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话发源于上古时期非汉族语言的蜀语语和古巴语,迄今四川话的原始层中仍然保留了“坝”(平地)、“姐”(母亲)、“养”(您)等来自上古时期古蜀语和古巴语的词汇。 之后四川话便随蜀地区的历史进程和移民更替而不断地发展变化,先是秦灭蜀后,蜀地区逐步形成属于汉语族但独具特色的蜀语。其后在明清时期,由于大量来自湖广等地的移民进入四川,蜀语同各地移民方言演变融合而最终形成了现今的四川话。 上古时期,四川盆地中存在蜀族与巴族两个非华夏族的民族以及蜀国与巴国两个独立的国家,其不仅拥有各自独立的语言:古蜀语和古巴语,还拥有被概称为“蜀图语”的独立的文字系统。 古蜀语与当时的华夏语截然不同,与现今羌语、嘉戎语、彝语、纳西语和土家语等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 。 公元前316年,秦国相继灭掉巴蜀两国,逐步将中原华夏族的制度、政令推行到蜀地区,并开始大量的向蜀地区移民,蜀地区出现了古蜀语和华夏语并存并用、相互渗透的局面。之后随着秦汉时期大量的中原汉人迁徙入蜀,并且在西汉末年形成了具有较为统一特色的蜀语。《文选》卷四载左思《蜀都赋》刘逵注引《地理志》中记载:“蜀人始通中国,言语颇与华同”,同时根据扬雄《方言》中的记载,当时梁益地区的方言与秦晋方言已经较为接近,表明此时的蜀语已经属于汉语的一个分支。
西汉末形成的蜀语作为上古时期汉语族的一个独立分支,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声调与词汇两方面。在声调方面,陆法言《切韵序》有“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的记载。同时黄鉴《杨文公谈苑》中称:“今之姓胥、姓雍者,皆平声。春秋胥臣、汉雍齿旨是也。蜀中作上声、去声呼之,盖蜀人率以平为去。”这说明此时蜀语声调具有自身特色。而词汇方面,此时蜀语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吸收了来自非汉语的古蜀语的词汇。扬雄《方言》以及其他一些历史文献中都记载了大量四川地区的特殊词汇,来自古蜀语的词汇包括“坝”(平地)、“姐”(母亲)、“不律”(笔)、“养”(您)、“曲鲙”(蚯蚓)、“阿婸”(我)等,其中“坝”、“姐”、“养”、“曲鲙”至今仍保存于四川话之中。 宋末元初,长达52年的蜀抗元战争使自唐以来经济文化高度较发达的蜀地区遭受重创,人口锐减,经济凋敝。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蜀地区有259万户(约1200万人,占南宋全国的23.2%);而到元占领蜀之后的至元十九年(1281年)便只余12万户(约60万人,占元全国的0.7%),减少了约95%。 元末明初,在这种低人口背景下,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移民开始陆续进入蜀,形成了蜀历史上的第一次“湖广填蜀”大移民运动。中古蜀语和各地移民方言融合演变,现今四川话由此开始逐步形成。明代四川土著居民人数较移民仍占优势,蜀话也仍以宋元蜀语为基础继续发展 ,但已经与现今川西、川南一带的老派四川话(灌赤片)较为接近。
根据明末清初成书的《蜀语》以及其它文献的记载,明代蜀话音韵上的主要特征包括: 一、入声仍然保留,独立成调,但川东、川北地区的入声尾(喉塞音)已经式微。 二、平声未分阴阳,因而明代蜀话中仅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 三、[-m]韵尾已经消失,并入[-n]韵尾。这三个特点与此时的官话迥异,首先,依据《中原音韵》记载,北方官话早在元代就已经入声消失,平分阴阳;同时北方官话中[-m]韵尾并未消失,因此蜀话与北方官话并没有同步发展。 另外从词汇上来看,明代蜀话词汇以单音节词居多,表现出与南方诸汉语相类似的特点,这表明蜀话在形成期更多的受到了南方汉语而非北方官话的影响。
明末清初,蜀地区再次陷入战乱,人口锐减,之后的第二次“湖广填四川”大移民运动使四川人口构成发生剧变。就全川而言,移民运动之后四川土著居民仅占四川总人口的约30%。但是,明末清初战乱中,四川各地受到的破坏程度相差很大,川东、川北地区受战乱影响严重,而川南地区却受影响十分轻微。当时还有大量川东、川北的四川土著居民,前往川南地区以及与川南毗邻的滇黔北部地区躲避战乱。 因而,川南地区的存留的四川土著居民人数可能较移民仍占优势,其中又以峨眉、乐山、犍为一带为最,从而使以宋元蜀语为基础的明代四川话在川南地区仍然得到存留。与此同时,大量来自湖广、江西、广东等地移民进入川东、川北地区,从而使四川话内部产生了新派(川东、川北)与老派(川西、川南)的分化,奠定了现今四川话内部新老两派并存的格局。
四川话的由来,哪些地区在使用四川话
四川话的由来、争议 1、四川话,属汉语西南官话,又称巴蜀方言。现今四川话形成于清康熙年间的“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运动时期,是由明朝之前流行于四川地区的蜀语和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渐演变融合而形成的。 2、成都话是川剧和各类曲艺的标准音,同时由于四川地区内部互通度较...
四川话的由来?
四川话发源于上古时期非汉族语言的蜀语语和古巴语,迄今四川话的原始层中仍然保留了“坝”(平地)、“姐”(母亲)、“养”(您)等来自上古时期古蜀语和古巴语的词汇。 之后四川话便随蜀地区的历史进程和移民更替而不断地发展变化,先是秦灭蜀后,蜀地区逐步形成属于汉语族但独具特色的蜀语。其后...
四川方言的起源,为什么会那么怪?
事实上四川话从来就没有所谓的标准音,不像广东人将广州话作为粤语标准音,这是由于四川话本身就是由各地移民方言演变融合而成的。
想问四川话是怎么 来的 是从古代就有的吗 比如蜀国的时候 是吗
四川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后来多次发生全国性战乱,人口不断迁移。你问题提到的蜀国时期,有大量荆州人随刘备迁入四川。而且作为统治者,必然引起语言变化。后来还有多次外来人口大量进入四川,离现在最近的是清朝的“湖广填四川”。这些都造成语言变化。所以,现在的四川话和蜀国时已经有了巨大...
四川话中的沟子是什么意思
沟子,在四川话中,是对臀部或屁股的称呼。这一表达的由来,是因为臀部中间有一条明显的深沟。四川话,也称作巴蜀方言,属于汉语的西南官话。四川话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的"湖广填四川"大规模移民运动期间。那时,四川地区的原有蜀语与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移民方言相互交融,逐渐...
四川话ber是什么意思?
四川方言由来 成都人总说“安逸”,不仅指舒服自在,也指精彩、很好的意思,而据黄尚军考证,这个词是从《庄子》得来的。《庄子·至乐》里说:“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在现在的四川方言中,大概是将“安逸”这个词的古义延续得最恰当的。
四川话挎苞谷的由来是什么
1. 四川话挎苞谷的由来是因为四川话中的“挎苞谷”一词。2. 挎苞谷是四川话中的一个独特的词汇,它指的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方式,即用手臂夹住胸前,形成一个“挎苞谷”的姿势。这种姿势源于四川地区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它被认为是四川人独有的一种表达方式,具有亲切、随意、自然的特点。3. 这种...
四川话“摆龙门阵”的由来
摆就是说,聊天,龙门阵就是成都市民的“赋”。据说,它得名于唐朝薛仁贵东征时所摆的阵势。明清以来,四川各地的民间艺人多爱摆谈薛某人的这一故事,而且摆得和薛仁贵的阵势一样曲折离奇、变幻莫测。字数限制说不完
四川话为什么是北方方言?
四川话整体发音(辅音、元音,不包含语调)与普通话基本相同,这也是被划分于北方语系的重要依据,通俗来说就是大多数北方人能听得懂。其中川北、川东地区大多没有翘舌,川南和川西(成都市区没有翘舌,但周边如彭州等地有)地区有翘舌。然后发音和南方语系中粤语接近的有:屙(ō)尿、永(yun)远、...
听说以前很多四川人都是广东人过来的,那为什么没把方言带过来?
在提问中有说到广东人没有把方言带到四川,这种说法实际上是不准确的,四川现如今的方言,其实有一部分的来源就跟广东移民有关。在现如今的众多四川方言中,广东客家人带来的客家话是包括其内的。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广东人在来四川的时候,并不是没有把方言带过来,只是因为他们群体并不是多数,所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