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物理课本知识总结最新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本知识总结最新人教版

第七章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的改变或运动方向的改变)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二、弹力

1、弹力

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

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

2:弹簧测力计

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

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 认清 量程 和  分度值 ;

(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 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5)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说明:物理实验中,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等。

三、重力、

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大小的叫重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  正比    。

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桌面是否水平。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第八章

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一切物体都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特性,我们把物体保持物体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二力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平衡力: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各对力。

3、二力平衡的条件:

(1)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2)大小相等;

(3)方向相反;

(4)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摩擦力

 1、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两物体相互接触;

‚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ƒ两物体相互挤压发生形变,有弹力;

④两物体的接触面粗糙。

3、摩擦力的作用效果:阻碍物体相对运动。

4、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3、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①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压力。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②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第九章

9.1、压强:

一压力

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2、方向:垂直于受力面

3、大小:只有当物体在水平面时自然静止时,物体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力才与物体受至的重力在数值上相等,有F=G=mg但压力并不是重力

二压强

1、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3、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4、公式:P=F/S

5、单位:帕斯卡(pa)1pa = 1N/m

意义:表示物体(地面、桌面等)在每平方米的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

7、增大压强的方法:1)增大压力2)减小受力面积

8、减小压强的方法: 1)减小压力2)增大受力面积

9.2、液体压强

1、产生原因:液体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持它的容器底部有压强;液体具有流动性,对容器侧壁有压强。

2、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有压强, 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各个方向的压强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大; 

3)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是相等; 

4)在同一深度,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液体密度越大, 压强越大。

3、液体压强的公式:P=ρgh 

注意: 液体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 而与液体的体积、质量无关。与浸入液体中物体的密度无关(深度不是高度)

4、连通器: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

特点: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 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即各容器的液体深度总是相等。

9.3、大气压强

1、大气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2、产生原因:气体受到重力,且有流动性,故能向各个方向对浸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3、著名的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4、首次准确测出大气压值的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一标准大气压等于1900px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即P0=1.013×105Pa,在粗略计算时,标准大气压可以取105帕斯卡,约支持10m高的水柱。

5、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在海拔3000米内,每升高10m,大气压就减小100Pa;大气压还受气候的影响。

6、气压计和种类: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无液气压计)

9.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物理学中把具有流动性的液体和气体统称为流体。

2.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3.应用:

1)乘客候车要站在安全线外;

2)飞机机翼做成流线型,上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比下表面快,因而上表面压强小,下表面压强大,在机翼上下表面就存在着压强差,从而获得向上的升力.


第十章

10.1浮力(F浮)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3、产生原因:由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4、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控制变量法

10.2阿基米德原理

1.实验: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G1,小桶所受的重力G2; 

②把物体浸入液体,读出这时测力计的示数为F1,(计算出物体所受的浮力F浮=G1-F1)并且收集物体所排开的液体;

③测出小桶和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总重力G3,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G排=G3-G2。

2.内容: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3.公式:F浮=G排=ρ液gV排

4.从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的只决定于液体的密度、物体排液的体积(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与物体的形状、密度、质量、体积、及在液体的深度、运动状态无关。

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1、物体的浮沉条件:

状态    F浮与G物     V排与V物     ρ物与ρ液

上浮    F浮>G物     V排=V物      ρ物<ρ液

下沉    F浮<G物     V排=V物      ρ物>ρ液

悬浮    F浮=G物     V排=V物      ρ物=ρ液

漂浮    F浮=G物     V排<V物      ρ物<ρ液

2.浮力的应用

1)轮船是采用空心的方法来增大浮力的。轮船的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轮船从河里驶入海里,由于水的密度变大,轮船浸入水的体积会变小,所以会上浮一些,但是受到的浮力不变(始终等于轮船所受的重力)。

2)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上浮或下潜。

3)气球和飞艇是靠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来实现升空的;靠改变自身体积的大小来改变浮力的。

4)密度计是漂浮在液面上来工作的,它的刻度是“上小下大”。

4、浮力的计算:

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称量法:F浮=G物-F拉(当题目中出现弹簧测力计条件时,一般选用此方法)

漂浮悬浮法:F浮=G物

阿基米德原理法:F浮=G排=ρ液gV排(当题目中出现体积条件时,一般选用此方法)


十一章

一、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1)有力无距离

(2)有力,也有距离,但力的方向和距离垂直

(3)有距离无力

3、功的计算:物体上的力与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公式   W=FS=Pt

4、国际单位:将N·m称为焦耳简称焦,符号(J) 

5、常见的功:克服重力做功:W=Gh

 克服阻力(摩擦力)做功:W=fs

二、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说明:使用机械要省力必须费距离,要省距离必须费力,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没有的。

3、应用:斜面

①理想斜面:斜面光滑(不计摩擦)

②理想斜面公式:FL=Gh

③实际斜面:斜面粗糙(考虑摩擦)

若斜面与物体间的摩擦为f ,则:FL=fL+Gh;这样F做功FL就大于直接对物体做功Gh 

三、功率:单位时间内做的功—P(单位:W)

1、公式:

2、单位:瓦特,简称瓦,符号W,常用单位 kW ,MW, 马力

换算:1kW=103W  1MW=106 W  1马力=735W

3、物理意义: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与机械效率无关)。

4、机械中的功率

四、机械能

能量: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

1、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质量和速度;速度越大动能越大,质量越大动能也越大。

2、


十二章

一、杠杆

   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表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1表示。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2表示。

   动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们使杠杆的转动的方向相反。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表示。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表示。

   画力臂方法:⑴找支点O;⑵画力的作用线(虚线);⑶画力臂(虚线,过支点垂直力的作用线作垂线);⑷标力臂(大括号)。

   杠杆平衡是指: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

   杠杆的平衡条件(或原理)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公式F1L1=F2L2也可写成:F1/F2=L2/L1。

  解决杠杆平衡时动力最小问题:此类问题中阻力×阻力臂为一定值,要使动力最小,必须使动力臂最大,要使动力臂最大需要做到:①在杠杆上找一点,使这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②动力方向应该是过该点且和该连线垂直的方向。

   4.应用:

说明:应根据实际来选择杠杆,当需要较大的力才能解决问题时,应选择省力杠杆,当为了使用方便,省距离时,应选费力杠杆。

   二、滑轮

   1.定滑轮:

   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②实质: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

   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速度vF)=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速度vG)

   2.动滑轮:

   ①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

   ②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F=G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G物+G动)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vF)=2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vG)

   3.滑轮组

   ①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②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③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F=G。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G物+G动)。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vF)=n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vG)。

 ④组装滑轮组方法:首先根据公式n=(G物+G动)/F求出绳子的股数。然后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组装滑轮。

   三、机械效率:

     1、有用功:定义:对人们有用的功。

         公式:W有用=Gh(提升重物)=W总-W额=ηW总

           斜面:W有用= Gh

      2、额外功: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公式:W额= W总-W有用=G动h(忽略轮轴摩擦的动滑轮、滑轮组)

      斜面:W额=f L

      3、总功: 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

          公式:W总=W有用+W额=FS= W有用/η

          斜面:W总=fL+Gh=FL

      4、机械效率:① 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公式:

斜 面:  

定滑轮:

动滑轮:

滑轮组

③ 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通常用百分数 表示。某滑轮 机械效率为60%表   示有用功占总功的60% 。

       ④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

    5、机械效率的测量:

     原 理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新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注意(1)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2、判断力的存在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力的作用效果有两...

寒假预习丨人教版初二八年级下册物理课本知识点总结-电子课本书教材
人教版初二八年级下册物理课本知识点总结 一、力(F)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物体的形状。3、单位:牛顿(N)4、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5、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二、弹力 (1)弹性与塑性:弹...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本知识总结最新人教版
公式F1L1=F2L2也可写成:F1\/F2=L2\/L1。 解决杠杆平衡时动力最小问题:此类问题中阻力×阻力臂为一定值,要使动力最小,必须使动力臂最大,要使动力臂最大需要做到:①在杠杆上找一点,使这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②动力方向应该是过该点且和该连线垂直的方向。 4.应用: 说明:应根据实际来选择杠杆,当需要较大的力...

我要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八年级下册物理的知识点归纳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理解:由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叙述时要“反”字当头 发生反射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处:入射点;结果:返回原介质中 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9-10章 第九章 压强 一、压强 1、压力: ⑴ 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注意: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F = G ⑵方向: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⑴课本P3...

新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2)
新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第11-12章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复习 一、功: 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无距离(物体受到了力,但保持静止。)、有距离无力()物体由于惯性运动通过了距离,但不受力。、力...

人教版初二物理下册所有公式的总结
电流处处相等 I1=I2=I 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电压之和 U=U1+U2 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 R=R1+R2 U1:U2=R1:R2 总电功等于各电功之和 W=W1+W2 W1:W2=R1:R2=U1:U2 P1:P2=R1:R2=U1:U2 总功率等于各功率之和 P=P1+P2 ⑵并联电路 总电流等于各处电流之和 I=I1+I2 各处...

寒假预习丨人教版初二八年级下册物理课本知识点总结-电子课本书教材
探索初二物理新里程: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概览 1. 力的奥秘 (7.1 力) - 力,是物体间无声的对话,施力与受力交织,影响运动与形态。牛顿的舞台,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是它的三重奏,以牛顿(N)奏响生命的交响乐章。2. 弹力的舞蹈 (7.2 弹力) - 弹簧轻盈起舞,测量力的舞台,别忘了它也有...

帮忙总结一下八年级人教版上下册物理知识点
初二物理知识总结一, 电路 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任何电荷的定向移动都会形成电流). 电流的方向: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 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导体...

求初二下册物理知识点 !!!人教版的
初二物理知识点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1、物理学史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2、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3、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它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