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草书 行书是神马?

我很急!

是我国悠久历史中,每一段时间所用的不同文体,也是文字进化的一个过程。可以在网上搜《文字进化史看看》——

从最早的商代文字到今天,已有三千多年了。在那么长的时间
中,文字有了很大的变化。当年的甲骨文、金文已经不只是简单的
刻划符号,我们从字形中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他所表示的含义也就是
字的本来的意义。
殷墟的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甲骨文 就是在龟甲和牛骨上刻出
来的文字。古人相信在没做事情之前都要占卜。他们用尖利的工具
在龟的背甲上挖出一个一个的洞,并不挖透,然后用火来烧已经挖
好的洞,龟甲上面就出现像“卜”字形的裂纹。根据裂纹的形状来
判断吉凶,最后把所卜问的事情刻在兆纹的附近,这就是甲骨文,
或者叫“甲骨卜辞”。
甲骨文里虽然已经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几种造
字法,是比较成熟的文字系统,但是在字形上还很不固定,同一字
写法不定,比方说:“牢”字即可以写成一个宝盖里面一头牛
“牢”;也可以写成一个宝盖里面是一只羊;

甲骨文因为是用刀刻的,所以字体比较比较细瘦,笔画比较硬。
西周的金文是周朝的文字。金文是铸在铜器上的,看起来字体
比甲骨文整齐,笔划比较圆肥。现在我们所知道的金文里最长的一
篇是西周的毛公鼎上的文字。
到了战国时期,以文字而论也发生了变化,一个字在当时不同
的国家里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形体。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战国时期的文
字,除了铸在铜器上的,刻在石头上的,还有写在竹片上的—写在
竹片上的叫竹简;以及 甚至写在丝绸上的—写在丝绸上的叫帛书。
公元前二百二十一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秦朝。他规定
以秦国文字为标准的字体,这就是“小篆”。小篆的笔划比较固定,
异体字较少,简化了比较繁的字体,而且文字都已经线条化了。
在秦始皇统一文字后不久,在中国文字史上发生了一次很大的
变革。这就是由小篆变为“隶书”。小篆虽然比以前的文字整齐,
但普通人写起来还是很不容易,据说有一个叫程邈的人整理出来了
一套字体,写起来比较方便,这就是隶书。隶书把原来的圆曲的笔
划变为横平竖直,早期文字的象形的意味就不那么明显了,使文字
走向符号化。秦朝的隶书叫做秦隶或古隶,到了汉朝就叫汉隶或者
叫今隶。
汉朝末年,文字的形体又由隶书演变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楷
书”,又叫真书。写楷书时得一笔一笔,清清楚楚地写下来。同时
有一种字体可以写得很快很潦草,那就是“草书”,还有一种叫
“行书”。行书的字体没有草书那么潦草,但也没有楷书那么整齐。
这三种字体一直用到现在,已经一千多年了。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2-01
是一种写字的方式。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5-13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迄今考古文物发掘的情况判断为始于八千年前的中华黄河流域的古陶器文,再经由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1、甲骨文(契文)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刻在甲骨上,先用于卜辞(殷代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时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是对未来事情结果的占卜,盛于殷商。甲骨文发现于1889年,是殷商晚期王室占卜时的记录,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小屯村一带,距今已 3000多年。甲骨文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瑰宝,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疾徐的变化,下笔轻而疾,行笔粗而重,收笔快而捷,具有一定的节奏感。笔画转折处方圆皆有,方者动峭,圆者柔润。其线条比陶文更为和谐流畅,为中国书法特有的线的艺术奠定了基调和韵律。甲骨文结体长方,奠定汉字的字型。甲骨文的结体随体异形,任其自然。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圆多异,长扁随形,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后人所谓参差错落、穿插避让、朝揖呼应、天覆地载等汉字书写原则,在甲骨文上已经大体具备。
2、金文
  古汉字书体之一种。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兴盛于周代。金文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丰碑。依附于青铜器,铸鼎意在“使民知神奸”故是一种宗教祭祀的礼器。金文也被称为钟鼎文,器文,古金文。和青铜器一起铸成的铭文线条较之于甲骨文更为粗壮有力,文字的象形意味也更为浓重,最早的金文见于商代中期出土的青铜器上,资料虽不多,年代都比殷墟甲骨文早。周代是金文的黄金时代,出土铭文最多。   存世主要作品有:《利簋》、《天亡簋》、《大盂鼎》、《墙盘》、《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尤以《司母戊鼎》、《散氏盘》、《毛公鼎》最为著名,艺术成就也最高。

3,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4,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5,楷书,又称正楷、楷体、正书或真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字体。其字形较为正方,不像隶书写成扁形。楷书仍是现代汉字手写体的参考标准,也发展出另一种手写体——钢笔字。
6,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7,草书:汉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第3个回答  2012-02-01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迄今考古文物发掘的情况判断为始于八千年前的中华黄河流域的古陶器文,再经由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1、甲骨文(契文)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刻在甲骨上,先用于卜辞(殷代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时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是对未来事情结果的占卜,盛于殷商。甲骨文发现于1889年,是殷商晚期王室占卜时的记录,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小屯村一带,距今已 3000多年。甲骨文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瑰宝,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疾徐的变化,下笔轻而疾,行笔粗而重,收笔快而捷,具有一定的节奏感。笔画转折处方圆皆有,方者动峭,圆者柔润。其线条比陶文更为和谐流畅,为中国书法特有的线的艺术奠定了基调和韵律。甲骨文结体长方,奠定汉字的字型。甲骨文的结体随体异形,任其自然。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圆多异,长扁随形,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后人所谓参差错落、穿插避让、朝揖呼应、天覆地载等汉字书写原则,在甲骨文上已经大体具备。
2、金文
  古汉字书体之一种。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兴盛于周代。金文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丰碑。依附于青铜器,铸鼎意在“使民知神奸”故是一种宗教祭祀的礼器。金文也被称为钟鼎文,器文,古金文。和青铜器一起铸成的铭文线条较之于甲骨文更为粗壮有力,文字的象形意味也更为浓重,最早的金文见于商代中期出土的青铜器上,资料虽不多,年代都比殷墟甲骨文早。周代是金文的黄金时代,出土铭文最多。   存世主要作品有:《利簋》、《天亡簋》、《大盂鼎》、《墙盘》、《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尤以《司母戊鼎》、《散氏盘》、《毛公鼎》最为著名,艺术成就也最高。

3,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4,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5,楷书,又称正楷、楷体、正书或真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字体。其字形较为正方,不像隶书写成扁形。楷书仍是现代汉字手写体的参考标准,也发展出另一种手写体——钢笔字。
6,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7,草书:汉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第4个回答  2012-02-01
文字进化~做任务不解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