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古墓肉身不腐之谜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18
“看呐,下面有一个大棺材!”
2011年的一天,江苏省泰州市春兰路的一处工地上传来了一个奇怪的消息。
当地的建筑施工队在进行挖掘作业的时候居然无意之间挖出了一口巨大的“棺材”。
施工方接到工人通知,火速赶到现场,大家通过棺材表面的痕迹判断,这口棺材已经有一些年份了。
深知此事非同小可的他们立马向泰州市政府报告此事。
很快,泰州市文物局的工作人员也赶到了现场。
因为古墓现场已经遭到了破坏,所以考古人员便对其展开了抢救性发掘工作。
当棺材被缓缓打开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惊呆了!
只见棺材里躺着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头部处眉毛根根分明,清晰可见。
这不禁让人产生疑惑,究竟是什么原因,能让尸体在长久岁月里保持“不腐”?
而墓葬中除了这具女尸是否还有珍贵陪葬品,古尸的出现又会对我国的历史研究带来哪些全新收获?
(古墓发掘现场)
这一切还要从墓葬的发掘工作开始讲起……
一 施工中的“意外发现”
2011年的春天,江苏省泰州市春兰路的一处建筑工地上,当工人们在启动挖掘机的时候居然意外地挖到了一口大棺材。
经过文物专家的鉴定,这里是一处古代墓葬,而且它的建成时间应该在400年以前。
鉴定的结果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为了保险起见,相关部门立刻叫停了春兰路上的施工项目。
现在古墓既然已经被人为地打开了,那么就必须对它进行抢救性的发掘,否则一旦出现纰漏,将有可能会造成难以挽回的严重后果。
(春兰路工地)
处理完了外围的事项之后,大家就要着手开始发掘墓葬了。
摆在大家面前的第一个难题便是“如何确定墓主人的真实身份”。
以往根据大家考古的经验来看,古人的墓葬上多有墓志铭或者是墓碑之类的东西。
它们往往会对墓主人的身份和生平事迹进行介绍。
可是,当下人们发现的这处墓葬却难以找到墓志铭和墓碑。考古人员们又应该从哪里入手呢?
(“春兰路”出土的干尸)
这时候,一件文物的出土给大家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观察视角:根据现场考古人员的报告,人们从墓葬当中清理出了一根串有古代铜钱的布条。
大家赶忙聚集到了现场,想要看看这些钱币上的线索。
一般来说,墓葬当中的钱币是人们判断墓主人身份和所处年代的一个重要依据。
可是,这一回大家看见出土的钱币上工工整整地写着四个大字:太平通宝。
(宋代太平通宝)
这可真是太奇怪了,太平通宝不是北宋年间流通的货币吗?
可是这处墓葬明明只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啊……
看着斑驳的字迹,现场的考古人员们开始产生了疑问。
最终决定先把它们拿回实验室。查阅一下资料,看看能不能找到线索。
翻阅地方志和相应的古籍的确有助于考古人员得出准确的结论和判断。
但是,扬州自南北朝时期以来就逐渐成为了中国南方乃至是整个中国的经济重镇。
所以,这里的地方志所记载的内容复杂繁多。
想要在浩如烟海的文字里找到支持本次考古的证据也绝非易事。
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资料查阅行动”在江苏省考古研究所里徐徐展开了。
(考古队员正在清理墓葬)
二 古书里的“秘密”
现在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太平通宝”泛指北宋太平兴国(公元976年~984年)年间由北宋中央政府所铸造的钱币。
但是,除了北宋以外之后的南宋、明、清甚至是辽国都有过铸造太平通宝的记载。
比如,在明代的云南地区曾经有过一种太平通宝。
这种通宝是在云南当地土司的控制范围之内流通的。
因此,在中原各地的地方志记载中很少能够看到。
现在,市面上所出现的明代钱币中云南土司铸造的“太平通宝”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清朝建立之后,南明朝廷继续依托云南、贵州等地的反清势力与满清朝廷抗衡。
在这段时间里,为了稳定地方经济同时也为了增加税收,南明朝廷几乎默认了“太平通宝”作为南明统治地区流通货币的现实。
可是反观这次的考古发掘现场人们发现:泰州远离云贵之地。
南明建立之后泰州也迅速沦陷。无论怎么算,明代的太平通宝也不会成为泰州的官方流通货币。
也许这些钱根本不是用来流通的,就是彻彻底底的阴钱呢?
眼看着大家都探索分析陷入僵局,立马有人站出来提阴钱这一设想。
大家顿时都感到豁然开朗,对于这个新思路更是连连称赞。
(描绘宋代生活的绘画)
所谓“阴钱”就是古人专门用来给死人陪葬的钱币。
这种钱币往往不具备流通的属性,甚至有很多“阴钱”都是照着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古人往坟墓里放阴钱有点类似于今天的人们烧“冥币”。是不是真钱无所谓,主要是得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之意。
比如东汉末年的墓葬当中就经常会出土一些“五铢钱”。其中有不少都是按照汉武帝时期五铢钱的样式仿制的。
所以,中国人在很早以前就有过给死者带
“阴钱”
的传统。
基于“太平通宝是阴钱”的这个判断。大家对墓主人的身份也逐渐有了新的判断:这处墓葬的主人很有可能是明朝中后期的一位泰州富商!
(泰州古建筑)
因为即便是在四百多年以前的明朝中后期,能够在死后用得起“阴钱”的人也是非富即贵。
而官宦人家下葬,多会有一些诸如印章、文书之类证明身份的随葬品。
因此,墓主人很有可能有钱但却没有身份。参照扬州和泰州的“经济重镇”地位来看。死者的身份极有可能就是泰州本地的一个富商。
另外,关于这些“阴钱”的来历,专家们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这些太平通宝极有可能是后人仿造的。因为,它们经过检测之后的年份都不足一千年。
因此,它们不太可能是真正产于北宋时期的“太平通宝”。
既然墓主人的身份确定了,那么接下来就要对整个墓葬进行发掘了。
为了确保发掘工作的顺利进行,考古人员们分成三组对墓葬的周围进行清理,最后再缓缓地打开棺椁。
(太平通宝)
可是,在死者棺椁被打开的那一瞬间,所有的人都看到了让人匪夷所思的一幕:只见棺椁当中躺着一具女尸。
这具女尸丝毫没有腐烂的迹象。她的五官清晰分明,整个人的轮廓也非常清楚,甚至就连她脸上的妆容和眉毛都还宛如生时。
这具女尸为什么能够历经四百多年而“不腐”,这究竟是自然规律之下的一个奇迹还是我国古代的先人们对于丧葬处理有着什么惊人的“技艺”呢?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大家立刻对这具女尸进行了妥善的保管。
等到尸体被运回实验室以后,也许实验结果能够告诉我们真正的答案。
(躺在棺椁中的“明代女尸”)
三 古尸为何“百年不腐”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当中,各个民族对于如何保存尸体都有过许多的经验和探索。
而古尸的“不腐”原因也主要可以被归结为三类:
第一类是人们经过特殊的处理之后使得尸体达到“不腐”的效果。
比如古埃及的木乃伊就是通过将死者体内的器官摘除等方式使得死者的尸体成为干尸,而后尸体就可以得到长时间的保存。
在那个没有福尔马林的年代,这样的处理方式是十分“昂贵”的。
第二类是人们对于存放尸体的环境进行一些处理,使得尸体达到长期不腐的效果。
比如在我国和东南亚等地的佛寺当中就经常会出土一些“高僧”的墓葬。
这些高僧的尸身也多为“不腐”的形态。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死后,尸体被人们放于缸中,再用木板等物品吸干人体内的水分达到不腐的效果。
第三类是在特定的墓葬环境中产生的一种“不腐古尸”。
比如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的马王堆汉墓,就是因为墓葬内部的环境干燥才造就了女尸“两千多年不腐”的奇迹。
可以说,每一个看似奇怪的考古发掘背后都隐藏着许多的科学原理与人类早期的智慧。
那出土于泰州的这具女尸到底又是为什么能够完完整整地保存几百年呢?
经过实验室的检测,人们在女尸的身上发现了一些类似于“石灰”的分子。
在现代化学中,石灰被非常频繁地用于保存一些特定的物质。这个方法在《天工开物》等古代的书籍当中也是有记载的。
可是,这具女尸上并没有发现任何被石灰包裹过的痕迹。
那么,这些石灰分子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考古专家们决定再去探访一遍考古发掘的第一现场。
在现场,有考古人员发现,墓室当中似乎有一些奇怪的“粉末”。
难道这些粉末就是石灰吗?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这些位于古墓当中的石灰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天工开物》插图)
四 奇特的“墓室”
当大家把粉末拿回实验室检测之后,终于得到了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这些粉末就是石灰。那么,这么多的石灰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会不会是墓室上的那些石头,也许它们就是石灰做成的呢?”
这时候有考古人员兴奋地叫了起来,看来大家距离事情的真相又更近了一大步!
果然不出大家所料,这处明代墓葬的墓室基本上就是由石灰石建造而成的。
其实,在明代用石灰垒修坟墓已经是一件非常常见的事情了。
上到王公贵族,下到普通的地主豪绅无不是如此。
(考古现场的墓室)
根据《明会典》当中的记载:公、候、伯造坟用石灰七千五百斤,糯米一石五斗,都督、都督同知、佥事造坟用石灰五千斤,糯米一石。
也就是说,明朝政府对于每个级别的贵族和官员的墓葬该用多少石灰和建筑材料都是有着非常严苛的规定的。
因此,在明代用石灰石给自己建造坟茔,这不光是一种财富的象征,更是向后来之人展示墓主人身份和地位的绝佳机会。
根据现场勘察的数据来看,这座墓葬绝对称不上大。但是搭建墓室所用的石头被浇灌石灰居然厚达10厘米。
这个厚度无论是在明代还是在各个朝代的墓葬当中都是极为罕见的。
(《明会典》书影)
可是就算墓室是由石灰构建而成的,那为什么其他的明代墓葬里的尸体大多腐烂不堪,只有这处墓葬里的女尸保存完好呢?
很显然,光是一个“石灰建筑”的说法不足以验证这座明代古墓里女尸不腐的原因。
为了找到更进一步的证据,大家不得不一边翻阅古籍资料,一边进行实地的勘探和检测。
一时之间,考古队伍里的气氛也变得微妙了起来。
事后,当参加这次考古行动的江苏省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们,回忆起这段时光时他们也不由地调侃道:
当时我们都以为找到了尸体不腐的真相,谁知道老天爷跟我们开了一个玩笑。我们这才不得不从头来过。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考古人员们几经努力但是还是没有找到最终的答案,就在所有人都感到灰心丧气的时候。
有一位考古队员在现场的一次“奇遇”打破了目前这个死气沉沉的局面。
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明代官员画像)
五 神奇的“灯芯草”
原来,有一位考古人员在现场勘查时由于太累了便选择席地而坐。
他转头一看见到了棺椁当中生着的一种植物。这种植物名叫
“灯芯草”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也算得上是十分常见的了。
这位工作人员出于好奇的心态,便走过去将灯芯草拔了起来放在手中把玩。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灯芯草还有一种特性:它可以吸附人体当中多余的油脂和水分使得人体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之下。
难道说这些灯芯草的出现仅仅只是一种巧合,还是古代人们在修建坟茔时刻意为之呢?
(灯芯草)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考古人员们又将目光移到了明代的各种风俗典籍上。
然而,大家找遍了所有明代的官方典籍也没有找到关于
“用灯芯草防腐”
的记载。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此时有人想起了2001年出土于安徽省砀山县的一处古墓。
因为根据当时考古人员们公布的公报来看,这处墓葬里也曾经出土过灯芯草。
那么,江苏的考古人员能不能去找安徽的同行们取取经呢?
回到办公地点以后,大家立刻联系了安徽省的考古部门。
对方一听说江苏省考古人员的困难后,立刻派人送来了大量的资料以供参考。
这些资料当中既有砀山县古墓的考古分析报告,也有安徽省境内一些关于“灯芯草”的民间记载。
(记载有灯芯草的《本草纲目》)
原来,灯芯草的杆子长长的,加上其上的果实看上去就像是一根等待燃烧的灯芯。
古人认为这种植物是上天所设,可以在黑夜之中照见光明。
同样也可以在人去世之后当做黄泉路上的“冥灯”使用。
因此,位于泰州春兰路上的这处明代墓葬中出土的灯芯草,应该也是古人故意放入棺椁当中的,为的就是让死者能够在死后根据“冥灯”的指引,到达阴曹地府。
最终实现所谓的“生死轮回”,可以说,往墓葬当中放置灯芯草也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一种“特色”。
随着
“女尸不腐之谜”
的缓缓解开,大家对于这处明代古墓的讨论又一次变得热闹了起来。
除了为我国考古发掘事业提供了全新样本的“不腐女尸”,这座墓葬还有着哪些令人惊叹的地方呢?对于它的发掘又有什么更大的意义呢?
(灯芯草的枝干)
六 历史的“背影”
根据江苏省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们介绍,这次考古发掘工作的难度与复杂程度,都超出了以往发生在同一地区的科考活动。
由于许多年以来大家都将目光聚集在了“不腐女尸”的身上,这使得墓葬中出土的衣物、陶器等文物逐渐被人们给忽略掉了。
但是,根据参与此次考古工作的研究员郭正军介绍:此次考古发掘的墓葬对于现代人研究我国古代的社会婚姻制度也有着极高的价值。
在发掘现场,考古人员们发现这处古墓是一处

合葬墓”,里面一共有着三口棺椁。
先前引起考古人员注意的那具“女尸”应该是墓主人的妻妾。
(出土的棺椁)
而根据现代技术的检测,墓中的死者应该为一名男性,两名女性。
根据大家对于随葬物品的郑立和预估结果来看,
“不腐女尸”的身份应该比较低微。很有可能是墓主人的小妾。
根据明朝末年的风物志以及冯梦龙、汤显祖等同时代作家在小说里的描述来看明代江南的有钱人家特别热衷于纳妾。
甚至还有些文人根据当时的“变态审美”故意让自己的小妾挨饿。等到她们瘦到了一定的程度后便在文章中称之为
“扬州瘦马”

这些看似风华绝代的文字与故事背后其实是无数普通人的血泪史。
其实,早在本次考古发掘以前,江苏泰州地区就接二连三地出现过明代古墓。
比如1980年出土的明代工部侍郎徐藩夫妻合葬墓。再比如1979年五月,泰州的九龙桥一带也出土过一座明代官员的墓葬。
(描绘明代江南地区的绘画)
为什么江苏地区屡屡发现明代墓葬,而且这些墓葬的规模和形制看上去都颇为不凡呢?
其实,这与明清时期特殊的社会现象有关。
早在明朝初年,由于北方常年遭受战火的蹂躏而南方相对安稳太平,南方的读书人们相对的学识水平都较高,一下子便闹出了著名的“南北榜案”。
后来,虽然朱元璋下令将南北方的士子们分开考核录取,但是依旧改变不了南方人“中举人数多”的事实。
到了明朝中后期,由于北方连年受到饥荒和兵祸的摧残,南方的“文气”又逐渐强盛了起来。这使得当时的朝中官员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是江南人士。
他们之间甚至还以家乡为纽带组成了政治团体。这也算是后来明朝“党争”的来源之一了。
(明末市井生活图)
后来,这些官员死后大多选择归葬于自己的故乡。
因此,江南地区才会有许多明代官员的墓葬。加上江南锦绣的名声一直在外传播,有不少非江南人士的达官显贵也希望死后能够被葬在江南的土地上,所以才有了今天人们所看到的巨大明代官员和商人墓葬群。
时光慢慢流逝,历史的车轮也在不断地滚滚向前。今天我们所能够见到的文物与“真相”不过只是真实历史的冰山一角。
它们从几百上千年前的时空中流传至今,其实也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幸运”。大浪淘沙之下,历史也在不断地被冲洗和重构。
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书写者,我们也同样是历史的亲历者。也许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个人分情感与习惯全部都很渺小,但是,也许当我们的后人翻开史书看到某一页里斑驳不堪的文字也会像今天的我们一样产生兴奋、新奇乃至向往的神情。
也许这才是历史真正的“奥秘”……
参考文献:
《泰州出土的明代服饰为何这么多》张虎林
《明代墓葬不腐尸的形成条件浅析——以江苏泰州博物馆考古发掘为例》徐伟
《中国古尸保护研究初窥》寇淑榆
《江苏泰州明代墓葬清理简报》泰州市博物馆
《合葬墓大棺出土明代不腐女尸》张虎林
编辑:浊酒
责编:林画

泰州古墓肉身不腐之谜
这些高僧的尸身也多为“不腐”的形态。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死后,尸体被人们放于缸中,再用木板等物品吸干人体内的水分达到不腐的效果。第三类是在特定的墓葬环境中产生的一种“不腐古尸”。比如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的马王堆汉墓,就是因为墓葬内部的环境干燥才造就了女尸“两千多年不腐”的奇迹。可以说,每一个看似...

明代古墓530年前男尸不腐:皮肤仍有弹性
几天前,当这具古尸从棺木中取出时,其完整程度令考古人员倍感惊叹。为什么这具明代古尸500年不腐?专家认为,浇浆墓的密封以及当地独特的葬俗是重要原因。目前,考古人员已对棺内液体进行取样,希望通过科学化验,破解古尸不腐之谜。A嫂子张氏只剩下一堆骸骨 去年12月起,南博、泰州博物馆和泰兴博物...

江苏泰州明代不腐女尸明代服饰
在江苏省泰州市,自1979年至2008年间,考古发掘工作在西郊九龙桥等多个地点揭示了五座明代古墓,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墓主人的随葬衣物甚至自身衣物均保持着令人惊讶的不腐状态。泰州市博物馆馆长汪维寅指出,这些服饰主要由丝织品构成,少量为棉质,通常而言,这些材质在棺木中难以保存,容易腐烂。然而,泰州...

泰州明代古墓女尸发现过程
开棺后,发现一具被棉被包裹的尸体,浸泡在褐黄色的棺液中,液体完全覆盖了尸身。尸体身高约1.6米,脸部轮廓清晰,眼耳口鼻以及眉毛都保存完好,头顶戴有两层布帽,帽上的花纹依稀可见。汪维寅馆长指出,出土的明代不腐女尸衣物的完整性,对于丰富泰州市明代服饰馆藏具有重要意义。泰州市博物馆馆长汪维...

泰州明代古墓女尸女尸外形
泰州明代古墓中,一具女尸身裹厚衣物,专家着手对其进行"褪衣"工作。连接衣物的"纽扣"实为两根布条扎成的"结"。解开外衣,可见女尸内层层叠叠的斜衣领,领口从右上开始,至左腰间。女尸下肢穿裤子,外罩数条裙子,裙带系在腰间或腹部,增加了褪衣的难度。初期,工作人员脱去其外罩,发现女尸右手戴有一只...

古墓发掘出一具明代女尸,皮肤红润面容姣好,究竟怎么回事?
然而在江苏泰州,有这么一处建筑工地的建筑工人们,他们不仅是见到了古墓和古墓当中的棺材,更是在施工的时候亲自将这个古墓给挖了出来。这些工人挖到了古墓之后,立即上报了文物保护有关部门,于是考古人员纷纷来到现场开始工作,当他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打开这具古棺时,不由得被眼前看到的景象惊呆了,...

江苏出土明朝不腐女尸,手戴绿宝石,专家:绝色美女,身份还是谜
为此,陵墓形制由唐宋时期的方形改为圆形,棺椁的密封和防腐都做得很到位,所以墓中的尸体一般都保存较好。泰州市一次施工过程中,出土明朝不腐女尸江苏省泰州市春兰路,施工队正在有条不紊地赶工期。突然,有人大喊了起来:“土里好多碎木屑”。的确,挖土机挖出来的土里面掺杂了很多碎木屑,而且还有一...

泰州博物馆两具古尸夫妻是谁
泰州博物馆收藏的两具古尸夫妻是**徐蕃夫妇**。1980年11月,在泰州市郊的一座明代古墓内出土了两具古尸,一男一女,保存完好无损。据墓志记载,墓主是徐藩夫妇,徐藩生前官居工部右侍郎,埋葬年代为嘉庆十一年,距今460多年。

泰州明代古墓女尸的女尸外形
连接女尸衣服两侧的“纽扣”,其实是一个两根布条扎在一起的“结”。女尸外衣被解开后,里面一层层衣服都是斜衣领,领口从右上开始,“终于”左腰间。女尸下肢里面穿的是裤子,外罩数条裙子,有的裙带系在腰间,有的系在腹部,也增加了褪衣的工作量。褪衣初期,工作人员脱去其外罩后,便发现女尸右手戴...

有一个古墓发掘出一具明代女尸,皮肤红润面容姣好,究竟怎么回事?_百度...
因为古人还没有发明那么高明的化工技术,所以化妆品都是纯天然的植物或者是动物油脂的。而不像现在我们所使用的化妆品不全是纯天然纯植物,当然在古代不是没有化妆品,但是比较推崇的却是从内而外,中药的调理和保养,能让一个人从内而外的表现出一种面色红润的表现。首先,所有人都知道珍珠具有滋润...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