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总结

按照课文分类

一、古今异义[1]   1、基本词:这类词古今词义没有什么变化,容易理解。如人、马、日、月、山、水等。   2、一般词(这是记忆的重点)   (1)变词。这类词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思相同。如:古文叫“冠”,现在叫“帽子”;古时叫“牖”,现在叫“窗”。   (2)半变词。这类词字形相同,字音相同,词义不同或古今词义有细微差别。另一种情况是单音词变成了双音词。   ①古今词义不同的。如“走”“劝”等。   ②古今词义有细微差别的。如“购”“沐”“ 浴”等。   ③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的。如“克——克服”“固——坚固”“衣——衣服”等。   二、一词多义:一个词有本意、引申义、比喻义这就造成了一词多义现象。如“兵”的本意是“兵器”,引申为“士兵”,再引申为“军队”,又引申为“兵权”,进一步引申为“战争”,还引申为“战略战术”。有时一个词的几个意思并存于一篇文章中,给我们阅读造成了困难。   三、假借义(通假字)。   1、音同形似。如“直→值”“禽→擒”等。   2、音不同,但有相同的声母或韵母。如“内→纳”“见→现”等。   3、音同形不同。如“要→邀”“裁→才”“有→又”等。   注意:通假字是单向通,不是双向通。如“要通邀,邀不通要”。   四、词类活用。   1、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先轸朝”中的“朝”,“师劳力竭”的“竭”等。   2、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以闲敝邑”的“闲”等。   3、意动用法。如“秦不哀吾丧”的“哀”等。   4、名词作状语。如“且使遽告于郑”的“遽”等。   5、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如“是说也,人常疑之”的“说”等。   6、其它。“用心一也”的“一”用作形容词“专一”,“以乘为先”的“乘”用作数词“四”,“驽马十驾”的“驾”用作量词等。   虚词   一、分清虚实。文言虚词除了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还包括代词。某个词既可以是虚词,又可以是实词。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顾”是动词“探望”的意思,是实词;“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的“顾”是“难道”的意思,是虚词中的副词。   二、辨明词义。虚词很多是多义的,要看它在句子里的作用确定它的词义。如“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第一个“之”是助词“的”,第二个“之”是代词“他”,代苏迈。“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第一个“为”是介词“给”“替”的意思,第二个“为”是动词“出”“作”的意思。   三、通晓古今词义变化。   1、有些文言词语已经完全消失。如“夫” 盖”等。   2、有的意义和用法发成了变化。如“所以”,在文言里表示原因,现在表示结果了。   3、有些改用了别的词。如“于”在文言里能起多种介绍作用,现在分别用“在”“向”“到”“对”“从”“同”“给”“比”“被”等介词代替了;结构助词“之”,改用“的”等。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文言文主谓语之间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   1、……者,……也。如“亚父者,范增也。”   2、……,……也。如“我,子瑜友也。”   3、……者,……。如“博鸡者,袁人。”   4、……,……者也。如“牡丹,花之高贵者也。”   5、主语,谓语。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乃”“即”“为”“皆”“则”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我为赵将。” “环村居民皆猎户。”“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用“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很少用)。如“斯是陋室。”   二、省略句。文言文有些句子往往省略某些成分。   1、省略主语。“(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   2、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   3、省略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4、省略介词。“亮躬耕(于)陇亩。”   三、倒装句。   1、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如“大王来何操”的“何”。   (2)在否定句中,带有否定词“不”“未”“莫”时作宾语的代词要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的“余”。   “臣未之闻也”的“之”。   2、定语后置。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人马烧死者甚众。”   四、被动句。   1、形式上有表被动的标志(介词“于”,动词前用“受”“见”“被”“为”“为……所”)。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受制于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等。   2、形式上没有被动的标志,只能从意念上去理解。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可以被镂刻空。)“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兵受挫,地被削。)   这就是你所说的“文言现象”,这些知识是要记忆、积累的。每学一篇文言文,就把这篇文章的上述“文言现象”整理出来,进行记忆,一篇文章一篇文章的积累,你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会很快提高的。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总结
一、古今异义[1] 1、基本词:这类词古今词义没有什么变化,容易理解。如人、马、日、月、山、水等。 2、一般词(这是记忆的重点) (1)变词。这类词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思相同。如:古文叫“冠”,现在叫“帽子”;古时叫“牖”,现在叫“窗”。 (2)半变词。这类词字形相同,字音...

《论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1.不亦说乎 说:同悦,喜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 1.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2.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 ;凭借 今:可能、许可 3.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4.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

急求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
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下: )

论语十二章 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列句式
1、为:可以为师矣: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2、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懂得 3、而: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表顺承 博学而笃志:表并列 4、其:仁在其中矣:它的 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 二、通假字:1、不亦说乎 说:同悦,喜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

八年级下册语文古文中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
、通假字 窥谷忘反(通“返”,返回,回去)2、古今异义词 一百许里(古义为“左右”,表示约数;今常指“应允”,“许多”,“或者”等.)鸢飞戾天者(古义为“到,到达”,今常指“罪过”或“乖张”.)经纶世务者(古义为为“筹划,治理”,今常指“政治规划”.)3、一词多义 绝 天下独绝...

《岳阳楼记》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岳阳楼记》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所作的一篇散文,通过对岳阳楼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在这篇经典之作中,存在着一些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以及古今异义的现象。通假字:通假字指...

愚公移山 通假字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一、通假字 1、“河曲智叟亡以应。”中“亡”通“无”,没有。2、“甚矣,汝之不惠。”中“惠”通“慧”,聪慧。3、“ 始一反焉。”中“反”通“返”,往返。4、“一厝朔东。”中“厝”通“措”,放置。5、“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中“指”通“直”,直达。6、“无陇断焉。”...

初中课文<出师表>中有哪些: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通假字 一词多义
(用来)词类活用 1.亲贤臣,远小人。 亲、远:形容词做动词。 亲,亲近。远,疏远。 2.苟全性命于乱世。 全:形容词做动词,保全。 3.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奸:形容词做名词,奸邪的事。忠善:形容词做名词,忠善之事。 4.此皆良实。 良实:形容词做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5.优劣得...

短文两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一词多用,词类活用,特殊具有哪些
词类活用 ①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动词,往东西飘逸) ②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③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④望峰息心(“息”:使动用法,使……停止) ⑤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面) ⑥风烟俱净(“净”:形容词作动词...

将七年级所有的文言文归类整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 ...
15、止有剩骨 “止”(zhǐ) 通“只” 《狼》词类活用七年级(上) 1 鞭数十,驱之别院。(《童趣》)(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A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 B指新的知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