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贝多芬的资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08-12-11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贝多芬生平介绍
只要有机会,我就要反抗命运 —— 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1770-1827) 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 “乐圣”。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十二岁,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1748-1798)的助手。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贝多芬的正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聂费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聂费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就教于莫扎特 。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亲死后,他才第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却已不在人世了。贝多芬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后,很快地便赢得了维也纳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别是即兴演奏)的称谓。以后,他先跟海顿学习,后来跟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利耶里等人学习。他在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交往,接触到当时许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并从他们那儿,受到"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革命前几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长尤为讯速。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了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鄣幕??--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显然并不属同一个“时代”。海顿一生备受凌辱,他虽也偶而被激怒过,但却总是逆来顺受,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和革命情绪都很少能使他激动,他的音乐同斗争也是永远绝缘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并不比海顿少,他勇敢于反抗,宁愿贫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丝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贝多芬在波恩时期(1782-1792)的创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钢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这一时期可以说他还只是处于创作的准备阶段。他在维也纳最初十年(1792-1802)的创作,比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伤》、《月光》和《克罗采》奏鸣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等。但在这期间,他对社会与政治诸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识到他要努力探寻的目标。1802-1812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这段时间后来成为他的"英雄年代"。
贝多芬创作活动的成熟过程表面看来是相当迟缓的,但实际上却非常稳固。他三十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而在象这样年纪的莫扎特已经写了四十部左右的交响曲了。
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从1796年26岁时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晚年失聪,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贝多芬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
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后一阶段,由于欧洲正经历着严重的政治反动时期,即梅特涅的反动统治特别的猖獗的时期,他的创作也暂时呈现颓势(1813-1817)。从1818年起,在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当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和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个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棺枢,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1791-1872)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它过去总是那样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
贝多芬的作品有“月光曲”、“欢乐颂”、“第一交响曲”、“奏鸣曲”、“命运交响曲”、“庄严弥撒曲”等等,这些都是摆脱古典主义、展现自由、热情奔放的美丽乐章。
[编辑本段]贝多芬英文简介
Ludwig van Beethoven (IPA: [ˈlʊtvɪç va:n ˈbe:tovən], baptized December 17, 1770[1] – March 26, 1827) was a German composer. He is generally regarded as one of the greatest composers in the history of music, and was the predominant figure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between the Classical and Romantic eras in Western classical music. His reputation and genius have inspired — and in many cases intimidated — ensuing generations of composers, musicians, and audiences. While primarily known today as a composer, he was also a celebrated virtuoso pianist and conductor, and an accomplished violinist.
Born in Bonn, Germany, he moved to Vienna, Austria, in his early twenties, and settled there, studying with Joseph Haydn and quickly gaining a reputation as a virtuoso pianist. In his late twenties he began to lose his hearing gradually, and yet he continued to produce notable masterpieces throughout his life, even when his deafness was almost total. Beethoven was one of the first composers who worked as a freelance — arranging subscription concerts, selling his compositions to publishers, and gaining financial support from a number of wealthy patrons — rather than being permanently employed by the church or by an aristocratic court.
[编辑本段]创作生涯
他的祖父原是荷 兰籍,移居德国后,曾任当地宫廷乐长。 父亲是个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宫廷御厨的女儿。
贝多芬生长的年代,正是约瑟夫二 世实行"开明专制"的时期,波恩的统治者也实行了一些改良的 措施。波恩成了当时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地之一。
贝多芬的幼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但是,贝多芬童年很不幸福,嗜酒成癖的父亲败坏了家业,他企图把四岁的贝多芬变成摇钱树,
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也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因此他不只强迫孩子练琴,而且常常夜半三更酗酒回家后把孩子从熟睡中拖起来拉琴,不满八岁的贝多芬被强迫在寇恩的听众面前表演、卖艺,十一岁的贝多芬就开始在剧院的乐队里工作。这种严酷的童年生活,使贝多芬很早就走上了独立的以音乐谋生的道路,同时也就养成了他坚毅倔强的性格。
从1781年起,贝多芬在剧院工作的同时,跟乐队指挥奈弗学 习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和作曲法。
奈弗是位很有修养、倾向 于启蒙运动的作曲家.指挥家,他对发展德国的民族歌剧、清唱 剧都曾有过贡献。
贝多芬通过向这位老师学习,认识到学习德国 民族音乐传统的重要,并在奈弗的引导下也接受了启蒙运动的影 响,
对德国当时的进步文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贝多芬作为钢琴家所具有的娴熟技巧给所有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仅是一名成功的演奏家,也是一位优秀的教师。
他不久就成为一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颇受欢迎,二十五六岁时就能轻而易举地把作品卖给出版商。
贝多芬将近而立之年时就有了失聪的先兆,这位年轻的作曲家为此不祥之兆而感到惴惴不安,这是可想而知的。一时间他竟想到了自杀。
贝多芬不断地谱写出大量的音乐作品。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他对当时音乐观众所喜闻乐听的音乐的关注日渐减少。但是他却在不断地获得成功。
贝多芬快到50岁时已经完全耳聋。结果他不再登台演出,甚至变得更加孤独怪癖。他并不象先前那样多产,而且作品也给人以诘屈聱牙之感。那时他主要是为自己和一些理想的未来观众而作曲。据说,他曾对一位批评家说,他的作品“不是为你而是为未来的一代而创作的”。
如果说这位超乎时空的最富有天才的作曲家饱尝了失聪的辛酸,不如说那就是对命运的一种最无情的嘲弄;如果说贝多芬不顾失聪的痛苦,以一种超人的毅力继续保证了作品的质量,那么这就是一种鼓舞人心的、近乎令人难以置信的功绩。但是事实比想象的还要出人意料:实际上贝多芬在完全失聪的岁月里,谱写出的乐章超出了他早期作品的水准。一般认为他在晚年的岁月里创作的作品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杰作。他1827年在维也纳去逝,终年57岁。
贝多芬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包括九部交响曲,32部钢琴奏鸣曲,五部钢琴协奏曲,十部钢琴小提琴奏鸣曲,一系列弦乐四重奏曲,声乐曲,剧乐曲,以及许多其他乐曲。但是和他众多的乐曲的数量相比,更重要的是其质量。他的作品把完美的想象和奔放的感情有机地融为一体。贝多芬用自己的演奏扣动了人们的心弦,他们再也不认为器乐是一种次要的艺术。
贝多芬是一位颇具有创造性的作曲家,他给音乐带来的变化中有许多已经产生了流芳百世的效果。他扩大了管弦乐队的规模,增加了交响曲的长度,扩大了它们的领域。他证明了钢琴具有极其广泛的用途,为使它成为第一流的乐器做出了贡献。贝多芬代表了音乐从古典式向浪漫式的转变。他的作品给许多富有浪漫色彩的乐曲带来启迪。
贝多芬对许多后来的作曲家都有很大的影响,其中包括各种风格不同的人,如勃拉姆斯、瓦格纳、舒伯特和柴柯夫斯基。他还为柏辽兹、古斯塔夫、马勒、斯特劳斯等许多人开辟了道路。
贝多芬在本册中的名次看来显然应排在任何其他作曲家之首。虽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几乎和他同享盛名,但是贝多芬的乐曲比巴赫的乐曲拥有范围更广、数目更多的听众,而且贝多芬做出的众多革新比巴赫的作品对后来的音乐发展具有更为深刻的影响。
一般说来,用语言表达政治思想和道德思想能比用音乐表达得更容易、更清晰,因此文学是一个比音乐更具有影响的艺术领域,就是根据这个道理,虽然贝多芬是音乐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但还是比莎士比亚排得低些,(非常错误,音乐是艺术的最高形式!音乐抽象到了无形,只存在于时间中,一切艺术形式都是趋向于音乐的形式发展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已经超过的所有艺术的形式)在比较贝多芬和米开朗基罗时,我深受这样事实的影响:大多数人听音乐远比看画和雕像所花的时间多。因此我认为一般说来音乐作曲家比画家和雕塑家具有更大的影响,如果两者在各自的领域里都享有同样的盛名。总而言之,大体上把贝多芬排在莎士比亚和米开朗基罗之间看来是再合适不过了。
贝多芬的交响曲是交响曲中的极品中的极品。《第三交响曲》的结构最为严谨,复杂,《第五交响曲》的思想性最为深刻,《第九交响曲》的气势和规模最为宏大,同时也为后世指明的音乐发展的方向。以表现革命斗争的英雄为中心,他把英雄的主题放在他交响曲创作中的首位。从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第七交响曲》、《第九交响曲》中,我们都可以看出这些作品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描绘了英雄的活动与思想、英雄与革命斗争、英雄与大自然、英雄与人民、英雄与胜利、英雄与他的内心世界等等,这些富于英雄性的音调,把英雄塑在人民中间,表现了他们为实现正义的事业而战斗,甚至牺牲自己,直到赢得斗争的胜利。
贝多芬的交响曲创作多采用扩充的奏鸣曲形式,他的创作构思宽广、宏伟,思想深邃,形象对比鲜明,丰富多样,在曲式的处理上都达到了作品整体上的高度统一,在创作之中把原交响曲中的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改为谐谑曲,把歌剧中对人世间矛盾冲突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的戏剧性表现手法运用到交响曲中,在《第九交响曲》中甚至加入了合唱,扩大了交响曲的表现能力与氛围。另外,在交响曲的创作中,贝多芬在配器方面作了大胆的创新,确立单簧管在乐队中的地位,在《第九交响曲》中使用四支长号等等,形成了一个新颖的风格,开始了一个新的领域,用这种创新的音乐形式充分表达了他的内心世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进步思潮,将欧洲古典乐派的音乐发展到了最高峰,开创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之先河。
但贝多芬最后的晚年是他一生最悲惨、最痛 苦的年月,孤寂和贫困的威胁使他穷愁潦倒,孑然一身,1827年 3月16日病逝于维也纳。
据说在他临终的一刻,暴雨雷电交加, 贝多芬举起干枯的手臂向天空作最后的奋击。这种生命不息战斗 不止的精神,全部贯注在他那些不朽的巨作中。
贝多芬是人类艺术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着卓 越的音乐天斌、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
另一方面 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形成 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殊品质。
他通过自己的创作,特别在他的 九部交响曲中,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和最进步的思 想。
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通过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艺术 形象相结合,写出了一系列交响乐作品,
表现了从斗争到胜利、 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快乐的 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 他的九首交响曲象珍珠一样永远闪闪发光。
通过对贝多芬九首交响曲的研究和分析,特别是其中四首 (即第三、五、六、九首)标题性交响曲的剖析,我们不仅可以 了解贝多芬全部创作的基本面貌和他那伟大而纯真的思想,
而且 可以了解到交响乐创作上的重大革新,可以看到交响乐是如何从 海顿、莫扎特时代过渡到以舒柏特、门德尔逊为代表的新发展时期。
早在贝多芬在世时他就已被公认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音乐家, 他既是伟大的古典作曲家,又以浪漫派的先驱而载入史册。一八二七年,贝多芬去世时,众多的朋友和崇拜者前来吊唁。
贝多芬被安葬在魏林格墓地(Waehringer Friedhof)。文学巨匠格里尔帕策曾经在悼词中说 “贝多芬把他的一切献给了众人,从他们那里却一无所获,于是他就远离了众人。”
能够让贝多芬瞑目九泉的是,舒伯特一八二八年也被安葬在此,与他相伴。人们为了纪念舒伯特这位年轻的天才音乐家,在魏林格墓地的旁边修建了一座舒伯特花园(Schubertpark)。
如今,这座魏林格大街上的舒伯特花园是众多游客流连的地方。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的遗迹 贝多芬尽管生在德国,但是自从他22岁离开德国之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维也纳。他在维也纳留下了众多的遗迹。
帕斯克瓦拉蒂楼房Pasqualatihaus
1., Moelker Bastei 8, 有轨电车 D, 1, 2: Schottentor
电话: 535 89 05
周二至周日10:00-13:00
14:00-18:00
这座楼房以房子的主人命名,建造于1791至1798年间。在1804至1815年间,贝多芬曾经多次在这里居住过。在这里,贝多芬经历了他创作的鼎盛期,他的第4, 5, 6交响曲,第4钢琴协奏曲和歌剧《费德里奥》都是在这里创作的。
海利根施塔特遗嘱屋Heiligenstaedter-Testament-Haus
19.,Probusgasse 6
有轨电车37: Geweygasse
有轨电车38A: Armbrustergasse
电话: 370 54 08
周二至周日10:00-13:00, 14:00-18:00
海利根施塔特当年是维也纳城墙外很远的地方了,如今是维也纳北部高雅的别墅区。在这里,贝多芬在失去听觉的绝望之际,于1802年10月在这里留下了遗嘱,这所故居如今对外开放。
英雄屋Eroica-Haus
19., Doeblinger Hauptstrasse 92
有轨电车37: Pokornygasse
电话: 505 87 47
周五: 15:00-18:00或电话预约
在离遗嘱屋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座贝多芬故居,这就是英雄屋,是贝多芬创作《英雄交响曲》的地方。贝多芬的另外一部交响曲《田园》也是在附近的地方创作的。这座故居如今已经变成了一座非常有名的新酒酒店。在充满城郊风情的小路上,游客可以领略到贝多芬当年创作的气氛。在这里,人们把贝多芬散步的小路称为《贝多芬小道》,小道的尽头,有一个《贝多芬休息处》。
贝多芬纪念碑Beethovendenkmal
1., Beethovenplatz
, Waehringer Strasse
在维也纳音乐厅对面,有一座贝多芬纪念碑,广场也因此而得名。这座建造于1880年的纪念碑上塑造的是贝多芬的坐像,周围是九个小天使,象征着这位音乐大师的九部交响乐。
贝多芬墓(魏林格墓地)Waehringer Friedhof
18, Waehringer Strasse
有轨电车38
1827年,贝多芬去世时被安葬在维也纳北郊的魏林格墓地。1828年,贝多芬的好朋友舒伯特去世时,人们把舒伯特也安葬在此。1888年,两位音乐大师的棺木被一起移到中央陵园。现在贝多芬的墓穴在32A区29号墓穴。
[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交响曲:
贝多芬 C大调第一交响曲
贝多芬 D大调第二交响曲
贝多芬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
贝多芬 降B 大调第四交响曲
贝多芬 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
贝多芬 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
贝多芬 A大调第七交响曲
贝多芬 F大调第八交响曲(悲怆)
贝多芬 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欢乐颂)]
协奏曲:
贝多芬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贝多芬 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贝多芬 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贝多芬 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
序 曲:
贝多芬 《科里奥兰》序曲
贝多芬 《莱奥诺拉》序曲
贝多芬 《菲岱里奥》序曲
贝多芬 《爱格蒙特》序曲
其 他:
贝多芬 G大调小提琴浪漫曲
贝多芬 F大调小提琴浪漫曲
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悲怆》
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月光奏鸣曲》
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热情》
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黎明》
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田园》
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暴风雨》
贝多芬 钢琴曲《致爱丽丝》
贝多芬 钢琴曲((月光曲))
奏鸣及练习曲:
作品49之2(G大调)
之1(g小调)
作品79(G大调)
作品14号之1(E大调)
作品2之1(F小调)
作品14之2(G大调)
作品10之2(F大调)
作品10之1(C小调)
作品10之3(D大调)
作品13号(C小调也叫悲怆)
作品26号(降A大调)
作品27之1(降E大调)
作品28(D大调)
作品22(降B大调)
作品2之2(A大调)
作品2之3(C大调)
作品78(升F大调)
作品90(E小调)
作品7(降E大调)
作品31之3(降E大调)
作品54(F大调)
作品31之2(D小调)
作品27之2(升C小调月光)
作品31之1(G大调)
作品109(E大调)
作品110(降A大调)
作品81a(降E大调告别)
作品53号(C大调,华尔斯坦)
作品57号(F小调热情)
作品101(A大调)
作品111(C小调)
作品106降B大调(锤子钢琴)
相关文学作品,影视作品:
1《约翰.克里斯多夫》
2《名人传》(罗曼.罗兰)
3《复制贝多芬》
4《音乐巨人贝多芬》(被载入中学课本)
第2个回答  2006-03-31
贝多芬生平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 是十八世纪后年叶以来世界最著名的德国 音乐家。1770年12月26日贝多芬诞生于 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城。他的祖父原是荷 兰籍,移居德国后,曾任当地宫廷乐长。 父亲是个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宫廷御厨的 女儿。贝多芬生长的年代,正是约瑟夫二 世实行"开明专制"的时期,波恩的统治者也实行了一些改良的 措施。波恩成了当时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地之一。贝多芬的幼年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但是,贝多芬童年很不幸福, 嗜酒成癖的父亲败坏了家业,他企图把四岁的贝多芬变成摇钱 树,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也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因此他不只强 迫孩子练琴,而且常常夜半三更酗酒回家后把孩子从熟睡中拖起 来拉琴,不满八岁的贝多芬被强迫在寇恩的听众面前表演、卖 艺,十一岁的贝多芬就开始在剧院的乐队里工作。这种严酷的童 年生活,使贝多芬很早就走上了独立的以音乐谋生的道路,同时 也就养成了他坚毅倔强的性格。
从1781年起,贝多芬在剧院工作的同时,跟乐队指挥奈弗学 习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和作曲法。奈弗是位很有修养、倾向 于启蒙运动的作曲家.指挥家,他对发展德国的民族歌剧、清唱 剧都曾有过贡献。贝多芬通过向这位老师学习,认识到学习德国 民族音乐传统的重要,并在奈弗的引导下也接受了启蒙运动的影 响,对德国当时的进步文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1787年以后,贝多芬担起了全家生活的经济重担。但贝多芬 并未被艰难困苦的适遇所屈服,他设法在波恩大学旁听哲学课, 他醉心于诵读和研究古代神话、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古典文学,他 对莎士比亚、席勒、歌德等人的作品非常喜爱。他虽然没有莫扎 特的早熟天赋,也没有莫扎特优越的学习条件,而他那孜孜不倦 的自学所取得的成就,是他所有的前辈都不及的。
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莱茵河流域进步的反封建运 动,对贝多芬的思想成长起了巨大的作用,他逐渐把追求"自由、 平等.博爱"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1790年他创作的大合唱《约瑟 夫二世之死》,把约瑟夫二世当做人民的救世主来赞颂,这一方 面表现出他对共和理想的追求,同时也反映出贝多芬早年对改良 主义的不合实际的幻想。这部作品也是贝多芬把声乐和交响乐溶 为一体的最早尝试。
1792年,贝多芬在海顿的鼓励与支持下,来到维也纳定居。 他起先是以一位天才的青年钢琴家出入维也纳的贵族门庭,并受 到贵族们的热情接待和保护,他也曾一度产生过对上流社会的幻 想。但是,贝多芬所处的时代毕竟与海顿,莫扎特的时代不同, 时代赋予贝多芬更成熟的资产阶级自觉性和个人的自信和自尊。 因而他一开始就不甘愿做贵族门的奴仆,而是要与贵族们有平等 的地位。后来贝多芬渐渐发现自己的资产阶级理想和当时的封建 社会有着很大的矛盾,再加上他1796年开始面临耳聋的威胁,使 贝多芬很快增长起一种对现实不满,对个人命运反抗的思想感情。
1797年后,贝多芬患了耳聋病,病情逐年恶化。对一个音乐 家说来,再没有比这一打击更沉重的了!恶魔限制了作曲家同外 界的交往,妨碍了他的钢琴演奏,他不得不放弃演出 ,而长期隐 居在维也纳乡村。
从1800年起,贝多芬在创作上很自然地逐渐 脱开海顿和莫 扎特的影响,力求创造自己的艺术风格,追求新的理想。他于 1803年完成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了他在创作 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熟时期。他这一时期的创作力极 为旺盛,表现出巨人般的工作能力,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作品。贝 多芬成熟时期作品的基本思想逻辑——“通过斗争,得到胜利", 在这一时期中逐步得到确立,英雄性、群众性的交响乐新风格形 成了,革命的内容、戏剧性的交响乐发展手法、形式上的各种重 大革新等等,在这一时期都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贝多芬最杰出 的作品,几乎都是在他后半生三十年生涯的耳聋状态中创作的。
1815一1819年是贝多芬经历的四年危机时期。当时,欧洲陷 入了反动的封建复辟时期,资产阶级的革命力量遭到扼杀,黑暗 笼罩着欧洲大陆。这个时期贝多芬的思想较为复杂,他的自信和 坚定被失望和动摇所袭扰;创作上的英雄风格向抒情性风格转 变;作品很少,大部分时间花在收集、探索和改编欧洲各国的民 歌上。这充分说明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共和主义者是有其历史局 限的。然而,贝多芬最后终于从沉默中挣扎出来,度过了他的危机 时期。从1819年起,贝多芬重又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反封建的 斗争中来。此时他创作的五首钢琴奏鸣曲、五首弦乐四重奏,乃 至他创作中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合唱交响曲》)等作品都 具有深刻的意义。但贝多芬最后的晚年是他一生最悲惨、最痛 苦的年月,孤寂和贫困的威胁使他穷愁潦倒,孑然一身,1827年 3月26日病逝于维也纳。据说在他临终的一刻,暴雨雷电交加, 贝多芬举起干枯的手臂向天空作最后的奋击。这种生命不息战斗 不止的精神,全部贯注在他那些不朽的巨作中。
贝多芬是人类艺术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着卓 越的音乐天斌、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另一方面 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形成 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殊品质。他通过自己的创作,特别在他的 九部交响曲中,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和最进步的思 想。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通过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艺术 形象相结合,写出了一系列交响乐作品,表现了从斗争到胜利、 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快乐的 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 他的九首交响曲象珍珠一样永远闪闪发光。
通过对贝多芬九首交响曲的研究和分析,特别是其中四首 (即第三.五、六,九首)标题性交响曲的剖析,我们不仅可以 了解贝多芬全部创作的基本面貌和他那伟大而纯真的思想,而且 可以了解到交响乐创作上的重大革新,可以看到交响乐是如何从 海顿、莫扎特时代过渡到以舒柏特、门德尔逊为代表的新发展时 期。早在贝多芬在世时他就已被公认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音乐家, 他既是伟大的古典作曲家,又以浪漫派的先驱而载入史册。

生平作品
交响曲C大调第一号交响曲D大调第二号交响曲降E大调第三号交响曲(英雄)降B大调第四号交响曲C小调第五号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六号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七号交响曲F大调第八号交响曲战争交响曲(威灵顿的胜利)D小调第九号交响曲(合唱)
管弦乐G小调小提琴浪漫曲F大调小提琴浪漫曲
弦乐四重奏降E调第十二号A小调第十五号降B调(大赋格曲)降B调第十三号升C小调第十四号F大调第十六号伟大追逸曲
宗教音乐D大调(庄严弥撒曲)
钢琴作品给爱丽丝
歌剧费德里奥
合唱曲合唱幻想曲
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F大调(春)C小调奏鸣曲G大调(克罗采)
协奏曲C大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降B大调第二号钢琴协奏曲C小调第三号钢琴协奏曲C大调六重协奏曲G大调第四号钢琴协奏曲D大调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降E大调第五号钢琴协奏曲(皇帝)
序曲雷奥诺拉序曲柯里奥兰序曲艾格蒙序曲雅典废墟序曲史蒂芬生序曲命名日庆典序曲
奏鸣曲 变奏曲C小调钢琴奏鸣曲(悲怆)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月光)D大调钢琴奏鸣曲(田园)降E大调英雄变奏曲D小调钢琴奏鸣曲C大调钢琴奏鸣曲(华德斯坦)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告别)E小调钢琴奏鸣曲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汉马克拉维亚)狄亚贝里变奏曲
《月光》
创作于1801年。尽管在过去一首音乐因为有了俗称而变成非常通俗化的例子不少,但从来没有像这首奏鸣曲这样,因“月光”这一俗称而变成名满天下的名曲。“月光”这一名称,据说是缘于诗人雷尔斯塔布(1799-1860)评论说:第一乐章使人想起“犹如在瑞士卢塞恩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轻舟一样”。由雷尔斯塔布的出生年推测,“月光”的俗称成为一般化,是在出版后经过相当时日以后的事情。不过,这首乐曲似乎一开始就有了相当的名气,使贝多芬反而有一点感到心烦,究其原因,不能否认的,不但是因为这首乐曲含有容易招来文学面上的遐想要素非常强烈,因而成为蜚声鹊起的原因,而且除了“月光”以外,也另有各种独创的解释和牵强附会的传说。其实这首奏鸣曲贝多芬自身的命名是与作品27之1同样是“幻想曲风的奏鸣曲”。在第一乐章,一样是全部为舍弃奏鸣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兴性的柔和抒情曲,到第二乐章即转换气氛,然后到达于属于这一奏鸣曲重心的第三乐章。第三乐章是热情的奔流,不但其奔流的激烈是在这一时期的所有奏鸣曲中极为罕见,而且是结构非常卓越的奏鸣曲形式。如果将此第一乐章的瞑想性,第三乐章的激情性与当时的贝多芬的恋爱事件、耳疾,以及一八O二年的海里根城遗书等一连串的悲剧看来,是有不可分的关联,似乎也说得通,然而遗憾的是并没有具体的资料能证实这些关联。 演奏时间:大约十五分钟。
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向往着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烈拥护者。1798年,柏纳多特将军(1763—1844)出任法国驻维也纳大使,贝多芬常到他的家里,并和他周围的人有密切的交往。1902年,贝多芬在柏纳多特的授意下,动手写作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在他的心目中,拿破仑是摧毁专制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1904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响曲》,他准备把它献给拿破仑。正在此时,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到了维也纳。贝多芬从学生李斯(1784—1838)那里得知这个消息时,怒气冲冲地叫道:“他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现在他也要践踏人权,以逞其个人的野心了。他将骑在众人头上,成为一个暴君。”说着,走向桌子,把写给拿破仑的献词一撕为二,扔在地板上,不许别人把它拾起来。
过了许多日子,贝多芬的气愤才渐渐平下来,并允许把这部作品公之于世。1804年12月,这部交响曲在维也纳罗布科维兹亲王的宫廷里初次演出。1805年4月在维也纳剧院的第一次公开演出,是由贝多芬亲自指挥的,节目单上写着:“一部新的大交响曲,升D大调,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先生作,献给罗布科维兹亲王殿下。”奇怪的是,贝多芬不说是降E大调,而说是升D大调。1806年10月总谱出版时,标题页上印着: 英雄交响曲 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 从此,《第三交响曲》就被称为“英雄交响曲”。
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的《c小调交响曲》(作品67)开头的四个音符,刚劲沉重,仿佛命运敲门的声音。这部作品因此被称作《命运交响曲》。
《命运交响曲》作于1805至1808年。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命运敲门的声音”在1798年所作《c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1)的第三乐章中就已经出现过,以后又出现于《D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8之3)第三乐章、《热情奏鸣曲》(作品57)第一乐章、第三《雷奥诺拉》序曲(作品72)、《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74)等作品中,可见,通过斗争战胜命运,是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思想。
《命运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一次听《命运交响曲》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拿破仑的一个旧日的卫兵,听了第四乐章开头的主题,不禁跳起来喊道:“这就是皇上!”
柏辽兹把《命运交响曲》中惊心动魄的斗争形象,看作是“奥赛罗听信埃古的谗言,误认黛丝德蒙娜与人私通时的可怕的暴怒。”
舒曼认为:“尽管你时常听到这部交响曲,它对你总是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正象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总教人感到惊恐一样。”
1830年五、六月间,门德尔松在魏玛逗留了两星期,和歌德作最后一次会晤,在钢琴上为他演奏了古今著名的作品。歌德听了《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后大为激动,他说:“这是壮丽宏伟、惊心动魄的,简直要把房子震坍了。如果许多人一起演奏,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
1841年3月,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奇妙的东西,那末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对《命运交响曲》作出非常中肯的概括。
第七交响曲
瓦格纳称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作品92)为“舞蹈的极致”、“最高形式的舞蹈”、“按照理想形式的身体运动的最妙的体现。”据说有一次他想在李斯特的钢琴伴奏下,用舞蹈来表现《第七交响曲》。瓦格纳的理想,后来由俄国舞剧编导马辛实现了。1938年,他把这部交响曲编成了芭蕾舞,表现一个寓言式的故事情节——世界的创造和毁灭:
第一乐章:创造——在创造精神的指引下,混沌世界变成了植物和动物的有秩序的住所。出现了男人和女人,还有危险的蛇。
第二乐章:大地——地球上出现了憎恨和强暴。一群男人和女人哀悼着被谋杀的少年。
第三乐章:天空——天空中的神和女神对大地上的骚乱无动于衷,依然尽情欢乐。
第四乐章:酒色和毁灭——人们沉于酒色。神看见他们恶劣地模仿上界的欢乐,因为愤怒,用火毁灭了世界。 1938年5月,这出舞剧由巴西尔的俄国芭蕾舞团在摩纳哥的蒙特卡洛作了第一次演出。
贝多芬大事年表
1770年 12月17日,路德维希——宫廷歌手约翰·凡·贝多芬和妻子玛利亚玛格达蕾娜的第二个孩子,在波恩圣雷米吉乌斯教堂受洗。
1778年 3月26日,“六岁童星”首次登台公演。
1779年 10月,克里斯第安戈特罗布内弗来到波恩,担任贝多芬的老师。
1782年 通过弗兰茨·盖哈尔德·韦格勒结识了封·布罗伊宁一家。 根据德赖斯勒尔的一首进行曲所作的九首变奏曲在曼海姆出版。
1784年 2月15日,科隆大主教和选侯马克西米利安·弗里德里希逝世;玛丽亚·特雷西亚 女皇最小的儿子马克西米利安·弗兰茨即位。6年27日,成为波思宫廷乐队的正式成员。
1787年 3月至4月,首次去维也纳旅行,与莫扎特会面。7月17日,其母因肺结核病故。
1788年 贝多芬后来的朋友和资助人华尔斯坦伯爵来到被恩。12月14日,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在汉堡逝世。
1789年 7月14日,法国大革命爆发。
1790年 2月20日,奥皇约瑟夫二世逝世。见多芬患下腹疼痛症。 12月25日,约瑟夫·海顿旅行途中路过波恩。
1791年 3月6日,演出一首骑士芭蕾舞的配乐。?12月5日,沃尔夫冈·阿马道伊斯·莫扎特在维也纳逝世。 1792年 11月2日,开始第二次维也纳之行。是年至1793年底,师事海顿。12月18日,其父在波恩逝世。
1793年?年底或者1794年初,在李希诺失斯基亲王举办的家庭晚会上首次演出三首三重奏。
1794年 寓居李希诺夫斯基亲王家中。
1795年 3月29日,首次在绍也纳公演。
1796年 2月至6月,游历布拉格、德累斯顿、莱比锡和柏林普鲁士王宫。波拿巴统兵进攻意大利。
1797年 1月31日,弗兰兹·舒伯特出生于维也纳附近的利希滕塔尔.4月6日,在小提琴手、友人舒潘策希举办的音乐会上首次演出五重奏(作品16号)。5月,开始结识特蕾泽和约瑟菲妮·封·布伦什维克。
1798年 出现最初耳疾症状。
1800年 4月2日,在胡浮堡皇宫剧院举办首场个人音乐会,首次上演《第一交响曲》和《管弦乐七重奏》。
1801年 爱朱丽叶塔·桂察尔迪.6年1日和11月L6日,先后写信向友人阿芒达和韦格勒披露日渐重听的实情。
1802年 10月6日和10日,在海利根施塔特写下遗嘱。
1803年 4月5日,在维也纳歌剧院举办音乐会,首次上演《第二交响曲》和《第三钢琴协奏曲》。夏,在巴登和德普林谱写《英雄交响曲》。开始向奥地利鲁道夫大公爵传授钢琴演奏技巧和音乐理论。
1804年?秋天至1807年底,与约瑟菲妮·封·戴姆相爱;她娘家姓布伦什维克。5月20日,波拿巴称帝,宣告为拿破仑一世。8月11日弗兰兹一世就任奥地利皇帝。
1805年 4月7日,首次公演《第三交响曲(英雄)》。 11月13日,法军占领维也纳。11月20日,首次上演《菲岱里奥》。
1806年 3月29日,首次上演《菲岱里奥》第二曲本。10月,与李希诺夫斯基亲王断交,结识拉苏莫夫斯基伯爵。12月23日,首次上演《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号)。
1807年 3月,在格布科维茨亲王宫邸举办专场音乐会,首次演出《第四交响曲》、《科里奥兰序曲》和《第四钢琴协奏曲》。
1808年 10月,吉罗姆·波拿巴王室聘请贝多芬前往卡塞尔。12月22日,在维也纳歌剧院举办音乐会, 首次上演《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 曲》和《合唱幻想曲》 ???????
1809年 2月26日,鲁道夫大公爵、洛布科维茨亲王和金斯基亲王许诺给贝多芬支付年金。 4月9日,奥地利对法国宣战。 5月10日,法军再次占维也纳。 5月31日,约瑟夫·海濒逝世。奥地利蒂罗尔地区和德国爆发反抗拿破仑的运动。
1810年 春,爱上特蕾泽·封·玛尔法蒂。
1811年 3月15日,“金融专利笔鼓杲鸨嶂怠? 8月1日,抵达泰普里茨,结识阿玛里埃·西博尔德。 11月28日,在莱比锡举办《第五钢琴协奏曲》的首场演出。
1812年 6月24日,拿破仑举兵进攻俄国。 7月6和7日,致书“永恒的情人”。 7月19日至23日,在泰普里茨与歌德多次会晤。10月19日,法军开始撤退。
1813年 夏,逗留于巴登。 6月21日,威灵顿在维多利亚大败法军。反抗法国统治的民族解放战争纷起。 12月8日,在维也纳大学礼堂举办音乐会,首次上演《第七交响曲》和《战争交 响曲》。
1814年 2月27日,首次上演《第八交响曲》。 4月6日,拿被仑在枫丹自露退位。4月,结识安东·申德勒。4月15日,卡尔·李希诺夫斯基亲王逝世。5月23日?状紊涎荨斗漆防锇隆返谌尽? 9月18日,维也纳会议开幕。 11月29日 为维也纳会议与会者举办盛大音乐会。
1815年 1月25日,最后一次以钢琴演奏家的身分演出。 3月1日,拿破仑离开流放地区尔巴岛重返大陆。夏,逗留于巴登和德普林。 11月15,其弟卡尔去世,贝多芬成为侄子卡尔的监护人。
1816年 2月2日,侄子卡尔就学于詹纳塔西奥·德尔里奥开办的青少年教养院舒潘策希四重奏组解散。夏,逗留于巴登。自10月起,因感冒引起的各种疾病久治不愈。12月16日,约瑟夫·弗兰茨·洛布科维获亲王逝世。
1817年 夏,在海利根施塔特和努多夫逗留。
1818年 夏,在默德林逗留。
1819年 安东·申德勒成为贝多芬的助手。开始用“谈话册”与人交谈。
1820年 4月8日,成为侄子卡尔的惟一监护人。?夏,逗留于默德林。
1821年 夏,逗留于德普林和巴登。患黄疸病。
1822年 夏,逗留于德普林和巴登。11月9日,俄国的尼古劳斯·伽列青亲王约请贝多芬写三首弦乐四重奏。
1823年 5月4日,舒潘策希从俄国返回。 夏,逗留于赫岑多夫和巴登。
1824年 2月,维也纳艺术爱好者致书贝多芬,请求他在维也纳上演新作。4月18日,《庄严弥撒曲》首次在彼得斯堡上演。5月7日,在克思滕托剧院举办音乐会, 首次上演《第九交响曲》。夏,逗留于维也纳附近的彭青和古腾布仑。
1825年 3月6日,由舒潘策希四重奏组首次演出作品127号四重奏。 5月,患严重肠炎。夏,逗留于古滕布仑。10月,迁入西班牙式公寓。
1826年 身心遭受重创。 3月21日,首次公演作品130号四重奏,该曲末乐章是时为《大赋格》。7月30日,侄子卡尔企图自杀。 9月29日,动身去弟弟约翰的住地格耐克森多夫。 12月2日,返回维也纳,贝多芬病情严重,患有肺炎、肝硬化和腹水症。 12月20日,第一次腹腔穿刺。
1827年 1月3日,写下遗嘱。 1月8日,第二次穿刺。 2月2日,第三次穿刺。 2月下旬,贝多芬病危。 2月27日,第四次腹腔穿刺。3月24日,失去知觉。 3月26日,下午5时45分,贝多芬逝世。是时狂风怒吼,电闪雷鸣。
第3个回答  2008-05-17
贝多芬,L.van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

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及向浪漫主义乐派过渡时期的代表。1770年12月16日生于波恩,1827年3月26日卒于维也纳。

生平 贝多芬出生于一个贫寒的音乐家庭。祖父Lvan贝多芬是科隆选侯的宫廷歌手和乐长,在波恩颇享盛名。父亲J.van贝多芬也是选侯的宫廷歌手,无多大才能,且喜酗酒滋事,后被解雇,给半俸以维持一家生活。母亲是宫廷大厨师的女儿,一个善良温顺的女性,婚后备受生括折磨,在贝多芬17岁时便去世了。贝多芬是7个孩子中的第2个,因长兄夭亡,贝多芬实际上成了长子。由于父亲对家庭不尽责,贝多芬不得不从小就参加工作赚钱养家。

贝多芬的音乐教育从4岁开始,第一个教师是他的父亲。父亲曾梦想把他培养成莫扎特式的神童,但因环境不佳,未能实现,在他幼年的几位教师中,宫廷管风琴师C.G.内费对他帮助较大。

14岁以前,贝多芬受过普通学校教育,19岁时获准进波恩大学听课,在那里攻读了I.康德的哲学论著和古希腊文学,也接融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启蒙思想,对他以后的世界观和艺术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边求学边工作,1783年担任歌剧院哈普西科德琴手。1784~1792年担任宫廷副管风琴师,从1788年起又兼任宫廷乐队的第二中提琴手。1787年4月,贝多芬赴当时欧洲的音乐中心维也纳观光,在那里拜见了他所敬仰的W.A.莫扎特。他的即兴演奏赢得了莫扎特的赞赏。但不久因母病赶回波恩,他的慈母不幸于1787年7月病逝。同年的冬季,贝多芬通过挚友F.G.韦格勒的推荐,进入波恩有名望的F.von布罗伊宁夫人家庭任音乐教师。在布罗伊宁家的客厅里,贝多芬接融到许多思想进步学识洲博的教授、文艺家,以及政府中一些较开明的人物。他们谈论G.E.莱辛、J.C.F.席勒和J.w.von歌德,也谈论政治、哲学和艺术。年青的贝多芬在这里受到进步思潮的影响,树立了艺术要服务于善良正义和人道主义的艺术观。他与布罗伊宁一家的真诚关系一直保持到最后。

波恩的瓦尔德施泰因伯爵,很欣赏贝多芬的才华,有意帮助他上进。1792年奥地利音乐大师J.海顿路过波恩,接见了贝多芬,看了他的作品,建议送他去维也纳深造,并表示愿意收他为学生。瓦尔德施泰因说服了选侯,让贝多芬带薪留学于维也纳,希望他“从海顿手中接受莫扎特的精神”。

1792年,22岁的贝多芬第2次到达维也纳,跟海顿学作曲。由于两人的性格不同,不很相投。1793年冬海顿赴英国,便把这个学生交给著名的理论家J.G阿尔布雷希茨贝格尔,贝多芬向他学习对位法,受到严格的训练,也跟意大利歌剧作家A.萨列里学歌曲写作。由于有波恩方面的大力举荐,又有出色的演奏才华,贝多芬迅速进入了维也纳上流社会,他受到显赫人物利希诺夫斯基亲王和夫人的宠爱,曾一度住在亲王府中。此外,金斯基亲王,洛布科维茨亲王鲁道夫大公都是他的支持者和保护人。

1795年,25岁的贝多芬出版了他的第1号作品——3首为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演奏的三重奏。此后5年他陆续出版了不少作品。《第八钢琴奏鸣曲》(即《悲怆》奏鸣曲,1799年出版)是他这段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这些作品的出版使他的声誉日渐遍及欧洲。贝多芬虽然有点怪癖,急躁易怒,但为人正直,待人以诚,结交了不少忠实的朋友,如小提琴家L.波尔、I.舒潘齐格,大提琴家N.兹迈什考尔等。他的学生为数不多,如F.里斯、K.霍尔茨,A.F.申德勒、C.车尔尼等。

贝多芬终身未婚,婚姻和恋爱问题经常使他烦恼。他追求的对象较多,但都未能结合。贝多芬死后,人们在他的衣柜内一个秘密抽屉中发现3封热情洋溢的情书,是写给他的“不朽的恋人”的,但没有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年份也无从稽考。经多年争论,现认为收信人是一维也纳妇人安托妮·勃伦塔诺。贝多芬的少数作品是题赠给他的女弟子的,如脍炙人口的奏鸣曲《热情》和《月光》便是。前者作于1804年,是为他的学生特蕾泽写的,出版时题赠予她的兄弟弗朗兹。后者作于1801年,则直接赠予他的表妹朱丽叶塔。

贝多芬作曲很认真,先写在大型草稿本上,后逐句逐段地修改。有的作品要写数年。他还往往同时着手写几首作品。从他留下的大量草稿中,可看到他的作曲方法,一个动机一个主题,都经过不断琢磨不断发展,千锤百炼才最后成章。他常带着草稿本和铅笔在郊外写作,全神贯注,连下雨也不觉察。他在家中写作时废寝忘食是常事。这些草稿本现已部分出版,是研究贝多芬作品的珍贵资料。

贝多芬虽然进入上流社会,与王公贵族相往来,但他完全不象海顿和莫扎特那样,置自身于臣仆的地位。1809年贝多芬住在利希诺夫斯基亲王的庄园里,亲王要求他为法国侵略者将领演奏钢琴,贝多芬断然拒绝,冒雨回到自己的家,取下亲王的胸像摔得粉碎。

1812年夏,贝多芬在捷克疗养地泰普利茨会见了歌德。一日他们正挽臂散步,迎面来了皇后和一群贵族,歌德急忙松开贝多芬的臂膀,站在路旁向贵族们脱帽鞠躬,贝多芬则直冲而过,贵族们反而为他让路。贝多芬等歌德赶上来时对他说:“我按照您的功绩尊敬您,但您过份抬举他们了。”

贝多芬一生中最悲惨的遭遇是耳聋。在他28岁时,就发现自己的听觉有了故障,日益严重。他十分担忧,又不愿明告别人。加上恋爱上的挫折,使他的消极情绪在1802年达到一个高点。当时他住在维也纳近郊海利根施塔特镇,曾打算自杀,写下了遗嘱。然而他心中的音乐烈火终于烧掉这一次精神危机。大约从1815年起,由于耳聋,贝多芬无法与人对谈,而不得不让对方把话写在纸上给他看。在贝多芬死后,人们发现这种“对话册”400余本(当时被他的学生、秘书申德勒据为己有)。现在这些对话册已成为研究贝多芬的珍贵史料。贝多芬的许多重要作品都写于全聋时期,他自己无法验证其音响效果,所以在后期的某些乐队作品中,在配器法上存在着某些不完善之处。有时他坚持指挥自己的作品,难免要出乱子,甚至无法进行下去而使演出中断。尽管这样,他以惊人的意志和毅力坚持创作和工作,毕生不懈,为欧洲音乐史增添了最光辉的篇章。

贝多芬的一生是光辉奋斗的一生,但他有时也对复杂的时局认识不清。在维也纳国际会议(1814)的前后两三年中,贝多芬所做的一些事难免给他光辉的一生投下一片阴影。1812年拿破仑的军队从莫斯科败退,1813年又在维多利亚等战役中受重创,拿破仑被迫下台,逃亡于地中海。1814年以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和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为骨干的欧洲王朝复辟会议在维也纳召开,组织了反拨历史时钟的“神圣同盟”。许多曾痛恨法国的侵略战争和拿破仑暴政的人们,误认为从此可以实现和平,无不额手称庆,贝多芬也是其中之一。他曾于1813年写了那首现已被人遗忘的《惠灵顿的胜利》交响曲,歌颂英国将军惠灵顿在维多利亚重创法军的功绩;1814年为了庆祝维也纳会议,他又写了1首康塔塔《光荣的时刻》。在会议期间他举行了两次庆祝音乐会,演出了《光荣的时到》《惠灵顿的胜利》和《第七交响曲》,他自任指挥,异常卖力,并以个人名义发请帖给参加会议的王公贵族,有6000人听了他的演出。他把国王们送给他的钱购买了奥地利国家银行的股票。他为此很高兴,却没有发觉自己正处在逆流的漩涡中。

维也纳会议后,王朝复辟空气笼罩了整个欧洲。贝多芬的经济和健康状况日益下降。1816年他在笔记本上写道,“我没有一个朋友,我孤零零地活在这个世界上”。他的创作生涯停顿了好几年,1817年以后,他才又拿起笔来完成了最后的几部作品,包括著名的《第九交响曲》和《庄严弥撒曲》等。

在最后的年头,他还草拟了《第十交响曲》的一些主题,可惜没有写多少就病倒了。1826年12月,他从外地回维也纳,路上受了风寒,从此便一病不起,医治无效,次年便与世长辞了。贝多芬的死讯震动了维也纳,出殡时有2万人为他送葬,包括F.舒伯特在内。遗体葬于维也纳市内韦灵墓,终年57岁。

创作 贝多芬的创作生涯大略可分为3个时期:1800年以前为早期,1801~1814年为中期,1814年以后为晚期。贝多芬许多作品的写作年代是先后交错的,不能绝然按完成的年代把它们纳入各个时期,例如《第二交响曲》完成于1802年,但按其风格和手法而论,应属于早期作品。早期作品包括在波恩和1800年以前在维也纳写的一些室内乐和第1、第2交响曲等,主要沿着海顿和莫扎特的道路有所发展,尚未能独辟蹊径。

1801~1814年是他的创作最具有独创性的盛期。作于1801年的《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即《月光》)就是富于独创性,完全以形式服务于内容的一个范例。它有3个乐章。前后两乐章肃穆庄严,当中一乐章玲珑小巧。第一乐章不是照惯例用快板,也不用奏鸣曲式,标明表情为“类似一首幻想曲”,很有特点。1802年贝多芬对朋友说:“对于我到目前为止的作品,我都不满意。从现在起我要走一条新的道路。”当时他正在写《第三交响曲》,即《英雄》交响曲。这是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邀请为拿破仑写的。当时拿破仑任法兰西共和国的第一执政,贝多芬认为他是法国革命的英雄和人民的救星,所以乐于写作。1804年交响曲写成,拿破仑已于此时称帝,贝多芬极为气愤,他撕毁了已写好赠款的封面,换上一张新的,并写上“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的英雄交响曲”。这首交响曲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声与节奏都新颖自由,说明作曲者所走的确是一条“新的道路”。他在素材处理和曲式结构上作了许多革新,如用1首庄严而冗长的葬礼进行曲作为第2乐章,用1首谐谑曲作为第3乐章,这都是前所未有的。在这时期他还写了赠给瓦尔德施泰因的《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1804,亦称《瓦尔德施泰因》《黎明》)和《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即《热情》,1806)。前者辉煌灿烂,如朝霞满天,无比光彩,被罗曼·罗兰称为“白色的奏鸣曲”。后者热情洋溢,如浪涛汹涌,一泻千里,被列宁称为“绝妙的、人间所没有的音乐”。贝多芬共作有钢琴奏鸣曲32首,其中,《悲怆》《月光》《瓦尔德施泰因》和《热情》最为著名,成为钢琴音乐的不朽之作。

1808年他完成了简洁凝练、充满斗争精神和胜利信念的《第五交响曲》和纯真质朴、歌颂大自然的《第六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贝多芬曾解释为“命运在敲门”,因此人们称之为《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充满矛盾,是人和险恶世道的搏斗,乐章不长,手法异常简洁,主题思想异常明确,大部分是自“命运”主题的4个音符发展而成。第2乐章照传统设计,安排了一个描写作者内心境界,优美而富于深思的慢板。第三乐章战斗再起,进一步表现了世道诡谲、风云变幻的情景,它的末尾用了一个长达数十小节的属和弦,力度逐步加强,情绪逐步高涨,从而引至第四乐章胜利的爆发(第三、第四乐章是连接不断的),它有如阴霾已被扫尽,阳光突然出现,人们终于战胜了命运,凯歌响彻云霄。特别在尾声部分,胜利的意志愈益坚定,心潮愈益澎湃,不可抑制,至今仍能令听者受到鼓舞。1812年他完成第7和第8交响曲。以个性解放和魄力巨大而论,《第七交响曲》是最令人惊异的。

贝多芬写过6首钢琴协奏曲(第6首未完成),《第五钢琴协奏曲》由于内容威严而堂皇,后人称为《皇帝》(1809)。他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06),曲调性极强,非常抒情而气魄浩大,不象一般小提琴协奏曲多在演奏技巧上做文章。此外还有1首《由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和交响乐队演奏的三重协奏曲》(1804)。

贝多芬所作的唯一歌剧是《菲德里奥》(1805,原称《莱奥诺拉》)。作曲者摒弃了骑士、神仙和爱情主题的剧本,而挑选这一部申张人权、平反狱的剧本,说明贝多芬具有强烈的民主思想和正义感。他对这部歌剧进行过长达数年的修改,并为它写过4首序曲。在戏剧音乐方面,他写过两幕舞剧《普罗米修斯的创造物》(1801)。希腊神话中的英雄普罗米修斯敢于违抗天神宙斯的禁令,将火种偷来给予人类而遭到天神的惩罚。贝多芬歌颂了他的勇敢和对人类的爱。歌德的剧本《埃格蒙特》所描写的荷兰民族英雄埃格蒙特因反抗外族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而牺牲自己。这剧本深深地吸引了贝多芬,他为它写了10段配乐(1810)。当埃格蒙特殉难后,乐队中响起了配乐第10段《胜利交响曲》,这是继哀悼英雄之后,对革命人民的鼓舞和激励。他还为历史剧《科利奥兰》写了序曲(1807),为历史剧《雅典的废墟》(1811)写了配乐。

在室内乐方面。最重要的是16首弦乐四重奏,它们反映了贝多芬一生的艺术生涯。和他的交响曲一样,前期、中期、后期的四重奏各有其特点。10首小提琴与钢琴合奏的奏鸣曲中,最著名的是作于1801年的《F大调小提琴奏鸣曲》。由于它富于青春气息,被后人称为《春天》奏鸣曲。另一首作于1802年的《克鲁采奏鸣曲》,气魄奇伟,别具风格,好象两件乐器在斗争,有时又汇合在一起。因是赠给法国小提琴家R.克鲁采而得名。贝多芬还写过各种乐器组合的室内乐曲多首,其中作于1811年赠给鲁道夫大公的《降B大调三重奏》(亦称《大公》三重奏)最为著名。

总的来说,贝多芬中期的作品充满奋斗向上的精神。“通过斗争,达到胜利”这8个字可说是贝多芬的创作思想的概括。

维也纳会议后,贝多芬的创作停顿了好几年,但他不甘向命运低头,1817年再次奋起,直至1827年逝世,这10年是他创作晚期。这时他已不象早、中年那样朝气勃勃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遭遇已逐渐磨损了他的锐气。他认识到生活的复杂,不可能达到他的理想和信念,但他没有放弃它们,而是在创作上用另一种形式表达它们。他的最后5首弦乐四重奏和5首钢琴奏鸣曲,与他的《英雄》《命运》《热情》等相比,已经减少了火一般勇往直前的气势,在曲式上也减缩了,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深刻、更内在,有些音乐语言好像是自己的内心独白,不求别人的了解,这便是他晚期作品的特点。

《第九交响曲》(即《合唱交响曲》,1817~1823),是贝多芬用席勒的诗《欢乐颂》谱成的作品。前三个乐章是器乐曲,第四乐章加入人声,用了4位独唱者和一个大合唱队。第一乐章描写一片动乱凄凉的人间情景,第二乐章描写兵荒马乱之中,有时也流露出一线曙光;第三乐章是慢板,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绪和深沉内在的哲理性探索;第四乐章最奇特:先是大段器乐,把前三个乐章的主题一一拿出来加以否定,然后由男中音独唱者唱出“啊,朋友,不要这种音响,让我们唱出更愉快更欢乐的吧!”(这是贝多芬加的词,非席勒原诗),于是唱出了声乐的“欢乐”主题,接着以重唱、合唱、独唱、乐队等形式淋漓尽致地演唱了《欢乐颂》。这个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各种评论,最后才被肯定。H.柏辽兹认为它是贝多芬毕生的杰作,他说:“贝多芬完成了这部巨著可以死而无憾,可以对自己说‘现在让死神来临吧,因为我的任务已经完成了’。”

综观贝多芬一生的创作,他在作曲技术上有许多新发展,例如他扩充了奏鸣曲式结构,加强了它的表现力。他的主题、过渡、副主题都连接得很紧凑,若一气呵成。转调也更自由,打破了过去各乐章之间以及主题与副主题之间的调性关系的陈规,使调性色彩更丰富,适于表现更绚丽壮观的内容。

贝多芬作品中的引子常有重大的意义,如《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引子,是具有独立性格的一个乐段,它给接踵而来的第1主题创造了良好的背景和气氛。《第七交响曲》第1乐章的引子长达80多小节,几乎等于1首序曲。他的作品的尾声也往往很宏伟而隆重,如《英雄》交响曲第1乐章的尾声和《第五交响曲》末乐章的尾声,都充分地发展了未尽的曲意,作了痛快淋漓的总结,相当于第二展开部。

贝多芬首先在交响曲中使用谐谑曲,在奏鸣交响套曲中以它代替小步舞曲。贝多芬的谐谑曲在轻快的节拍中表现严肃端庄,甚至是悲壮的如火如荼的情绪,他把谐谑曲写得风起云涌,气概非凡,第3、第5、第7和第9交响曲的谐谑曲都具有这种笔致。

贝多芬在《第九交响曲》中加入人声,在交响曲史上是一创举。

贝多芬的标题音乐寥寥可数。他对标题音乐仍然侧重感情的表达,他在《田园》的标题下,特别注明“感情的表达应多于景色的描绘”。

贝多芬极重视力度处理,对强弱变化的层次要求极高。例如在《f小调弦乐四重奏》中的“激动的快板”乐章中,在125个小节中他写了95个强弱记号。为了表达感情的突变,ff与PP有时突然转换,也有时在渐强之后突然出现PP。他很少写正规的赋格曲,但经常在乐章中应用赋格手法,写出具有赋格性质的绚丽乐段。他善于写变奏曲,用于大型作品中作为慢板或末乐章。他还曾用一个主题写成33段钢琴变奏曲,这和他善于即兴演奏有密切关系。

贝多芬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其创作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步思想。他通过精湛的艺术手法,大大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把欧洲古典乐派推向新的高峰,并开辟了浪漫主义乐派个性解放的新方向
第4个回答  2007-12-27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祖籍荷兰(亦说波兰),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
第5个回答  2006-05-12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7日生於德国波恩,1827年3月26日在奥地利维也纳去世),是一位集古典主义大成,开浪漫主义先河的欧洲古典音乐作曲家。贝多芬被后人尊称为乐圣。

生平
1770年 出身於德国城市波恩一个平民家庭,祖父原籍荷兰,后移居德国,曾任当地宫廷乐长。他的父亲是个男高音歌手,酗酒成性,母亲是宫廷御厨的女儿。贝多芬自小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他名字中的「凡」(van)并非德语中的「von」,并不代表任何贵族封号,而是显示了其家乡。「路德维希」也正是他的祖父的名字。

1774年 他的父亲为了使贝多芬成为像莫扎特一样的音乐神童,强迫年少的贝多芬学习音乐和长时间的练习钢琴。

1778年 八岁的时候就开始登台演出。

1781年 跟随乐队指挥奈弗学习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和作曲。

1783年 任宫廷乐队羽管键钢琴演奏家

1787年 在维也纳与莫扎特会面。

1788年 在一支歌剧院乐队里作中提琴手

1789年 在波恩大学学习

1792年 在海顿的鼓励与支持下到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

1795年 他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一次音乐会,曲目是第二钢琴协奏曲,由他本人演奏钢琴。演出获得了成功。

1796年 出现耳疾先兆

1803年 完成划时代的《第三交响曲》,并准备献给拿破仑。

1804年 拿破仑称帝,贝多芬撕去了第三交响曲上写有献给拿破仑的扉页,而写上了一句话「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

1808年 同时发表了第五交响曲《命运》与第六交响曲《田园》。

1809年 完成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

1815年11月15日,其弟卡尔去世,贝多芬成为侄子卡尔的监护人。

1815年-1819年 经历4年的创作衰竭期。他一方面受到当时欧洲封建复辟的影响,情绪低落,一方面去收集、整理欧洲各地的民歌。

1824年 完成第九交响曲并在5月7日首演,盛况空前。

1826年 侄子卡尔自杀未遂,贝多芬精神大受打击,健康日益恶化

1827年 3月26日逝世於维也纳。

1827年 3月29日两万名维也纳市民参加了他的葬礼,当局要出动军队维持秩序。

死因
对贝多芬早逝的原因,众说纷纭。

当时的医生下结论,死因是浮肿病。

有人认为他是死於梅毒。

经后世专家对贝多芬遗留下来的头发进行的医学化验,结果显示,贝多芬死於汞中毒。虽然这一发现对梅毒致死的推测有一定的支持作用,但是现在普遍认为,这是由於当时工业污染了多瑙河的鱼,而贝多芬又很喜欢吃该地段的鱼,因此鱼体内的汞在其身上沉积而致死。并非是贝多芬为了治疗梅毒而将含汞的药物服用到体内所致。贝多芬性格方面狂躁,生理方面受慢性腹泻和腹痛的折磨,都是由汞引起的。

性格

最著名的贝多芬肖像画后人一向认为,贝多芬的一生,就是不屈不挠与命运,与人类社会的不平等斗争的一生。自小受到酗酒的父亲的虐待,以及急功近利的训练。又及长大后,母亲过身,家庭的重担落在作为长兄的贝多芬的身上。对拿破仑的崇拜以及幻灭。中年时期出现的耳疾,侄子的不肖,生活拮据以及终身未婚,贝多芬都是逆来顺受,用音乐的语言表达出心底里的抗争精神,从没有为三斗米折腰。他的名言「握住命运的咽喉」,是他一生精神的真实写照。据说他临终前,雷电交加,躺在病床上的他突然在直起了身,伸手抓向空中,好像要握住什麼。这一情景,更是被后人认为是贝多芬自己对这句名言的形象化。

传说有一次贝多芬和歌德走在小路上,迎面开来一辆贵族的马车。他们两人只好靠边站。但两人的态度截然不同,歌德对在身旁驶过的贵族鞠躬问好,而贝多芬则严肃傲然。车上的贵族也很彬彬有礼的向两人问好。后来贝多芬怀疑歌德的为人,两者的友谊也因此破裂。

贝多芬深受当时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明显可看到「自由,平等,博爱」的倡导性主题。序曲科利奥兰,英雄交响曲和合唱交响曲,甚至在歌剧《费德里奥》里面囚徒合唱一景,直白地「唱出」了对自由的强烈渴望「噢,自由啊,自由,你什麼时候重归到身边??」。

在行动上,有一次,贝多芬听到要举行音乐会为贫困的人民筹集捐款,就立刻带病上场演奏,为他所同情的人们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贝多芬虽然严肃傲然,但并非没有爱。他也谈过恋爱,虽以失败告终,但是却催生了第四交响曲和小提琴协奏曲。他对兄弟的儿子卡尔十分慈爱,甚至溺爱。有一次为了带后者回家,贝多芬冒雨出门,最后因为雨水透身,得了病,健康大为恶化。

音乐
很多人都认为贝多芬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作曲家。无可否认,他的确是其中最出名和最受爱戴的。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悲怆奏鸣曲》和《月光奏鸣曲》等等。其32首钢琴奏鸣曲,包括《悲怆》和《月光》等被尊为钢琴的「新约全书」(「旧约全书」为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他早期的音乐,有著海顿和莫扎特的宫廷音乐风格,注重形式美,如第一交响曲。越是后期,越是表现出他强烈的个人风格,甚至借音乐直白自己的理想和诉求。

贝多芬可以说继承了德奥作曲家巴赫,海顿和莫扎特的音乐精髓,将古典主义音乐在形式方面做到了极限。

特别是他的交响曲,除了第六交响曲分为五乐章,其余的八部都是四乐章,遵照海顿莫扎特确立的交响曲结构,即第一乐章快板,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谐谑曲和第四乐章急板或快板写成的。而在第三交响曲开始,形式和内容开始统一,一个分明的线索主题或思想贯穿整部交响曲,这在第五和第九交响曲里特别鲜明,而这,是贝多芬之前的的作曲家没有做到的。这样的结果是,贝多芬的交响曲有更多的现实表现力和情感刻画。听众不再是单一地去享受美丽的旋律,而且需要去思考揣摩,作曲家的意图和动机。这大大丰富了音乐的内涵。可以说,这也正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基础。

有人说,贝多芬一生创作下来的作品都是围绕著「英雄」这一主题。特别是九首交响曲,描述了一个英雄成长以及理想。

贝多芬的创作通常分为四个时期:

早期:从他学习音乐创作到32岁前后
他是一个有才华的作曲家 就象大多数著名音乐家一样,他创作了许多到今天人们仍觉得很好听的音乐,同时他的音乐创作能力也很强,写悲伤写抒情都不错。
盛期:约十年时间
生活上他耳聋了,但思想上因为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他将大量伦理思想写进他的音乐中。这一时期的音乐就是典型的贝多芬式的音乐。包括那些主要的交响曲,第五第六交响曲,几部著名的钢琴奏鸣曲,同早期相比,音乐变得富有思想,有自己的情感。
衰落:也约十年时间
贝多芬已经是维也纳社会名人,但他的创作却进入低潮,好象回到了以前一般的音乐家的时代,他个人意志也比较消沉。
晚期:最后的十年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突然又创造出了奇迹。晚期的作品,一部份规模庞大、宏伟壮丽,如庄严弥撒和第九交响曲;另一部分却进入抽象的境地。这时期的作品在音乐家眼里是宝贝。但由於通常很抽象,不如早期的那样好听,一般的听众可能难以理解。

贝多芬交响曲的创作特点
交响曲在贝多芬的创作生涯当中占据著核心地位,不仅贯穿其创作生涯的各个年代,也是最集中体现他音乐理想的作品。

继承和创新
贝多芬的创作吸收了前人的精华,并发展了他个人的特色。对於贝多芬影响比较重要的作曲家有古典主义的海顿,莫扎特和巴洛克时代的巴赫,亨德尔。

贝多芬在波恩时期曾师事聂夫(Neefe,Christian Gootlob),Neefe是一位对位法专家,曾教贝多芬学习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可能为部分)),在交响曲的创作中,贝多芬使用了复调音乐的技巧,常作为发展部发展主题的手法。在第三和第七交响曲的第二乐章都有复调音乐;贝多芬非常欣赏亨德尔的创作,并吸收了亨德尔清新,刚健的精神;贝多芬的创作遵循古典主义的规范,继承了海顿,莫扎特的创作风格和形式。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法国大革命音乐对於贝多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广场音乐和进行曲。广场音乐宽广的气息和大规模大编制的乐队的使用都是贝多芬交响曲的特点,而进行曲的影响表现在强烈的节奏感和乐曲中出现的军号声。

德奥及其他民间音乐
例如第六交响曲《田园》。

贝多芬对於交响曲的贡献
贝多芬的交响曲大大扩展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力。

节奏:节奏有时不按小节节拍,出现切分音,弱起,强弱对比强烈,这些都是贝多芬在节奏上的创新,不再严格遵守严整的节奏,而是随音乐的要求而相对自由。
歌唱性的管弦乐:贝多芬有著出色的旋律天分和技巧,善於创作如歌般的旋律。他丰富的配器也大大提高了管弦乐队的表现力。
和声技巧的革新:贝多芬的交响曲中使用了不协和和弦,和非常规的和弦进行,强烈的戏剧性对比也是古典主义的规范中不可想象的。
乐曲曲式的变化:
第6交响曲有5个乐章,不同於以往的4乐章结构。
谐谑曲的使用替代了原来的小步舞曲。
慢乐章的位置变化(No.9),消失(No.5,7)。第9交响曲2,3乐章位置倒置,慢乐章变成了第3乐章;第5,7交响曲没有原来严格意义的慢乐章,只有小快板速度的第2乐章,旋律线延长而类似於慢乐章。
突破了奏鸣曲式的限制。主部副部的对比鲜明;发展部规模变大,可以占到整个乐章的1/3以上,在发展部当中出现了呈示部中没有的因素;引子介入乐章,出现在发展部和再现部当中,甚至参与发展部的发展;尾声很长。
配器的变化:新的乐器的使用以及交响乐队的规模变大。
[编辑]
贝多芬交响曲的一般结构
第一乐章:快板速度的奏鸣曲式,是交响曲的最重要乐章。

第二乐章:抒情性的乐章,通常为行板慢板,也有小快板速度。

第三乐章:快速的谐谑曲。

第四乐章:回旋曲式/奏鸣曲式/变奏曲式,是欢呼胜利的终曲乐章。

可以说,贝多芬在交响曲当中,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来阐述这个世界。

作品列表
贝多芬最重要的作品包括32首钢琴奏鸣曲,9部交响曲,5部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三重协奏曲和晚期弦乐四重奏。

神秘的第十交响曲
贝多芬在创作第九交响曲后,就开始构思创作第十交响曲。他在笔记中以及给别人的书信对话中提到过这部作品,他说,该交响曲描述的是一种大综合,空间方面上至天下到地。时间方面则是古往今来到未来。可以说是一部宇宙交响曲。最奇怪的是贝多芬曾经表示,第十交响曲已经创作完成。但在他逝世后,人们根据他的指示,却没有找到总谱。

1844年,贝多芬的助手的安东·辛德勒发表了一篇关於该交响曲的文章,这篇文章引起了当时广泛的关注和猜测。从那时起,有关这部交响曲的新发现的线索和推测就层出不穷,但其实并没有什麼突破性的进展。

甚至还有人说自己听过第十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但并无证据支持这一说法。

巴里·库珀博士(Barry Cooper)根据各种搜集得到的稿件,重构了第十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但该作品并没有得到音乐界的普遍认可。

影响
如上所述,贝多芬开启了浪漫主义音乐。从此之后,经过舒伯特,门德尔松,华格纳,罗伯特·舒曼,马勒,理查·施特劳斯的等等作曲家的努力下,浪漫主义音乐得以开花结果,繁盛了整个19世纪。

贝多芬的音乐可谓是西方音乐的典范及开源之作。在交响曲方面,他赋予了交响曲「神」,使之形神兼备。第六交响曲用标题对内容进行描述和在第九交响曲里面加入了人声,都是一大创举。后世纷纷效仿。

作曲家勃拉姆斯,华格纳和马勒都直言,自己是在贝多芬的指引下创作的。勃拉姆斯直至40岁仍不敢写交响曲,是因为他认为自己还未有能力超逾贝多芬。华格纳就是听过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和《费德里奥》序曲,才下定决心作一个作曲家的,而其乐剧的理念,就是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里面发展成型的。马勒的第二交响曲和第八交响曲,说到底就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延伸。

时至今天,贝多芬的音乐仍然是音乐会里演出最频繁,唱片灌录次数最多的作品,深受当代听众的欢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第九交响曲的原谱定为人类文化遗产。

聆听
Fugue in B Flat Minor, arranged for String Quintet (查看描述页)
From Well-Tempered Clavier (Book One) by J.S. Bach, Hess 38
Laendler in C Minor (查看描述页)
Hess 68
Komm' o Hoffnung.ogg (查看描述页)
The Komm' o Hoffnung.ogg aria from Fidelio, performed by Alice Guszalewicz
Moonlight Sonata (查看描述页)
Piano Sonata No. 14 in C-sharp minor, 1st movement
Pathetique Sonata (查看描述页)
Piano Sonata No. 8 in C minor, 1st & 2nd movements
Ode to Joy (查看描述页)
Excerpt, 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4th movement
Opus 30, movement 1 (查看描述页)
Violin Sonata No. 6 in A major, 1st movement
Opus 30, movement 2 (查看描述页)
Violin Sonata No. 6 in A major, 2nd movement
Opus 30, movement 3 (查看描述页)
Violin Sonata No. 6 in A major, 3rd movement
Opus 47, movement 1 (查看描述页)
Violin Sonata No. 9 in A major "Kreutzer", 1st movement
Opus 47, movement 2 (查看描述页)
Violin Sonata No. 9 in A major "Kreutzer", 2nd movement
Opus 47, movement 3 (查看描述页)
Violin Sonata No. 9 in A major "Kreutzer", 3rd movement
Concerto 4, movement 1 (查看描述页)
Piano Concerto No. 4 in G major, 1st movement
Concerto 4, movement 2 (查看描述页)
Piano Concerto No. 4 in G major, 2nd movement
Opus 111, movement 1 (查看描述页)
Piano Sonata No. 32 in C minor, 1st movement
Opus 111, movement 2 (查看描述页)
Piano Sonata No. 32 in C minor, 2nd movement
Opus 62 (查看描述页)
Overture - Coriolan
Piano Sonata 3, movement 1 (查看描述页)
From Piano Sonata no. 3
Symphony 5, movement 1 (查看描述页)
From Symphony no. 5
Symphony 5, movement 2 (查看描述页)
From Symphony no. 5
Symphony 5, movement 3 (查看描述页)
From Symphony no. 5
Symphony 5, movement 4 (查看描述页)
From Symphony no. 5

贝多芬的资料
1、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2、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

有关贝多芬的资料
贝多芬是维也纳乐派最后一位,也是最伟大的代表人物。他生于1770年,从小显露出音乐天赋,1787年赴维也纳学习音乐。贝多芬的作品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他的九部交响曲是世界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贝多芬的个人资料
通过对贝多芬九首交响曲的研究和分析,特别是其中四首 (即第三.五、六,九首)标题性交响曲的剖析,我们不仅可以 了解贝多芬全部创作的基本面貌和他那伟大而纯真的思想,而且 可以了解到交响乐创作上的重大革新,可以看到交响乐是如何从 海顿、莫扎特时代过渡到以舒柏特、门德尔逊为代表的新发展时 期。早在贝多芬在世时他...

贝多芬有什么样的成就?
贝多芬的主要成就:作曲家只在人世间停留了57年,一生完成了一百多部作品。主要作品有交响乐9部;管弦乐几十首(《爱格蒙特序曲》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5首,小提琴协奏曲一首;其他协奏曲5首;钢琴奏鸣曲32首(热情、月光、悲怆、黎明、暴风雨等最为著名);室内乐80首;歌剧1部《弗德里奥》;另...

贝多芬的资料
贝多芬全部资料 一、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的心中充满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烈拥护者。1798年,柏纳多特将军(1763-1844)出任法国驻维也纳大使,贝多芬常到他的家里,并和他周围的人有密切的交往。1802年,贝多芬在柏纳多特的提意下,动手写作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在他的心目中,拿破...

贝多芬生平资料简介
贝多芬生平资料简介 贝多芬,全名路德维希·范·贝多芬,是西方音乐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生于1770年,逝世于1827年,主要生活和工作在德意志的波恩和维也纳地区。以下是他的生平简介。一、早年经历与音乐启蒙 贝多芬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科隆选侯国的波恩城。他的早年受到音乐的熏陶,其父是宫廷...

关于贝多芬的资料
因此被尊称为乐圣。中文名: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外文名: Ludwig van Beethoven 国籍: 德国 出生地: 德国波恩 出生日期: 1770年12月16日 逝世日期: 1827年3月26日 职业: 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代表作品:c小调第五交响曲、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爱格蒙特序曲等 ...

贝多芬的资料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3.26),祖籍是荷兰(一说是波兰)。他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家族是科隆选侯宫廷,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 公认的最像贝多芬Beethoven的画像 1792年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

贝多芬的名言名句贝多芬的资料
关于贝多芬的名言名句,贝多芬的资料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早熟的天才,艰苦的童年——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莱茵河畔的小城市波恩。 2、贝多芬的父亲是当地唱诗班的男高音,是一个经常醇酒的蠢汉。 3、他的母亲是女仆,这是个清贫的家庭。

贝多芬的背景资料?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的一个贫穷的家庭。贝多芬的父亲是当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他是一个碌碌无为、嗜酒如命的人。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母亲是宫廷大厨师的女儿,一个善良温顺的女性,婚后倍受生活折磨,在贝多芬17岁时便去世了。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