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马为什么说是很经典的名字?什么背景?

如题所述

  张文祥刺马案

  一百三十多年前,光天化日之下,两江总督马新贻突然遇刺身亡,朝野为之震荡,疆臣人人自危,举国侧目。慈禧太后惊奇的问道:“马新贻这事岂不甚奇?”曾国藩诚惶诚恐地回答:“此事甚奇。”李鸿章也曾表示:“谷山近事奇绝,亦向来所无。”由于案犯供词闪烁,主审大员含糊其辞,清廷曾一天连下四道谕旨,前后审案官员多达五十余人,长达半年之久不能结案。于是各种传言风闻迭起,飞短流长,更使得案情扑朔迷离,后人将之列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

  话说1870年8月22日(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两江总督马新贻来到督署西边的校场,循例阅射。(由于原总督衙门被太平天国改为天王府,太平天国失败后,天王府被曾国荃一把火烧为灰烬。马新贻调补两江总督,总督衙门尚在修建中,故而只好暂借江宁府衙门作为总督衙门。当时阅射的校场实际上是江宁府的校场。江宁府衙门在现今的南京内桥南首,中华路北段西首。校场即在衙门的西边,也就是现今的南京市第一中学一点地方。)马新贻身着黼黻袍褂,头戴翎顶朝珠,大摇大摆地迈着靴步,煞是威风。校场有箭道直通督署后院西便门,来往皆可步行,无需乘轿。上午10时左右,马新贻首先阅毕,先行从督署后院西便门步行回署。旗牌在前引道,后有众多扈从随侍。每年一度的总督阅射,是当时江宁的一大盛典,允许百姓参观。因此马新贻回署的箭道两旁,挤满了围观的百姓。就在总督回衙途中,只见一人快步走至马新贻面前,打千请安,忽然右手就从靴筒中取出匕首,亮光一闪,便刺进了马新贻右肋。马新贻啊呀一声,声音未落,已扑倒在地。跟随差弁方秉仁迅速上前抓住刺客的辫子,夺过匕首,其他差弁一拥而上,将其扭住。中军副将喻吉三听到呼喊,急忙赶到,喝令将凶犯捆缚。刺客却是并不逃跑,操着北方口音高声嚷道:“刺客就是我张汶详。养兵千日,用在一朝。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当。”说毕仰天狂笑,从容就缚。家丁张荣急忙扶起马新贻,见其面如土色,双手紧抱胸部,萎缩着身子,众差弁忙将其抬进督署。江宁将军魁玉、江宁布政使梅启照以及司道各员闻讯后,即刻飞奔督署探视。伤口深至数寸,血迹模糊。此时马新贻已经呼吸困难,精神萎靡,生命垂危。马自知命不能保,便口授遗疏,令其子毓桢代书,请魁玉代呈朝廷。他悲哀地说:“伏念臣身经行阵,叠遭危险,俱以坚韧固守,幸获保全。不意戎马余生,忽遭此变,祸生不测,命在垂危,此实由臣福薄灾生,不能再邀恩眷。而现当边陲未靖,外患环生,既不能运筹决策,为朝廷纾西顾之忧,又不能御侮折冲,为海内弥无形之祸,耿耿此心,死不瞑目。”23日下午,终因伤势过重,救治无效,马新贻命丧府衙。

  马新贻(1821-1870),字谷山,号燕门,别号铁舫,回族,山东菏泽人。道光二十七年进士。历任安徽建平、合肥等县知县、庐州府知府,以勤明称。咸丰三年随袁甲三,翁同书镇压太平军,累迁安徽按察使。同治二年任安徽布政使。次年任浙江巡抚。其在任期间,修筑海塘,奏减杭嘉湖等七府浮收钱漕,复兴各府书院等。不久任浙江巡抚。同治七年,马新贻擢任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

  张汶详,河南人氏,其他情况不明。至于这个名字,有的资料写作“张文祥”,亦有写作“张汶祥”的。 有种观点认为,“张文祥”应是刺客本名,旧时官府往往会在犯人名字上加三点水或者草字头,以示山贼草寇。本文所引均依资料情况而定。

  历史上关于马新贻被刺的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般说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说马新贻“渔色负友”,张汶详为友复仇,刺杀马新贻。

  第二种是说马新贻因审理江苏巡抚丁日昌之子丁慧衡致死人命一案,造成督抚不和,从而招致杀身之祸。

  第三种是讲因为马新贻力剿海盗,张汶详为友出头,刺杀马新贻。

  第四种则是马新贻私通回匪,张汶详为之不平,决意刺杀。

  第五种是由于政治原因,马新贻被湘军集团设谋而杀。

  马新贻“渔色负友”之说来源于地方戏文,最早见于《江湖奇侠传》。流传最广的就是张相文在《南园丛稿》中刊出的《张汶祥传》。此说构织了一个被民间津津乐道的桃色绯闻,塑造了一个侠肝义胆,为友复仇的刺客张汶详的形象。具体的情节是说马新贻在尚未发迹时,曾和张汶详以及另一个人结为兄弟,马新贻为老大,另一个人为老二,张汶详排行老三。原来老二和老三皆为绿林中人。马新贻的军功,颇得力于老二、老三。但马新贻对这两个人的进官入仕,并不出力,故而两兄弟对马早已不满于怀。又因老二之妻貌美,久为马新贻所占。马新贻为剪除后患,蓄意加害兄弟,每每以传递军书之类的疲劳任务,交与兄弟执行,最终使得老二抱病而卒。张汶详为替二哥报仇,动了杀机。案发以后,张汶详被凌迟处死,并被剖心,其死极为惨烈。故而一般舆论均同情于张汶详,对于马新贻背信弃义,强占人妻,因奸逼命的行为,众声愤恨,并宣扬张汶详为友复仇的义勇行为。1973年,台湾最先将其搬上银幕。到了八九十年代,马新贻“渔色负友”之说越炒越热,各种以此为底本的小说、电影、电视剧纷至沓来。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7-26
刺马,又称张文祥刺马,清末四大奇案之一,马是指两江总督马新贻。
1973年,张彻导演电影<<刺马>>,狄龙 姜大卫 陈观泰主演
1994年,张彻有导演了台湾电视剧<<刺马>> ,姜大卫饰马新贻,该片可谓阵容鼎盛,汇集了很多新老武侠片明星

刺马为什么说是很经典的名字?什么背景?
第一种是说马新贻“渔色负友”,张汶详为友复仇,刺杀马新贻。第二种是说马新贻因审理江苏巡抚丁日昌之子丁慧衡致死人命一案,造成督抚不和,从而招致杀身之祸。第三种是讲因为马新贻力剿海盗,张汶详为友出头,刺杀马新贻。第四种则是马新贻私通回匪,张汶详为之不平,决意刺杀。第五种是由于政治原...

刺马到底是个什么故事
刺马以中国古代江湖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充满英雄气概与江湖气息的世界。故事涉及忠诚、背叛、爱情和荣誉等多重主题,展现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二、主要情节 1. 江湖恩怨:故事的核心围绕着江湖中的恩怨展开。各大门派、武林高手之间为了争夺武林秘籍、权势和地位,展开了激烈的争斗。2. 忠诚与背叛:...

关于刺马的真正背景到底是怎么回事
晚清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五花八门的事层出不尽。这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态势,预示着清朝统治行将覆灭。 在同治九年,又发生了两江总督、封疆大吏马新贻被刺的要案,真是朝野震惊,举国倾注。事情发生在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上午,马新贻校场阅兵完毕,返回督署的路上,为刺客张文祥所杀。刺客并不...

刺马剧情介绍
《刺马》的背景设在清朝,所有男演员都需要剃头以符合时代背景。这部电影选择走写实路线,不仅三位主角要求阳刚且不拘泥于帅气,其他演员也需展现出强烈的男性特质。金城武在影片中的形象更是颠覆,他以满脸胡须的造型出现,与以往的英俊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为观众呈现了更为深沉的角色塑造。整个电影拍摄过程中...

...血幕降临——张彻的《刺马》与陈可辛的《投名状》
这当然是香港导演水土不服的大背景。但背后更大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在这群北上的香港导演中,最让我关注的,可能是陈可辛。 而他北上所拍的电影中,我最喜欢的,大约是《投名状》。 陈可辛早期在港拍的电影,多为文艺片、生活片、爱情片一类,如《甜蜜蜜》、《金枝玉叶》。但北上以后,反而对武侠题材产生了兴趣,一...

张汶祥捅马贼案的原因张汶祥捅马贼案的真相是什么?
由于被张汶祥暗杀的政府官员名叫马新义,这起刑事案件被称为“刺马案”。张汶祥马刺案的原因扑朔迷离,众说纷纭,让人雾里看花。张汶祥刺马案的起因,官方的解释是张汶祥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残余,他又是一个海盗。他对“剿匪”有功的马新贻充满了仇恨,于是出于报复杀了马新贻。虽然张汶祥刺马案的...

关于刺马
又说,民间谣诼纷传,上海戏园中甚至编了“张文祥刺马”这么一出新戏开演,明明是诬蔑马新贻的荒唐不经之谈,而竟有朝中大臣,信以为真,做一首诗,说什么“群公章奏分明在,不及歌场独写真”,马新贻含含冤而死,复蒙重谤,天下不平之事,那里还有过于这一案的?

据说刺马案跟曾国藩的湘军有关系,是真的吗?
来自慈溪的帝国特使收到了关于监管的模糊报告。因此,记住箱子背后的使者的力量。然后,在利益报告的基础上,各种猜测都指向中兴通讯四大部长之首曾国藩,并与晚清政坛上的张志万,李鸿章有关。近年来,该案已被转化为一个演员的名字作为电影素材,这再次引发了人们的猜测。刺马案的背景是什么?你是怎么把矛头...

刺马案的发生,对于湘军势力有多大影响?
马新贻有三个特点让朝廷看重,第一个他不是汉人,他是回族;第二个他有军功,可以压制住军阀;第三个他是读书出身,不是纯粹的武将。不得不说朝廷想得挺周到了,但是湘军们明显不服,马新贻试图压制这些湘军使得他们大为不满。在这样背景下的刺马案,自然让人联想到老曾的湘军。毕竟除了湘军谁也不敢...

《投名状》背后的历史——清末刺马案
马新贻有三个特点让朝廷看重,第一个他不是汉人,他是回族;第二个他有军功,可以压制住军阀;第三个他是读书出身,不是纯粹的武将。不得不说朝廷想的挺周到了,但是湘军们明显不服,马新贻试图压制这些湘军使得他们大为不满。 在这样背景下的刺马案,自然让人联想到老曾的湘军。毕竟除了湘军谁也不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