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buck-boost 芯片不输出负压?图文结合+工作原理,一文搞定

如题所述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为什么 Buck-Boost 芯片没有输出负压?

不知道大家在项目于上使用Buck-Boost芯片时,有没有这样的疑问:选用的明明是升降压变换器,也在单板上正常使用了,但是输出并不是负压!

应该很多人有过这样的设计:输入电压是2.5~5V,输出3.3V,DC-DC芯片选用的就是Buck-Boost芯片,输出也的确是正的3.3V,并不是基础拓扑说的负压!

那到底是原因导致的呢?

先了解标准的 Buck-Boost 变换器的拓扑。当 Q1 开关管导通时,输入电压对电感进行充电,此时二极管D1截止。

当 Q1 开关管闭合时,电感阻止电流的降低,感应出的电流对负载充电,此时二极管 D1导通,则负载下端电压高,上端电压低,如果将下端作为 GND,输出即为负压。

按照 Buck-Boost 的工作原理,输出确实应该就是负压,但实际上各大厂商提供的Buck-Boost芯片很少是输出负压的。

比如 MP28160芯片,从芯片外部来看,就一个电感。从芯片的描述来看,明明就是 Buck-Boost 芯片,但是输出却是正电压。

要解决上面的疑问,还要深入到芯片内部来看。

下面是 MP28160 的内部框图,竟然有四个MOS管。这和最开始介绍的Buck-Boost拓扑并不一样!没有二极管,而且多了三个MOS管。

现在,我们来推导一下,从负压的 Buck-Boost 怎么得到正压的四管的 Buck-Boost。

目标是输入2.5V~5V,输出3.3V,可以先升压再降压。将两个拓扑串联起来,完全可以实现目标需求,而且是正压输出。

但是这里有两个电感,而且需要两个控制器,一个降压,一个升压,同时这里还有两个二极管,损耗比较高,效率低,且成本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将二极管换成 MOS 管。只要合理控制上述4个MOS管的开通和关断时序,完全可以实现升压,降压功能,且输出正压。

但是这里还是有个问题没解决——存在两个电感!

为了解决两个电感的问题,改用降压和升压串联。这种方案相比升压和降压串联,只有一个电感,输出正压,更接近目标的需求。但是因为存在两个二极管,还是会存在效率低,无法用在大功率的场合。因此,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经过上述4步的变换,既可以实现了目标需求,同时还和刚刚看到的 MP28160芯片内部的拓扑框图一致,这说明,使用降压和升压拓扑串联,其实是可以实现升降压的。

所以,大家在单板上使用的Buck-Boost芯片,更为准确的说应该是四管单电感升降压变换器。与最初大家所熟知的,带有二极管的负极性的Buck-Boost拓扑并不是描述的同一个电路拓扑。

在 MP28160 Datasheet 上找到相关的描述,MOS管的开通的关断会自动根据输入和输出电压的关系,进行MOS时序控制。

当输入电压高于输出电压时,工作在 Buck模式。Buck 模式时序如下,这种模式下要求Q3一直需要导通。

当输出电压高于输入电压时,工作在Boost模式时。时序如下,这种模式下要求Q1一直需要导通。

当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接近时,工作在Buck-Boost模式。这种模式存在两种方式:

(1)当输入电压高于输出电压时,此时有Buck充电和Boost充电两种方式,而只有Buck放电一种方式;Buck充电方式,MOS管工作时序;Boost充电方式,MOS管工作时序;Buck放电方式,MOS管工作时序;

(2)当输出电压高于输入电压时,此时只有Boost充电一种方式,而有Buck放电和Boost放电两种方式;Boost充电方式,MOS管工作时序;Buck放电方式,MOS管工作时序;Boost放电方式,MOS管工作时序;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四管升降压的拓扑相比带有二极管的负压Buck-Boost而言,工作模式多样,控制方式也比较复杂,在PCB布局设计时要求也更高,因为出现了更多SW节点和功率回路。

基础的Buck-Boost拓扑,输出的确是负压。但是在实际工作应用中,需要Buck-Boost拓扑,且输出负压的并不多。目前被广泛使用的,只有一个电感的升降压电路,准确的来说,并不是我们常说的Buck-Boost基础拓扑。

只不过是四管单电感的这种拓扑恰好实现了升降压的功能,而且还仅仅就一个电。因此,这种升降压电路更为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四管单电感升降压型Buck-Boost拓扑。

四管的工作时序和模式和输入和输出电压有较强的关联系,当输入大于输出时,Buck多,Boost少;当输出大于输入时,Buck少Boost多。

回到开头的疑问,基础的、三种非隔离的DC -DC拓扑之一的Buck-Boost,输出是负压。但是,目前使用较多的,输出是正压的,应该是四管单电感升降压型拓扑,很明显它属于Buck-Boost,但作为硬件开发人员,需要做好区分,而不能混为一体。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为什么buck-boost 芯片不输出负压?图文结合+工作原理,一文搞定
(1)当输入电压高于输出电压时,此时有Buck充电和Boost充电两种方式,而只有Buck放电一种方式;Buck充电方式,MOS管工作时序;Boost充电方式,MOS管工作时序;Buck放电方式,MOS管工作时序;(2)当输出电压高于输入电压时,此时只有Boost充电一种方式,而有Buck放电和Boost放电两种方式;Boost充电方式,MOS管...

为什么buck-boost 芯片不输出负压?图文结合+工作原理,一文搞定
文章标准Buck-Boost芯片通常不输出负压,因为实际应用中,大多数采用的是四管单电感的升降压变换器,而非基础的负压Buck-Boost拓扑。这种电路结构更接近于Buck-Boost,但工作原理和时序控制更为复杂,输出是正压,而非负压。在选择和使用Buck-Boost芯片时,要注意区分这两种不同的电路设计。当选用Buck-Boost...

干货|BUCK-BOOST电源原理及工作过程解析
1. 电源原理 BUCK-BOOST电路的核心在于其独特的输出电压调节机制,通过调整开关管的导通比例(占空比)Vo = Vin * D \/ (1 - D),可以实现电压的升降,即使输出极性与输入相反而出。2. 电路结构与控制 电路中四个开关管(Q1、Q2、Q3、Q4)协同工作,其中Q1\/Q3和Q2\/Q4交替导通,看似简单,但可能...

干货| BUCK-BOOST 电源原理及工作过程解析
BUCK-BOOST电源原理及工作过程详解BUCK-BOOST电路是一种多功能的DC\/DC转换电路,它能实现输出电压高于或低于输入电压,且电压极性相反。让我们深入探讨其工作原理、元器件选择以及设计和应用中的关键要素。电路基础是通过功率管Q1的开关动作控制电流流动。当Q1导通时,电流从输入电感L1流向输出,电感电压等于输...

【干货】BCUK电路讲解,工作原理+图文结合,通俗易懂,带你搞定
Buck、Boost、Buck-Boost是直流开关电源中广泛应用的拓扑结构,它们属于非隔离的直流变换器。以下是关于Buck电路的详细介绍。降压式(Buck)变换器是一种输出电压≤输入电压的非隔离直流变换器。Buck变换器的主电路由开关管Q、二极管D、输出滤波电感L和输出滤波电容C构成。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一、开关整流器...

工作那么多年,为什么你还是看不透BUCK和BOOST?
BUCK-BOOST电路是一种将BUCK和BOOST电路原理相结合的拓扑结构。其基本原理通过改变输入输出电压的连接方式,实现电压的升压或降压功能。在稳态条件下,BUCK-BOOST电路工作于连续导电模式或不连续导电模式,通过控制开关管的导通时间,实现输出电压的调节。电路分析时,需关注电感纹波电流的计算,这直接影响电路的...

12种开关电源拓扑结构总结,工作原理+优缺点,图文结合,秒懂
1. BUCK拓扑:适合降压,高效、高功率,输入电流不连续导致高EMI,可通过滤波器组件解决。2. BOOST拓扑:用于升高电压,连续导通模式工作,功率因素校正电路理想选择。3. BUCK-BOOST拓扑:可升压或降压,适用于电池供电应用,开关无接地驱动困难。4. SEPIC拓扑:无反向电压,根据输入电压变化提供正稳压输出...

...一文搞懂同步整流、氮化镓HEMT、BUCK-BOOST、负压驱动……
在Buck模式下,电路通过自举电路驱动,确保Q4稳定工作,而在Boost模式下,输入电压经Q3升压为输出提供支持。混合模式下,通过精确的占空比控制,实现输出电压的灵活调节。氮化镓HEMT的选用则基于其高电子迁移率和低损耗特性,驱动器部分采用了NCP51820,专为驱动HEMT和GIT,提供高效且稳定的驱动。此外,通过辅助...

...基础02:基本开关电源拓扑(2)-BOOST\/BUCK-BOOST拓扑
1,升压型(BOOST)拓扑原理 如下图所示为升压型(BOOST)电源拓扑的结构示意图,其结构与BUCK电路的主要不同在于:在Vdc和开关Q1之间串接了一个电感器L1,电感器L1的右端通过整流二极管D1(非续流二极管)给输出电容C0及负载供电。4. 输出电容器串联的是二极管(D1),所以输出电容器的电流是斩波式...

Cortex-M,RS485,Buck-Boost芯片,通讯接口技术文章分享
关于Buck-Boost芯片,虽然理论上输出应该是负压,但在实际应用中,通过多管技术和优化设计,如四管单电感的升降压拓扑,可以实现正压输出,同时降低成本和复杂性。MOS管下方的电阻则在电路设计中扮演重要角色,可能用于电流控制和保护。总的来说,Cortex-M系列微控制器、通讯接口技术以及Buck-Boost芯片的实际...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