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语文23课 古诗两首 诗意 字义!

如题所述

古诗两首之一:《石灰吟》
【原文】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作者简介】
于谦(1398.5.13-1457.2.16),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代名臣,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十四年召为兵部左侍郎。土木之变,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为明景泰帝。瓦剌兵逼京师,身自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太上皇得归。天顺元年谦以“谋逆”罪被冤杀。弘治谥肃愍,万历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注释】
(1)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2)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锤,锤打。凿,开凿。(3)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4)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
【译文】(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中心思想】
《石灰吟》是明代民族英雄、政治家于谦的一首托物言志诗。此诗因反映了诗人廉洁正直的高尚情操而脍炙人口。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表达自己要和石灰一样,不怕艰难、不惜牺牲、坚守清白,决心在艰苦中磨练,坚守清白,准备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的不平凡抱负。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
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古诗两首之二:《墨梅》
【原文】
吾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作者简介】
王冕(1287~1359)元末明初著名画家、诗人、书法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放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九里先生、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阴野人、浮萍轩子、竹冠草人、梅叟、煮石道者、闲散大夫、老龙、老村、梅翁等。诸暨(今属浙江)人。王冕以画梅著称,尤工墨梅。王冕诗多同情人民苦难、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名利禄、描写田园隐逸生活之作。有《竹斋集》3卷,续集2卷。存世画迹有《三君子图》、《墨梅图》。能治印,创用花乳石刻印章,篆法绝妙。
【注释】(1)墨梅:用墨笔勾勒出来的梅花(2)吾:我。(3)吾家: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王冕便认为王姓自是一家,有句话叫“三百年前是一家”。(4)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5)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6)痕:痕迹。(7)清气:清香的气味。(8) 乾坤:天地。
【译文】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出淡淡的墨痕。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要留下清香的气味弥漫在天地之间。
【中心思想】
这首诗表面上是赞美梅花的精神,实际上写出了作者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胸襟气质和坚贞纯洁的节操。也是作者鄙视流俗,坚贞自守的高尚情操。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颜色艳丽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在这首诗中,一“淡”一“满”尽显个性,一方面,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面令人觉得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仿佛扑面而来。从而使“诗格”、“画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2-07
【注释】
(1)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2)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锤,锤打。凿,开凿。(3)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4)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
【译文】(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注释】(1)墨梅:用墨笔勾勒出来的梅花(2)吾:我。(3)吾家: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王冕便认为王姓自是一家,有句话叫“三百年前是一家”。(4)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5)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6)痕:痕迹。(7)清气:清香的气味。(8) 乾坤:天地。
【译文】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出淡淡的墨痕。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要留下清香的气味弥漫在天地之间。
打了我好半天呢,选我啦!
第2个回答  2011-12-11
妻子和儿子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23课 古诗两首 诗意 字义!
(1)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2)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锤,锤打。凿,开凿。(3)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4)清白:...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23课古诗两首诗意字义!
古诗两首之一:《石灰吟》【原文】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译文】经过无数次的锤击开凿,石灰石才能从深山中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的焚烧视作平常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畏惧,甘愿保持洁白的本色留在这人世间。【中心思想】此诗是明代民族英雄、政治家于...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23课 古诗两首 诗意 字义!
《石灰吟》是明代民族英雄、政治家于谦的一首托物言志诗。此诗因反映了诗人廉洁正直的高尚情操而脍炙人口。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表达自己要和石灰一样,不怕艰难、不...

六年级上册第23课的内容是什么?
23课古诗两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编排可见编者的用心。课前特意把这两首诗歌洋洋洒洒写在了黑板上,放在一起展开教学。首先请学生先来学习这两首诗,经过一番品读,学生很快发现这两首诗歌有很多共同点,但也有各不相同的地方。正和我的心意,我们先来找找这两首诗...

六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词苏教版
第21课《鞋匠的儿子》第22课《古诗两首》第23课《学与问》第24课《大自然的文字》第25课《养成读报的好习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 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

六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词苏教版
第21课《莫泊桑拜师》第22课《理想的风筝》第23课《孔子游春》第24课《明天,我们毕业》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 1.《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2.《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

谁知道江苏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古诗两首的意思?
无论东坡笔下奇丽飞动的暴雨西湖,还是杨万里诗中清丽明艳的晴日西湖,都是美的,一片西湖,就是一首好诗。所以,苏轼前后两次到杭州的五年时间里,歌咏西湖的诗竟多达一百六十首。其中有一首诗既赞美了晴日西湖,有赞雨中西湖,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说课稿?+教学反思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古诗两首》中的后一首。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花荷叶作为写作对象,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整首诗口语成诗,景色醉人,韵味十足。特别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句,意境广阔,给人无尽的喜悦和想...

三年级的古诗有哪些?
有语文版、人教版、苏教版等等下面是人教版的。共有古诗四首。第1课《燕子》第2课《古诗两首》第3课《荷花》第4课《珍珠泉》语文园地一第5课《翠鸟》第6课《燕子专列》第7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第8课《路旁的橡树》语文园地二第9课《寓言两则》第10课《惊弓之鸟》第11课《画杨桃》第12课...

五年级下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札记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注释译文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教版第十册23课《古诗两首》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现将本课的一些教学随感述之如下:⒈新课的导入永远是门艺术。如何在课伊始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