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童趣》内容及解释

如题所述

  我回忆童年时,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见到藐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成群的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叫声,我暗暗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样想,那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我昂着头看这个景象,脖子也为此变得僵硬了。我又把蚊子留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一样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连声叫好。
  我常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花台上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自己的身体,使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地仔细观察,把草丛当作树木,把虫蚁当作野兽,把土地突起的地方当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当成山沟,精神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感到安适愉快而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看得兴致正浓时,突然有个身体庞大的物体,拔倒石块压倒小草冲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于是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吃掉了。当时我年纪尚还年幼,正看得出神,癞蛤蟆的到来不禁让我大吃一惊,等我神情安定下来,捉住了癞蛤蟆,鞭打几十下之后,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1、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自传体散文)。题目是编者加的。沈复(1763-1825)字三白,号梅逸,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
  2、余:我。
  3、稚:幼小。
  4、张目:睁大眼睛。
  5、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6、藐:细微的事物。
  7、细:仔细。
  8、故:因此。
  9、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10、私:自己
  11、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12、之:的。
  13、项:脖颈,颈。
  14、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15、于:在。
  16、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17、徐徐:慢慢地。
  18、唳:鸟的鸣叫。
  19、以······为=把······当作。
  20、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安适、愉快;然:的样子
  21、兴:兴致。
  22、方:正。
  23、盖:原来是。
  24、鞭:用鞭子抽打。
  25、之:指蛤蟆。
  26、蛤蟆:癞蛤蟆。
  27、鞭:鞭打。
  注: 项为之强的“强”读jiāng(通假字) 虾读há,在古文中,“虾”相当于“蛤”;
  物外之趣的三件事: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2.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3.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赏析

  本文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的《浮生六记》之《闲情记趣》,该书原有六记,现存前四记,是一篇带有抒情性的回忆录和记叙性的散文,文章以生动的笔触、细腻的刻画,记述了作者儿时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充满童真童心的童趣图,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稚气烂漫的情趣。主要体现在:
  一、忆写童趣,一线串珠。
  这是一篇叙述童年趣事的美文,其核心就是凸现那令人没齿难忘的童真童趣,为此,文章以儿童眼中看世界所得“童趣”为主线,按照“总—分”结构组织全文,紧扣一个“趣”字来写。先总写童年时常有超乎尘世之外的乐趣,其中“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为下文作张本。然后分说三件趣事:第一件趣事是观蚊如鹤之趣,视飞蚊为“群鹤舞空”,于蚊帐中玩蚊子,“我”感到极其愉快;第二件趣事是神游山林之趣,视小草为林木,虫蚁为走兽,土砾为丘壑,“我”神游其间,怡然自得;第三件趣事是观二虫相斗,视为“庞然大物”的蛤蟆吃掉了二虫,“我”生气,鞭数十而驱之。至此,几个分散的小故事就连缀成一个整体,取得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本文还包括三美:人性美、构思美、语言美....
  二、观察细微,凸显童真。
  童年趣事,均是琐事,但在孩子的眼中却是难忘的“大事”。文章在安排好线索的同时,以儿时观察事物的独特角度,精选了充满童趣的典型材料,生动细致地加以刻画。这样,整篇文章童趣横生,每个故事引人入胜,每个细节生动传神,字里行间凸现童真。请看一些典型例子:“冲烟飞鸣”中的“冲”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状;“定神细视”中的“定”,“观之,兴正浓”中的“浓”凸显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特有情状和心态;“夏蚊成雷”,众人避之尚恐不及,年少的“我”却“私拟作群鹤舞空”,观得津津有味,瞧得浮想联翩;“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足见其观察时间多长,兴致多浓;虾蟆“拔山倒树而来”,初读似乎感到有违事理,细品则深感用语之妙,作者重在神似描写,且符合儿童的感知心理特征和“蹲其身”平视的错觉,生动而真实。
  三、想象丰富,童心可爱。
  歌德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这表明儿童的想象具有特殊的夸大性,喜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情节,从而产生丰富奇异的想象。本文正是通过大胆的想象,进行高度的夸张来极力张扬童趣。兼用夸张和比喻的“夏蚊成雷”,找到了蚊群嗡嗡与闷雷之间的声似,以鹤喻蚊,找准了二者体形的形似,“心之所向”,眼前果然就出现了群鹤飞舞的景观,进而创造性地“作青云白鹤观”;我蹲在草间,观二虫争斗,兴致正浓时,竟把癞蛤蟆的“偷袭”,说成是“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由实生虚,“虚”得鲜活生动神奇;把丛草当作森林,虫蚁视为野兽,土砾比作丘谷,同样是“我”创造性的联想和想象的产物,而这些联想和想象,又是以一颗天真的童心(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作为出发点的,因而显得形象逼真,情趣盎然,更使文章洋溢着新奇烂漫的童趣。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9-21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第2个回答  2011-09-18
我回忆童年时,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见到藐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成群的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叫声,我暗暗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样想,那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我昂着头看这个景象,脖子也为此变得僵硬了。我又把蚊子留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一样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连声叫好。
我常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花台上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自己的身体,使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地仔细观察,把草丛当作树木,把虫蚁当作野兽,把土地突起的地方当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当成山沟,精神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感到安适愉快而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看得兴致正浓时,突然有个身体庞大的物体,拔倒石块压倒小草冲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于是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吃掉了。当时我年纪尚还年幼,正看得出神,癞蛤蟆的到来不禁让我大吃一惊,等我神情安定下来,捉住了癞蛤蟆,鞭打几十下之后,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1、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自传体散文)。题目是编者加的。沈复(1763-1825)字三白,号梅逸,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
2、余:我。
3、稚:幼小。
4、张目:睁大眼睛。
5、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6、藐:细微的事物。
7、细:仔细。
8、故:因此。
9、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10、私:自己
11、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12、之:的。
13、项:脖颈,颈。
14、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15、于:在。
16、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17、徐徐:慢慢地。
18、唳:鸟的鸣叫。
19、以······为=把······当作。
20、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安适、愉快;然:的样子
21、兴:兴致。
22、方:正。
23、盖:原来是。
24、鞭:用鞭子抽打。
25、之:指蛤蟆。
26、蛤蟆:癞蛤蟆。
27、鞭:鞭打。
注: 项为之强的“强”读jiāng(通假字) 虾读há,在古文中,“虾”相当于“蛤”;
物外之趣的三件事: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2.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3.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第3个回答  2011-09-11
我回忆童年时,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能清楚的看到极细微的东西,见到藐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成群的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叫声,我暗暗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样想,那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我昂着头看这个景象,脖子也为此变得僵硬了。我又把蚊子留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一样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连声叫好。
我常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花台上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自己的身体,使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地仔细观察,把草丛当作树木,把虫蚁当作野兽,把土地突起的地方当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当成山沟,精神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感到安适愉快而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看得兴致正浓时,突然有个身体庞大的物体,拔倒石块压倒小草冲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于是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吃掉了。当时我年纪尚还年幼,正看得出神,癞蛤蟆的到来不禁让我大吃一惊,等我神情安定下来,捉住了癞蛤蟆,鞭打几十下之后,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1、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自传体散文)。题目是编者加的。沈复(1763-1825)字三白,号梅逸,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
注: 项为之强的“强”读jiāng(通假字) 虾读há,在古文中,“虾”相当于“蛤”;
物外之趣的三件事: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2.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3.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赏析

本文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的《浮生六记》之《闲情记趣》,该书原有六记,现存前四记,是一篇带有抒情性的回忆录和记叙性的散文,文章以生动的笔触、细腻的刻画,记述了作者儿时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充满童真童心的童趣图,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稚气烂漫的情趣。主要体现在:
一、忆写童趣,一线串珠。
这是一篇叙述童年趣事的美文,其核心就是凸现那令人没齿难忘的童真童趣,为此,文章以儿童眼中看世界所得“童趣”为主线,按照“总—分”结构组织全文,紧扣一个“趣”字来写。先总写童年时常有超乎尘世之外的乐趣,其中“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为下文作张本。然后分说三件趣事:第一件趣事是观蚊如鹤之趣,视飞蚊为“群鹤舞空”,于蚊帐中玩蚊子,“我”感到极其愉快;第二件趣事是神游山林之趣,视小草为林木,虫蚁为走兽,土砾为丘壑,“我”神游其间,怡然自得;第三件趣事是观二虫相斗,视为“庞然大物”的蛤蟆吃掉了二虫,“我”生气,鞭数十而驱之。至此,几个分散的小故事就连缀成一个整体,取得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本文还包括三美:人性美、构思美、语言美....
二、观察细微,凸显童真。
童年趣事,均是琐事,但在孩子的眼中却是难忘的“大事”。文章在安排好线索的同时,以儿时观察事物的独特角度,精选了充满童趣的典型材料,生动细致地加以刻画。这样,整篇文章童趣横生,每个故事引人入胜,每个细节生动传神,字里行间凸现童真。请看一些典型例子:“冲烟飞鸣”中的“冲”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状;“定神细视”中的“定”,“观之,兴正浓”中的“浓”凸显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特有情状和心态;“夏蚊成雷”,众人避之尚恐不及,年少的“我”却“私拟作群鹤舞空”,观得津津有味,瞧得浮想联翩;“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足见其观察时间多长,兴致多浓;虾蟆“拔山倒树而来”,初读似乎感到有违事理,细品则深感用语之妙,作者重在神似描写,且符合儿童的感知心理特征和“蹲其身”平视的错觉,生动而真实。
三、想象丰富,童心可爱。
歌德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这表明儿童的想象具有特殊的夸大性,喜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情节,从而产生丰富奇异的想象。本文正是通过大胆的想象,进行高度的夸张来极力张扬童趣。兼用夸张和比喻的“夏蚊成雷”,找到了蚊群嗡嗡与闷雷之间的声似,以鹤喻蚊,找准了二者体形的形似,“心之所向”,眼前果然就出现了群鹤飞舞的景观,进而创造性地“作青云白鹤观”;我蹲在草间,观二虫争斗,兴致正浓时,竟把癞蛤蟆的“偷袭”,说成是“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由实生虚,“虚”得鲜活生动神奇;把丛草当作森林,虫蚁视为野兽,土砾比作丘谷,同样是“我”创造性的联想和想象的产物,而这些联想和想象,又是以一颗天真的童心(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作为出发点的,因而显得形象逼真,情趣盎然,更使文章洋溢着新奇烂漫的童趣。
第4个回答  2011-09-19
见二虫斗草间,观之
第5个回答  2011-09-18
周 婉 仪 ~ 倒 过 来 念

7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童趣》内容及解释
童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意思:回想我童年的时候,能够对着太阳张开眼睛,明察秋毫,见到极小的东西,必定细细去观察它的纹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

谁有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书的第五课(课文和解释)<童趣>
童趣意为幼稚天真或童年的乐趣。翻译: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

7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童趣》内容及解释
然后分说三件趣事:第一件趣事是观蚊如鹤之趣,视飞蚊为“群鹤舞空”,于蚊帐中玩蚊子,“我”感到极其愉快;第二件趣事是神游山林之趣,视小草为林木,虫蚁为走兽,土砾为丘壑,“我”神游其间,怡然自得;第三件趣事是观二虫相斗,视为“庞然大物”的蛤蟆吃掉了二虫,“我”生气,鞭数十而驱...

初一课文第五课 童趣 翻译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我回忆童年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好的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 [童稚]童年。稚,幼小。[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仔细观察它的花纹。其:代词,它的,代藐小微物。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

童趣 沈复翻译
词名:童趣 解释:1、幼稚天真 2、童年的乐趣 近义词:童真 原文 编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五课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

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第五课<<童趣>>一文第四段的翻译是
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5、藐:小。6、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7、项:脖颈,颈。8、强:通“僵”,僵硬的意思。9、素帐:未染色的帐子。10、徐:慢慢地。11、唳:鸟鸣。12、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七年级上册第五课:童趣。的词语解释如下:
物外之趣 事物本身以外的趣味 心之所向 心中这样想 项为之强 脖子都因此而僵硬了 素帐 白色的帐子 徐喷以烟 吸口烟慢慢的喷过去 作青云白鹤观 当作青云中的白鹤来欣赏 鹤唳云端 鹤在云里鸣叫 怡然称快 高兴得连声叫好 定神细视 凝神细视 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把一些凸...

初中语文5课童趣解释,注意要简洁,能多简洁就多简洁,但是意思必须表达清 ...
5.故:所以。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6.成:发出。7.私拟:暗自比作。拟,比。于:在。8.则:那么,就。9.果:果真。10.项为之强(jiāng):脖子因此变僵了。项:颈(jǐng),脖颈(gěng)。强,通“僵”,僵硬的意思。11.素:未染色的。素帐:未染色的帐子。12.徐:慢慢地。以:用...

七年级上册童趣文言文译文
《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

语文课文童趣解释。
《幼时记趣》译文,初一新生必看 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清极细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鹤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景观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或是成千、或是成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