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构成

如题所述

地球可以看作由一系列的同心层组成。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还有磁层,形成了围绕固态地球的外套。磁层和大气圈阻挡着来自空间的紫外线、X射线、高能粒子和众多的流星对地面的直接轰击。

地球表面十分之七以上为蓝色的海洋所覆盖,湖泊、江河只占地球表面水域很少的部分。地球表面的液态水层,叫做水圈,从形成至今至少已有30亿年。地球的表层由各种岩石和土壤组成,地面崎岖不平,低洼部分被水淹没成为海洋、湖泊;高出水面的陆地则有平原、高山。地球固体表面总垂直起伏约为20公里,它是珠穆朗玛峰顶(据中国登山队测定,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为8844.43米) 和最深的海洋深度(马里亚纳海沟深度约11公里)之间的高差,它超过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的一半。洋底象陆地一样不平坦,也不平静。洋底岩石年龄要比陆地年轻得多。陆地上大多数岩石的年龄小于二十几亿年。陆地上到处可以找到沉积岩,说明在远古时期这些地方可能是海洋。地表虽有少量的环形山,但难以找到类似月球、火星和水星那样多的环形山,这是因为地球表面受到外力(水和大气)和内力(地震和火山)的作用,不断风化、侵蚀和瓦解的结果。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地壳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地面的隆起和沉降,以垂直运动为主,水平运动是次要的。近十多年来,愈来愈多的科学家认为,地球上部不仅有垂直运动,而且还有更大的水平运动,海洋和大陆的相对位置在地质时期也是变化着的。1912年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此后,有的地质学家认为,地球早先存在两块古大陆——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和北半球的劳亚古陆。但在很长时期里许多科学家拒绝承认大陆漂移假说,因为当时人们很难相信有这么大的力量把原先的大陆块撕开,使各碎块分别逐渐漂移到今天的位置。六十年代初,黑斯和迪茨提出了洋底扩张假说,认为全球大地构造是洋底不断扩张的直接结果。正是由于洋底扩张假说和板块运动理论的发展,又使大陆漂移学说重新受到重视。

地球最上层约几十公里厚的一圈是强度很大的岩石圈,其下几百公里厚的一层是软流层,强度较小,在长期的应力作用下这一层的物质具有可塑性。岩石圈漂浮在软流圈上。在地球内部能量(原始热量和发射性热)释放时,地内温度和密度的不均匀分布,引起地幔物质的对流运动。地幔对流物质沿着洋底的洋中脊的裂隙向两侧方向运动,不断形成新的洋底。此外,老的洋底不断向外扩张,当它们接近大陆边缘时,在地幔对流向下拖曳力的作用下,插入大陆地壳下面,致使岩石圈发生一系列的构造运动。这种对流作用可使整个洋底在三亿年左右更新一次。岩石圈被一些活动构造带所割裂,分成几个不连续的单元,称为大陆板块。勒比雄把全球岩石圈分成六大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澳洲板块和南极板块。海底的扩张导致大陆板块发生运动。板块的相互挤压造成了巨大的山系,自阿尔卑斯山经过土耳其和高加索,最后到喜马拉雅山的山系正是属于这种情况;也有的地方,两个板块的岩石同时下沉,造成洋底的深渊,此外,板块的运动还造成了火山和地震。关于板块运动的理论,目前还在不断发展之中,同时也存在许多有争论的问题。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15
地球是一个具有明显圈层结构的星球,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大气圈是地球最外部的圈层,组成大气圈的大气是地球上密度最小,最易流动的部分,物质成分以氮和氧为主,它们以原子或离子的状态存在。所有组成大气圈的物质都受到地球重力、磁力的控制以及太阳辐射等因素的影响。大气圈具有成层结构(表2-2,图2-3)。由于大气圈的存在,挡住了绝大多数飞向地球的陨石,拦截下了大部分的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和来自宇宙的高能粒子流,保护了地球生命免遭外来的打击。因此,我们称大气圈是地球表面和生命的盾牌。
生物圈是位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三者相邻的界面的一个特殊的圈层。这个圈层中分布着上千万种生物,他们之间相互依存和制约,共同构成整个生态系统。根据科学家对地层古生物化石与遗迹的研究,约在38亿年前,地球有了适宜生命发生的环境,首先在水体中出现了生命活动,约在4.5亿年前从海洋扩展到陆地,逐步形成笼罩全球的生物圈。人的出现仅有几百万年,是生物进化达到高级阶段的标志。
生物圈的形成是大气、水、生物与岩石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它也对其他圈层发生巨大作用。
水圈是地球特有的环境优势。液态水是地球上的生命之源,它对亿万种生命以及人类能在地球上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地球上的水分布于海洋、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其97%以上是液态。这些水体通过蒸发、降水、下渗、和径流等形式,处在不断地变换之中,由此构成水循环。
水圈与其它圈层的相互作用是地球表层物质和能量转换的过程,也是改造地表形态的主要营力。例如,水体的蒸发与降水直接影响大气的温度环流,影响生物圈;水的径流对岩石圈表层进行“削高填低”的活动;海水温度升高而带来的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变化。
十九世纪中叶,地球科学家开始使用地震的方法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与构成。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先后发现地球内部存在着7个显著的不连续介面,其中最主要的不连续介面有两个,并据此判定地球内部存在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图2-4),它们的密度、压力、温度、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存在着明显差异。目前比较流行的看法为:地壳由低密度的富铝硅酸盐岩石组成;地幔主要由中密度、固态富镁硅酸盐岩石组成;地核主要由高密度的铁镍合金组成,外核呈液态,内核呈固态。
第2个回答  2007-10-19
我们的地球是一个物质世界,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结果,地球的质量近60万亿亿吨。地球质量的分配见表2-1。

今天地球上的物质存在形式可谓千姿百态,特别是出现生命以后,更是变得复杂多样,但它们都是由最简单的基本粒子所组成。据近年研究,整个地球的物质组成,按质量计算,各元素的丰度见图2-1。

表2-1 地球各部分的质量组成

质量(1024克)
质量(%)

大气
0.005
0.0001

海洋冰川
1.433
0.0240

地壳
25.64
0.4290

地幔
4068
68.0723

地核
1881
31.4759

总计
5976
100

按照宇宙始于大爆炸的假说,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物质,都是从基本粒子聚变成氢开始的,然后是四个氢合 成一个氦,氦再进一步合成其他元素。这样从轻元素到重元素,约在150亿年前的大爆炸后50万一100万年时,现今所有的元素就已通过核聚变而逐渐形成。至今,地球上已发现92种稳定元素,这些元素,大部分组成化合物或以单质的形式——矿物,聚集在岩石中。从化学角度看,元素在不断地改变着它们的存在场所或组合形式,永恒地处在无休止的迁移与变化之中。
在自然界,我们把天然形成、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特征的元素组合式化合物称为矿物,把矿物的集合体称为岩石。在地球表层,至今已发现了3300种矿物。学者们根据岩石的形成方式把岩石分为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三类。沉积岩主要来自水下的沉积物,也称水成岩;岩浆岩是岩浆冷凝的产物,也叫火成岩;变质岩是原岩在固体状态下,经过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作用,有时还有新的成分加入,使其内部物质组成和结构发生变化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岩石。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三种岩石也在不停地进行转化(图2-2)。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是一个具有明显圈层结构的星球,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 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最外部的圈层,组成大气圈的大气是地球上密度最小,最易流动的部分,物质成分以氮和氧为主,它们以原子或离子的状态存在。所有组成大气圈的物质都受到地球重力、磁力的控制以及太阳辐射等因素的影响。大气圈具有成层结构(表2-2,图2-3)。由于大气圈的存在,挡住了绝大多数飞向地球的陨石,拦截下了大部分的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和来自宇宙的高能粒子流,保护了地球生命免遭外来的打击。因此,我们称大气圈是地球表面和生命的盾牌。

表2-2 大气圈层与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

大气圈层
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

对流层
◇ 是地球上各种天气变化的发源地,

平流层
◇ 飞行员通常喜欢在平流层中飞行,可以避开下面的湍流
◇ 平流层顶有臭氧层,可吸收大部分有害的太阳辐射
中间层
◇ 保护地球不受流星体的撞击

暖层
◇ 该层也叫电离层,无线电短波之所以能传输到很远的地方, 就是由于电离层能将它反射回地面
散逸层
◇ 地球卫星的轨道就在这一层

★ 生物圈

生物圈是位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三者相邻的界面的一个特殊的圈层。这个圈层中分布着上千万种生物,他们之间相互依存和制约,共同构成整个生态系统。

根据科学家对地层古生物化石与遗迹的研究,约在38亿年前,地球有了适宜生命发生的环境,首先在水体中出现了生命活动,约在4.5亿年前从海洋扩展到陆地,逐步形成笼罩全球的生物圈。人的出现仅有几百万年,是生物进化达到高级阶段的标志。

生物圈的形成是大气、水、生物与岩石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它也对其他圈层发生巨大作用(表2-3)。

表2-3 生物圈对地球其他圈层的作用
生物圈
大气圈
绿色植物降低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氧气,形成臭氧层,以及调节气温;
人类造成了大气环境的污染。

水圈
生物影响一些元素在水中的迁移和沉淀过程;
生物体中的水通过被吸收和排除以及在生命系统内部的运动,参与着水圈的循环。

岩石圈
生物对岩石圈进行生物分化作用和生物成矿作用

★ 水圈

水圈是地球特有的环境优势。液态水是地球上的生命之源,它对亿万种生命以
及人类能在地球上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地球上的水分布于海洋、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其97%以上是液态。这些水体通过蒸发、降水、下渗、和径流等形式,处在不断地变换之中,由此构成水循环。
水圈与其它圈层的相互作用是地球表层物质和能量转换的过程,也是改造地表形态的主要营力。例如,水体的蒸发与降水直接影响大气的温度环流,影响生物圈;水的径流对岩石圈表层进行“削高填低”的活动;海水温度升高而带来的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变化。

★ 地球内部圈层

十九世纪中叶,地球科学家开始使用地震的方法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与构成。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先后发现地球内部存在着7个显著的不连续介面,其中最主要的不连续介面有两个,并据此判定地球内部存在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图2-4),它们的密度、压力、温度、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存在着明显差异。目前比较流行的看法为:地壳由低密度的富铝硅酸盐岩石组成;地幔主要由中密度、固态富镁硅酸盐岩石组成;地核主要由高密度的铁镍合金组成,外核呈液态,内核呈固态。
第3个回答  2007-10-19
结构上从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分两层)-地核(地心)
地壳和地幔主要成分是普通金属类物质或金属盐,也就是岩石和泥土,地幔内是流质的金属和金属盐。地核内99%以上都是金属物质,包含有很多稀有的金属,例如金。
第4个回答  2007-10-19
地球是由物质构成的

地球主要由___、___、___、___构成?
地球主要由地核,地幔,地壳,大气层构成.

地球是什么组成?
1. 地球由三个同心球层组成:地核、地幔和地壳。2. 地球内部结构是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的变化而识别的,通常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3. 地核位于地球中心,地幔位于地核与地壳之间,地壳则是地球最外层。4. 地壳与地幔之间的边界称为莫霍面,地幔与地核之间的边界称为古登堡面。5....

地球的结构从外到内依次是
1. 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位于地球的最内部,半径约有3470公里,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高密度,温度非常高,有4000~6800℃。地核的质量占整个地球质量的31.5%,体积占整个地球体积的16.2%。地核内部还有外核和内核之分。2. 外核:外核是地球在固体的内核之上并在地幔之下,由液体的铁和镍构...

地球里面有什么东西吗?
1、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以及磁场。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体,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2、地核为距地表约2900公里以下的地球中心部分。根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判断,地核可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3、地核主要成分为铁、镍等。

地球的结构从内到外依次是什么?
外核(Outer nuclear)是地球在固体的内核之上并在地幔之下,由液体的铁和镍构成,厚度大约2200千米(1367英里)。3、地幔 地幔(Mantle)介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厚度在2800km以上,平均密度为4.59\/cm3,积约占地球体积的82.26%, 地幔的质量约占地球总质量的67.0%,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球物质...

地球内部到底是什么样子
地幔是介于地表和地核之间的中间层,厚度将近2900千米。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它的物质组成具有过渡性。靠近地壳部分,主要是硅酸盐类的物质;靠近地核部分,则同地核的组成物质比较接近,主要是铁、镍金属氧化物。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3、地核 ...

地球由什么组成
1. 固体地球 固体地球主要由地壳和地核构成。地壳是地球表面的最外层,其厚度不均,海洋地壳较薄,大陆地壳较厚。地壳主要由岩石构成,包括常见的花岗岩、玄武岩和沉积岩等。地核则位于地球的最内部,由密度极大的铁和镍元素组成。2. 液态地壳 地球的液态部分主要是指海洋,海洋地壳下面存在着高温高压的...

简述地球内部分层及物质成分特征。
1、铁和镍:地球的核心部分主要由液态的铁和镍组成,这是地球内部最主要的金属元素。2、硅酸盐矿物:地幔主要由含有硅、镁的岩石构成,这些岩石可以像流体一样流动,形成地壳运动。3、岩石:地壳主要由岩石构成,包括玄武岩和花岗岩等。玄武岩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火成岩,主要由矿物如橄榄石、辉石和斜长石组成...

地球主要由___、___、___、___构成? (物理题)
氧 硅 铝 钾

地球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1、地幔,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2、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地震波传播速度减慢的层,一般又称为软流层,推测是由于放射性元素量集中,蜕变放热,使岩石高温软化,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