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读24史中的史书。请给建议

我曾经读过《世说新语》对魏晋南北朝有一点了解。
史记也读过一点点,想读24史中的一些。给点建议呗。
全他妈废话

《钦定二十四史》。(乾隆间钦定。此二十四部皆为正史,共三千二百四十
三卷,目列后。正史撰人不录。)
《史记》一百三十卷。(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汲古
本、扫叶本无索隐、正义。)《汉书》一百二十卷。(唐颜师古注。即宋庆元附
三刘刊误、宋祁校语本。明监本、汲古本、扫叶本无校语。)《后汉书》一百二
十卷。(唐章怀太子贤注。《内志》三十卷,晋司马彪撰,梁刘昭注。)《三国
志》六十五卷。(宋裴松之注。)《晋书》一百三十卷。(附唐何超《音义》三
卷。)《宋书》一百卷。《南齐书》五十九卷。《梁书》五十六卷。《陈书》三
十六卷。《魏书》一百一十四卷。《北齐书》五十卷。《周书》五十卷。《隋书》
八十五卷。《南史》八十卷。《北史》一百卷。《旧唐书》二百卷。
《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明南监本附宋董冲《释音》二十五卷。)《旧
五代史》一百五十卷,《目录》二卷。《新五代史记》七十四卷,《目录》一卷
(宋徐无党注。)。《宋史》四百九十六卷。《辽史》一百一十六卷。《金史》
一百三十五卷。《元史》二百一十卷。《明史》三百三十六卷。(武英殿附《考
证》本,江宁、苏州、扬州、杭州、武昌五书局合刻本,新会陈氏覆刻殿本。明
南、北监本《廿一史》,断自元止,无《旧唐》、《旧五代》。北监合刻,南监
乃新旧版辏集而成,或别刻,或覆刻。毛氏汲古阁本《十七史》,至《新五代》
止,亦无《旧唐》、《旧五代》。席氏扫叶山房本,与毛本同,增《旧唐》、
《旧五代》。北监本、扫叶本、陈本、坊翻毛本有脱误。)
以上正史合刻本
重刻明震泽王氏本《史记》一百三十卷。(武昌局本,间有依明柯校汪刻本
者,王延喆、柯维熊、汪谅,有《索隐》、《正义》。)
古香斋袖珍《史氏》一百三十卷。(内府本。)
重刻殿本附《考证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新五代
史》。(成都局本。卷数与殿本同。)
重刻闻人本《旧唐书》二百卷。(明闻人诠原刻。扬州岑建功重校刻本,附
《逸文》十二卷、《校勘记》六十六卷。)
重刻殿本《旧五代史》一百五十卷,汲古阁本《新五代史》七十四卷。(武
昌局本。)
重刻《明史》三百三十六卷。(江宁藩库本。)
《史记评林》一百三十卷,《汉书评林》一百二十卷。(明凌稚隆刻本,较
胜他坊本,有《索隐》、《正义》。)
以上正史分刻本(此外若明刻之秦藩本《史记》,刘氏翻刻元中统本《史记
索隐》,汪文盛本两汉书,冯梦祯刻《三国志》,皆善本。其余明刻、近人坊刻
《史》《汉》甚多,不具录。)
单行本《史记索隐》三十卷。(汲古阁本,扫叶山房本。)
《史记志疑》三十六卷。(梁玉绳。原刻本。)
《史记三书释疑》三卷。(钱塘。钱坫补《史记注》一百三十卷,未刊。)
《史记三书正讹》三卷。(王元启。只平居士集本。《律书》一卷,《历书》
一卷,《天官书》一卷。孙星衍《史记天官书考证》十卷,未见传本。)
《读史记十表》十卷。(汪越。)
《古今人表考》九卷。(梁玉绳。《清白士集》本。《人表考校补》一卷,
《续考校补》一卷。蔡云。自刻本。)
《汉书律历志正讹》上下卷。(王元启。只平居士集。杭世骏《汉书疏证》、
《北齐书疏证》,未见传本。)
《汉书地理志校本》二卷。(汪迈孙。杭州刻本。)
《汉书地理志稽疑》六卷。(全祖望。朱文翰刻本,粤雅堂本。)
《新斠注地理志》十六卷。(钱坫。原刻本,同治甲戌会稽章氏重刻本附徐
松《集释》。又《汉书十表注》十卷,未刊。)
《汉书地理志补注》一百三卷。(吴卓信。安徽包氏刻本。)
《汉书地理志图今释》七卷,《汉志水道考》一卷。(今人。广州刻本。)
《汉志水道疏证》五卷。(洪颐煊。问经堂本。)
《补汉兵志》五卷。(宋钱文子。知不足斋本。)
《汉艺文志考证》十卷。(王应麟。《玉海》附刻本。)
《汉书西域传补注》二卷。(徐松。原刻本,张琦刻本,《指海》本。)
《汉西域图考》七卷。(李光廷。同治庚午刻本。)
《班马字类》五卷,附《补遗》。(宋娄机。别下斋刻涉闻梓旧本,小玲珑
馆仿宋大字本,又仿宋中字本。)
《班马异同评》三十五卷。(宋倪思。刘辰翁评。嘉庆丁酉福建刻本。倪书
为考史、汉文辞异同,刘评无谓,今倪书无单行本。)
《后汉书补逸》二十一卷。(姚之骃。刻本。孙志祖补辑谢承《后汉书》五
卷,未见传本。)
《补后汉书年表》十卷。(宋熊方。卢校鲍刻本。)
《后汉书补表》八卷。(钱大昭。汗筠斋本,粤雅堂本。)
《补后汉艺文志》四卷。侯康。伍氏《岭南遗书》本。钱大昭《补续汉书艺
文志》二卷、《后汉郡国令长考》一卷,钱塘《续汉书律历志补注》二卷,未刊。
《后汉书补注》二十四卷。(惠栋。宝山李氏刻本,粤雅堂本,冯集梧刻本。)
《后汉书补注》一卷。(侯康。《岭南遗书》本。)
《两汉刊误补遗》十卷。(宋吴仁杰。聚珍本,福本,知不足斋本。陈景云
《两汉举正》五卷、钱大昭《两汉书释疑》四十四卷、沈钦韩《两汉书疏证》七
十四卷,未刊。)
《三国职官表》三卷。(洪饴孙。道光元年李兆洛《合梁疆域志》刻本。)
《三国疆域志》二卷。(洪亮吉。卷施阁集本。)
《补三国艺文志》四卷。(侯康。《岭南遗书》本。)
《三国志补注》六卷,附《诸史然疑》一卷。(杭世骏。刻本。)
《三国志补注续》一卷。(侯康。《岭南遗书》本,《学海堂二集》本。)
《三国志辨误》一卷。(宋人阙名。聚珍本,福本,守山阁本,金壶本。陈
景云《三国志举正》四卷、钱大昭《三国志辨疑》三卷,未刊。)
《三国志考证》八卷。(潘眉。嘉庆间刻本。沈钦韩《三国志补训诂》八卷、
《释地理》八卷,未见传本。)
《晋书地理志新补正》五卷。(毕沅。经训堂本。)
《东晋疆域志》四卷,《十六国疆域志》十六卷。(洪亮吉。卷施阁集本。)
《补晋兵志》一卷。(钱仪吉。《�开石斋记事初稿》本。)
《补宋书刑法志》一卷,《食货志》一卷。(郝懿行。《郝氏遗书》本。)
《晋宋书故》一卷。(同上。洪亮吉《宋书音义》四卷,未刊。)
《补梁疆域志》八卷。(洪齮孙。李兆洛刻本。)
《南北史表》六卷。(周嘉猷。原刻本。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未刊。)
《旧唐书校勘记》六十六卷。(罗士琳、陈立、刘文淇、刘毓崧同校。)
《旧唐书逸文》十二卷。(岑建功辑。扬州岑氏附《旧唐书》刻本。互见。)
《新唐书纠缪》二十卷。(宋吴缜。聚珍本,福本,知不足斋本。陈黄中
《新唐书误》三卷,未刊。)
《新旧唐书合钞》二百六十卷。沈炳震。海宁查氏刻本。丁小鹤新《旧唐书
合钞补正》,有刻本,未见。
《新旧唐书互证》二十卷。(赵绍祖。原刻本。)
《五代史补》五卷。(宋陶岳。汲古阁本,扫叶山房本。)
《五代史记纂误》三卷。(宋吴缜。聚珍本,福本,知不足斋本。)
《五代史记纂误补》四卷。(吴兰庭。知不足斋本,《珠尘》本,单刻本。)
《新五代史记补注》七十四卷。彭元瑞、刘凤诰同撰。原刻通行本,中分子
卷。
《宋辽金元四史朔闰考》二卷。(钱大昕。钱侗续成。文选楼本,粤雅堂本。)
《辽金元三史国语解》四十六卷。(乾隆四十六年敕撰。殿本。《宋》、
《辽》、《金》、《元》史原书译语不合者,殿本四史奉敕改正。)
《补辽金元三史艺文志》。(倪璠。抱经堂《群书拾补》之一。)
《辽金元三史拾遗》五卷。(钱大昕。《潜研堂全书》本。)
《辽史拾遗》二十四卷,《补》五卷。(厉鹗。汪刻本。杭世骏《补金史》
一百卷,未刊。)
《元史氏族表》三卷。(钱大昕。潜研堂本。别有《元史稿》一百卷,未刊。)
《补元史艺文志》四卷。(同上。)
《元史备忘录》一卷。(明王光鲁。借月山房本。)
《元史本证》五十卷。(汪辉祖。家刻本。)
《诸史拾遗》五卷。(钱大昕。潜研堂本。)
《历代史表》五十九卷。(万斯同。原刻足本,初印本少末六卷。钱大昕
《唐学士年表》一卷、《五代学士年表》一卷、《宋中兴学士年表》一卷,德清
徐氏刻本。)
《史表》卷。(洪饴孙。李兆洛刻本。乃合编历代史目录。)
《历代帝王年表》三卷。(齐召南。文选楼本,仁和叶氏重刻本。此书最简
括。)
《历代帝王庙谥年讳谱》一卷。(陆费墀。阮福刻本,仁和叶氏重刻本。)
《历代统纪表》十三卷,《疆域表》三卷,《沿革表》三卷。(段承基。自
刻本。)
《廿一史世谱》五十四卷。(沈炳震。海宁查氏刻本。)
《历代建元考》十卷。(钟渊映。守山阁本,金壶本。)
《纪元要略》二卷。(陈景云。)《补注》一卷。(子黄中。《文道十书》
本,《学津》本,《珠尘》本。)
《元号略》四卷,《补遗》一卷。(梁玉绳。《清白士集》本。)
《纪元通考》十二卷。(叶维庚。自刻本。此书最详。)
《历代纪元编》三卷。(李兆洛。江宁官本,粤雅堂本。此书最便。)
《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二十卷。(同上。江宁官本。此书最便。)
《历代沿革图》一卷。(六严。江宁官本。以上三书与《皇朝舆地韵编》、
《舆地图》合刻,通称《李申耆五种》。)
《历代地理沿革表》四十七卷。(陈芳绩。道光间刻本。)
《十七史商榷》一百卷。(王鸣盛。原刻本。)
《廿二史考异》一百卷。(钱大昕。潜研堂本。李贻德《十七史考异》,未
刊。)
《廿二史札记》三十六卷。(赵翼。原刻本。)
《南史识小录》八卷,《北史识小录》八卷。(沈名荪、朱昆田同编。刻本。
钱大昕《南北史隽》一卷,未刊。)
《宋琐语》一卷。(郝懿行。《郝氏遗书》本。此二书为史钞类,附此。)
以上正史注补、表谱、考证之属(此类各书,为读正史之资粮。)
——右正史类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7-27
嵇康(224—263)

三国时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字叔夜。虽家世儒学,但学不师授,唯好老、庄之说。与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称嵇中散。崇尚自然、养生之道,著有《养生论》,倡「越名教而任自然」。与王戎、刘伶、向秀、山涛、阮咸、阮籍等人交游甚密,被称为「竹林七贤」。后因与山涛志趣不同,山涛将去官,举以自代,遂作书与涛绝交;又因与钟会有隙,被谮於大将军司马昭,年四十遭杀害。嵇康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有《嵇中散集》,以鲁迅辑校《嵇康集》为精善。

阮籍(210-263)

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人。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徵、寄托,藉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於散文和辞赋。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长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传〉。另又存赋六篇,其中述志类有〈清思赋〉、〈首阳山赋〉;咏物类有〈鸠赋〉、〈狝猴赋〉。考《隋书.经籍志》著录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张溥辑《阮步兵集》,收《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至近人黄节有《阮步兵咏怀诗注》。

山涛(205—283)

字巨源,「竹林七贤」之一。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贫。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山涛将离选职,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司马师执政后,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尚书吏部郎。司马昭以钟会作乱於蜀,将西征,任涛为行军司马,镇邺。昭进爵晋公,涛主张以司马炎为太子。炎代魏称帝时,任山涛为大鸿胪,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出为冀州刺史,甄拔隐屈,搜访贤才三十余人。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后拜司徒,复固辞,乃归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

向秀(约227-272)

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徙西南)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曾注『庄子』,“ 发明奇趣,振起玄风”,《秋水》、《至乐》二篇,注释未完而卒。后郭象“ 述而广之”,别为一书。向注早佚,现存《庄子注》,可视为向、郭二人之共同著作。他主张“ 名教”与“自然” 统一,合儒、道为一。认为万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即是“ 逍遥”,但“君臣上下” 亦皆出于“天理自然” ,故不能因要求“逍遥” 而违反“名教”。擅诗赋。其哀悼嵇康、吕安的《思旧赋》,情辞沉痛,有名世。

刘伶

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县)人。「竹林七贤」之一,擅长喝酒和品酒。魏末,曾为建威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召对策问,强调无为而治,遂被黜免。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来访,他不穿衣服。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唯著〈酒德颂〉一篇。

阮咸

西晋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字仲容。“竹林七贤” 之一。阮籍之侄, 与籍并称为“大小阮” 。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为人旷放,不拘礼法。善弹琵琶。

王戎(234—305)

字冲,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西晋大臣,「竹林七贤」之一。幼颖悟,神采秀彻。善清谈,与阮籍、嵇康等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他是「七贤」中最庸俗的一位。晋武帝时,历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进爵安丰县侯。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等职。惠帝时,官至司徒。戎苟媚取宠,热衷名利,立朝无所匡谏。性极贪吝,田园遍及诸州,聚敛无已,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戎家有好李,常卖之,但恐别人得种,故常钻其核而后出售,因此被世人讥讽。
回答者:小寒的天空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7-23 23:52

世说新语
回答者:沧浪天黄口儿 - 举人 四级 7-24 02:01

魏晋风流 曾经在我年少时不禁惊叹 在古老的中国 竟还有这样一批如此可爱 性格鲜明的人 你可以去看看余秋雨先生写过的《遥远的绝响》一文 那是我的启蒙篇 后来我阅读的历史文学散文 几乎所有作者都会提及到魏晋风流一脉 并对其无比敬仰 其实如果可能的话 我也想和阮籍两杯 我相信他不会拒绝我的 否则他不是阮籍
回答者:天涯海棠客 - 初入江湖 二级 7-24 02:09

(1)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全文http://blog.phoenixtv.com/?859864/viewspace_831824

以上的分析文章http://www.baidu.com/s?wd=%C2%B3%D1%B8%CE%BA%BD%FA%B7%E7%B6%C8&cl=3

(2)陈翔鹤《广陵散》:
以魏晋历史为素材的《广陵散》(《人民文学》1962年第10期),讲述“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因不慕权贵、恣情任性,为钟会构陷,与吕安一起被司马集团杀害。在这个短篇里,应该说寄寓着作者在当代所经历的政治纷扰的感慨。
评论http://www.baidu.com/s?ie=gb2312&bs=%B3%C2%CF%E8%BA%D7%D7%F7%C6%B7&sr=&z=&cl=3&f=8&wd=%B3%C2%CF%E8%BA%D7%D7%F7%C6%B7%B9%E3%C1%EA%C9%A2&ct=0
第2个回答  2007-07-26
建议读<<史记>>
二十四史

序号 |书名|作者|卷数

1 史记 西汉 司马迁 130

2 汉书 东汉 班固 100

3 后汉书 南朝 范晔 120

4 三国志 西晋 陈寿 65

5 晋书 唐朝 房玄龄等 130

6 宋书 南朝 梁沈约 100

7 南齐书 南朝 梁萧子显 59

8 梁书 唐朝 姚思廉 56

9 陈书 唐朝 姚思廉 36

10 魏书 北齐 魏收 114

11 北齐书 唐朝 李百药 50

12 周书 唐 令狐德棻等 50

13 隋书 唐 魏征等 85

14 南史 唐 李延寿 80

15 北史 唐 李延寿 100

16 旧唐书 后晋 刘昫等 200

17 新唐书 宋朝 欧阳修、宋祁 225

18 旧五代史 宋 薛居正等 150

19 新五代史 宋 欧阳修 74

20 宋史 元朝 脱脱等 496

21 辽史 元 脱脱等 116

22 金史 元 脱脱等 135

23 元史 明朝 宋濂等 210

24 明史 清朝 张廷玉等 332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1921年,中华民国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的历史

三国时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二十四史”。并刊“武英殿本”。

在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被称为“正史”。“正史”这个名称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当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以后,“正史”一称就被“二十四史”所专有,取得了“正统”史书的地位。

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脱稿,民国十年(1921年)大总统徐世昌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
第3个回答  2007-07-25
顺序:《史记》、前四史、二十四史
内容:传记第一,世家本纪第二,书表最后。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想读24史中的史书。请给建议
24 明史 清朝 张廷玉等 332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1921年,中华民国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将新...

中国的“二十四史”具体指哪些史书?
“二十三史”加上《旧五代史》合称“二十四史”,至此,“二十四史”为:《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

读“二十四史”要按顺序读吗??
当然,读“二十四史”按照顺序读,这样便于理解,也易于梳理。 二十四史是我国历史上各朝代由官方编撰或认可的史书,内容多采用正史资料,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开始,到明朝崇祯皇帝为止,共计二十四部,故称“二十四史”。 1921年,时任中华民国总统的徐世昌将《新元史》列为国学正史,从此二十四史变成二十五史,但这一做...

求可信度高的史书。
二十四史中的史记和汉书 先秦历史书只有左传和国语值得一看 贞观政要 万历十五年 清史讲义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初中生读二十四史该怎么读??要买哪些辅助资料书籍
再建议你一本书《资治通鉴》(从战国时期一直到五代时期的历史史实),一部顶《二十四史》多本,外面大书店也有白话文与译文相结合的《资治通鉴》卖,还有《伯杨版资治通鉴》,不仅是详尽史实的白话版的,书中还有伯杨先生亲手绘制的地图释疑。另外网上也有的下载。介于你目前是初中生,前几遍通读、...

有关24史
22 金史 元·脱脱等 135 23 元史 明·宋濂等 210 24 明史 清·张廷玉等 332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生于汉景帝中元...

读史应该读24史中的那些历史呢?
不过我根据楼主问的这个问题推测你的水平,感觉你会喜欢三国志和晋史,因为其中有很多你会耳熟能详还有很多属于离奇的怪事,但是我要说,三国志的确属于24史这个你不要质疑,还有,你说的读史明智,对你来说应该是读史里的列传什么的,24史包罗万象,可不仅仅是有意思的部分,更大的部分是很枯燥的天文...

二十四史指的是什么书?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详细解释如下:一、基本概述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的珍贵遗产,它们以纪传体的形式,详细记录了从古代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明朝末年的历史事件。这些史书不仅是历史的记载,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二、具体书籍 二十四史具体包括:《史记》、《汉书》、《...

如何阅读《二十四史》?
多年后,另一个面临同样困扰的年轻人出现了,他叫王庠。王庠是个学霸,七岁就能写文章,十三岁时父亲因直言谏言被贬官,他立下宏愿要闭门读书,穷究经史百家之学。苏轼担心侄女婿空有读书之心而无方法,特意写信给他,教他读史书之法。苏轼建议,读书要每本书读多次,每一次专注于一个层面,比如...

《二十四史》的读后感~!!!
以前不是很想看史书,现在静下心来,对史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尤其是纪传体类的,其实就是一个个历史人物传记的汇总。然而“一篇读罢头飞雪”,面对《二十四史》这部历时一千八百多年、总计三千二百余卷、四千多万字的皇皇巨著,临时是没有时间研究的。《快读二十四史》节选了二十四史中的精华,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