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身世

如题所述

  孟子生卒年(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称为“亚圣”。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著有《孟子》一书。有《孟子》七篇传世,为儒家经典之一。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理论。司马迁认为《孟子》为孟轲自撰,“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见《史记·孟荀列传》)。但也有观点认为,从书中用语来看,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共七篇,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 (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0-17
孟子(前385~前304,另一说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一字子车,子居,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被儒家尊为“亚圣”。
孟子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孟子》一书。有《孟子》七篇传世,为儒家经典之一。他继承、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七篇
《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 (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
“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
“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
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

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为替剥削制度作辩护的理论根据。

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理论。司马迁认为《孟子》为孟轲自撰,“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荀列传》)但也有观点认为,从书中用语来看,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附:儒家关于性善、性恶的五种学术观点。
中国古代关于性善、性恶的学说曾引起过激烈的争论。章太炎曾将儒家的有关学说归纳为五大派:
告子主张性“无善无不善”
孟子主张性善,这是因袭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孔子的意思是说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习”,即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们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
荀子主张性恶(他认为人的善念与善行都是伪装的。因为人生来就有名利之欲、饮食之欲、声色之欲,所以一切的辞让、忠信、礼义之理都不存在,表面上存在也都是装出来的);扬子(杨朱)主张善恶混有
漆雕开、世硕公孙、王充主张善恶因人而异,可分上、中、下三等。
第2个回答  2007-10-13
孔子身世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其人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950476.html?fr=qrl3

第3个回答  2007-10-18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是山东哪儿人?
3. 有关孟子的身世,传说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在幼年时期,他经历了父亲的丧事,家境因此变得贫寒。4. 孟子曾师从子思的学生学习,学业完成后,他以其学识游历各国,试图向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理念。他的游历足迹遍及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和鲁国。5. 当时,各大国纷纷寻求通过强化军事力...

孟子是哪个朝代的人?
关于孟子的身世,有记载称他是鲁桓公庶长子的后代,具体是孟庆父的孙子孟孙敖的后代。孟孙敖分离出一支新的族群,称为孟孙氏,或称仲孙氏、孟氏。在鲁穆公八年(公元前408年),齐国攻占孟孙氏的封地郕,导致孟孙氏家族成员四散。孟子的祖先便是从鲁国迁移至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因此孟子自小在...

孟子选译内容简介
孟子,战国时期鲁国邹人,出生于公元前370年,逝世于公元前289年。他是孟孙氏的后裔,大约在很小的时候,父亲便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关于孟子的生平,史书记载颇为简略,其身世难以详考。根据各种记载,孟子从小就接受母亲的教育,母亲为了给他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甚至三次迁徙住所。更有一个广为...

孟子是我国古代名著的什么家什么家
[1]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的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

关于孟子的信息
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

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

孟子身世
孟子生卒年(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称为“亚圣”。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

孟子资料
孟子极力追求尽心、知性、知天的精神境界。为了达到这种境界,他提出了一套道德修养的方法和认识论的思想,强调主体的自觉、向内追求,认为如果达到了这种境界,可以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孔子身世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

孟子和孔子的身世
孔子是奴隶主阶级的没落贵族,父亲是个小武官,年纪很大了还娶了个年轻姑娘,生了孔丘,字仲尼。孟子名叫孟轲,继承改造了孔子的学说,孔孟之道是后来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主要指导思想,影响了2000多年啦,就知道这些。他们都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人。

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又字子车、子居(待证实)。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据《列女传》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