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求"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6

1. "求"在文言文中有哪些含义

1. 请求;干请;乞助 [ask;beg;request]

求,乞也。——《增韵》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史记·屈原列传》

求救于齐。——《战国策·赵策》

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齐策》

求其能千里也。

求救于孙将军。——《资治通鉴》

2. 又如:求浼(请求;央求);求神福(祈求神灵保佑;祝福);求张良,拜韩信(到处求人;求托有用的人);求化(乞求人施舍财物)

3. 追求,谋求;寻求;寻找 [strive for;seek]

求,索也。——《玉篇》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

入水求之。——《吕氏春秋·察今》

求剑若此。

求人可使报秦者。——《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不求闻达。——诸葛亮《出师表》

求利以污其行。——《后汉书·列女传》

求钱之民。——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以求钱也。

以求重价。

求太监后。——明· 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4. 又如:求代(迷信指吊死鬼诱人当“替死鬼”,以求投胎托生);力求(极力追求;尽力谋求);求友(寻求朋友);求正(寻求正道);求合(寻求志同道合者);求采(搜求选取);求觅(寻找);求访(寻觅探访)

5. 索取 [ask for;demand]

我之求也,此何罪?请杀我乎!——《左传·桓公十六年》

以城求璧。——《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空言求璧。

就吾求寒衣。——《资治通鉴·唐纪》

忽啼求之。——宋· 王安石《伤仲永》

6. 探索 [explore]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孟子·公孙丑上》

求思之深。——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求古仁人之心。——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7. 责备,责求 [blame]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8. 选择 [select]。如:求牛(择牛以供祭祀);求偶(择求配偶)

9. 招来 [solicit]

求善良。——《礼记·学记》

10. 贪求;贪婪 [greedy for]

不忮不求。——《诗·邶风·雄雉》

11. 通“逑”。聚合 [gather]

彼交匪敖,万福来求。——《诗·小雅·桑扈》

12. 通“赇”。贿赂 [bribe]

阜其财求。——《国语·周语上》

2. 文言文,求翻译

翻译如下:等到项梁率领抗秦义军渡过淮河向西进军的时候,韩信带了宝剑去投奔他,留在他的部下,一直默默无闻。项梁失败后,改归项羽,项羽派他做郎中。他好几次向项羽献计策,都没有被采纳。刘邦率军进入蜀地时,韩信脱离楚军去投奔他,当了一名接待来客的小官。有一次,韩信犯了案,被判了死刑,和他同案的十三个人都挨次被杀了,轮到杀他的时候,他抬起头来,正好看到滕公,就说:“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滕公听他的口气不凡,见他的状貌威武,就放了他不杀。同他谈话,更加佩服得了不得,便把他推荐给汉王。汉王派他做管理粮饷的治粟都尉,还是不认为他是个奇才。

韩信又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也很佩服他。汉王的部下多半是东方人,都想回到故乡去,因此队伍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多到了几十个。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有个不明底细的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极为生气,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

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喜欢,骂道:“你逃跑,是为什么?”萧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你去追回来的是谁?”萧何说:“韩信啊。”汉王又骂道:“军官跑掉的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象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罢了。”汉王说:“我也打算回东方去呀,哪里能够老闷在这个鬼地方呢?”萧何说:“大王如果决计打回东方去,能够重用韩信,他就回留下来;假如不能重用他,那么,韩信终究还是要跑掉的。”汉王说:“我看你的面子,派他做个将军吧。”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肯留下来的。”汉王说:“那么,让他做大将。”萧何说:“太好了。”当下汉王就想叫韩信来拜将。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今天任命一位大将,就象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难怪韩信要走了。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拣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办理,那才行啊!”汉王答应了。那些军官们听说了,个个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举行仪式的时候,才知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

3. 怎么背文言文,求一个好方法

一、化整为零法.把一篇文言文当作一个整体去笼统地读,这便像“囫囵吞枣”,应把这个整体分析成若干意义段落进行分段熟读才好. [析]一篇课文经过意义段落的分析,便可看到文章的线索与作者的思路,对所写的人物和事物的来龙去脉,了然于胸,然后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照生活的逻辑和照人地时与前因后果的交代,贯穿起来.层次既清楚了,熟读之后,很快就能背诵.背诵应分段背,各个突破,直到全部背完为止. 二、抄读法.这是眼、口、手、心综合运用于背诵的方法. [析]眼看文章的字、词、句,口念文章的字、词、句,手写文章的字、词、句,心想文章的字、词、句.抄抄读读,读读抄抄,不要多时,读完部分,便抄完部分,也就背完部分.那么全部读完,也就全部抄完,也就能够全部背诵完.当眼熟、口熟、手熟、心熟了,全文也就容易通过对它们的熟记而背出. 三、累进法.采用此法有如滚雪球,即先读第一句,即背诵第一句;再将第一二句连读,即要求第一二句连背.依次类推,滚动前进,累积背完全文为止. 四、三抓法.它是以自然段为单位实行三抓. [例]当要背诵《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之前,可以运用三抓.如在第一自然段里,先抓本段的第一个字──“秦”;然后抓本段的起始句──“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最后抓本段所体现的作者思路,文章脉络──交锋发生在秦王与安陵君之间,是唐雎出使的前因,也是双方斗争的前奏.情节开端部分.这三抓相互都起到提示作用.依照这些提示去背课文就容易些. 五、照看译文背诵法.即由语体文反回文言文. [例]如要背诵欧阳修《醉翁亭记》,可以先将它逐句译成现代汉语(即“古译今”),然后根据所译的汉语,再返回古代汉语(即今译古),由古到今,再由今到古,也就是从译文回复到原来的文言文,多次反复,这不但练习了古译今,而且可以比较古今词法句法,背诵原文,不论其长短,都是易为的. [析]以上五法,对于背诵原文,是行之效的.每一个方法,固然可以采用,几个方法,综合运用,似乎更好一些.总之,采用何法,没有定规,一个是各人所喜爱用什么法就用什么法,这是主观的一面,另一个则看客观的背诵效果了,采取的某法既快(背诵得快)又好(背诵准确),那么那个法就是一个最佳的方法.。

4. 求古文、古诗文、古诗词等.

【上邪】上邪!①我欲与君相知②,长命③无绝衰.山无陵④,江水为竭,冬雷震震⑤,夏雨雪⑥ ,天地合⑦ ,乃敢⑧与君绝注释① 上邪(yé):上天啊.上,指天.邪,语气助词,表示感叹.② 相知:相爱.③ 命:古与“令”字通,使.衰(cuī):衰减、断绝.这两句是说,我愿与你相爱,让我们的爱情永不衰绝.④ 陵(líng):山峰、山头.⑤ 震震:形容雷声.⑥ 雨(yù)雪:降雪.雨,名词活用作动词.⑦ 天地合:天与地合二为一.⑧ 乃敢:才敢,“敢”字是委婉的用语.[2]翻译上天呀!我渴望与你相知相惜,长存此心永不褪减.除非巍巍群山消逝不见,除非滔滔江水干涸枯竭.除非凛凛寒冬雷声翻滚,除非炎炎酷暑白雪纷飞,除非天地相交聚合连接,直到这样的事情全都发生时,我才敢将对你的情意抛弃决绝。

5. 【文言文不求闻达的答案和翻译

不求闻达 词 目 不求闻达 发 音 bù qiú wén dá 释 义 闻:有名望,显达;达:显达.不追求名誉和地位. 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 出 处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不求闻达于诸侯.” 示 例 因此不事王侯,~,隐姓埋名,做庄家,学耕稼.(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一折) 用 法 用于人的处世行为.闻达:有声望,不求声望 反义词 热衷功名 典故 不求闻达 德宗搜访怀才抱器、不求闻达者.有人于昭应县逢一书生,奔驰入京.问求何事,答曰:“将应不求闻达科.”此科亦岂可应耶?号欺聋俗,皆此类也.(选自《因话录》) 翻译: 唐朝时,皇帝颁下恩诏,要遍访那些怀才抱器而又不求功名的人.有人便表示要去应 试.有这么一个书生,快马奔驰进入京城,有人问他来京有求于何事,他说:“我是来考取‘不求功名’科的.” 这科也能应考吗?名号使消息闭塞的庸俗之徒受制,都是这一类的。

求在文言文中有哪些含义
1、裘的古字,皮衣。例如:乐正求。出自《汉书》。2、请求,干请,乞助。例如:求,乞也。出自《增韵》。有求于我也。出自《战国策》。3、追求,谋求,寻求,寻找。例如:求,索也。出自《玉篇》。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出自《孟子·告子上》。4、索取。例如:我之求也,此何罪,请杀我乎。

文言文中求字有何解释
释义 qiú ①<动>寻找;找寻。《察今》:“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之。”《伤仲永》:“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之。”②<动>探求;探索。《岳阳楼记》:“予尝~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游褒禅山记》:“以其~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③<动>要求;责求。《子鱼论战...

"求"在文言文中有哪些含义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孟子·公孙丑上》求思之深。——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求古仁人之心。——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7. 责备,责求 [blame]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8. 选择 [select]。如:求牛(择牛以供祭祀);求偶(择求配偶)9. ...

求在文言文的意思
一、求,觅也,乞也。求--找,寻找;请求。求,此本古文裘字。后加衣为裘,而求专为干请前斗之用。二、好轮亦犹加艸为蓑、而衰为友悔信等差之用也。求之加衣,葢不待小篆矣。三、求,汉字,拼音读qiú,表示想要为了达到某个目的或是为了主要用作动词,表示请求、要求等的意思。

求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求在文言文中的意思:1、“裘”的古字,皮衣。2、姓。3、请求;干请;乞助。4、追求,谋求;寻求;寻找……求基本字义 1、设法得到:~生。~成。~知。~索。~证(寻求证据,求得证实)。~实(讲求实际)。~同存异。~全责备。~贤若渴。实事~是。2、恳请,乞助:~人。~告。

文言文"求"
1. "求"在文言文中有哪些含义 1. 请求;干请;乞助 [ask;beg;request] 求,乞也。——《增韵》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史记·屈原列传》 求救于齐。——《战国策·赵策》 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齐策》 求其能千里也。 求救于孙将军。——《资治通鉴》 2. 又如:求浼(请求;央求);求神福(祈...

文言文求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1. 求"文言文"的意思 【词语】:文言文 【注音】:wén yán wén 【释义】:1.用别于白话的古汉语书面语写的文章。 文言文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 “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

古文中贫、穷、索、求的意思
贫 pín 〔形〕(1) (会意兼形声。从贝从分,分亦声。“贝”是古货币,一个“贝”还要分开,表示贫困。本义:缺少财物,贫困。与“富”相对)(2) 同本义 [poor;poverty]贫,财分少也。——《说文》无财谓之贫。——《庄子·让王》贫者,士之常也。——《说苑·杂言》分贫振穷。——《左传·...

求知的文言文
1. 需要求知这段文言文的译文 朱寿昌,是刑部朱侍郎巽的儿子。她的母亲地位很低,寿昌流落在穷人家,十几岁的时候才得以回到本家,从此失去了他母亲的踪迹。寿昌一直十分悲痛,思念着(母亲)(注:慕有思念的意思)。到年纪大了以后,(他)就辞去官位寻找母亲,走遍四面八方,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见到他的人没有不同情他...

求助的文言文
1. 求助古文的翻译 匡衡①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③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④大姓⑤文不识⑥,家富多书,衡乃与⑦其佣作⑧而不求偿⑨。主人怪⑩,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⑾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⑿成大学⒀。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