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中”心经”的内容是?

如题所述

【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这是大士的两个名号。《普门品》是观世音菩萨,
正好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昨天来了一位核电站的朋友,他母亲信佛很虔诚,常念观音。他
开飞机突然发生障碍,在很危险的时候就听见有人告诉他,你应该如何操作,他完全照着
做,结果平安降落。所以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庇护我们一切苦难中的众生。这人的妈妈念
观世音菩萨得到观世音大士的加被。大家只要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功德都不可思议。哪怕平
时不念佛的人,在急难之中,临时抱佛脚都有用。你只要肯念,就会有明显的感应。我们这
莲华精舍有一个同学,他是留学生,从美国回国不久,结婚了。一次坐飞机,觉得今天飞机
很不平稳,等一会儿就看见驾驶员从驾驶舱的门里出来了,向大家宣布:「今天飞机的机械
出了故障,我没有本事使飞机到达目的地了。所以大家你们各自决定吧!愿意跳伞的就跳
伞,愿意如何的从便,总之我是没有办法了。」说完了,他就回到他的驾驶舱。全舱的人先
一听很意外,思想还没转过来,等思想一转过来一片哭声,命在旦夕。这个留学生说,当时
第一念是知道这事危险了,但心里想的倒不是自己怕死。第一想到的是新婚的爱人和孩子,
我死了他们怎么办,刚结婚,孩子还小,先动了这一念,再动一念是什么呢?他突然想到,
我们中国不是有菩萨吗?当时他的思想活动就是这样,一听这话知道是要死,首先想到老婆
孩子很可怜,再一想中国有菩萨,就念起观音菩萨来了。他虽然不信,可是在这种生死关头
的念,往往比平常在佛堂里念要恳切。只是一片求救的心,念著!念著!他就看见观世音菩
萨现身了。他就大声喊说:「大家不要哭,你们哭没有用。」他就把自己看到的事情一说:
「我已经看见观世音菩萨了,决定是有,我们大家一块儿念。」这时大家一想,现在也没有
别的办法,没有别的道路,大家就念吧!所以全舱就都念了,念著念著,大家不知念了多少
时间了。就都一心去念了。念得很诚,很专一,也很自然,渐渐觉得飞机平稳了,很平静,
很平静,大家闭著眼睛不知道,只是一心的念,忽然接飞机的人把舱门打开来接他们了,到
了!大家喜出望外,飞机已经着陆了。而驾驶舱的门不开,别人把驾驶舱打开,看见开飞机
的人昏死过去了,他穿的飞行服都汗透了,当然有医生急救了。他睁开眼第一句话,「你去
问后舱的人干什么来着?今天我是绝对没有办法把飞机着陆了,不知他们做什么了。」机场
人问客人:「你们在后边干什么哪?」他们说:「我们在念菩萨。」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
所以《大乘无量寿经》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很多
很多证明,有许多事情甚至超过古代的《观音灵感录》。我知道得很多,但没有时间去写,
因为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要把这些写下来可以写很厚的一本书,都是很直接的,不是辗转
道听途说的。
本经大士名号是「观自在」,「观自在」表示观照般若已经自在无碍了。再者,观什么
呢?先师夏老说:「观自,身体是自否?那是假的。」所以要观真我,即是观自性,自家的
主人翁在不在,是不是在做主,是不是被妄心所蒙蔽。夏师又说:「如不知观自己,不知自
在不在,则不能算入门。」「菩萨」全名是菩提萨埵。菩提是觉悟,萨埵是有情,合起来是
觉有情。把菩提萨埵简化称为菩萨。所以看见名字就知道,不但自利更要利他了,不是自
了。蕅益大师说:「智契实相则自利满足,智宣文字则利他普遍,故名菩萨。」这是能行般
若波罗蜜的人。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前面说了,在法会上释迦牟尼佛入定,观世音菩萨也在行很深的般若波罗蜜多。「深」
就是深浅的深。加一「深」字就分别于小乘也能修习的通(天台宗通教指大小乘相通之道)
般若,而是只有大乘才可以明白入手的般若。唯有大乘行人才能信受奉行,所以称为深般若
波罗蜜。在修行深般若的时候,「照见五蕴皆空」。「照」即观照般若的照。「蕴」是蕴
藏,遮盖的意思。我们刚才说了,人人有佛性,为什么佛性不显呢?就是因为这五样给遮盖
住了。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色蕴是物质这方面,一切万物,凡眼所见,耳所闻,鼻
所嗅,舌所尝、身所觉,以及意所想到的东西都是色蕴。受蕴,例如,我们现在看见了风
扇,看见有一个东西,这个就是色蕴,我们一看,脑子就有所领受,内心生起一种领纳的作
用,来领纳乐境(乐受)、苦境(苦受)及不苦不乐境(舍受)。想蕴就是种种思想,当内
心与外境接触时所引起的思想活动,如了解、联想、综合与分析。而我们这个想是念念不断
的,念念迁流就是行蕴。识蕴是我们能够了别、认识,例如上述风扇转动发声,人最初只听
到声音,随即知道是声音,这是耳识;同时传达到意,能分别了知这是风扇转动所发的声
音,这就是意识;意识是了别,这个了别的念头相续不断,似水长流,前浪后浪滚滚不停就
叫作行蕴。所以行蕴以迁流为义。至于受蕴,当听悦耳顺心之声就欢喜,听到刺耳违心的声
音则烦恼,所以它以领受为义。受想行识四蕴属于心的,因为心、身两方面,心上的障碍更
多。所以五蕴里,四个说的都是心,都是精神方面的,只有一个色蕴是有关物质方面的。五
蕴都遮盖我们本性,是妙明真心的障碍。
「照」,无心就叫作照,有心叫作想。我们也念《心经》,也能讲经,法师也能说五蕴
皆空,但是他并没有度一切苦厄。因为他不是照,他是有心叫作想。观世音菩萨他是照,他
能照见五蕴皆空。照的意思是离开我们的妄念,像镜子照东西一样,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一根头发也不会给你照错,毫发不爽。但是镜子没有分别,没有爱憎,不留痕迹。照像的底
片照了一张,再按一下就不行了,留了痕迹,再照就照重了,就毁了;镜子没有这样的事,
你照一千次、一万次,都是一点儿也不会错的,他就是无心。你这个「像」,你东西没来的
时候,它不会来迎接你,东西走了以后,马上就不再留一点痕迹。这就是它没有取舍,没有
爱憎;也不是说白种人我就多照你的优点,黑种人我就不照你的优点,都没有分别。它无
心,无心所以清楚,这就叫作照。也就是观照般若。观世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蕅益大
师说:「五蕴无不即空、假、中,四句俱离,百非性绝,强名为空耳」。也就是说,五蕴没
有任何一蕴不是空谛、假谛、中谛。提出五蕴皆空,这是空谛,但有五蕴的假名,这是假
谛,两方面合起来,即空即假,便是中谛。因之它们也就离开了「有」、「无」、「非有非
无」、「亦有亦无」这四句,既离开了四句,便自然不堕百非。现称之为空乃勉强之说,实
际应说是第一义空。
「度一切苦厄」,苦是痛苦,厄是穷困疾厄。苦有各种各种的苦,基本的,人生有八种
苦,生、老、病、死,都是苦。在母胎的时候很苦,出生与刚降生的时候都很苦,这是生
苦。等到老了,跟老年人谈谈,也就要诉苦了,美国人说,儿童像在天堂,老人像入牢狱。
这儿有病,那儿酸了,这儿疼了,吃东西也不行了,听东西也费劲了,行走也困难了,甚至
脑力也衰了,好多年青时所能享受的,这时候都享受不到了。老是一苦。死是一苦不用说
了,说我难受得要死,那就是说死是最难受的。佛说:如活的乌龟,你把它的壳儿扒下来;
一只活的牛,你把它的皮剥下来。人之死所受的痛苦是难免的,还有病苦,「病来方知健是
仙」。可见一生病便不是神仙而是受罪了。在生老病死四苦之外,还有怨憎会苦,这个人就
是跟我有意见,怎么也不行,偏偏碰到一块儿,或做你的上级,或做你的朋友,做你的邻
居,甚至于成为你的眷属。为什么有的人离婚,这是怨憎会,与别人都很好,就是这两个人
要吵,这是很苦的一件事,怨憎相会。有的人一生怨憎相会,所碰到的都是不如意,到处都
有人事问题,到处很苦恼,非常苦。这是八种苦中的一种,「怨憎会」,相怨相憎,偏偏相
见。有的人最好不见,偏偏天天见面,偏偏要来找毛病。这是怨憎会,人生不免,知道这个
我们就心平气和了。「爱别离」又是一苦,你最喜欢,你最爱的人偏偏要别离,所以生离死
别,死别当然是最后一次,但是生离的情况大家都会遇到,相爱的人偏偏要别离。「求不得
苦」,不管是谁,你总会有一件事是你要求而求不到的,例如成吉思汗,他那么大的武功,
什么敌人都被他打败了,他想求的事情还是求不到。他想求不死,找多少道士,最后给他做
了个结论,这不死是不可能的。求不得苦,终有求不得的。一个根本的苦是「五蕴炽盛」,
色受想行识这五种东西荫盖了你,它很盛,使你的妙明真心不能显现,因此你有烦恼,这是
苦的根本。所以称为八苦,八苦交煎。
观自在菩萨在修习甚深的大智慧到彼岸时,以般若妙慧观照五蕴,了达五蕴并非实有,
当体即空,又不是空无,乃是第一义空。于是「度一切苦厄」,使自己身心出离分段与变易
两种生死的苦因和苦果,也令全法界众生同出生死的苦因苦果(根据《心经释要》)。初机
听到这话,不易信受。自度生死还易信,怎么能令法界全体众生同出生死呢?应知菩萨发
心,便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在修耳根圆通「寂灭现前」时,便得两种殊胜,上与诸佛同一
慈力,下与众生同一悲仰,证入了三无差别的本心,自心与众生无别。所以自身心出生死,
众生同出生死。般若妙用难思,这就是波罗蜜多。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在首尾三分俱全的译本中:修习般若波罗蜜多深妙行的人应当怎么修习呢?他提一个
问。观自在菩萨答复舍利子所提的问题,所以首先称他的名字,舍利子。由于关键是「照见
五蕴皆空」,所以首先要谈五蕴和五蕴皆空。五蕴头一个是色蕴,色受想行识称为五蕴。五
蕴之中以色蕴是空最不好领会。色是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听得到的,这样一些能感受到的
东西,是真实存在。现在听到「色即是空」就不能理解。明明有个风扇在转,可以看得见,
有风吹到自己身上,明明是有,为什么说是空?众生颠倒就在这个地方。风扇是在这里,但
当体即空。它虽在这里,但它就是空。不但佛法,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这样说:「物质是由于
人类的错觉。」爱因斯坦又说:「宇宙中的存在只有场。」磁有磁场,电有电场。现在上海
交通大学已经证实人体有场,人的身体能形成一个场,像磁石一样在空间就成一个场。如要
把废铁拿回来重化,就把收到很多很多废料用电磁铁一吸,其中铁就吸上去了,这样就把铁
挑出来了,为什么能把铁挑出来?因为有个磁场作用。爱因斯坦曾说:「宇宙间只有场和物
质这两样东西。」底下他又补充一句:「实际只有场,物质不过是场里场强特别高(能量特
别强)的地方。」所以就把目前人类头脑中,有物质存在的认识给否定了。再看所有的物
体,不过是一百多种元素,氢、氧等等,种种的化合而成了千变万化的种种物质。一切原子
不过是带负电的电子、带正电的质子、还有中子所形成的。所有这些颗粒都带有二重性,一
重是波动性,声音有声波,光线有光波,无线电有无线电波。所以无线电、电视,我们为什
么能收到?就是通过电磁波,发射台把携带节目的电磁波输送到我们这里,就在我们这一小
间房子里,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节目,都是电磁波的作用。波你抓不着,看不见,闻不
着,一点物质性都没有,但是有很大的作用。它把千万里外的足球决赛让你看见了。另外一
重是颗粒性,颗粒性就是说,能量集中的地方称之为颗粒。那么就没有什么叫物质的。现在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不只是佛教徒的语言,也成了科学家的语言。在高级试验中,
把粒子打破,可以得到比电子小多少万倍的东西,新的家族,许许多多种类的子,试验当
中,你把它们封起来,有时有些「子」忽然间就没有了,就变空了,另外有的「子」就是在
空之中又可以生出来。宏观世界宇宙也证明,有的天体在崩溃,有的天体在新生。可以从空
变成有,也可以从有变成空。所以我们从现代科学来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比过去容
易了。过去我们老认为,它是明明白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怎么说它是空?实际它当体就
空。这些是木头,木头不过是元素,元素不过是电子、质子、中子。电子、质子、中子,不
过是二重性,二重性就是波动和能量,没有什么叫木头。木头就没有了,木头空了。这个是
金属,金属还是一样,它不过是电子、质子、中子,它有二重性,波动和能量,这个金属的
概念也没有了。所以现代的第一流的大科学家,他们在研究佛法,一种是想从佛法中对科研
的方向找到一点启示,再一种就是他们在试验中观察到的一些新的现象,他们认为不可思
议,已经突破科学的领域,科学已有的规律对现在科学试验所发生的现象解释不了,他们想
从佛经上找到一些启发,以求得解释。这是一个崭新的形势,所以我常说:这是世界文化大
飞跃的前夕。同时,电脑的发明解放了人脑的劳动。过去瓦特发明了蒸气机可以代替人的体
力,起了工业革命。现在电脑可以代替人的脑力,电脑可以替你查资料,给你计算,我写了
一部书,简体字翻成繁体字,很麻烦,通过电脑去翻就会很快,电脑代替人的脑力劳动,人
就可以做别的事情。这是一个很伟大的时代。
我们还回到「色即是空」上,这个地方从科学上说,东西根本就是波动和作用。能量就
是作用,不是什么都没有,有这种动。再做个比方,这个试验谁都可以做,今天晚上回到家
里,你把电灯都关了,你点一枝香,你把香拿来旋转,就看见一个亮的圆圈出来了。你要是
按8字形转,就出现一个8字。从前演节目,把火棒点起来,可以出现各种花,哪里有这些
东西?可是你看到这些东西。实实在在就是一个点著了的香头,一个点,它在动。所以佛说
这一切物质如旋火轮,一个火在旋转,成了一个轮子。实际上没有这个轮子。所以只是一个
东西的动相。现在我们全是动相,我们不要以为桌子是在静止,桌子的每一个每一个小原子
通通都在动,原子中的电子在乱动,忙乱极了在那儿动。桌子本体也在动,我们人呢?你我
也在动,有句诗:「坐地日行八万里。」人坐在地上,地球在转,转一圈八万多里,你在
动,桌子也动,一天转八万里,都在动。地球自转一圈八万多里,而且地球围着太阳也在
转。太阳围着它的中心也在转,这个中心也要围着它的中心在转,到哪个中心找到头,不知
道。实际是不可穷尽的,一切都在动,本来没有东西,只是动,动中感觉有。一根香一动就
出来圈了,没有这个圈,这是一种错觉,认为它是个圈。这就能解释「色即是空」。
再说,所谓这一切东西都是因缘而生,有种种条件,这些条件凑出来的,就形成这么个
东西。例如水因风在吹动,水面上产生了波。波就因有水有风而出现的,它没有固定的「自
性」。风停波息,波又回复成水。这个譬喻说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水代表第一义空、
中道和本有的妙明真心。波代表色。从水中生出了波,说明「空即是色」,波又回归于水,
说明「色即是空」。
「色即是空」四句为什么要重复,有个说明:第一句是对凡夫说的。因为凡夫执著这些物质
的东西是实有,所以告诉你是空。破除你这样一个执著。小乘证了空,他就执著空,空成了
你执著的东西,空也就同于色,故说「空即是色」。第三、四两句,两者完全是一味的,是
对菩萨。菩萨本来如此。这一切本来是不二的,所以「维摩诘经」直指不二法门。我们把色
跟空看成是对立的两个东西,是色便不能是空,是空就不能是色,这是形式逻辑。菩萨是圆
融无碍、色空不二。
色所产生的东西既然是空,眼睛所接受的也都是空,接受也就不存在了,所引起的想当
然也是虚妄的,于是表示思想迁流的行蕴也是虚妄的,那些了别当然也是虚妄的。「色」字
一破,下面的就都破了。所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是一个精简的笔法,否则每个都
有四句: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异空,空不异受。一直到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识
不异空,空不异识。「亦复如是」概括了好多文字。
说五蕴皆空,但不可以产生断灭见。消除这些相,正是显本相。打个比方说,如果你来
参观故宫博物馆,这里许多器件都是金的,我就告诉你说:这些东西都是一样的,都是金
的。这句话是成立的。我又告诉你,这个是金子做的塔、佛像、坛城,彼此都是不一样的,
当然这话也成立。刚才说一样的是我,现在说不一样的也是我,可是这两句话都对。因为金
子代表性,性则相同,事相就千变万化。性是一样的,这就是佛性。佛性、妙明真心、实
相,这些都是名词,这些名词不同,说的是一样的事情。这个佛性也可以拿磁性做比方。一
个带电的电线放在磁场里它就要旋转,这是电动机的原理。眼前的电风扇就是电动机,电风
扇一开就动了。另外,你要是在磁场里安装一个旋转的线圈,它就要生电,就是发电机的原
理。所以磁场的作用很大,产生作用的是磁性,但是你要找出这个磁性是找不到的。磁铁有
磁性,但是找磁性就不可得。通过磁性,可以理解人的自性(佛性),但你要找是找不着
的。人人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正由于我们的自性,我们的本心啊,而这一切事相都是从本心
本性所显出来的,并无实体,所以说五蕴皆空,唯有一心。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大士再唤舍利弗,并进一步开示说,所以五蕴诸法,当下的本体就是真空实相(空
相)。以上面所举两例来说明:(一)风静波停,满池清水,波表事物,水喻空相。(二)金杯
熔化,杯空金在。杯表诸法,金喻本体。两喻是同样的,水与金都是譬喻我们佛性,我们的
妙明真心,这是不生不灭的。把金子造成一金杯,金没有变化,而金杯出生了。把金杯再熔
化,于是金杯没有了,灭了。好像金杯有生有灭,可是金杯的本体是什么?只是金并无别
物。金表真空,所以「杯」当体就是空。杯成时,金也没有生,杯灭时,金也没有灭。所谓
生灭只是众生于无生无灭之中妄见种种生灭而已。五蕴如水上之波,本身就是水。看见波
动,实际只是水动,水表空性,故可喻明五蕴即是空相,本自「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满天是云,黑暗的时候,太阳并没有脏。既然没有脏,也就没有什么要
恢复干净,它本来就是如此。进一步说,一切万物,从本以来是清净的,众生以分别心来看
万物,认为太阳为净,乌云为秽,其实乌云与太阳平等,有什么秽浊。再者,以烦恼等为
伪,真心为净,其实烦恼由于妄念,妄念源于真心,如水生波,波全体是水,并无别物。水
喻真心,波喻妄念,若论本体,妄即是真,有什么垢净。
「不增不减」,我们的本性在做众生的时候显不出佛的智慧。好像阴天看不见太阳。虽
一点也看不见,但不是没有太阳了,太阳还是在。等到雨停了,太阳就出来了。正下雨时,
太阳没有减少,晴了天,太阳也没有增加。真空实性连增减都没有,还有什么生死,还有什
么生灭,这个东西减少减少,减到零,那就灭了。根本不减少,哪有什么叫灭。
这一切诸法本来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末后综合前文指出真空本性中,本
来没有五蕴。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这十二个名为十二入(或十二处),也就是前面的五蕴。因众生根器不同,乃有侧重点
不同的种种方式的说法。眼耳鼻舌身是色蕴,意就是受想行识四蕴,这六样称为六根,色声
香味触法,眼睛所对的是色,耳所对的是声,鼻所对是香,舌所对是味,身所对是触,风一
来,吹到身上很凉快,是一种触觉。前五个眼耳鼻舌身,这是属于身的,还有属于心的,意
是第六个,这六根代表我们身内的。外境就色声香味触法称为六尘。「法」字是一切事物,
有形的、无形的、道理、概念、抽象的、具体的,一切一切都可以称之为法。在此是指我们
不见、不闻、无香、无味、无触时,自己内心所缘的境界。这些境界实际是前五尘留落的影
子。例如去年曾上泰山观日出,此时回忆旧时的景象,心中所念只是旧时泰山日出的影像,
这就是法尘。就是我们意的对象,属于外境的是色声香味触法。前面说了五蕴皆空,第一个
是色蕴空,色空,所以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都空了。前五尘都空,它们的影子法尘当然
也就空了。再有,五蕴受想行识都空了,那当然我们的意也就空了。所以「无眼耳鼻舌身
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加六尘,这两个是相对的,互相起一些联系,这十二样东西称
为十二入,十二入皆空。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这句话代表十八界皆是真空。界是界限、区别、种类。例如可把人区别为政界、军界、
商界、教育界等。十八界的界正是此意。眼等六根成六界,色等六尘又成六界,眼识到意识
是六识,又成六界,共成十八界。其中能取是六根,所取是六尘,六尘和合发起六识。例如
一个设备,手能触及机体,启动开关,眼能看到屏上的形像色彩,耳能听到语言音乐,意根
生意识能起综合作用,而认识这是一部彩色电视机。所以依眼根而能了别色尘的是眼识,依
耳根而能了别声尘者是耳识……,依身根了别触尘的是身识,依意根而能了别法尘的是意
识。一般称眼到身是前五识,意识是第六识。眼看见色,内有镜头,外有要照的对象。人是
活物,还有识的作用,不是简单的照相机,这是眼识。耳朵听见声,耳和声,耳是根,声是
尘,能了别的还有一个耳识。所以六根六尘再六个识就称为十八界。(十八界是:眼界、耳
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
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经中指出:「无眼耳鼻舌身意」,内无六根。「无色声香味触法」,外无六尘。「十二
入」都无了。因为根尘都没有,识又从何发生呢?所以十八界也空。就是把有关「人我」的
五蕴、十二入、十八界这些东西让你理解了,这些都是空。你不外乎内有六根,外有六尘,
再加上你识的作用,总之这一切过去我们都认为这个是我,是真实的,「心经」告诉你这一
切皆无。在真实的法性中,这一切都是虚妄所显之相。如水上之波,正波动时,波整体是
水,即是真空,所以说都无。让你破除人我。(第六识是分别一切的。什么是善,什么是
恶;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第七识末那识是执
我,老执着一个我。这就是说:我们之所以成为一个我,想保持自己,种种思想一来,都有
个我,不知不觉都从我字出发,这就是第七识的作用。第八识称为藏识,叫作阿赖耶识,一
切档案都贮存在里面。眼耳鼻舌身相当于摄像机的镜头,把在外的东西摄收进来,从第六识
第七识传达到第八识,即阿赖耶识。这一切都贮存了,也就是种子,这是一方面。另一方
面,它是真正代表你的,所以去后来先。死的时候,身体都坏了,眼耳鼻舌身都没有作用
了,第六识也就不行了,第七识也不行了,还有第八识最后从身体离开,这人就是真的死。
我们不说灵魂,我们说第八识。我们佛教没有断见,也没有常见。所以就高于其他一切的宗
教和科学。阿赖耶识是档案室,大家现在听我说的许多话,脑子里增加了许多新的档案,档
案里增加了新材料跟刚才不一样了,你跟刚才是相似,不是刚才那个我了。天天增加新的东
西,所以是相似相续。它因为相似,所以不是常,不是老不变。但它又相续,所以就不断。
不断不常、相似相续是阿赖耶识,即第八识。现在我们只谈前六识。)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上面的五蕴、十二入、十八界都无,破人我执,叫做为凡人法。从「无无明亦无无明
尽」起,破法我执,叫做为圣人法。从无明到老死叫做十二因缘,是缘觉主要所修之法。其
内容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
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十二因缘,互相依赖而有,有此法才有彼法。经云: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说明了从因缘而起的法则,例如「老死」,为什么有老死?
就是因为有生,有生就必然有老死。推到源头则是由于无明,正是由于无明,生死不已。要
破除这十二因缘,只要其中一处灭,就一切都灭。这是缘觉的法执,也叫做法我,破此法
我,故说十二因缘皆空。《金刚经》说得很好:「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
法。」大家要知道,佛说的一切法,就是拿船做比喻,因为你要渡河,没有船不行,所以佛
告诉你这些法。但是上了岸还要这些船做什么?所以「渡河需用筏,登岸不需舟」。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支。「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教导我
们,破除十二因缘的法执,十二因缘相互联系,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也是包括我们怎么
出轮回的办法。轮回不已就因这十二件事情相续不已,所以要修行,断这十二因缘。「无
明」浅说很容易理解,就是糊涂愚痴,障碍你明白真理。深一点说,不了达真如一相,妄生
分别执著,就成了无明。无明是我们生死的根本,愚痴是最大的障碍。无明就糊涂,糊涂后
就颠倒,颠倒就会造业,造业就是行。第二个是「行」。以上就是过去生中,我们所作的
因。过去生中,我们一直是糊涂造业,驱使阿赖耶识堕入母胎,一念看见父母的情况,一动
淫念就跑到胎里去了。这就是今生生命的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心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 《心经》的核心内容是“空”这一概念,它强调一切法皆空,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之中。6. 佛陀在《心经》中阐述了变化无常的真理,指出人们应放下执着,让心空灵,以顺应事物的变化。7. 当我们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并接受其变化,就能保持心灵的自由与灵活,不被外物所束缚。8. 《心经》教导的是一...

佛法中”心经”的内容是?
内容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十二因缘,互相依赖而有,有此法才有彼法。经云:「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说明了从因缘而起的法则,例如「老死」,为什么有老死?就是因为有生,有生就必然有老死。推到源头则是由于无明,...

心经核心八个字
《心经》核心八个字是指真实不虚、究竟涅槃。《心经》可以指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般若多罗密多心经 《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纲领,也是我们观照宇宙人生...

《心经》到底在讲什么?
心经是佛陀说法 《心经》第一段就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很多人因而误以为《心经》是观自在菩萨对舍利子说法,其实所有佛经大都是佛陀对*说法,《心经》是佛陀对十大*智慧第一舍利子说法。佛教是心的教导 众生心生,则佛法灭;众生心灭,则佛法生。佛教,...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乘佛法教义之总纲,其内容简洁概要,简称《心经》。全经只有54句,共260字,属六百部般若之一卷。全文如下: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心经》的全文及解释是什么?
《心经》是阐述大乘佛教中空和般若思想的经典,是所有佛经中翻译次数最多,译成文种最丰富,并最常被念诵的经典。凡人要度苦厄,了生死,成大觉,非从自心下手不可。但要明白自心,只依这二百六十个字,已经够了。但空的道理不明白,自心的相貌也难彻了。这个经,最主要是说性空的道理,不是世人所...

心经全文是啥
《观音心经》或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被视为佛教经典中的要义结晶,全名《心经》。这卷佛经由五十四句组成,仅二百六十字,蕴含深奥法义。历史上,多次翻译版本中,以唐代玄奘法师所译的版本最为广为流传。《心经》以简洁精炼的文句,阐释了佛法的核心思想——般若智慧,引导信徒理解宇宙万物的...

《心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心经》的主要内容,就是一个“空”。佛陀一生讲法的内容,核心要义就是一个字:空。在《心经》中,这种意思表达得尤为突出。我们看外物,一切都是存在的,但是它们都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这是凡夫的境界。在佛陀看来,一切事物,都存在着变化。水会变成冰,种子会发芽,花会结果,这一切的变化,会...

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1. 心经概述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佛教中广为流传的一部经典。它概括了般若波罗密多的核心思想,旨在帮助修行者了解生命的真谛,实现心灵的觉醒。2. 心经内容解析 此经主要讲述心性的重要性及其与解脱的关系。心性被视为一切法之根本,修行者需通过修行般若波罗密多法门,洞察诸法实相...

心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被誉为佛教经典中的瑰宝,以其简洁的文字深刻阐释了佛法的奥义。2. 这部经文不仅能够增长智慧与福报,还能帮助人们消除贪嗔痴,积累无量的功德。3. 持续念诵《心经》能够带来智慧的启迪,并引导人们达到超越常规认识的思想与觉悟。4. 《心经》教导我们,真正的智慧在于拥有宽广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