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话的由来?

四川独特的文化让我们流连忘返,加之四川方言听这耳根舒服,
但是由来的语言特征是怎么来的?

四川话发源于上古时期非汉族语言的蜀语语和古巴语,迄今四川话的原始层中仍然保留了“坝”(平地)、“姐”(母亲)、“养”(您)等来自上古时期古蜀语和古巴语的词汇。 之后四川话便随蜀地区的历史进程和移民更替而不断地发展变化,先是秦灭蜀后,蜀地区逐步形成属于汉语族但独具特色的蜀语。其后在明清时期,由于大量来自湖广等地的移民进入四川,蜀语同各地移民方言演变融合而最终形成了现今的四川话。 上古时期,四川盆地中存在蜀族与巴族两个非华夏族的民族以及蜀国与巴国两个独立的国家,其不仅拥有各自独立的语言:古蜀语和古巴语,还拥有被概称为“蜀图语”的独立的文字系统。 古蜀语与当时的华夏语截然不同,与现今羌语、嘉戎语、彝语、纳西语和土家语等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 。  公元前316年,秦国相继灭掉巴蜀两国,逐步将中原华夏族的制度、政令推行到蜀地区,并开始大量的向蜀地区移民,蜀地区出现了古蜀语和华夏语并存并用、相互渗透的局面。之后随着秦汉时期大量的中原汉人迁徙入蜀,并且在西汉末年形成了具有较为统一特色的蜀语。《文选》卷四载左思《蜀都赋》刘逵注引《地理志》中记载:“蜀人始通中国,言语颇与华同”,同时根据扬雄《方言》中的记载,当时梁益地区的方言与秦晋方言已经较为接近,表明此时的蜀语已经属于汉语的一个分支。
西汉末形成的蜀语作为上古时期汉语族的一个独立分支,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声调与词汇两方面。在声调方面,陆法言《切韵序》有“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的记载。同时黄鉴《杨文公谈苑》中称:“今之姓胥、姓雍者,皆平声。春秋胥臣、汉雍齿旨是也。蜀中作上声、去声呼之,盖蜀人率以平为去。”这说明此时蜀语声调具有自身特色。而词汇方面,此时蜀语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吸收了来自非汉语的古蜀语的词汇。扬雄《方言》以及其他一些历史文献中都记载了大量四川地区的特殊词汇,来自古蜀语的词汇包括“坝”(平地)、“姐”(母亲)、“不律”(笔)、“养”(您)、“曲鲙”(蚯蚓)、“阿婸”(我)等,其中“坝”、“姐”、“养”、“曲鲙”至今仍保存于四川话之中。 宋末元初,长达52年的蜀抗元战争使自唐以来经济文化高度较发达的蜀地区遭受重创,人口锐减,经济凋敝。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蜀地区有259万户(约1200万人,占南宋全国的23.2%);而到元占领蜀之后的至元十九年(1281年)便只余12万户(约60万人,占元全国的0.7%),减少了约95%。 元末明初,在这种低人口背景下,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移民开始陆续进入蜀,形成了蜀历史上的第一次“湖广填蜀”大移民运动。中古蜀语和各地移民方言融合演变,现今四川话由此开始逐步形成。明代四川土著居民人数较移民仍占优势,蜀话也仍以宋元蜀语为基础继续发展 ,但已经与现今川西、川南一带的老派四川话(灌赤片)较为接近。
根据明末清初成书的《蜀语》以及其它文献的记载,明代蜀话音韵上的主要特征包括:  一、入声仍然保留,独立成调,但川东、川北地区的入声尾(喉塞音)已经式微。  二、平声未分阴阳,因而明代蜀话中仅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   三、[-m]韵尾已经消失,并入[-n]韵尾。这三个特点与此时的官话迥异,首先,依据《中原音韵》记载,北方官话早在元代就已经入声消失,平分阴阳;同时北方官话中[-m]韵尾并未消失,因此蜀话与北方官话并没有同步发展。  另外从词汇上来看,明代蜀话词汇以单音节词居多,表现出与南方诸汉语相类似的特点,这表明蜀话在形成期更多的受到了南方汉语而非北方官话的影响。
明末清初,蜀地区再次陷入战乱,人口锐减,之后的第二次“湖广填四川”大移民运动使四川人口构成发生剧变。就全川而言,移民运动之后四川土著居民仅占四川总人口的约30%。但是,明末清初战乱中,四川各地受到的破坏程度相差很大,川东、川北地区受战乱影响严重,而川南地区却受影响十分轻微。当时还有大量川东、川北的四川土著居民,前往川南地区以及与川南毗邻的滇黔北部地区躲避战乱。   因而,川南地区的存留的四川土著居民人数可能较移民仍占优势,其中又以峨眉、乐山、犍为一带为最,从而使以宋元蜀语为基础的明代四川话在川南地区仍然得到存留。与此同时,大量来自湖广、江西、广东等地移民进入川东、川北地区,从而使四川话内部产生了新派(川东、川北)与老派(川西、川南)的分化,奠定了现今四川话内部新老两派并存的格局。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12
上古时我们先民在四川盆地及其四周创造了四川文化的那个区划,在秦时置为巴郡、蜀郡,汗代叫益州,唐代改为剑南道,后分为剑南西川道和剑南东川道,分别在成都和三台设立治所。在唐玄宗以前的行政区划,只有东、西两川,故简称“两川”。唐玄宗时,他又对此区划作了调整,有了剑南西川道、剑南东川道和山南西道的设置(山南西道辖今陕南、川北地区、治所在汗中)。这样,便有了“三川”的简称。由于宋真宗这一调整,又在益(成都)、梓(三台)、利(汗中)州三州之外,新置夔州(奉节),于是,这一区域在宋代便被称为“川峡四路”,后来就简称为“四川”。这就是我们“四川”的来源。
第2个回答  2017-06-26
四川话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运动时期,是由明之前流行于四川地区的蜀语和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渐演变融合而形成的。
四川话的简介:
四川话,又称巴蜀方言,属汉语西南官话。
四川话发源于上古时期非汉族语言的蜀语语和古巴语,迄今四川话的原始层中仍然保留了“坝”(平 地)、“姐”(母亲)、“养”(您)等来自上古时期古蜀语和古巴语的词汇[4] 。之后四川话便随蜀地区的历史进程和移民更替而不断地发展变化,先是秦灭蜀后,蜀地区逐步形成属于汉语族但独具特色的蜀语。其后在明清时期,由于大量来自湖广等地的移民进入四川,蜀语同各地移民方言演变融合而最终形成了现今的四川话。
第3个回答  2013-11-12
四川方言的来历:
四川方言是四川省境内所有汉语方言的总称,共有三大汉语方言。一是四川官话,一般称之为四川话;二是属于客家方言的“广东话”,一般称之为“土广东话”;三是属于湘方言的“永州话”,一般称之为“老湖广话”。简而言之,四川省境内的四川汉语方言有三大类,即四川话、客家方言和湘方言。这三大类方言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
一、元末明初的移民
古代的巴蜀地区,由于邻近的地缘关系,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与楚国与秦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语言方面,与楚国、秦国相近,如陕西治中地区与蜀地“梁益之间”的语言相近,川东与楚接壤,“巴蜀多楚人”。在以后的历代战乱中,如五胡乱华、黄巢起义、金兵南侵等,都有一些外地人迁入四川境内,语言上与当地人融合。对现今四川方言的形成起着深远的影响的是元末明初和清前期的两次大移民。
元末明初的战乱中,移民入川的有四部分人:
一是“避乱入蜀”或“避兵入蜀”。湖北罗田人徐寿辉率领的红巾军在长江中上游起事,当时称之为湖广(即今湖北、湖南和广西的一部分)地区的居民逃亡入蜀。
二是义军入川留居的。红巾军由巫峡入川占领川蜀留下的义军,特别是明玉珍、明升父子建立“大夏”农民政权15年,其入川部下,多数是湖北人。
三是避祸入川的。明朝官军占领湖广之后,一些与红巾军有牵连的人,为躲明朝官军捕杀之祸,从湖广逃亡入川,投到明升部下留居之处。
四是明军入川留居的。明太祖朱元璋派傅友德、汤和、廖永忠率明军分别从北面和东面进川攻打明升农民政权,因傅友德、汤和均是安徽人,其部下也多为安徽人,有的留居四川。
四川大学教授胡昭曦多年前就重庆、合川、南溪、广安四地的58份族谱作了研究,清朝以前入川的118户,其中湖广占85户(85户中有65户来自麻城)。
总之,元末明初的数十年战乱,大批湖广籍乡民和部分安徽籍、陕西籍军民留寓四川,带来了他们家乡的方言,随着世代人口的衍生,他们的乡间与四川住地的语言相融合。由于湖北籍人为多,故楚语影响大,为清前期移民入川后,以湖北话为基础的四川官话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二、清前期的移民与四川方言的形成
清朝前期的移民,有朝廷号召与民间自发移民两种类型,移民时间相继一百余年。朝廷号召“移民实川”具有强制性和时间的紧迫性,其强制就如民间传说的是捆绑入川,时间在移民填川初期,子民被成群结队的强制入蜀。民间自发性的移民,多是由于原籍天灾人祸,难以生存,闻西蜀沃野千里,是求生存的好地方,故举家、举族入蜀,这种自发移民的时间持续到乾隆末年。无论是官方号召移民还是民间自发性的移民,都具有地域集中、群体性强的特征,在入川落业以后,同籍而居、聚族而居十分突出,因而在相当一段时期仍保留在原籍的语言乡音。
1.四川汉语的第一大方言——四川话的形成
清代前期入蜀的移民以两湖、广东、陕西等地的为多,其中以湖北籍的为最多。如方言学家论述,早在六百年前,官话方言就从东面和北面渗入四川;到清代前期,以湖广为主(特别是湖北)的大批移民入蜀,在与原四川民众的共同生活中,互相融合,经过一个历史过程,以湖北话为基础形成了今天四川官话的体系,一般称之为四川话。四川话的代表是成都话,就是说,四川官话是以成都话为标准的。四川官话的地域很广,遍及全川,其如汪洋大海。这便是四川汉语方言的第一大方言的形成。
2. 四川的客家方言
四川的客家人绝大多数是从广东迁来的,时间在康熙、乾隆年间,入蜀后落业于四川各地,全省共有三十多个客家人聚居地。由于客家人祖先是我国古代中原地区的汉族民系,历史上有五次大迁徙,进入四川的客家人是第四次大迁徙时从粤北、粤东迁来的。他们保持了祖宗传下的语言,在四川境内的三十多个客家人聚居地形成了客家“方言岛”(这与汪洋大海的四川官话相对应),人口约一百万以上。客家人虽然移民入川两百多年,老年人的客家话仍与粤北、粤东的客家话相一致。但随着四川经济的开发,交通的发达,客家“方言岛”今后将越来越小。现今客家方言在四川方言中占第二位。
3. 四川的湘方言——“永州腔”
四川的湘方言,是由于清康熙年、雍正至乾隆年间,湖广省湘语区的乡民迁蜀,定居在沱江中上游的丘陵地区和边远的山区,语言方能保留至今。湖广省湘语区入蜀的移民主要来自永州府、宝庆府,也有来自长沙的。这种保留在四川远离城市,交通不便的山乡中的湘语,以永州话为代表,被称为“永州腔”,也就是通称的“老湖广话”。人口约90万。在经济较发达、交通较为方便的城乡落户的潮语移民,经过长期与四川居民的互相影响,被汪洋大海的四川官话所融和,未能保存完整的湘语。但这些被融合的湘语移民的后代,他们所说的四川话中,又带有原籍的余间或变间。现今湘方言在四川方言中居第三位。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四川话的由来,哪些地区在使用四川话
四川话的由来、争议 1、四川话,属汉语西南官话,又称巴蜀方言。现今四川话形成于清康熙年间的“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运动时期,是由明朝之前流行于四川地区的蜀语和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渐演变融合而形成的。 2、成都话是川剧和各类曲艺的标准音,同时由于四川地区内部互通度较...

四川话的由来?
四川话发源于上古时期非汉族语言的蜀语语和古巴语,迄今四川话的原始层中仍然保留了“坝”(平地)、“姐”(母亲)、“养”(您)等来自上古时期古蜀语和古巴语的词汇。 之后四川话便随蜀地区的历史进程和移民更替而不断地发展变化,先是秦灭蜀后,蜀地区逐步形成属于汉语族但独具特色的蜀语。其后...

四川方言的起源,为什么会那么怪?
事实上四川话从来就没有所谓的标准音,不像广东人将广州话作为粤语标准音,这是由于四川话本身就是由各地移民方言演变融合而成的。

想问四川话是怎么 来的 是从古代就有的吗 比如蜀国的时候 是吗
四川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后来多次发生全国性战乱,人口不断迁移。你问题提到的蜀国时期,有大量荆州人随刘备迁入四川。而且作为统治者,必然引起语言变化。后来还有多次外来人口大量进入四川,离现在最近的是清朝的“湖广填四川”。这些都造成语言变化。所以,现在的四川话和蜀国时已经有了巨大...

四川话中的沟子是什么意思
沟子,在四川话中,是对臀部或屁股的称呼。这一表达的由来,是因为臀部中间有一条明显的深沟。四川话,也称作巴蜀方言,属于汉语的西南官话。四川话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的"湖广填四川"大规模移民运动期间。那时,四川地区的原有蜀语与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移民方言相互交融,逐渐...

四川话ber是什么意思?
四川方言由来 成都人总说“安逸”,不仅指舒服自在,也指精彩、很好的意思,而据黄尚军考证,这个词是从《庄子》得来的。《庄子·至乐》里说:“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在现在的四川方言中,大概是将“安逸”这个词的古义延续得最恰当的。

四川话挎苞谷的由来是什么
1. 四川话挎苞谷的由来是因为四川话中的“挎苞谷”一词。2. 挎苞谷是四川话中的一个独特的词汇,它指的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方式,即用手臂夹住胸前,形成一个“挎苞谷”的姿势。这种姿势源于四川地区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它被认为是四川人独有的一种表达方式,具有亲切、随意、自然的特点。3. 这种...

四川话“摆龙门阵”的由来
摆就是说,聊天,龙门阵就是成都市民的“赋”。据说,它得名于唐朝薛仁贵东征时所摆的阵势。明清以来,四川各地的民间艺人多爱摆谈薛某人的这一故事,而且摆得和薛仁贵的阵势一样曲折离奇、变幻莫测。字数限制说不完

四川话为什么是北方方言?
四川话整体发音(辅音、元音,不包含语调)与普通话基本相同,这也是被划分于北方语系的重要依据,通俗来说就是大多数北方人能听得懂。其中川北、川东地区大多没有翘舌,川南和川西(成都市区没有翘舌,但周边如彭州等地有)地区有翘舌。然后发音和南方语系中粤语接近的有:屙(ō)尿、永(yun)远、...

听说以前很多四川人都是广东人过来的,那为什么没把方言带过来?
在提问中有说到广东人没有把方言带到四川,这种说法实际上是不准确的,四川现如今的方言,其实有一部分的来源就跟广东移民有关。在现如今的众多四川方言中,广东客家人带来的客家话是包括其内的。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广东人在来四川的时候,并不是没有把方言带过来,只是因为他们群体并不是多数,所以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