品,也不乏粗菜精制的特色菜,如地瓜叶做成的“护国菜”,芋头做成的“芋泥”,大芥菜做成的“大菜羹”等。潮菜具有选料广而重海鲜、制作精而重清淡、佐料多而重“合味”的主要特点,而且宴请进食中讲规矩而又重人情,渗透着礼仪文化。潮州工夫茶是富有地方特色的茶艺。从茶具、茶叶、用水、冲泡到品尝都十分讲究。茶具用宜兴茶壶或盖瓯及小瓷杯,茶叶用乌龙茶,冲泡有包括纳茶、候汤、冲泡、刮沫、淋盖、烫杯、洗杯、筛点等步骤,高冲低筛,操作严谨。品尝还重在慢饮细酌。
民居建筑
潮汕民居以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为基本布局,最基本形式称“下山虎”和“四点金”。规模较小的城镇平民居屋有布局狭长的“竹竿厝”。大型民居以四点金为基础横向或纵向扩大规模,称“三厅串”、“八厅相向”、“四马拖车”、“百凤朝阳”,其外部轮廓则保留十分规整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大规模的集居式住宅称为“寨”,这是清代潮汕地区乡村居民军事化的产物。从平面上可分为方案和楼寨,从外围方式上可分为围墙和围楼。在潮阳,这种集居式住宅称为“图库”。海滨贫民旧时所居多为涂(草)寮,是夯土或以木、草织成墙体的茅屋。潮汕地区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大量采用贝灰和石材。至迟在北宋已开始烧制贝壳灰,以贝灰为主体原料的三合土版筑大为盛行,不仅应用于建造房屋、高塔上,而且应用到加固堤防上。石材不仅应用于建筑构件的门框、栏板、抱鼓石、台阶、柱础、井圈、梁枋上,而且建造了石牌桥、石塔、石桥大型建筑物。潮州城内,仅太平路就有47座石牌坊。以巨石为墩的潮州湘子桥,建造年代从南宋至明代,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国四大古桥之一。
参考资料:http://www.csg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