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中国历史(古代史、近现代史、当代史)上有没有这样的一个人

这个人出生山野,或者是土匪出身亦或是占山为王之人,为人性格豪爽、霸气却不霸道,虽没有什么文化却充满了儒雅之气,充满了智慧。我想知道这样的人都有谁,名字叫什么,关于他们的故事或者是典故在哪能知道?

  我认为隋唐年间的单雄信是这种人
  单雄信(?--621) 曹州济阴(曹县)人。少勇健。隋末入瓦岗起义军。617年,任左武侯大将军。618年,率军投降王世充。620年,李世民率军包围东都。 单雄信与尉迟敬德交战,被刺坠马。次年,李世民克东都,王世充降唐,单雄信被杀。
  人物简介
  单雄信(581-621)姓单名通字雄信,家住山西潞州(长治)天堂县城南八里二贤庄赤发灵官,祖籍曹州单父(单县)人,少勇健。隋末入瓦岗起义军,手使金顶枣阳槊,胯下骑闪电乌龙驹。人称:赤发灵官,一柄金钉枣阳槊,勇冠三军。武艺出众,仗义疏财,深孚众望,性格倔强,不屈不挠,慷慨赴难,是一个让人“服气”的历史人物。617年,任左武侯大将军。618年,率军投降王世充,被称作飞将,“雄信骁捷,善用马槊,名冠诸军,军中号曰飞将”。620年,李世民率军包围东都。单雄信与尉迟敬德交战,被刺坠马。次年,李世民克东都,王世充降唐,单雄信被杀。
  编辑本段单雄信形象的历史演变
  1、唐宋时期:骁将与逆贼
  有关单雄信的生平事迹,《旧唐书》卷53《李密传单雄信附传》有简略记载:“单雄信者,曹州人也。翟让与之友善。少骁健,尤能马上用枪,密军号为‘飞将’。密偃师失利,遂降于王世充,署为大将军。太宗围逼东都,雄信出军拒战,援枪而至,几及太宗,徐喝止之,曰:‘此秦王也’。雄信惶惧,遂退,太宗由是获免。东都平,斩于洛阳。”《尉迟敬德传》里还记载了单雄信曾在御果园追杀李世民,后为尉迟所败。此外,《李传》还记录了“割股啖肉”一事。段成式《酉阳杂俎》所载单雄信故事则富有传奇色彩:“单雄信幼时,学堂前植一枣树。年至十八,伐为枪。长丈七尺,拱围不合,刃重七十斤,号为寒骨白。”可见当时单雄信是作为英雄人物形象,其事迹为人们传诵,并传奇化。
  从上述史料可以看出,单雄信武艺高强,是一名骁将,可能是当时“山东豪杰”中的一员,他与唐开国功臣李勣情深意重,在当时是一个颇有影响的人物。因此,他作为一名反唐的将领,却得以列入正史传记。他曾放过李世民一命,却终遭斩首。
  在宋代,对单雄信的评价出现了明显的分歧。《资治通鉴》完全否定了单雄信,而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里又把单雄信尊为神灵,民众为他立庙,并祭祀他。据此可见单雄信在宋朝民间社会的影响极深,其事迹逐渐被传奇化。
  2、元代至明前期“卖国奸贼”
  在元杂剧中,单雄信被丑化而成为反面角色。尚仲贤《尉迟恭单鞭夺槊》写单雄信“逞大胆心怀奸诈”。他为了追杀李世民以立功,不顾与徐茂功的结义之情,割袍断义。说:“往日咱两个是朋友,今日给为其主也,……你若再赶将来,我一剑挥之两段。”这一故事歪曲史实,将单雄信塑造成为一个利欲熏心、无情无义的小丑。
  《大唐秦王词话》是据宋元明前期“说唐”题材说唱文学编写而成的一部话本。书中单雄信的形象紧承元杂剧而来,并完全被丑化。它新增的单雄信两个材料:(一)“怀奸卖国”。单雄信原是李密手下的“五虎将”之一,往河南催粮,中了王世充的美人计,结果降郑,做了王世充的驸马。然后,他诈病回金墉,在魏、郑交兵之际,放郑兵入金墉城。他洗荡李密宫院,“把皇后、太子、嫔妃,尽行斩尽不留”(第11回)。随后,将李密众家眷押解回郑,胁迫众将降郑,事后却又阻止王世充给他们加赠官职,让他们以半俸闲住长随营。(二)问斩之际贪生怕死。单雄信被唐兵擒拿,临斩之际,怕死求饶,请求徐茂功为他“善言一解”(第44回),遭到徐茂功的拒绝。单雄信死后托生为盖苏文,二十年后再与唐为敌。《大唐秦王词话》将单雄信塑造成了十恶不赦的“奸贼”:他卖主求荣,直接导致瓦岗事业的瓦解;他艰险残暴,嗜血成性,其残忍令人发指;他追逐名利,不重情义。这些不但不符于史实,更令钟爱于隋唐英雄的读者感到痛心。
  3、晚明至清代:绿林豪杰
  《隋史遗文》是晚明文人袁于令在说唱文学“旧本”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一部通俗小说。[5]书中单雄信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他由一个反面形象变成了一个被肯定、讴歌的正面形象,这一形象融入了底层民众的一些思想意识。
  首先,单雄信的身份发生了变化。《隋史遗文》揭露他的真实身份,是绿林首领。其次,《隋史遗文》充分展示了单雄信的侠义品格。他的扶危救弱,患难相扶,荣辱与共的精神,是市井民众所推崇、敬仰的伦理准则——“义”的体现。第三,《隋史遗文》表现了单雄信的复仇意识。李渊曾误杀单雄信之兄,单雄信从此与李家结下深仇,故而与唐王朝反抗到底,至死不降唐。
  清代中期通俗小说《说唐全传》中单雄信的形象成了底层民众的代言人。《隋史遗文》和《说唐全传》完成了对单雄信形象的最后塑造,至此,单雄信作为一个悲剧性英雄形象已深入人心。他豪侠仗义、扶危济困、忠诚守信、宁死不屈的英雄品格,为世人称道,他叱咤风云的壮烈人生,为后人激赏。京剧《锁五龙》(又名《斩雄信》)、《卖马》等都赞扬了这位民间英雄。现今山西省长治市西郊单雄信府第——二贤庄遗迹犹存,单雄信故事仍留存于民间记忆,为当地人们传颂。
  4、《隋唐演义》里面的单雄信:忠义两全
  《隋唐演义》作者是清代的褚人获,自然成书于清代。关于单雄信的形象,褚人获的观点和明清主流观点一样:绿林豪杰,骁勇善战,忠义两全。前文说过,《隋唐演义》参照的就是《隋史遗文》里面的记载。而单雄信在这里的形象,完全是正面的,光辉的。他广交豪杰,干的是劫富济贫的买卖。骁勇善战,是隋唐第18条好汉,五虎上将第一名。侠义当头,二贤庄赤发灵官单二爷义气的名头响当当。最后他力保洛阳,宁死不降唐,最终壮烈惨死。可谓隋唐忠义第一。这个版本的单雄信,是被普通大众普遍接受的形象。也是最接近史实的单雄信形象。
  编辑本段其人其事
  旧唐书记载,公元620年,李世民进攻王世充,在外出侦察时被发现,单雄信挺枪直取李世民,在枪快刺到李世民时,被赶来的尉迟恭刺落马下,李世民才得以幸免。这大概是单雄信最辉煌的战绩。
  不过《隋唐嘉话》倒是记载了另一个故事:“密既亡,雄信降王充,绩来归国。雄信壮勇过人。绩后与海陵王元吉围洛阳,元吉恃其膂力,每亲行围。王充召雄信告之,酌以金碗,雄信尽饮,驰马而出,枪不及海陵者尺。绩惶遽,连呼曰: "阿兄阿兄,此是绩主”。雄信揽辔而止,顾笑曰:"胡儿不缘你,且了竟。"李元吉自恃勇力,喜欢亲自外出打猎,差点被单雄信干掉,幸亏徐世绩及时赶到,出言相求,才救了李元吉一命。不过在《旧唐书》里,这段故事被安在李世民身上(“太宗围逼东都,雄信出军拒战,援枪而至,几及太宗,徐世绩呵止之,曰:“此秦王也。”雄信惶惧,遂退,太宗由是获免”)。显然,前者更具有可信度。如果徐世绩大喝一声:“此秦王也。”我要是单雄信,知道对面的是李世民,绝对不可能“惶惧,遂退”,一定是更用力的刺过去。
  [单雄信]

  单雄信
  此后的事情大家都很熟悉,窦建德在虎牢关兵败被俘,“世充惧,率其官属二千余人诣军门请降”,单雄信自然也在其中。李世民不愿饶恕单雄信,“斩于洛阳”。
  《隋唐嘉话》里记载了单雄信被斩的全过程。“充既平,雄信将就戮,英公请之不得,泣而退。雄信曰:"我固知汝不了此。"绩曰:"平生誓共为灰土,岂敢念生,但以身已许国,义不两遂。虽死之,顾兄妻子何如"因以刀割其股,以肉啖雄信曰:"示无忘前誓。"雄信食之不疑。”从这段记载看,单雄信并没有慷慨赴死的决心,因此才会对徐世绩说,“我固知汝不了此(我早就知道你办不成)”。这句话的含义可以有多种理解,可以是在埋怨徐世绩不得力或者不卖力,没有求情成功(所以徐世绩要为自己辩解一番,还割肉明志);或者是说单雄信早已经猜到自己必死,但是还心存侥幸,可是徐世绩求情失败,他才说“我早知道你办不成”。总之是看不出什么英雄气概的。
  单雄信在战场上分明是个勇将,但是为什么在战场之下却贪生怕死,轻于去就呢?到底哪一个形象才是真实的单雄信?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单雄信无非就是另一个小号的吕布,勇武,但性格反复、不善择主,而绝非关张一类人物。
  编辑本段单李积怨
  单雄信祖父名登,曾助北周宇文氏统一北方,战功卓著,拜护国将军,守东昌府(今山东聊城);公元579年雄信之父禹袭父职仍守东昌。隋开皇元年(581年),隋将李渊率部攻周,围东昌,单禹与之血战七昼夜,城破后被俘不屈被李渊所杀。单李积怨当由此始。单氏一家由家将保护出逃,不敢在山东久留,辗转来到潞州。很可能当时因单家官宦之家,出逃时携有金银,所以能在潞州盖庄园、置田地,定居下来。而观现在的二贤庄地形,孤居高岗,不与周围村落接近,也正是隐居避祸之所在。

  [《隋唐英雄传》中的单雄信(任山饰)]

  《隋唐英雄传》中的单雄信(任山饰)
  李渊去太原做官时,朝廷中的宇文述担心他日后有变,便派出宫中精锐的禁卫军在城外楂树岗伪装成强盗去劫杀李渊~李渊靠着自己奇准的箭法,与自己的家丁们才勉力抵挡住!后经秦琼解救才顺利将这帮精锐东宫卫士打退!李渊一人去追~感觉马已疲、人已累~正准备回去的时候!忽然见远处有一骑向己奔来~李渊误以为还是刚才盗贼一伙~便轻拽雕弓~飞射一箭!那人在百米之外还不知道发生什么事就被射中咽喉落马而亡~谁想他射死的是潞州二贤庄上人单雄忠!
  二十多岁的单雄信已名噪绿林,成为“九省五路绿林英雄都头领”,为总瓢把子,侠肝义胆,英雄勇武。大义结交、解救窘困卖马的秦琼,后贾家楼四十六友结义,举义反隋,占据瓦岗山。现在当地父老犹能指称一些英雄的姓名,如称王伯当是单雄信的亲密助手,好多事务都由他们俩共同决定,称北面的好汉是王君可、史大耐,南面的好汉是黄河上的鲁明星、鲁明月兄弟,西面的好汉是少华山上的齐国远,李如珪等。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37岁的单雄信同王伯当、徐世绩(jì)等一起加入瓦岗军,成为这支反隋义军的重要将领,单雄信被任命为左武侯大将军。隋朝旧将李渊从太原起兵后,迅速发展壮大。他们既和义军一同反隋,又与李密的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河南的王世充等互相攻击。在瓦岗散将,瓦岗旧部纷纷投唐之际,单雄信率部投靠了反抗唐朝的王世充。公元621年,唐郑交兵,王世充向李世民称臣,单雄信单骑突围,血战被擒,誓不投降,被李世民斩于洛阳渚上,时年41岁。
  诗曰:隋末英雄起四方,其中单数瓦岗强。咬金大斧秦琼锏,打的瓦岗不姓杨。
  编辑本段单秦恩怨
  隋朝末年,在济南府当差的山东豪杰秦琼受命来潞州办事,不幸染病于店中,所带盘费俱已耗尽。无奈之中,牵着他心爱的坐骑黄骠马到西门外的二贤庄去卖。
  秦叔宝将黄骠马拴在庄南大槐树下,二贤庄庄主单雄信听说有人卖马,便去相马。秦叔宝早在山东就听说单雄信是一条好汉,只是眼下穷困潦倒,羞于颜面,难以通报真名实姓。偏偏单雄信听说卖马人是济南来的,便请他到府上吃茶,还顺便打听仰慕已久的山东好汉秦叔宝。秦叔宝谎称:“员外打听的人正是小弟同衙好友。”雄信闻知他与叔宝是朋友,随即修书一封托交叔宝,并付了马价纹银三十两,外加程仪三两,不在马价数内,还取潞绸两匹相赠。
  却说秦叔宝瞒得了单雄信,却在潞州酒楼上邂逅了另一条好汉王伯当。伯当告知了单雄信,害得雄信到处寻找秦叔宝。后来两位英雄终得相识,单雄信盛情款待,让叔宝在二贤庄精心养病八个月。离别时单雄信为其黄膘马配上了金镫银鞍,并以潞绸、重金相赠,从此二人结下莫逆之交。随后二人在推翻随王朝的农民起义中同仇敌忾,为起义军创造了不可磨灭的业绩。唐朝兴起后,秦琼终身保唐,单雄信则抗唐到底。尽管单、秦二人后来分道扬镳,但患难中结下的兄弟情谊始终如故。《说唐》中的“秦琼建祠报雄信”,说的就是秦琼闻得擒了雄信,飞马来救。走到跟前,头已落地。叔宝抱住雄信的头,跪在地上,悲痛欲绝。后将雄信夫妻合葬在洛阳南门外,起造一所祠堂,名为“报恩祠”,以报潞州知遇之恩。
  编辑本段单家后人
  单雄信死后,部分子孙为避难改姓尚,在山西省长治市二贤庄有单尚不分的说法。单雄信第11代孙单兴、单旺、单茂、单盛加入黄巢起义,人称黄军四杰。
  编辑本段评书中的单雄信
  贾家楼46结拜兄弟,最后各为其主,兵戎相见了!很大一部分保秦王李世民,而单雄信因家仇不降、反唐不息,最后被捉,这是一场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的战斗,但单雄信并非因此而放弃战斗。被杀的时候,曾经的那么多兄弟就在身旁,能跪下求秦王的不杀这个曾经江湖大哥的寥寥无几,秦琼回来的时候已经被杀了。
  而我怀疑,秦琼的正好不在场,并不排除此人故意躲开的可能。他只是比其他所谓的英雄们高明:故意不在场,造成不是他负义的假像。如若他在场,也不见得就会跪下求情。
  单雄信绿林气息极浓,非常爱结交朋友。在被王世充拉拢之前,没见他做过什么不够光明磊落的事,干的是劫富济贫的绿林行当,交的是三山五岳的朋友,仗义疏财,对朋友掏心掏肺,绝对称得起是条汉子。
  有人评论说,可惜单雄信为了兄长被误杀之仇,明知王世充不是明主,却不肯弃暗投明,过于计较家仇而误了自身,襟怀显得不够开阔,最后自刎可悲可叹!
  某有一话:所谓的明主等等都是扯淡,只不过是利益共同体,投明也许是一种对正义的选择,但也未尝不是一种利益选择。
  [单雄信]

  单雄信
  或者,是将正义和利益的完美结合。但汉子也许会选择单纯的亲情。政权可以为了利益误杀你出卖你,但你的生身不会。而且,“主”可以变换,可以选择,但你的生身是不能选择的。这就是为什么单雄信不能“顺应历史潮流”,留给我们的遗产。这个遗产并不可悲,只有悲壮,是闷在心里,说不出的这种壮烈。他的那种为朋友奋不顾身的情意值得我们效仿!
  "而我怀疑,秦琼的正好不在场,并不排除此人故意躲开的可能。他只是比其他所谓的英雄们高明:故意不在场,造成不是他负义的假像。如若他在场,也不见得就会跪下求情。"这句话说的太可笑了!单雄信是条汉子谁都知道,单二爷死的悲壮谁都惋惜。但是不要把酸水吐到秦琼身上!《隋唐演义》、《说唐》讲秦琼就是讲的一个字——义,为什么秦琼人人都成秦二哥?因为他忠义堪比关二爷!所以我相信单雄信跟秦琼之交绝对是义结金兰的典范。

  即使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有争议,但是我认为他是一个英雄,虽然他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有投降于唐朝,但是他对朋友的仗义,他的劫富济贫,一直为我所敬仰。其实每一个人的信仰不同,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并不能说谁对谁错,这只是立场问题罢了。也许历史就是让人来长评的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8-11
我想到一个人,我国古代南北朝时期北齐神武帝高欢。他虽然不是土匪出身,但最初也是落魄低贱。但他为人豪爽霸气,富有谋略,最终成就了大业,一生传奇。他也就是有名的兰陵王高长恭的祖父。
最令人吃惊的是,北齐高家的男子不仅个个容貌绝美,而且大多是有才能之人,但却都英年早逝,最多活过30出头。从高欢到高长恭,北齐高家的故事实在是精彩的很!
如果你感兴趣正史可以看看百度百科,说的很详细。
第2个回答  2011-08-11
宋江算不算,水泊梁山,占山为王,豪爽,霸气,儒雅,智慧,估计他也没多大文化,最近不正在热播水浒么,你可以看看。
再一个是李自成,前面几条都符合,就是没儒雅之气。

额~~想不出来了
第3个回答  2011-08-25
第一个想到的是刘邦。这小子困难的时候挺符合那几条的
第4个回答  2011-08-16
毛泽东 典型的嘛
第5个回答  2011-08-11
梁山好汉中不乏这类人物

想知道中国历史(古代史、近现代史、当代史)上有没有这样的一个人
这个人出生山野,或者是土匪出身亦或是占山为王之人,为人性格豪爽、霸气却不霸道,虽没有什么文化却充满了儒雅之气,充满了智慧。我想知道这样的人都有谁,名字叫什么,关于他们的故... 这个人出生山野,或者是土匪出身亦或是占山为王之人,为人性格豪爽、霸气却不霸道,虽没有什么文化却充满了儒雅之气,充满了智慧。...

你知道的近代史上对中国具有深远影响意义的人物有哪些?
曾国藩,有学者曾这样评论他:“如果以人物来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史的最后一人,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人”。

分别推荐中国古代,近代,当代历史上三位最具抗争精神的女人。最好介绍...
张海迪 :张海迪(zhāng hǎi dí),女,1955年9月生于济南,汉族,哲学硕士,中共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创作室一级作家,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张海迪 5 岁时因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她因此没...

中国近代史中有哪些伟人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

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划分
中国古代史:1840年以前,中国近代史: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现代史:1919年-1949年,中国当代史:1949年至今,也有将中国现代史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

如何划分中国的‘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
回答:从华夏始祖盘古开天辟地开始,三皇五帝,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朝汉代,三国西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两宋辽金,元朝,大明王朝,大清帝国,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辉煌灿烂。 中国古代史:1840年以前 中国近代史: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 中国现代史:1919年-1949年...

谁知道世界的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 要求:从几几年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
中国史一般有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之分。《宪法·序言》认为古代史与近代史的分界在1840年,《苏联大百科全书》认为在1644年(满洲“入侵”),近代也有人认为分界在1895年(甲午战争)的。近代史与现代史的分界传统观点认为在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1949年以后为共和国史或当代史。近年来也有...

怎样划分中国古代历史、近代历史、现在历史?
中国史 古代: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之前(这里面也划分为远古、上古、中古……)近代:1840-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也就是通常说的“两半社会”现代:1949年之后 当代:在不同领域有不同划分,比如文学界说是五四运动之后,史学界说是1949年之后(即和现代同义)世界史 古代:1689年英国资产...

中国历史上的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分别指什么时间段
1,古代 在我国历史分期上泛指十九世纪中叶以前的时代。在中国史学上,中国古代也包括封建社会。现代人把清朝以前的时期都统称为古代。2,近代 中国近代史的时间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近代史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

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的划分是怎么样的?
1、中国古代史: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前(这里面也划分为远古、上古、中古) 。2、中国近代史: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1840年鸦片战争是古代史与近代史的分界点,标志着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中国现代史: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