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 文 / 西河居士
很早就想写篇关于父亲的文字,也许是我的懒惰,也许是感到父亲太严峻,也许怕自己的文字写不出深深的父爱,所以迟迟没有动笔。今年春节回去与父母团聚,很开心地过了个团圆年。但明显地感到父亲身体不如从前,老年性哮喘折磨着他老人家,一冬感冒多次。面对苍老的父亲,我的神经被深深地刺痛了。我知道,父亲已经来日不多,每每想到此就不由得潸然泪下。
父亲的生日是农历2月28,再过几天就79岁高龄了。母亲比父亲小两岁,兄弟们也曾在一起议过到父亲80岁生日时,给两位老人搞个祝寿仪式。但这个提议被父亲否决了,再说我也不赞成搞。原因一是我们都不是做大官的,不是凭借祝寿聚敛钱财。二是许多给父母祝寿的人家,仪式过后老人却很快告别了人世。我本不相信迷信,但为了父母的长寿,还是不搞的好。只要父母在世吃好穿好、心情舒畅就可以了,何必图那个形式。
父亲平时比较严肃,不苟言笑。由于父亲在外工作,一月半载很难见父亲一面。每当父亲回到家的时候,心里对他总是充满了怯惧敬畏。父亲其实很慈祥,和颜悦色地对我,但我总感到生疏。记忆最深的是,父亲问我长大了干什么,我竟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父亲就说:“以后别人问你,你就说为人民服务”。文革的色彩很浓厚啊。我们看到的父亲总是严峻的表情。这也许是父爱深沉,不轻易外露,严父一说大概缘于此吧。
父亲工作责任心极强,不甘人后。父亲旧社会在私人店铺当学徒,1956年公私合营后一直在百货公司工作。做过营业员、商店经理,一直干到80年代初期退休。每次到商店,看到父亲笑容满面地接待顾客,才真正看到了父亲慈祥的一面。那时候,提倡学习张秉贵,对顾客要像一团火一样热情。当营业员是十分辛苦的,每天要站10个小时以上,不能坐着接待顾客。文革期间父亲还经常骑着自行车载着货物跟会赶集,真是风餐路宿,受尽了苦楚啊。即使父亲做了商店经理,还照样坚持站柜台。由于工作出色,是单位的老先进、老模范。
父亲十分勤俭节约,不讲吃穿。营业员的生活待遇很低,月工资不足40元,还要给生产队交钱买工分(我们家没有劳力,给队上交钱才分给口粮。因为经常无力缴纳被称为欠款户)、供我们弟兄4人上学。父亲每个月的口粮标准是28斤,其中60%是杂粮,在过去副食品极度匮乏的年代,这个标准根本不够吃。每次到父亲那里,最开心的是可以吃一顿白面馒头。一个馒头2两,我吃两个馒头根本不够,但我也知道我吃的多了,父亲就没什么吃。所以,总是吃半肚子。我清楚地记得,父亲临退休的时候也舍不得买一块手表,还是我工作后与爱人一起花90元给父亲买了块蝴蝶牌手表。
父亲对子女要求极为严格,不惯孩子。我们弟兄四个,每个人的成长都倾注了父母的大量心血,虽然吃不饱、穿的差,但父亲对我们的学习十分重视,宁愿自己辛苦也要把孩子培养成人。他经常教育我们做人要本分,不能胡来。56岁的大哥作营业员、采购员,经济帐目很清楚,过日子兢兢业业。三弟是教授、博士,对父母十分孝敬。四弟在乡镇担任领导职务,工作上小有成就。我们兄弟四人团结和睦,妯娌之间关系融洽,周围许多人都十分羡慕我们这个大家庭。当然,在父亲身上也有封建家长制的作风。我当初谈恋爱的时候,因谈的对象不是商品粮户口,父亲坚决不同意。他说:“你的婚姻问题,你拿一半意见,父母拿一半意见”。虽然谈不上棒大鸳鸯散,但每每想起此事,我总是耿耿于怀。
父亲热中于村里之事,不辞辛劳。父亲退休后,负担反而加重了。一辈子在外工作,快60岁了还学干农活,“摇耧装车铷麦菅,扬场使的左右锨”,几乎没有他不会干的农活。也许正是退休后20多年经常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才有父亲今天的高寿。村里谁家有个红白喜事,德高望重的父亲是当然的统事者。父亲是他们那辈人的老大,对十几个弟弟妹妹倾注了长兄的关爱,所以在上辈人中享有绝对的权威和威望。
天下的孩子都有父亲,天下的人都享受着父亲无私的大爱,但任何人也无法报答父亲这种高山般的爱。所以,尽孝当及时,应趁父母尚健在的时候,常回家看看,对父母多一点关爱。
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7-3-12/1747000.shtml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千百万劳动妇女中普通的一员。母亲属牛,在她身上有牛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
对于母亲的过去,只是零星听父母辈说过。母亲生于共和国成立那一年,与共和国同岁。母亲生于贫农家庭,兄弟姐妹共六人,母亲排行第三。母亲读过两年小学,在三年级的时候辍学归耕,用稚嫩的肩膀分担了外公外婆的负担,一直到母亲二十岁那年在亲戚的介绍下嫁给了父亲。
母亲嫁过来的时候,父亲家里也比较贫困。父亲共两兄弟,他是老幺。在婚后不久,父亲便和大伯分了家。由于婆婆的偏心,仅分给了父亲一张小方桌、几条板凳和一座破旧的茅草房,于是母亲跟着父亲过起了艰苦的生活。
母亲共生了五个孩子,前四个都是女孩。在“重男轻女”严重流行的时代,为了要一个支撑门面传宗接代的儿子,母亲参加了“超生游击队”东躲西藏受尽了惊吓。由于母亲前四胎都是女儿而大伯家生的是儿子,婆婆便把全部的疼爱和关心倾注在伯妈一家身上,不帮母亲带孩子,甚至狠心到在母亲坐月的时候也不帮忙洗尿布,在后来伯伯家的不孝顺而母亲不计前嫌细心照顾是婆婆没有想到的。父亲成天在外,母亲只得冒着凛冽寒风在刺骨的冷水中洗尿布,(女人坐月的时候是不能碰冷水的,否则有可能引起后遗症。)每当说到这些,母亲就情不自禁地掉下辛酸的眼泪。
在母亲生老三的时候,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贯彻执行下来,父亲因为生“黑人”丢掉了在大队上抽水的轻松美差,让本来就一贫如洗的家雪上加霜,断绝了唯一的稳定的收入来源。在遭受生活的打击后不久,母亲又遭受了丧女之痛。母亲生下老四后,便舍痛把她送给了别人,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老四就染病夭折了。儿女是母亲血管里的一滴血身上的一块肉,当时母亲一定是非常悲伤痛苦的。在老四夭折后的两年,也就是母亲三十岁的那年,我便出生了。我出生的时候,父母的欣喜是可想而知的。在后来我长大后,很多长辈告诉我母亲为了生下我所遭受的磨难和痛苦,讲述了计划生育小组的冷酷蛮横。在我四五岁的时候,我眼睁睁看着计划生育小组用暴力把仅有的口粮和来年的种子担走而且颗粒未剩。在我朦胧的记忆里,母亲为了全家的生活拉着沉重的箩筐不肯放手最后被他们推倒在地。计划生育小组是由村上的好事村民和干部组成的,个个凶神恶煞就象父母给小孩讲的故事中的土匪一样,我们小孩戏称他们为“棒老儿”,只有这类人没有一丝仁义做尽绝事。没有了口粮,父母只得东奔西借全家人勒紧裤腰度过了艰难的一年。
小时侯,能吃上一顿白米饭便是一种奢侈了。记得每顿饭煮熟后,我便守在锅边缠着母亲吃“帽儿头”(帽儿头是方言,其做法是将稀饭盛在碗里,然后将米汤倒出,最后把碗罩到另一个碗上再翻过来,表面就象帽子一样,然后我在光滑的“帽子”上插上眼往里面灌酸萝卜。)。满足了我的要求过后,锅里就只剩下一锅米汤和几片菜叶了,他们喝着很稀的粥看我玩吃饭的把戏。
我一直佩服父母亲的干劲,在我们兄妹四人很小的时候,他们背着我们起早摸黑上坡开荒,在“自留地”里种下全家赖以生存的部分口粮,父母硬是凭一股干劲用肩头把茅草房变成了泥瓦房,由泥瓦房变成了砖瓦房。刚把新房建好后,我们兄妹四人也该上学了,东挪西借后共拉下了几千元的债务。由于地少人多,每年年末都要借粮度日,直到我读初二那年家庭生活才发生质的改变。在那一年,父母承包了别家的土地,那个时候,母亲早晨五点就起床晚上十二点或者凌晨一点才息灯就寝,在父母的辛勤劳作下不仅还清了所有债务让全家人吃上了饱饭,而且仓库里也关上了粮食。粮食有了剩余,母亲便养起了家禽,我家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改观。从此,母亲不仅家里忙,还要帮着父亲干山坡上的活,母亲象父亲一样成为家里的顶梁柱。母亲不仅是干活的能手,也是治家的一把好手,不管是贫困时期还是生活改观后,母亲总把家收拾得干干净净有条有理,做饭菜时也能用仅有的东西做出花样多且可口的饭菜。虽然父亲脾气有点暴躁,偶尔和母亲吵架闹矛盾,但在母亲的忍让下,屋子里经常飘逸着爽朗和睦的笑声。
在我读初一的时候,我离开了家到三十里外的一个小镇上读书,母亲在家的情况便不大清楚了,我想还是一往如旧吧!母亲总是每天重复着他复杂繁重的生活。那个时候,每隔两个星期放一次假,每次回到家,母亲都明显的瘦了,头发也花白了。自那时起,我狠下决心发奋读书,有朝一日出人头地让父母坐享清福。在一九九九年,我离开了家乡到三百多里外的大城市读书,我和母亲见面的次数便很少了,经常一年只能相聚两次。每当在异乡躺在床上回想心事的时候,母亲劳作的影子总在眼前浮现。最高兴的是放假的时候,每年寒暑假,我都迫不及待地往家赶,而每次回家便发现父母憔悴苍老了瘦弱了许多。在家的日子,时常听见母亲叫胃痛,母亲是很坚强的,小病小痛她是不会出声的。我多次劝母亲上医院检查治病,而母亲总是找理由推托,我知道那是母亲舍不得花钱的借口,凑足我的学费、生活费和除去家庭的日常开支已经没有了多余。我每次也是来去匆匆没有陪母亲上医院检查治疗,我知道如果在我的坚持要求下母亲是会去医院的。由于母亲起早贪黑,常常忙于活计顾不上吃饭,再加上母亲有病不医,她的身体越来越虚弱。在我大学二年级那年,母亲病重住进了医院。母亲得的是胃溃疡,由于未及时治疗,病情严重恶化到了晚期,总算苍天有眼,在医生的高超医术下,母亲的胃被割去了三分之二,母亲逃出了死神的魔掌。母亲出院后不久,又开始了她繁琐劳累的家务和永不停息的劳作。而这一切,我完全被蒙在鼓里,母亲怕影响我的学习,一直叫家里人隐瞒着我。当我回到家姐姐告诉我的时候,我惊呆了,我的泪水忍不住往下流。以后每次回家,我便尽力减轻母亲的负担,尽我所能用我的双肩位她分担一分力量,至少我在家的时候让母亲超负荷的身躯得到暂时的解脱。
母亲生性善良,乐于助人,对每一位邻居或者相识的人都温和谦让。在我家和大伯家为好好赡养婆婆闹矛盾的时候,母亲总不叫我插嘴,劝父亲忍让,并晓之以理规劝大伯回心转意,在母亲的谦让下,虽然两家关系一直僵化却未发生什么流血事件产生不良后果。母亲喜爱小孩,对小孩总是很和蔼,不管谁家的孩子到家来,都慷慨拿出自己也舍不得吃的糖果,或者拿碗给小孩盛饭,因而母亲人缘口碑甚好,邻居夸赞她小喜爱她。
母亲也一直很疼爱我们,把全部心血都花在了我们身上,好东西自己舍不得吃而留给我们。记得读初中的时候,我个头矮小没有多少力气,母亲每次背着我一周的口粮把我送到二十里以外,每次回家她都拿出自己舍不得吃的好东西全往我肚子里灌,自己却不尝一口,每次吃饭都是我们先吃而最后来吃残羹冷汁。母亲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她鼓励我们认真读书,在家庭极端贫困的时期,她靠低微的家庭收入把我们供到了毕业,大姐、三姐未考上初中读完了小学,二姐上完了初中,而我一直读完了大学,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母亲最疼我,一直不让我干重活,她说影响我的生长发育,直到十七岁那年姐姐都出嫁后我才参加较重的体力劳动。母亲虽然疼爱我们,却从不溺爱我们,她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以她善良的心灵启迪教育着我们。
感谢母亲给了我宝贵的生命和似水年华。当我坐在异乡的书桌前写下这篇真实的故事的时候,我的母亲还在家里不停地忙碌着,为了我的生活费、学费和治病拉下的近万元的债务。母亲的一生是劳累的一生,在生命的历程里,她的身影从未停息。多少次我劝母亲停下劳累的身子歇一歇,欠的债就让它欠着吧!等我毕业后再慢慢地还吧!而每次母亲却说将来你的事情还多着呢?她永远就是一个只为别人为子女着想的人。我无法说服母亲的固执,只有默默祈祷苍天保佑母亲身体健康一切安好。还有半年的时间,我就可以完成我的学业,我催促光阴加快步伐,让我早日放下母亲肩头的千斤重担。
母亲平凡却伟大,她的一生将伴随着我度过每一天每一刻,激励着我在未来的航程上乘风破浪奋勇前进!
http://bj2.netsh.com/bbs/97282/messages/8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