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青是什么

我问的是网络上的愤青(或粪青)是怎么定义的。请讲通俗一点。

“愤青”,字面结构与“知青”相同,故理解为“愤怒青年”,应大致不差。但还需作进一步区分。比如,人们并不愿意将文化程度有限的青年人视为“愤青”,即使他借着酒劲正在街上大耍威风;人们也不情愿将一个正对村长发脾气的农村青年(姑且假设张艺谋影片中的秋菊)看成“愤青”,这至少表明,“愤青”并非“愤怒”与“年轻”的简单之和,其身份还另有讲究。我猜想,“愤青”应指生活在大城市里的青年,得有一定知识学历。与“知青”特指中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那批“上山下乡”的城市青年不同,“愤青”的时空跨度要广得多,甚至“知青”也不妨纳入“愤青”范畴加以考察。

我们再来考察“愤怒”。一个青年,即使学历很高,也生活在大都市里,但他的“愤怒”若仅仅体现在对服务员摔杯子之类层次上,想必也没资格冒充“愤青”。“愤青”的愤怒对象,通常得与家常世俗生活拉开一段距离,具有超越现实功利的特征,比如为了声援巴勒斯坦人而上街游行,为了反对政府滥用权力而与警察展开街头巷战,都是当代“愤青”的常规举动。中国当代“愤青”的行为虽然缺乏此类国际色彩,但由于互联网的出现,他们也可以方便地把游行活动拉到网上进行。与国际“愤青”一样,他们同样热衷于针对重大的社会或国际事务宣泄不满,表达仇恨,呼唤正义。“愤青”的愤怒,原本就带有“义愤”色彩,体现着青年人天赋的正义感。

不知道这么归纳是否妥贴,我且预先约束:本文所指的“愤青”,即以上面开列的内容为限。概括一下即是:充满社会(或道德、文化)义愤的当代城市知识青年。

作为一种称谓的“愤青”,时褒时贬,忽高忽低。但我要强调的是,不管是褒是贬,“愤青”都必须首先被确认为一种正常乃至寻常的人类群体现象,这一点它和青春期的躁动或更年期的狂悖,没有本质区别,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在无视生理现象的条件下大力揄扬“愤青”的可爱、可贵或可敬,我以为是不负责任的,正如社会道德家也不宜把“愤青”视为某种可以铲除的东西。

一个文明成熟的社会,应该尽可能善待“愤青”、宽容“愤青”,在社会预防措施到位的情况下,甚至不妨鼓励“愤青”。青年人胆气旺盛,富于正义感,充满进取精神,故而成为“愤青”,原是成长过程中的寻常阶段。正是一代代青年人身上旺盛的正义感,才实际维持了人类道德文明历数千年而不坠。一个社会允许青年愤怒的程度越高,它的文明基石往往也越可靠。具体到个人,就中老年人而言,应该尽可能对“愤青”持欣赏态度,多从积极面去评价,顶不济也得表示容忍。但就“愤青”这一面来说,仗着自己的“愤青”地位而一味自雄自傲,又明摆着不像是有出息的样子,他反而有必要多从消极面看待自身的烈火浓情,多一份内省的警觉,在青春洋溢之际不忘输入理性血液。“愤青”情绪表明了一个人还保留着向上发展的空间,表明他天赋的正义感还远远没有被凶险的社会环境消耗掉,但若停留乃至陶醉于“愤青”气质,又会使向上的阶梯发生拗断。“愤青”有义务提醒自己注意,自身天赋的正义感,固然价值连城,但它们也如“和氏璧”那样,尚处于毛坯型态,还有待精雕细镂。不假修饰的“愤青”,往往是火山爆发式的,排山倒海式的,集束炸弹式的,而我们文明社会更加需要也更为倚重的批评方式,则不妨借鉴导弹的制造工艺,外科手术的操作方法,追求精确制导,定点清除,摘除胆囊决不误伤肝脏。

我以为,除非机缘凑巧,不然我们是很难在大街上随便见到“愤青”的,因为日常图景中的柴米油盐打情骂俏,并非“愤青”合适的表现题材。也许我们见得最多的(也是最容易看走眼的),倒是各种“愤青”状的装束、发型。可值得一提的是,欲观察今天的“愤青”,最好别指望从外观形貌上获得研究成果。比如,当一城所有的青年画家都披着或飘飘或洒洒的长发时,长发中的愤世嫉俗特征,也就最大程度地趋近无形。若撇开审美功能,这些本意为显示与众不同的发型,竟沮丧地沦落为某种行业标志,相当于厨师的高帽。此外,据文坛耆宿章克标先生在《文坛登龙术》中揭发,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上海青年画家的集体留长发现象,就已经是一种行业标志,算不得标新立异了。

由于互联网的存在,现在我们好像足不出户就可以见识到大量“愤青”了。在全球各大中文论坛上,“愤青”仿佛春天的油菜花,处处开放,遍布网野,而且一拨接着一拨,一茬接着一茬。这说明,“愤青”就像企鹅,在日常生活中虽然谁也看不到,一旦到了南极,却发现原来是当地最寻常的物种。而互联网论坛,正是“愤青”的南极。在那个磁场强烈、怪异的场所,你若想见识一位说话持平公正的青年,倒常常成了难事。我想,幸亏他们都被安置到了网络论坛上,不然,若生活中不时撞上这些以“一腔正义,满嘴脏话”为特征的“愤青”,谁都会觉得日子没法过。

我骨子里还是喜欢“愤青”的,但对于“网络愤青”,则不敢高评。理由很简单,若参照古代好汉标准,他们违反了“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江湖规矩,当接近百分之九十九的“网络愤青”都以匿名方式示人时,让我又如何对他们的“愤青”素质进行界定呢?匿名方式与政治经济生活中的“暗箱操作”,难道一点也不能进行类比吗?于是,古代好汉的另一条规矩“一人做事一人当”,也就被这些仗着技术优势有恃无恐的“网络愤青”毫不客气地抛诸脑后了。这是一群“大隐隐于网”的蒙面侠,一群行动无常、倏忽无迹的网络刺客。虽然我曾发现,个别匿名“愤青”,也颇具敢于担当的古风,但那也许得公正地归于例外。何况,他毕竟还有这样的方便,可以随时放弃担当。在网络世界,换一个名就是一个全新生命,转一个论坛就是一次全新活法,在同一论坛上匿名注册两回就可以具有金庸笔下高手周伯通“阴阳互搏”的大神通,便宜实在占得太多,于私于公,我都不可能再有情绪对他们唱赞歌了。我发现有些经常在网上挨骂的苦命作者,苦就苦在不具备这种便利,自己早早地报上名去,却发现陷入了孙悟空的毫毛阵,经常没头没脑地就被人暗算了,还不知道找谁讨个说法去。这样的暗算者还想以“愤青”自居,即使“愤青”在我的词汇表里算不得褒义词,我也不舍得借给他们。

现在“青春写作”很流行,个别青年人仗着沸腾的青春血液,甚至已在媒体意义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他们自恃真理在握,仇恨满胸,遂不断慷慨高歌,把我们性格温和的汉字一个个都弄得蟋蟀似的。其中也有个把半大不小的老“愤青”,以所谓“青春无悔”的名义,在纸上不断喋喋复咻咻,不惜以宗教赞美诗的口吻,讴歌当年如火如荼的峥嵘岁月,灾难被诗化了,血腥被提纯了,一支牧歌般悠扬的笛子,在他人的恶梦上空盘旋。

其实,“青春无悔”的说法,若允许“别解”的话,我倒也非常赞成。依我小见,那指的只是一个无奈事实:既然当时年轻,做点傻事说点傻话,在所难免,所谓“无悔”,也是“悔无可悔”、“悔不胜悔”之意,即悔也“悔之晚矣”之意,故不如“无悔”,掉头他顾,做今天更值得做的事情去。可见,我欣赏的“青春无悔”,完全没有那股豪迈劲儿,更多地只是认栽认赔。前面说过我对自己当年的“愤青”言行抱有“同情的理解”,大致也是这个意思,可不敢杂有自矜自得之色。

所以,接着往下说,我就觉得“青春写作”也是一个可疑的借口,尤其当这种写作不是限定在艺术创造领域,而是张扬在人文批评领域之时,我的疑心立刻加重百倍。“愤青”固有其审美价值,何况缺陷美也历来属于美学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但人文批评则不能有意识地借重“缺陷美”的帮助。当一个青年人决心拿起笔从事人文批评之时,我除了不怕透支热情地预先为他叫好外,还打算这样理解:他显然已经准备好了,因为这地方不是闹着玩的,他既然绰着方天画戟跳上前台,自然表明对自己的实力已有足够信心,他是准备向所谓“主流文化”挑战来了。由于我自己无官无职,对主流文化的陌生程度不亚于蚂蚁社群,平时最向往的生活形态是“击壤而歌”,最热爱的古典名句是“帝力与我何有哉”,所以你可以想见,对这样的青年,我会抱有何等的欣喜。但是,突然间听到有人争辩道:我这是“青春写作”,那就别提有多丧气了。人文批评除了应该充满进取心外,难道首先不是更应该成为一项充满责任意识的行为?而在“青春写作”的声音背后,我看到的,恰恰是对责任意识的蓄意回避,好像一旦被别人拿住短处,就可以借“青春写作”之名来一个金蝉脱壳似的。在我看来,“青春写作”根本就是一种虚构状态,当它有可能暗示别人的写作都是“衰颓写作”之时,则除了虚构外,还显得不怀好意。青春不是借口,亦非帮凶,“青春”既不能确保你的写作就比别人优秀,也不等于你的写作一定要比别人毛糙。

欲说清当代社会中的“愤青”,对我确是难事一桩,但我们要格外警惕那种以“愤青”名义混迹人文队伍中的家伙,他们企图两头捞便宜,实际上却既提升不了“愤青”的思维层次,又污染了人文环境。“愤青”不过一种自然的群体现象,就生成机理来说——重申一遍——它并不比青春期躁动或更年期悖狂来得高尚些,虽然我们也可以尝试提升“愤青”现象中的积极因素(我前面提到的“延续人类正义的功能”,即属此类积极尝试),但也必须注意它的危险性。当“愤青”群体被凭空赋予某种耸人听闻的高亮度色彩时,我的经验是,通常总会预示着大势不妙。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9-13
愤青是指思想偏激、情绪化、有极端民族主义倾向的青年。这个定义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思维的情绪化、非理性、简单化。容易被激怒,喜欢谩骂,不喜思辨,不善于推理论证。不喜欢别人对中国人和中国政府及中国文化的批评,一遇批评,马上反驳甚至谩骂,不管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也不管人家究竟是批评还是自我批评,更不管批评得有没有道理。

二是思想偏激,主张采取极端措施。如主张战争、复仇,主张对外交往要强硬,要大力发展军事,声称愿意为国战死沙场,或主张以暴力改变社会。

三是标榜爱国,有极端民族主义倾向。民族主义很正常,爱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多数人都会有这种感情。但极端民族主义者有自己的特点,他们认为自己的民族及民族文化是最优秀的,而其他民族及其文化则是劣等的,对于劣等民族,可以蔑视、欺压甚至杀戮。极端民族主义曾给世界带来惨痛的灾难和教训,我相信,中国的极端民族主义者是极为少见的,可以忽略不计。但是愤青有此种倾向,他们会仇恨西方国家,认为资本主义国家有天生的侵略及掠夺本性,亡我中华之心不死。愤青认为中华民族是最伟大的民族,中国文化是最伟大的文化,中国将很快成为世界强国乃至第一强国。愤青不喜欢取得西方国家国籍的华人。

同时符合这三个条件的才是愤青。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6-05

    网络上定义的愤青最主要的共同点就是态度偏激。愤青通常是15-30岁左右的人,年轻人居多。这个词由网络发展开来,很大一部分为学生,尤其是在校大学生,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绪却缺乏理性和知识。这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在网络时代开始后愤青一词流传开来。愤青最初只是在网络的BBS上表达着各种不满意见的少数人群,因为网络的虚拟化和不确定化,决定了最初的愤青仅是一些发表激进文字的用户。而随着中国大陆的互联网迅速发展,人群的扩大,这一部分具有极端思维的人更容易吸引媒体和民众的目光,而其队伍逐渐壮大,思想日益复杂,并且有网络虚拟个体与现实实在个体关联的扩大化趋势。愤青一词,已经不局限于网络之中,更多的人走向街头,表现自己的主张和情绪。

    定义:愤青,英语简称GTK,全称“愤怒青年”,特指有思想有才华有能力没资本,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除了理想大志什么都没有,对社会的不公平社会现状不满,而伸张自己的正义观念,并用自己的行动影响身边周围的人,而急于改变现实的青年,后来被简称为愤青,并成为网络语言中的专有词汇,四个字的原称反而不常用了。愤青程度过分、缺乏客观性则会对社会造成影响。很多大人物年轻时都是愤怒青年。愤青并非贬义词,多带褒义之气。

    分类:较为科学的分法是应用国父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根据倾向性将愤青分为A、B、C三类,即A型民族主义愤青、B型民权主义愤青和C型民生主义愤青,由此便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推导出四小类即AB或BA型民族民权主义愤青、AC或CA型民族民生主义愤青、BC或CB型民权民生主义愤青和综合ABC型的三民主义愤青。二十一世纪的“愤青”大多上网,但也有一些“愤青”依然会走上街头,激烈表达自己的主张和情绪。

第3个回答  2011-09-02
奋青 愤青 粪青

愤青一词,正式出现的时间不长,但愤青的历史却源远流长,有人还专门为此考证出过书籍。
大抵人类社会从形成开始,因为有青年人,就会有愤青。司马迁所谓: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指的应该就是愤青。愤青,根据其不同的发展方向,大体分为两种:粪青,奋青。
看看历史,每逢改朝换代之时,大都是愤青大显身手之际,在这里愤青成为最得力的工具;而一旦得了天下,新皇帝坐稳了龙庭,就开始严厉约束乃至镇压愤青。最早的,感觉应该是从秦始皇算起。所谓始作俑者。始皇帝扫六合、驱宇内之后,立马开始收拾愤情,焚书坑儒,收天下之兵铸为铜人,原以为奠定了万世基业。却不料,陈胜吴广项羽几个愤青揭竿而起,一呼万应,很快政亡人息。不过,愤青却不是政客的对手,项羽最终被刘邦逼的乌江自刎。一个愤青领着一群愤青,还是愤青;而一个政治家领着一群愤青,那就不是愤青的简单组合了。所以,最终刘邦取得了天下。这大约就是愤青与政治家的区别。
在这里,我以为愤青一旦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融入了为国为民的伟大目标中,并身体力行的去实践、去努力、去奋斗,那么愤青就变成了奋青,就是奋斗着的青年。青年人总是朝气蓬勃,有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思想,有着改变现状的要求,总会热血沸腾,总是长于行动,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敢想敢说敢做。没有这么一代代的热血青年,就没有人类发展的历史。人民创造了历史,人民中的热血青年引领着历史。
近代以来,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当属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他们都出生成长在国家民族危亡之秋,少小立志,以国家民族为己任,凭一腔热血,用稚嫩之肩,挑起了挽救人民的重担,以微弱的力量向庞大的旧势力发起了进攻。那个时候,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无数的嘲笑、恶骂,更是生死的考验。但是,他们在不断的人生奋斗探索和革命实践中,把青年人的热血和先进的理论,把崇高的理想和切合实际的革命手段,完美的结合起来,付出了无数的牺牲,建立了新中国。
谁能想到,那南湖上一只小小的游船,那几个慷慨激昂略显稚气的书生,后来竞掀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为什么那么执著,为什么那么“不化”。瞿秋白啊,你写一纸声明就可以挽救自己的生命,为什么不去变通呢?那些青年人啊,明知道前面是死亡的枪口,为什么义无反顾的冲锋?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是以国家民族为己任的,有理想有尊严敢于行动勇于牺牲的奋青。
而现在,愤青这个词已经有了太多的贬义。愤青在好多时候,已经异化成为粪青。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愤青在当前毕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他客观的存在,有时还具有强大的舆论力量。
对于目前愤青现象,右派分子诬蔑到:愤青已经成为粪青,他们既是网络流氓,还是极端的民族主义者,其言行:或不学无术,以叫骂为手段,以诬蔑为工具,沦为打手;或自私自利,极端狭隘,只有空洞的口号,而无实际的行动,是为小人;或歪曲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真正含义,言辞激烈,爱走偏激,动辄以战争为词,托爱国之名、行误国之实,成为“爱国之贼”。。。。总之,其罪恶之目的,就是打垮我们的下一代的精神,腐化他们的品质,涣散他们的斗志。
殊不知,得到了相反的结果,右派分子的卑劣言行,国际反华势力的丑恶嘴脸,却最终觉醒了广大的青年:看看北京奥运圣火传递中青年人的爱国热情,看看汶川地震中青年人的英雄行为,看看“7。5”青年人的强烈正义反应,他们正在不断的觉醒、不断的成熟,我们的青年大有希望,我们的民族大有希望。
我们都曾经年轻过或正在年轻中,热血激情浪漫理想,正是年轻人的魅力之所在。在年轻人身上,优点和缺点一样鲜明的存在。总是说,愤青不冷静、偏激。那么对待愤青,有些人的评价和看法冷静吗?客观吗?公正吗?还记得垮掉的一代的争论吗?现在没看到他们垮掉,反而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洗澡水是脏的,但是倒洗澡水的时候,不要把水中的新生婴儿一起倒掉了。
与任何时代一样,今天的愤青,就其现实存在的状态和发展分化的趋势,可以分为橄榄球似的三部分:奋青(这是少数的精英式的人物),愤青(这是数量最庞大的主体部分,尚未具备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有热情、有爱国心,正确的加以引导,会向奋青转变),粪青(不学无术、心胸狭窄、极端自私的网络流氓,这也是少数)。
年轻人是希望是未来。愤青在现在的年轻人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对于他们,必须有一个客观、公正、宽容的态度,全面分析,把握性质,正确引导,合理约束,发挥作用,让奋青越来越多。而这项工作的确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有全社会的参与支持引导和努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05-14

网络上定义的愤青最主要的共同点就是态度偏激。愤青通常是15-30岁左右的人,年轻人居多。这个词由网络发展开来,很大一部分为学生,尤其是在校大学生,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绪却缺乏理性和知识。

这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在网络时代开始后愤青一词流传开来。愤青最初只是在网络的BBS上表达着各种不满意见的少数人群,因为网络的虚拟化和不确定化,决定了最初的愤青仅是一些发表激进文字的用户。而随着中国大陆的互联网迅速发展,人群的扩大,这一部分具有极端思维的人更容易吸引媒体和民众的目光,而其队伍逐渐壮大,思想日益复杂,并且有网络虚拟个体与现实实在个体关联的扩大化趋势。愤青一词,已经不局限于网络之中,更多的人走向街头,表现自己的主张和情绪。

"愤青"区别于美国自由主义的"性解放"时代的"嬉皮士"青年,愤青大体有下文的一些特征。但持有下面某类意见的人也不一定是愤青,例如愤青几乎全带有反日情绪,而带有反日情绪的中国民众却有很多并非愤青。

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极强信心。他们能注意到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体制问题",但是他们的反应仅限于过过嘴瘾而已,或者是鼓吹对贪官"一律砍头"的简单做法,却没有能够(或不愿)去剖析这些"体制问题"出现的深层次原因,也不去思考专制政权在政治体制改革中的严重阻碍作用。

他们一方面渴望国外的高端的技术,另一方面对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也就是肯定发达国家的科技生产力,但对它们其他方面的成就与价值多半轻蔑对待。当中国利益和其他发达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尤其是和中国有过战争的发达国家,他们更多地倾向于用"以牙还牙"的态度解决。部分愤青喜好在网络上发表宣扬极端民族主义的文章,散布谣言挑起对外民族仇恨。

有时对于社会中的不公正与政府司法官员腐败现象通常深恶痛绝和对某一种社会现象如对高校招生、对语言政策、对医疗制度等等高度不满的并具有激进思想的人也被称为愤青。但这种指称没有广泛性,被指称的人群会拒绝愤青的叫法,再者这些人多数不拥护所谓的"有特色社会主义",且与民族主义者没有必然联系,可能只是对社会不满。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愤青是什么意思?
“愤青”是指思想偏激、情绪化,有极端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沙文主义思想、言论和行动的青年。愤青(Angry Young Man),全称“愤怒青年”,指是在1990年代中后期成为流行词的,但其实“愤青”现象在历史上早已存在。“愤青”最早特指1960年代欧美左翼思潮中主张颠覆传统社会价值的叛逆青年。1973年,香港邵...

愤青是什么意思
愤青是指对某些现实状况不满,好发泄怨愤的青年人。愤青(Angry Young Man),全称“愤怒青年”,顾名思义,是指思想偏激、情绪化,有极端言论和行动的青年。它是在1990年代中后期成为流行词的,但其实“愤青”现象在历史上早已存在。“愤青”最早特指1960年代欧美左翼思潮中主张颠覆传统社会价值的叛逆青...

愤青是什么意思
全称“愤怒青年”,特指有思想有才华有能力没资本,除了理想大志什么都没有,对社会的不公平社会现状不满,而伸张自己的正义观念,并用自己的行动影响身边周围的人,而急于改变现实的青年,后来被简称为愤青

愤青的意思是什么
愤青的意思是愤怒青年,指的是对社会不满,强烈期望改变现状的青年。“愤青”全称“愤怒青年”,是在1990年代中后期成为流行词的,但其实“愤青”现象在历史上早已存在。最早特指1960年代欧美左翼思潮中主张颠覆传统社会价值的叛逆青年。此外,也有一种说法,“愤青”一词的词义应当定性为奋斗的青年。年轻...

网络流行语愤青什么意思
愤青,英语简称GTK,全称“愤怒青年”,指对社会的不公平现状不满。是心存正义感的有为青年,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努力改变社会现状,更想改变这个现实社会不公平的一面,后来被简称为“愤青”,并成为网络语言中的专有名词,四个字的原称反而不常用了。有些“愤怒青年”程度过分、缺乏客观性容易对...

“愤青”是什么意思?
回答:愤青,是“愤怒青年”的简称。“愤怒青年”这个称呼早在1970年代的香港已经出现,当时特指一班对社会现状不满,而急于改变现实的青年。

愤青在现代是什么意思 关于愤青的意思介绍
1、愤青广义上指凡是怀有对某些社会现象和经济、政治、教育等制度不满情绪的愤怒青年,他们不满某些社会现状,更想要改变这个现实社会不公平的一面,后来被简称为“愤青”,并成为网络语言中的专有名词。他们的思维情绪化、非理性化、简单化。2、“愤青”容易冲动,容易被激怒,喜欢谩骂,不喜思辨,不...

愤青在现代是什么意思
愤青在现代的意思是愤怒青年。成语拼音:fèn qīng。解释:思想偏激、情绪化,有极端言论和行动的青年。它是在1990年代中后期成为流行词的,但其实“愤青”现象在历史上早已存在。出处:“愤青”最早特指1960年代欧美左翼思潮中主张颠覆传统社会价值的叛逆青年。1973年,香港邵氏电影公司出品的影片《愤怒青年...

关于一个词语的意思`请问"愤青"是什么意思
愤青,全称"愤怒青年",指对社会的不公平现状不满的青年人群。广义上,“愤青”指凡是怀有对某些社会现象和经济、政治、教育等制度不满情绪的愤怒青年,他们不满某些社会现状,更想要改变这个现实社会不公平的一面,后来被简称为"愤青",并成为网络语言中的专有名词,四个字的原称反而不常用了。历史上...

愤青是什么意思?
愤青是指对社会问题、政府政策等持有强烈的不满和批判态度的年轻人。愤青这个词汇中的“愤”代表了他们不满、激愤的情绪,而“青”则代表了他们的年龄阶段。一般来说,愤青通常关注社会不公、腐败问题、民生问题等方面,并对这些问题持有强烈的批判态度。他们常常通过网上发帖、参与社会运动等方式来表达自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