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话可以说是很多人都非常喜欢的一种方言了,东北话的感染力是非常大的,不管走到哪里,任何方言遇到了东北话,最终似乎都会被影响到。这也就让很多人对东北方言的起源感到非常的好奇了,究竟东北方言有着什么样的发展历史,竟然能够发展出这样一个有影响力的方言呢?我们知道在历史上曾经有过闯关东的历史事件,有很多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因为种种原因,开始了闯关东的生活,并且在这里定居下来。那为什么他们来到这里之后,自己原本的方言没有保留住?究竟东北方言是如何起源和发展的呢?
1.闯关东介绍
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关内中原大地,从明清到民国期间,以山东、直隶为主的关内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
在19世纪,中国黄河下游连年遭灾,黄河下游的百姓,闯入东北,数量规模历史最高。
东北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东北曰幽州,其镇山曰医巫闾。医巫闾山位于今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与义县交界处,主峰海拔866.6米。山之东麓有山神庙——北镇庙。当地迄今流传着关于医巫闾山的众多传说。当时。战国时,燕国在今辽东半岛一带设辽东郡(郡治襄平,今辽宁辽阳),秦汉魏晋因之。隋代辽东郡治移至通定镇(今辽宁新民东北)。元代于至元四年(1267年)设辽东路,治所在黄龙府(今吉林农安)。朱元璋洪武八年(1375年)十月,设辽东都指挥使司,治辽阳(今属辽宁)。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段,人们就用辽东来称呼东北地区。因此,著名学者、作家、报人曹聚仁先生《万里行记》说:古代的东北,乃辽河流域的东北。
关东一词本指函谷关以东。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县坡头乡王垛村,东自崤山,西至潼津,从西周以来便是沟通关东、关中的门户,乃兵家必争之地。关东与山东同义,这里的山指崤(xiáo)山,山东指崤山以东。朱元璋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徐达建山海关城堡一座,山海关扼东北与中原之咽喉,东北一带因此被称为关东。山海关以内,俗称关里。辽东至明代仍属山东府管辖,满人入关,削去了辽东山东之领土。因此辽东被迫在清代与山东分割。
明朝一般用辽东一词指称东北,辽东至明代仍属山东府管辖,满人入关,削去了辽东山东之领土。因此辽东被迫在清代与山东分割。
自康熙年间(1662—1722年)起,关东一词才逐渐被官方和民间广泛使用。东三省是人们称呼东北的另一个名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分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此为东三省名称之始。除东北、关东、东三省外,还有一些俗称。如胶东半岛一带以渤海湾为界,称东北为海北,称山东为海南。另外,东北还有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代称——白山黑水。
2.为什么闯关东的人没有保留自己的方言
闯关东后,还是有很多山东人后裔保留了自己的方言的,并且连续几代人都说山东方言,直到现在。这些人一般都是生活在独立的山东村里,整个村子都是山东人的后裔,没有东北方言的干扰,所以保留的比较纯正。但这样的山东村占比并不多,更多的是与东北原住民杂处相居,渐渐就被同化了。
虽然当年山东闯关东的人数群体非常大,但是平均到东北三个省份,人群呈比较分散的状态,所以不可能因为几个人的山东话,而影响一个地区,而一定是某个地区的方言影响山东话的使用群体。或许第一批闯关东的人因为语言的定型,还会继续使用山东话,但是下一代从上学开始,便处在东北话的环境当中,那么自己的方言定型,肯定还是东北话。
山东闯关东的人数庞大,到了东北之后,他们按照自己的文化习俗,开始在东北复制山东村。
这种聚族而居,其语言风俗一如旧贯的现象,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转移。他们不是改变自己去适应当地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而是把自己的文化带到了东北,结果形成了东北与山东文化相容的局面。
当然,东北文化对山东文化的入侵并不是没有反抗,这中间发生过很多对抗、争斗,但斗争的结果是融合。
现在东北方言的形成必有其客观规律。据我所知,古幽州方言对东北方言的语调有决定性形响,比胶东方言的影响大得多。用调侃的话来说,就是这里面必有蹊跷!
3.东北方言的起源
外来语吸收现象
东北官话中也融入满族等少数民族词汇,还融入了俄语等外国语。如称下小上大的水桶为畏大罗(ведро)、称俄罗斯面包为列巴(хлеб来自俄语),等等。东北方言有的来自正字的误读。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开来的,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形成方言。
正字误读现象
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的,尤其满族入主中原后关内汉族冲破封禁出关到东北地区谋生,俗称闯关东,还有清朝时大批流放人员来到东北,都给东北注入了中原语言和文化。但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为方言。如,东北人常说的母们(我们)、 那旮沓(那个地方)、农村称呼老夫妇为老姑姆俩(老公母俩)、 干哈(干啥)、 稀罕(喜欢)都是误读而形成的。
一字多义现象
一字多义也是东北方言的一种形成方式。如贼,在普通话里是小偷,在东北方言里则有非常和特别的意思。犊子在东北方言里是贬义词,近于混蛋的意思。但是语言环境不同意思也有不同。如扯犊子不是扯混蛋,而是闲扯、不干正经事儿的意思。
有待考查现象
有一些东北方言很难找到它的出处和来历,外地人很难理解,但是东北人熟悉、认同、运用它。比如,埋汰(脏)、 整个浪儿(全部)等。
东北方言与其它方言一样,其形成不是单一、孤立的,所以我们有必要顺着东北方言这条藤,挖掘蕴含着的丰富的东北文化现象。
为什么山东人闯关东后没保留住自己的方言?
因为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即便第一批山东人闯关东之后,保留了山东当地的一些方言,但是在后期的时候,随着大量的山东人闯关东之后,这些山东人便直接留在了东北生活。后来,在经历了长期的生活之后,山东人自己的方言就被同化了,因此,山东人才没有保留住自己的方言。其实,山东人在闯关东的时候,肯定是要...
山东人闯关东后为何没保留住自己的方言,而东北方言又是如何起源的?
2. 尽管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山东方言在东北地区逐渐消失。原因在于,闯关东不仅仅是山东人的迁移,还有来自河北、山西等地的移民。这些不同地区的人们共同生活,方言差异导致山东方言无法成为主流,逐渐被其他方言所同化。3. 此外,山东移民在东北地区为了生活而分散居住,与不同方言的人交流,这也加速了...
为什么山东人闯关东后没保留自己的方言讲起了东北话?
其次,这也是出于自身的交流需要。山东方言本身就各色各异,比如烟台话和枣庄话就有所区别,闯关东的山东老百姓们聚在一起发现彼此之间交流也有点障碍,但总不能因为语言上的障碍而选择“关上门自己过”。这时候为了在群体当中生存,选择一个能够共同使用的语言就尤为必要。最后,不可否认东北方...
山东人闯关东后为何没保留自己的方言?
方言被同化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当年山东闯关东的人数虽然众多,但是闯关东毕竟是一个过程,所以闯关东的人也是逐步增加。因此,在人数占比少的情况下,闯关东的山东人自然被迅速同化。其次,当时的东北地区虽然地广人稀,但毕竟是本土居民。而闯关东的山东人作为外来人员,为了更好地生存在这片土地上,自然...
闯关东之后,山东人为什么没有保留下来自己的方言?
山东人闯关东后,为何没有保留下自己的山东方言?如今的东北话,又是怎么来的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并不复杂。闯关东发生于清朝末年。在此之前,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因为气候寒冷的原因,往往被清朝用于流放犯人。比如清朝著名的流放之地宁古塔,就位于今天的牡丹江宁安地区。另一方面,因为清朝发源于东北...
山东人闯关东后为何没保留住自己的方言,而东北方言又是如何起源的?
所以山东人闯关东之后,很大一部分人都保留住了自己的方言,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没有保留自己的方言。都是那个时代造成的,并不是人们愿意或者是想要看到的,随着一个时代的变迁会有很多事情发生,而这个发生的过程是人力难控制的,我们只能尊重那段历史,尊重那些经历过人口大迁徙的前辈们,在当时能够活下来才...
山东人闯关东后为何没保留住自己的方言,而东北方言又是如何起源的?
闯关东后,还是有很多山东人后裔保留了自己的方言的,并且连续几代人都说山东方言,直到现在。这些人一般都是生活在独立的山东村里,整个村子都是山东人的后裔,没有东北方言的干扰,所以保留的比较纯正。但这样的山东村占比并不多,更多的是与东北原住民杂处相居,渐渐就被同化了。比如上次在火车上碰到一个东北的山东...
山东人闯关东后为何没保留住自己的方言,而东北方言又是如何起源的?
首先当年闯关东之后,在一段时间内山东人的方言还依然存在,因为这些人为了便于生活会居住在一处,平时在交流的过程中自然也会说山东方言,随后的几代人也说同样的方言。他们在闯关东之后就一直定居在村里,而且整个村子里基本上都是“自己人”,在那段时间内山东方言没有被东北方言所影响,当时这种方言也...
山东人闯关东后为何没保留住自己的方言?
2.为什么闯关东的人没有保留自己的方言 闯关东后,还是有很多山东人后裔保留了自己的方言的,并且连续几代人都说山东方言,直到现在。这些人一般都是生活在独立的山东村里,整个村子都是山东人的后裔,没有东北方言的干扰,所以保留的比较纯正。但这样的山东村占比并不多,更多的是与东北原住民杂处相...
山东人闯关东后为何没保留住自己的方言?东北方言是怎么起源的?
2. 闯关东的人为何没有保留方言 尽管闯关东的人数众多,但分散到东北三省,人群相对分散。因此,个别山东人的方言难以影响整个地区,反而是当地方言影响了他们。或许最初闯关东的人还会使用山东话,但下一代在东北话的环境中成长,自然会被东北话同化。闯关东的人们按照自己的文化习俗在东北建立了“山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