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与政治
亚里士多德承袭柏拉图思想,肯定了教育与政治间的紧密关系,教育应由国家负责,爱国家控制。他十分强调教育为政治服务的功能以及对于巩固奴隶主政治统治的作用。这是其教育思想的一个基本原则。他反对私人教育,认为国家应成为公民唯一的教师。他说:"教育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不要像现在这样,每人只分别地照顾自己的儿童,给予自以为是最适合于他们的教育。"(《政治学》,商务印书馆出版,1981年3月版,第406页,下文只注页码)。因为所有公民都得参加国家政府工作,成为城邦的一员;国家的兴衰依赖于公民的素质,忽视了教育就必然会危害社会的政治制度。所以,立法者应首先注意少年的教育,须"陶冶公民使他们的生活适合于政府的形式",适应奴隶制国家的政治需要,使教育成为国家的事业,由国家统一办学校教育。因此,他十分赞赏斯巴达人把教育的管理权完全掌握在奴隶主国家手中的做法。
既然教育对于国家生活如此重要,就应将它纳入国家法制的轨道。因此他说,教育"应由法律规定,并且应是国家的事务"(407页)。国家要建立统一的教育制度,公民要遵循同一学制,使所有人都均受到同一的教育和相同的训练。这里须指出,他从"法治"思想出发,提出"教育应由法律规定"的思想是可贵的,但他把奴隶排斥在教育对象之外则反映了他的阶级偏见。亚里士多德在谈到教育与政治关系时还将城邦实施"法治"与进行公共的社会教育联系起来。认为为了使公民了解并遵守法律,保证社会秩序的安定,必须承认并发挥教育作为"法治"宣传和进行法制教育工具的作用。这对于奴隶主政权的巩固与顺利开展社会民主生活是十分重要的。亚里士多德把教育看作是从属于政治艺术的一种艺术,同时又将它视为从个人内部发展的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因此,他在七、八卷中还涉及了教育的个人方面的内容。
(二)和谐发展教育观
亚里士多德根据奴隶主民主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培养全面发展人的理想目标出发,结合希腊的教育实际经验,在《政治学》中论述了对儿童施行体、德、智、美和谐发展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提山了一套独立的教育思想体系。他认为人有植物的、动物的和理性的三种灵魂。与之相应也有三方面的教育:体育、德育和智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这三方面,使之达到最高程度,使体、德、智得到和谐的发展。
1.体育。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必须先于理论,身体的训练须在智力训练之先"(第395页)。体育锻炼的目的在于使儿童具有强健的体魄,在于鼓舞勇气,养成体育竞技的习惯和进行体育活动的各种技能。但他反对实施过分严格的体育操练,要遵循适度的原则,以免损害儿童身体。另外,他指出了对儿童进行体育锻炼、使其体魄强健的军事意义,并认为培养勇敢品格是体育的一项重要目的,主张用体操训练培养人的勇敢精神。
2.德育。培养一定的道德品质,是亚里士多德和谐发展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在《政治学》卷七"章十二"中明确指出,人的道德是"存乎人心"、"成于习惯"、"见于行动",从而确定了道德教育的三个来源。他说过:"人们所由入德成善者出于三端。这三端为天赋,习惯及理性。"(第384页)。其中习惯具有决定性意义。优良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必须利用天性,经过反复行动,形成习惯,使天性得到适当发展,最终使美德日趋完善,达理智的高度。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际活动和反复练习,逐步养成"中庸","适度"、"公正"、"节制"和"勇敢"的美好德行。他还认为,对善行的模仿是形成儿童良好品德最有效的方法。为此,他要求成年人要注意修身,用自己的善行去影响青年。他还十分重视道德实践的作用,认为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锻炼对品德的形成至为重要。
3.智育和美育。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卷八"章三"及"章七"等节中论述了儿童智力教育和美育问题。认为对儿童进行智力教育,缘于人类求知的本性。智育的目的在于将来的实际效用。因此,他在学校课程中规定了阅读书写和绘画等科目。为了个人谋生、处理家事、从事政治生活以及评价艺术品的方便,智育内容还包括掌握真理、发展思维力。通过对事物的直观感知,并依此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以掌握事物内在本质,获得理性知识。他认为只有按着这样的认识顺序才能掌握真知。亚里士多德认为美育是儿童和谐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他从希腊奴隶主的审美意识出发,规定了学校美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儿童判别美及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懂得娱乐和享受,更好地度过闲暇。他认为音乐是形成人性格的一种重要力量。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未来从事这种职业,亦不是为了竞技,而是为了教育,为了心灵的净化,为了理智的享受和用于度过闲暇。强调乐器及旋律、韵调的选择,主张应选取适于青少年年龄特点的伦理性曲调。音乐教学不仅要使儿童学会欣赏音乐,具有评判能力,而且还要具备演奏能力。他认为只有音乐教育,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发展理智灵魂,而且指出人在各年龄阶段都需要受音乐教育。在他看来,音乐教育不仅是进行美育最有效的手段,还担负着智育的部分职能,亦是实施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音乐教育是和谐发展教育的核心。他还把学科的功用分为实用和文雅两种。因此,音乐教育与智育不同,属于文雅学科。亚里士多德尤重文雅教育,重视理智享受和文雅活动,较为轻视职业培训和实际工作。
(三)教育年龄分期
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自然天性发展的思想,并以之确定了教育的年龄分期,对各年龄阶段教育的要求、组织、内容和方法等具体措施提出具体意见,要求成人应根据儿童年龄特征对其进行教育。他认为人不同于其他动物,身心具有作人的某种特性。因而只有遵循这种特性,教育才能卓有成效。他把一个人从出生到21岁期间受教育的年龄按每7年为一自然阶段划分为三个时期:从初生到7岁为第一个时期;从7岁到14岁(青春期)为第二个时期;从14岁到21岁为第三个时期。
1.第一个时期,即7岁前,相当于学龄前幼儿教育阶段。他认为这年龄段的儿童应在家中受教育,以儿童身体的自然发育成长为主。认为婴儿出生后的抚育方式对其体力发展有很大影响。因此,父母亲应首先注意对儿童的抚育。母亲要亲自抚养婴儿,亲自哺乳,让幼儿吃"含乳分最多的食物"(第401页),注意饮食营养。根据幼儿好动的特点,循序渐进地组织其进行锻炼,但不教任何功课,也不强迫从事任何劳作,还主张通过游戏以及忍受寒冷的锻炼来促进身体活动,保护脆弱的肢体免受损害。教师和父母应对儿童的活动进行指导、作出安排。活动量要适中,锻炼要循序渐进。他之所以注意儿童早期的身体锻炼,是基于"自由民"子女将来要"善于参战"、立法者必须按照自己的意志形成初生幼儿体格的思想。另外,他还认为从小对儿童进行忍受寒冷的锻炼,利于体质的增强、意志的形成以及对未来服兵役时残酷环境的适应。5岁以后,即可开始课业学习,但不宜过重,以免妨碍身体发育。这一时期,仍应保证有充分的活动和游戏。要多听有益的故事和神话,尤要注意儿童教养情况,留心使他们尽可能少地沾染各种不良习气,避免接触下流形象和语言。
2.第二个时期,即7岁到14岁,相当于初级阶段的学校教育。他在《政治学》卷八中说明,此期教育的任务是以情感道德教育为主,发展非理性灵魂,让儿童掌握读写算的实用知识与技能,并进行体操训练和音乐教育。儿童自7岁起,就必须送到国家办的学校学习,接受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教育。青少年期通常学习的科目有4种:阅读、书写;体育锻炼;音乐;绘画。
3.第三个时期,是从青春期即14岁到21岁。这段的教育在于发展学生的理智灵魂,以智力教育为主。由于《政治学》未有完卷,此期教育的具体情况只能靠推测。估计这时期的学校设有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理论、文法、文学、诗歌、修辞学、伦理学以及宇宙学和哲学等科目,而对思辨科学和哲学尤为注重。
在西方历史上,亚里士多德对后世欧洲的影响仅次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既师承柏拉图,又有独创性的发展。在《政治学》一书中,他和他的老师一样,把教育观为奴隶主政权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强调教育的政治意义,要求由国家创办并管理学校教育。他还把心理学引进教育学的讨论中。他首次提出的教育须依靠并适应自然、发展儿童天性中的潜在能力的思想,开启了后代资产阶级"遵循自然"教育思想之先河。他最早依据儿童发展顺序作了划分教育年龄阶段的尝试,并从理论上论证了和谐发展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他把课程分为有用和文雅两类的"文雅教育"思想支配欧美中等和高等教育达两千年之久。总之,亚里士多德及他的《政治学》,既影响了阿拉伯的文化教育,促进了中世纪欧洲学校教育的发展,又对文艺复兴以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生及发展,起了相当大的启示作用。须指出的是,他的整个教育体系,体现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其中充满了阶级的偏见和反动思想,这些都要需要批判的。但他对幼儿教育的专门论述及在道德教育中注重躬行实践的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实践仍有借鉴作用。
参考资料:http://blog.cersp.com/userlog/11307/archives/2006/20567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