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绘画的差异思考
在21世纪的现代化的大潮中,强调艺术及审美教育对培养新世纪一代新人的重要作用, 已成为当今世界人们的共识。审美教育是整个社会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根本目的, 就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通过对美和艺术的鉴赏,提高人的文化修养, 使情感得到陶冶, 思想得以净化, 品格得以完善, 从而使人身心得到和谐发展,自身得以美化。这种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是一般科学文化教育无法替代的。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越来越注意文化素质,渴望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因此, 人们更加重视艺术。因技法和表现形式特点不同, 有工笔、写意、水墨、重彩等的分别)、西洋画(中国近代对西方各种绘画的俗称)等等。那么中西方绘画差异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毋庸质疑,是一种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绘画的区别与联系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以其独有的特色和不朽的作品, 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世界文化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历朝历代,无数绘画精品如奇葩异卉斗妍争辉, 各个画派如涓涓清泉汇成滔滔江河。这是一个伟大的艺术传统, 一个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它的丰富令人目不暇接, 它的魅力让人心旷神怡, 它的深奥又使人有些望而生畏。中国绘画起源于12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在劳动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质朴的原始绘画。
1、中西方绘画的区别
由于各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 世界各国的绘画在艺术形式、表现手段、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一般认为, 从埃及、波斯、印度和中国等东方文明古国发展起来的称为东方绘画(以中国为典型代表);从希腊、罗马绘画发展起来的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绘画, 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两大绘画体系。它们在历史上互有影响,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各自的重要贡献。中国绘画有它自己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魅力,这是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的最大差异。
第一, 中国画重视空白的运用, 有“虚实相生” 的效果。
第二, 中国画重视艺术与自然的关系, 强调“以形写神”,讲究意境、神韵;散点透视。西画则凌驾于自然之上, 采用的是焦点透视, 重写形。
第三, 中国画与书法有很深的渊源, 即“书画同源”、“书画同法”。
第四,中国画与诗有相通之处, 因而推崇“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 即“诗情画意”。而西画则不然。重形似、重再现、重理性、重时空、重光色效果。
第五,中国画还经常使用印章,是点缀.也增加韵味和美感。
第六, 中国绘画描写的是心灵的故乡,西方绘画描写的是生命的家园。最简单理解, 中国画是在“写”、表现精神、偏抽象.;西方绘画是在“仿”、描摹、仿造事物,偏具象。后期毕加索(西班牙画家, 立体派创始人)、凡高(荷兰画家. 后印象派的代表) 等人对中国画的意境都是十分崇拜!不能说谁比谁高,艺术是全人类共同的东西, 是无等级的, 只是世界观不同, 文化差异之必然。
2、中西方绘画的联系
无论是中国绘画, 还是西方绘画, 它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有其共同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他们都是可以直接看到的、有形有色的具体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抒发画家对客观现实的感受的。它比小说、诗歌显得具体形象更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在取材上更为广泛。所以, 绘画是整个美术以至整个艺术门类中特别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之一。对世界影响极其深远。
1、中西方绘画的差异取决于中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的感性主义传统和一元论的世界观与西方人的理性主义传统和二元论的世界观是相对立的。中国人的一元论世界观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道家的天不变, 道亦不变就是这种思想的真实体现。中国人的天人合一的观念萌芽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成熟于封建社会先秦时期。庄子曾说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 以天为本,将人看作整个自然的一部分铸就了中国人的一元论世界观。与此相关,它造就了中国人的独特的感性思维方式,对自然的眷恋使中国人将山川视作民族的母亲。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本质精髓。西方的理性主义和二元论世界观起源于古希腊。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是古希腊艺术的灵感源泉。而在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的背后则是天人两分的二元论宇宙观。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西艺术内在本质的差异。正是中西方对待自然态度的不同使中西绘画产生了如此大的差异。中国画以表达山水为主题,是能让人融人自然中给人以心灵的愉悦感。而我们从西方风景画中很少能看到人的存在, 他们要表达的是一种独立的自然。
2、中华民族的盆地文化与西方海岛文化的差异分析。
第一,崇尚“自然” 和“自我保护” 的中华民族心态。
由于中华民族在其文化定型的盆地经验和长期的农耕生活, 强化了热爱自然, 自我保护的心态。表现在政治上“先礼后兵” 和“后发制人”; 反映中西方绘画的差异思考在军事上崇尚“保存实力” 和“避实击虚”; 表现在建筑风格上: “内敛深沉”、“不事张扬”、“曲径通幽”、 “深藏不露”。毛泽东在战争年代总结的“敌进我退, 敌驻我扰, 敌疲我打, 敌退我追” 的游戏战术;20世纪60—70年代提出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和邓小平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韬光养晦” 的政治策略, 都是上述思想的高度发挥。
第二, 强调“主动出击” 和“暴露张扬” 的西方民族心态。
欧洲文化定型地域在地中海北侧的希腊与土耳其之间的“爱琴海” 岛屿上。长期的海岛生态经验,使欧洲民族对付外来入侵者, 只能抢先占领制高点, 只能“主动出击” “先发制人” 和“全方位迎敌”。在孤岛环境中, 当#l-来入侵者登陆海岸时,岛内民族决无逃跑退路和自然庇护场所, 抢先登上制高点,主动出击是唯一有效的方法。这些长期的生态环境经验, 也以文化的生物的“基因” 伴留下来,形成了西方民族在政治上的具有开放性、攻击性和侵略性的心态; 在建筑形式上的“暴露张扬”性, 如偏爱“山顶城堡”。表现在绘画上是直观的、张扬的、裸露的艺术。
1、“师法自然型”
继承前人传统, 更加注意面对现实生活所得的创作路子。李可染(江苏徐州人,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画研究院院长)吸收古代山水画的优秀传统, 强调面对自然山川进行写生所得的感受, 强调自己投身自然山川所获得的独特认识。这对中国山水画是一个发展。
2、“以古开今型”
以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为代表。消化吸收古代传统, 大胆突破,形成自身风格。齐白石把写意花鸟画发展为大写意花鸟画; 黄宾虹的山水画在积墨上, 多变用墨上形成自己的特点; 潘天寿在传达乡土气息, 画面的结构上、用笔的力度上, 形成了崭新的面貌。
3、“中西合璧型”
徐悲鸿的画中西融合。既有西方绘画对形体塑造的追求, 又特别强调中国画所具有的神韵追求:林凤眠把对光线的追求、严格的形体塑造融人中国画中, 讲究绘画的调子。如潘玉良、徐悲鸿等等。潘玉良, 中国著名女画家、雕塑家。江苏镇江人,生于扬州。潘玉良是民初女性接受新美术教育成为画家的极少数例子。潘女士为东方考入意大利罗马皇家画院之第一人。
终于找到了中西方绘画差异根源是文化差异。实践表明:21世纪的中国绘画应该是能够融合“师法自然型”、⋯ ‘以古开今型”、中西合璧型” 三者为高度统一体的一门综合造型表现艺术,21世纪的画家应该是多才多艺的复合型“创新” 人才, 只有这样, 才能使中国绘画真正走向繁荣. 像芝麻开花一样, 步步登高, 呈现出无限广阔的前景。因为,绘画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文化。
一、大学生步入社会应具备的素质
适应能力即指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心理、生活、工作环境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能较快地认识、了解和熟悉外部环境,并使主体与客体协调一致的能力素质,它主要包括:
1 心理承受能力。社会与学校相比,生活环境、工作条件、人际关系都有着很大变化,这些变化难免会使那些心存幻想、踌躇满志的毕业生造成心理反差和强烈冲突,这时,心理的承受能力是第一位的,要克服心理障碍,使自己在心理意识上与外部环境取得认同。
2 独立生活能力。参加工作后,往往要自己处理衣、食、住、行等全部事务,对独立生活能力要求较高,这是毕业生无法回避的一种能力素质训练。
3 人际交往能力。走上工作岗位后,人际交往能力的发挥是适应环境的关键。不善于与人交往,就难以与人沟通,就难免将自己封闭起来,以致带来诸多烦恼与痛苦。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最基本的人生课题。作为天之骄子的当代大学生,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
1.高度重视培养成就动机"动机+智商=成功"。现在不少大学生缺乏"巅峰体验",原因是没有全力以赴去做某些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心理学家麦克里兰提出"成就需要理论",其要点为:
1)具有高度成就动机的人是可以培养的。有了它,就拥有三种最重要的东西: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
2)具有高度成就动机的人的数量和质量是一个公司最宝贵的资源。
2.将成就动机转化为现实追求--P.T.战术所谓人才包括两种:普通型(P)和特长型(T)。理想的情况是将两者结合起来,即日常的学习、工作,合乎规范,又在某一两个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从而建立自己的信誉。信誉是将高成就动机要转化为现实成功的关键。如果你能够找到自己的特长并创造条件把它发挥出来,你就能够逐步赢得自信,取得成功。
3.保护你的小环境一份关于大学生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指出:人际交往能力和专业成绩相比,如果前者不是更加重要的话,至少是同等重要。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主动关心别人的意识。一个孤芳自赏的人不可能成为现实生活中的成功者。大学生应着力培养周围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4.正确面对现实的自我和挫折感,真正站在顶峰的总是少数人,因此成功感总是相对的。人生难免有很多挫折。面对挫折,必须做到:
重视自己,接纳自己。如果不能接受自己,就不能真正的发展自己。
力是最为关键的。无论是做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还是做科学家、军事家和政治家,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对人的成功都是极为关键的。美育在培养大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结合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活动而实施的美育,在大学生对美的发现、感悟能力与想象力的培育上是很见成效的。理工科大学生如果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教育,即使专业课程分数再高,也很难成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艺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有利于丰富人们的感性世界,增强人们对艺术形式的认识,有助于提升人的审美能力。然而把美育等同于文艺知识的学习,限制了美育研究的视野,缩小了美育研究的范围。美育不仅是要培养人的艺术鉴赏力和创造力,而且从根本上是要培养和发展其丰富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塑造高尚的人格和心灵。
2。当代审美教育最迫切最现实的任务就是使人们摆脱单纯的感官刺激,使人的感性欲望健康发展,最终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协调。理工科大学生如果不接受审美教育,就可能完全被工具理性思维所束缚,就可能成为专业化技术化的单面人,就可能成为只懂技术,只有知识,但情感不丰富且人格不健全的“技术人”,而不是那种既有完善的人格又有丰富的智慧的“文明人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艺术修养和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甚密:
一、提升大学生的艺术修养是新时期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 document.write("");ad_dst = ad_dst+1; 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文件指出,要把艺术素质教育作为各级各类院校的共同遵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在教育法规和制度上确立艺术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地位,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将艺术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教育发展规划。国家的发展不仅单纯依靠知识与技术的结合,同时也需要精神与素质的提高与升华。艺术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对提高人文素养有显著的效果,而且也有利于促进人们的专业知识和艺术修养协调发展,提升国民的综合素质。尤其对于作为国家建设主力军的大学生而言,提高艺术修养对于提升审美能力、树立高尚道德情操,塑造良好心理素质,以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均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所以说,提升大学生的艺术修养是新时期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大学生艺术修养有利于与专业学习的提高
关于大学生的艺术修养与专业学习的关系。我认为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对于理工科的学生而言,我认为在学习好本专业课程的前提下,应该尽可能多的去汲取一些人文艺术类的常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去培养和锻炼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是有几个功能分区的,有的记忆信息,有的作出判断,有的产生联想,有的能够创造创新。前两者用的比较多,而后两者用的相对较少,而对于科技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来说,后两者则显的更为重要,后两者对于开发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非常关键。
理工科的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一些,形象思维相对弱一些,那么通过不同艺术形式的学习、熏陶有利于调节呆板的科学演算、公式、符号,通过生动的形象语言来表达逻辑思维,更加有利于去理解和记忆知识。这样也就能够更好的帮助同学去理解知识,激发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
将科学与艺术结合最好的是达芬奇,可他并不是将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人,在科学家中李政道就是其一。李政道教授是物理学家,但他对历史、诗词、绘画、音乐等文化艺术,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也十分喜好。他积极倡导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从1987 年起,先后多次与艺术家合作创造艺术作品,他曾说过: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雕塑、音乐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响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科学家抽象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创造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本身并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的抽象和总结乃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是一类特定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的自然现象,它的真理性根植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它根植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伟人尚如此,更何况我们大学生呢。
而对于人文艺术类学生而言,我认为应该更进一步的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因为它是我们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的基础,所以我们应该以更高的要求来要求自己。但是在目前的高校艺术类学生中存在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即“重技轻艺”,学生只重视对艺术技能水平的追求,如钢琴水平考级、绘画技法的追求、电脑制图水平的追求,而对艺术理论及审美教育相关的理论不重视,学生看的书太少。殊不知,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将学生缺乏创造力,成为机械的操作人员,即俗称的画匠制图员了,而非艺术家和设计师了。所以,艺术类学生不仅仅要追求对技术、技法上的熟练,还要加强对艺术理论的学习,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另一方面,也要尽可能多的学习各个方面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界,来促进更好的为艺术创作服务。
科学与艺术的融通体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例如我国提出的申奥口号,就是要把2008年北京奥运会办成绿色的奥运、人文的奥运和科技的奥运。在教育活动中,科学与人文的并重已经成为了一种教育理念。
三、加强大学生的艺术修养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阶段。大学生活是人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完成从学生向社会人转变的阶段。所以在此阶段,我们要既要成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合格的“人”,同时也要成为合格的“才”,这样当我们毕业走向社会时,我们才能 “对什么都可以有的自信和渴望”。所谓的成“人”即要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懂得做人的道理,懂得为人处世的方法;成“才”即要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
大学生应具备广阔的视野、高尚的道德情操,那么通过艺术修养相关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通过接触美学改变鉴赏方式,利用典型的艺术形象提高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激励大学生追求真善美, 把思想觉悟和高尚的情操寓于美育之中,以美引善,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孔子认为,仅仅知道怎样做是不够的, 还要身体力行,努力去做,而“乐之”则是更高境界,不仅要这样做,而要愉快地去做。艺术素养应当通过创造学生学习兴趣的环境来初步帮助大学生取得了解。兴趣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一种重要的内部因素。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会主动愉快的去接受它、研究它。以兴趣入手进行艺术教育能使大学生产生主动的学习因素,在艺术方面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更为重要。例如通过阅读文艺作品,观看制作优良的美术电影,美术写生,写观察日记以及参观、游览等,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想象力,引导大学生辨别事物的异同,提高对新生事物的热情和敏感,从而提高他们驾驭客观事物变化的能力.在学习中培养兴趣,在培养中提升价值,快乐的学习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艺术的形式本身有着强烈的感染力.通过艺术教育可以使人约束德行和调节性情,塑造完美人格,有利于身心健康。兴于诗、立于理、成于乐(论语.泰伯)这是这个意思。
比如说,开设艺术理论课主要以音乐、舞蹈、美术等课程为主,这些课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通过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动觉艺术等不同的艺术语言,全面深刻地阐释了中西方艺术的文化内涵以及独特魅力。《中外音乐艺术赏析》、《中外舞蹈艺术赏析》、《中外美术作品赏析》、《交响音乐赏析》、《中国民族音乐赏析》、《西方艺术选讲》等优秀课程的开设,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辩意识。因为,一个好的艺术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它所蕴涵的人文精神、美学思想、哲学思想等内容尤其丰富。在这些课程中,大学生充分了解到世界各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精髓、艺术风格、美学特征和人文精神。例如,我们在赏析俄罗斯芭蕾舞剧《脖子上的安娜》时,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俄罗斯芭蕾的独特魅力,而且能够深刻感悟到作品本身的思想意义,从而增强大学生在思考某一特定类型问题时,运用宏观与微观、系统性与独特性相结合的方法,去发掘问题中更深一层的关系;同时也在理解问题的过程中,塑造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起到了完善大学生人格培养的作用。 再如通过开设艺术实践课,大学生确实亲身体会到了艺术所带来的真、善、美,感受到了艺术无穷的魅力,缓解了紧张的学习生活所带来的压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大学生歌曲演唱技巧》这门课中,通过对演唱技巧的研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充分缓解了他们的心理压力。据心理学研究表明,音乐可以影响人的身体和大脑,音乐同时也能使人产生兴奋、镇定和平衡三种情绪,不同的音乐会使人具有多种不同的感知体验,可以消除大脑工作所带来的疲劳和紧张。 不同的艺术实践课程形式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通过《大学生形体气质塑造》这门课,使大学生们在各种艺术动作完成的过程中,体验到艺术所带来的满足感,学会自由支配身体的各个部位。这不仅是表层意义上的训练与模仿,更是一种理智和感觉的平衡与协调,是整个身心进入节奏与形式的审美运动,它唤起了大学生们的审美情调,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节奏性运动中。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仅能够使学生在音乐、舞蹈等艺术中陶冶情操、建立自信,更能有效地开发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
另外,艺术实践课除了起到娱乐和教育的作用以外,还可以消除大学生的心理疾病。例如,在舞蹈课中,老师演示一个动作,大家随之模仿,逐渐形成热烈的气氛,从而通过群体的力量来缓解紧张、自闭与孤独。这也是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的不同之处,寓教于乐,让人充分舒展自由的心灵。 艺术修养就是在审美活动中通过对大学生的感情的熏陶、疏导,在兴趣中培养秩序,使他们遵守道德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对于大学生的成人成才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加强大学生的艺术修养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高于生活”,事实上,高品质的生活中处处充满艺术的元素。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李超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说 “品牌可以由金钱去堆砌,但品位则得靠一生去修炼”。在论及设计与美的关系时,他非常赞同高尔基的一句话“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因为我们觉得美的东西必然是背后凝结了个人的感情。我们身处一个设计的年代,衣食住行无一没有设计的痕迹,但是美的来源还在内心。
现如今,很多大学生对潮流、名牌的追求具有盲目性、盲从性,缺乏与大学生身份相符合的审美观念,认为贵的、奢侈的东西就是好的。殊不知,品牌的简单堆砌不等于品味。而品味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美主体的艺术修养、审美水平、审美情趣的高低而非其它。
所以说,拥有较高水平的艺术修养对于大学生提高对生活品味的理解也是意义深刻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加强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积极非凡的意义。作为教育部门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和方式来加大对大学生的引导呢?,高校艺术教育应该积极汲取现代教育理论的新成就,综合现代教育模式探究的精华,体现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要在传统教育模式上突破创新,逐步把艺术的学习型课程转变为探究型和实践型紧密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这是一个常见常新的问题。现有的方法和途径是通过开设人文艺术类课程、讲座来普及艺术教育。
与此同时,还应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即第二课堂来作为补充,以教师为主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艺术的形式,同时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人文艺术氛围、环境艺术氛围去熏陶和感染我们的天之骄子,“润物细无声”,将艺术教育这门课程开设在生活的点滴之中,从理念之中渗透艺术教育内容,我相信对大学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助于大学生更好更快的成长成才。
打印下来自己总结了,记着给个高分。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