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传读后感1500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1-08-22
这个冬天实在很冷,或许熊都无法冬眠,何况它的同宗兄弟——狗,于是每晚都听到狂吠于楼下,心头很有怜悯之感。本来,躲在房中的我想烧一捆书取暖,其实家中摆了一架子书的人家,都是有先见之明。书,冬天可烧作取暖,夏天可作扇子。而且现在的出版商格外有商业头脑,发觉那些“写手”写的只是寥寥几句,毫无卖点,便在纸上狠下功夫,(听说那纸烧起来比卖起来还旺),包装上市如同新娘子上轿,少不了折腾,等读者们掀开“红盖头”——撕了那层包装纸,才发觉自己买回来的不值。其实买书与在时候结婚是一样的,市场之命,推荐之言,只是薄薄的油纸却如同红盖头一样不进“洞房”不可掀,许多青年的大好时光就如此浪费,许多读者的锦囊也是如此脱水。买回来也不好退,索性束之书架,用作显摆。久而久之,“对生活极其细心”的人便发现了书还有这种用途,没多久,天下便争相效仿。我如今也想借用人家的专利,因为电费实在比空调的温度还高。但听到吠后想,晋朝时有个书生因为穷就抱着狗取暧看书,我想我堆书可是家传的,我也没有富裕到去买那些无聊的写手的书,所以也算穷地没纸烧吧,那我何不也抱狗取暖看书呢!于是便抱上了那条狗,在书堆中到处翻,好不容易翻到了一本《苏轼传》,我也欢喜地看起来了。
上面这段算是我交待了一下我看这本书的契机,其实,我这个冬天也就是在类似于以上的状态下看了好些书,既然我看的并非是一些花哨的无聊“巨著”,自然每本书都有可观之处,我所接受的启导也是五花八门,而我的感受就如同一池湖水,扔进多大石头,就能激起多大浪花,照进怎样的脸,也就映出怎样的脸。现在扔进来五花八门的东西自然就有五花八门的反应,我柯某人才疏学浅,找不出一个词来统括这些感受只能冠以一个“杂感”,敝人很是荣幸今天请到苏东坡来为我铺纸磨墨,在此也多谢苏学士了(苏东坡:“不必客气”)。
其实,中国人给别人作传很容易走入一个误区,那就是格外惜墨,力求寥寥几笔,便把人物刻画地栩栩如生如生,用国画的技法来说是白描,从类型来说是写意。关键就在于意,用最少的语言传达出最传神的人物形象,最深刻的精神流露,如苏轼自己曾写过一篇传记叫《方山子传》,极尽简练之能事,言有尽而无意无穷,文章用词毫无雕琢,清丽平淡,而所选的几件事点到为止却几折几回,读者便于知方山子是怎样的人,如果熟悉苏试的便很容易知道方山子便是陈季常。说来惭愧,这也是我所梦寐以求的最高境界,但其实,过于苛求文字简练与追求文辞华美是一样的,如同两个裁缝,一个只想用的布料越少越好,而另一个则在布上“锦上添花”,还嫌布不够用,结果衣服都穿不了,因此顾言武在《日知录·文章繁简》中说:“是故辞至乎达不至乎简。”就是要泼一盆冷水,而林语堂的《苏轼传》就意在打破这样的陈规,而且,原著用英文写就,很明显是从语言和写法上学习西方。特别是像茨威格,罗曼·罗兰,虽说西方文字远不如我中国文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再怎么变也逃不出26个字母,(我曾见过英文中最长的单词,用了13个“i”)但他们的传记如同创作长篇小说,对人物的描写极其细腻,罗曼·罗兰对贝多芬相貌的描写找来了车尔尼、克勒贝尔、米勒、莫舍勒斯、雷斯塔伯等各国各时代的人“作证”那种十分表现式地写法,用国画的类型来说是工笔,关键在工字,精工巧做,饰彩雕磨,挥墨如土,但求使人物的外貌、性格、精神能完整无缺地呈现,这种写法是非常艰辛的。要查阅无数史料,人物的生活要真实地再现,要揣摩人物他心理活动。这也间接影响了后世对心理学的研究。我常常想为什么西方在心理学研究要比我们发达呢?或许就是他们在文学创作上就很重视人物的心理(弗洛伊德所发现的“俄狄浦斯情绪”也叫“恋母情绪”就是从古希腊悲剧中得到启发)若再追溯上去,古时候东西方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异,这或许就是因为他们的创作成本低廉,我们用宣纸,他们用的是羊皮纸,比我们易得;我们用狼毫,他们用鸡毛,便宜;我们的墨要经过十分繁杂的工序才挤出一滴,他们奋笔疾书时,从不考虑墨水与自来水的区别。说了这么多,《苏轼传》真的不愧是我国长篇传记的开标立范之作。其实若要为苏轼作传我想也非得这么多笔墨,不可在我国古代,为人物作传若花这么长的篇幅,除非是史传,一般的小品文、杂文、笔记、传笔绝不会掷如此精力一人,我没读过宋史,不知道里面是如何写苏东坡,单就我所了解的苏轼来说,林语堂是最舍得写的,林语堂也是写得最好的。
其实我觉得读后感并非只拘泥于内容之感,老师不要嫌我“偏题”我若是没读《功轼传》或许也想不到以上这一大段的比较,这也是我的感受之一,当然关于苏轼我也是要写点的。
我觉得自己从来没有这么了解苏轼,在此我也就高屋建瓴地说一下苏轼留给我的大致形象。世人都说苏东坡旷达、豪放,这一点我无可否认,钱钟书说苏东坡是继李白之后最豪放的人了。但是苏东坡也毕竟不如李白,因为李白是纯道教的思想,他的诗才会有绮丽谲诡的美感,他崇尚道教又嘲笑秦始皇追求不死,“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衷……但见之泉下,金棺葬寒灰”于是从精神上追求永远不朽,永远成仙,永远解脱,而道教的始祖是战国的道家,他们主张“无为”,李白便不再屑于从政,扬长于名山之间,飘逸于大川之上,就连死,也是被淹死在月下。苏轼就没有那么幸运,他的家庭背景和天赋决定了他要在仕途上打滚,从来没有人想过,被天赋所操纵究竟是幸还是不幸?这种问题就类似于从未有人想过“我”看地见,听得见是好是坏?苏东坡自己也没想过,因为他有太多的天赋,他对政治很有主见;他写文章行云如水,才思敏捷,他学识渊博,他很幽默……。常人难得有一样天赋却容易被埋没,尤如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被放在众多发光的钻石中间。其实每一项能力都是天赋,常人总觉得“个个都出类拔萃,便没有出类拔萃”了,于是天赋也就是这样被越看越扁,但凡有脑子的人都会觉得有才能有个性,即使是在一群天才中,也不会埋没了自己,这也是同样的道理,苏轼便是很有脑子的,他的天赐样样得到很好的表现,光凭这一点,王安石就该好好反省自己。
其实,苏轼的旷达、洒脱,不来自于道教,自然山水是给他一些启发,便更多的是来自于幽默,他真的很有幽默的天分,而他幽默的天分却又来自于他用博学,拿一肚子的学识开玩笑,足够看出此人是多么聪明。他幽默说明很关于思考,他很善于把脑子里储存的知识玩弄,说明他善于用思考处理知识,这样的人难道不聪明吗?这样的聪明能换到呆贵的笑声,难道不旷达吗?苏轼像杂技艺人一样玩着自己的天赋,别人只能在一旁羡慕,很多东西都是必有因果的,苏轼的旷达,绝非只是哈哈大笑,对自己的遭遇孰视无睹,他有这么多的天分,他能熟练地操弄这些天分来应对各种变故,因此他的旷达中还多有一样自信。否则,他怎么有自信“西北望射天狼”,否则,他怎么会在沉浮的仕途中从不绝望,人们都说是乐观,这可绝不是乐观那么简单,任何人都可拥有乐观,但不是任何人都敢拥有自信。伏尔泰被流放后,他靠自己的脑子买彩票中奖回国;李敖被关进监狱,天天锻炼身体,思考人生,并为女儿写了一部简明世界史;周文王被囚在美里,研究八卦,演成64爻,穷探天下之理,还创作了《拘幽操》苏轼有了自信,便觉得世上并没有值得担心的,人的境界便于更上了一层,所见之事见比他人更远,这是“旷”,所想之事比他人更开,这是“达”。
《荒原狼》里有一句话说:“一旦人们不再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一切更高级的幽默就开始了。”我不得已再次引用这句话,《荒原狼》是我很喜欢的一部作品。苏轼与荒原狼是对立的两种人格,一个自信地处事,一个却处处胆怯,为敢与人交往。一个把天下所有人都看作是好人,自己更是如此,一个却把天下所有人都看作恶人,而且把矛头对准自己。一个有积极开朗的人格,爱死了生活,另一个天天在躲避什么,总是想拿刮脸刀抹脖子。一个只有天真的儿童般的性格,另一个却分裂成人性和狼性。但这两位都很博学。把他们一比较就会发现为什么书中用这句话来劝导荒原狼,荒原狼没有苏轼的自信,苏轼思想中的另一支源头则是儒释道的混合,模仿上面的话,这种混合可能是更高级的乐观,而荒原狼所在的环境并没有正确引导他,可能这便是世界上的两类人,一类无所畏惧,一类孤独胆怯。但是令人感到心惊的是“高级的幽默”是指顺着荒原狼的思想用怪诞不诠释他眼中的世界,这是心灵上的极刑,如果荒原狼遇上苏东坡,是否会有令人欣慰的结果呢?我希望有。我想起《浮士德》里,人造人Homunlulus对瓦格纳说:“这是事物的本性,自然物感到宇宙不够容身,而人造品则要求封闭得紧紧。”苏轼与荒原狼都是自然的天才,荒原狼之所以被冠上“荒原”二字是因为人心已经贫瘠,天才不得已才封闭自我。
苏东坡的幽默在历史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他被贬到海南,那儿无医无药,他便自嘲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这话一语双关既给自己面子又狠狠地骂了那些庸医草菅人命,而汉朝时,东方朔因为进谏汉武帝不成功便说:“别人隐居是隐居在山里头,我脸皮厚,我隐居在朝廷里。”这话既给自己下了台阶又指责那些有才能的人一辈子“韬光养晦”还有一次有个学生拿着自己的诗读给苏轼听,读得抑扬顿挫,慷慨激昂,接着问苏轼,诗如何,苏轼给他打了100分,然后说:“朗诵70分,诗30分。”而评广平写了一篇《罗素的话》的论文给鲁迅过目,鲁迅也打了100分,但罗素得95分,评广平得5分。
几日前去了国清寺,香火鼎盛,香客们各各都自认为受过佛祖指点,也开始指点别人,我只是奇怪,佛祖教给他弟子的怎么都截然不同啊!我看别人跪拜时,嘴皮子就像烧火时的风箱,一刻也合不上,所有人都是有所欲而求佛,都为了自己而求佛,佛本想消除人与人的隔阂,却没想到这种隔阂越来越严重,人也许就是自私才去求佛,幸好佛不自私,如果佛也那么自私,那他将会去求谁呢?我又听到《苏轼传》里的那句话:“不管何处,只要人道精神在,宗教即可再兴。人道精神一死,宗教也随之腐烂。”我们的宗教不是正在腐烂么?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8-30
AZZZQQQQXXXXXXXXXXXXXXX

苏轼传读后感
苏轼传读后感【1】 《苏轼传》是苏轼研究专家王水照和崔铭合著的一部书,四十五万字,去年才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书写得很好,但这却是一部不好写的书。苏轼一生经历丰富复杂,著作多,面广,这是难点之一。还有,就是有林语堂的名著《苏东坡传》在前面比着,那书写得那么精采。 我读《苏轼传》,觉得全书对苏轼的...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1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众多作品中其中一篇,我自认为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而他的所有的作品都是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的,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其中的精华。就如同一壶好茶,需要我们坐下来好好的去品尝,才能读出其人生的哲理,如同一瓶好酒,甘甜纯美,让人留连忘返。一直都知道苏东坡是豪放...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1 《苏东坡传》叙述了苏东波的一生,让我们能够对这位诗人有更深的了解。 《苏东坡传》似一位老人,将苏轼的一生娓娓道来。 《苏东坡传》似一盏香茶,把苏轼的性格细细品味。 《苏东坡传》似一片大海,把苏轼的命运包含其中。 说到苏东坡,几乎所有人都会脱口而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苏轼传》十一章读后感
《苏轼传》第十一章的阅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章聚焦于苏轼的个性和他的艺术创作,将他置于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下,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这位伟大诗人的心境和才情。苏轼,这位古往今来深受人们敬仰的诗人,其洒脱不羁、豪放自如的个性在第十一章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对诗歌的热爱和天赋似乎是浑然天成...

苏轼传读后感、、2000字 急求~!
2000字不知道够不够 苏东坡传读后感 ——论苏东坡的人格 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 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现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

《苏轼传》读后感。作者王水照,崔铭
世人都说苏轼旷达、豪放,这一点我无可否认,钱钟书说苏轼是继李白之后最豪放的人了。但是苏轼也毕竟不如李白,因为李白是纯道教的思想,他的诗才会有绮丽谲诡的美感,他崇尚道教又嘲笑秦始皇追求不死,“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衷……但见之泉下,金棺葬寒灰”于是从精神上追求永远不朽,永远成仙,...

苏轼传 读后感
一,它严格按编年叙事,而且强调苏轼作为作家的一个方面。全书将苏轼的诗词文章贯穿它的一生,对比看起来,《苏东坡传》就不是这样,它要照顾英美读者的理解力和趣味,诗文不能多引;它使用的传说故事更多,也占更重要的位置。因此,这本《苏轼传》对读者从苏轼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了解他的生平,是更有益...

《苏轼传》二十五章读后感
这样的苏轼这样的生活,真是好不逍遥快活。苏轼是个爱酒之人,刚好惠州的百姓几乎家家都会酿酒,这必然深得苏轼喜爱,苏轼有时还自己亲手尝试酿酒,可见这位大师这时真是过得逍遥自在,令人好生羡慕!每天茶酒相伴,舒适安闲自在,亲朋好友伴随左右,人的一生若能这样度过,定当无悔!

《苏轼传》二十六章读后感
中,他赞朝云“ 敏而好义,侍先生二十有三年,忠敬若一”。传说他也在惠州西湖上修建长堤,接引朝云亡灵与他梦中相见。最终,苏轼将朝云葬于惠州栖禅寺。苏轼晚年曾自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虽是自嘲之语,但他想到在那最艰难的困境下,与爱人相伴的日子,也会感到一丝宽慰和甜蜜吧。

苏轼传读后感1500字
其实若要为苏轼作传我想也非得这么多笔墨,不可在我国古代,为人物作传若花这么长的篇幅,除非是史传,一般的小品文、杂文、笔记、传笔绝不会掷如此精力一人,我没读过宋史,不知道里面是如何写苏东坡,单就我所了解的苏轼来说,林语堂是最舍得写的,林语堂也是写得最好的。 其实我觉得读后感并非只拘泥于内容之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