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几个红楼梦的写作技巧的细节分析

如题所述

红楼梦》正文劈头第一句话就是:“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 唐,细按则深有趣味。待在下文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不惑。”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 ,单单剩了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因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 自叹,日夜悲号惭愧。一日,一僧一道来至峰下,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变成一块鲜明 莹洁的美玉,乘警幻仙子案前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等一干女子下世之际,夹带于中,到 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高贵乡去安身乐业,享受十数年。又 过了几世几劫,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看见一块大石上字 迹分明,编述历历,记载着无材补天,幻形入世,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 《石头记》就是石头在红尘在贾府中亲身经历的记录。石头自称蠢物,是《石头记》的 作者和叙述者,曹雪芹根据空空道人从石头上抄录回来的故事“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篡成目录,分出章回。”反而成了一个编辑者。
第六回,在说到千里之外,芥豆之微,有一个 小小人家与贾府有些瓜葛的,设问这一家姓甚名谁,又与柴府有甚瓜葛?这时石头直接 向读者发表议论:

诸公若嫌琐碎粗鄙呢,则快掷下此书,另觅好书去醒目,若谓聊可破闷时,待蠢物逐细 言来。(甲戌本第六回)
又如第十七、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当写到元妃省亲,上 舆进园之时,园中香烟缭绕,花新缤纷,灯光相映,细乐声喧,说不尽太平气象,富贵 风流,此时石头大发感慨:

此时自己回想当初在大荒山中,青埂峰下,那等凄凉寂寞;若不亏癞僧、跛道人携来到 此,又安能得见这般世面。本欲作一篇《灯月赋》、《省亲颂》,以志今日之事,但又 恐入了别书的俗套。按此时之景,即作一赋一赞,也不能形容得尽其妙;即不作赋赞, 其豪华富丽,观者诸公亦可想而知矣。所以倒省了这工夫纸墨,且说正经的为是。(庚 辰本第382页)

当回叙到大观园中匾额均为贾宝玉所为,又设问:贾政世代诗书,来往诸客屏侍座陪者 ,悉皆才技之流,岂无一名手题撰,竟用小儿一戏之辞苟且塘塞?此时,石头直接向读 者交待原因,发表议论:

诸公不知,待蠢物将原委说明,大家方知。当日这贾妃未入空之时…… (庚辰本第383 页)

此处文长不录。从叙事艺术角度看,作者与叙述人的分离是叙事艺术发展的需要和进步 ,为叙事艺术的发展和各种叙事技巧的运用、开拓,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但程本或者 出于疏忽,或者出于对这种变化缺乏敏感和了解,把已经分离的作者与叙述者又合在一 起了。

那时这个石头因娲皇未用,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 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居住,就名他为赤霞崖神瑛侍者。

石头就是神瑛侍者,下世为贾宝玉,石头在全书中也就失去了叙述人的资格了。

第十五回。这一回作写铁槛寺秦钟与智能儿偷情 被贾宝玉发现后,宝玉声称等一回儿睡下再细细算帐。“这时,‘通灵’被风姐塞在自 己枕边。所以,‘通灵’说:‘宝玉不知与秦钟算何帐目,未见真切,未曾记得。此系 疑案,不敢纂刻。’如果‘通灵’是《红楼梦》的第三人称叙述人,对于它就绝不会存 在因‘未见真切’而写不出来的问题。这句看似叙述人自居的表白,恰恰说明它并不是 叙述人。‘通灵’的全知全能是假,真正的合知全能者只是作者曹雪芹。”
第三十二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从贾政接见忠王府 来人开始,一路下去,用众多人物行动和语言组成的生动形象的场景一个接着一个,令 人目不暇接。这里,我们只能引一小段:

王夫人一进房来,贾政更如火上浇油一般,那板子越发下去的又狠又快。按宝玉的两个 小厮忙松了手走开,宝玉早已动弹不得了。贾政还欲打时,早被王夫人抱住板子。贾政 道:“罢了,罢了!今日必定要气死我才罢!”王夫人骂道:“宝玉虽然该打,老爷也 要自重。况且炎天暑日的,老太太身上也不大好,打死宝玉事小,倘或老太太一时不自 在了,岂不事大!”贾政冷笑道:“倒休提这话。我养了这不肖的孽障,已不孝;教训 他一番,又有众人护持;不如趁今日一发勒死了,以绝将来之患!”说着,便要绳索来 勒死。王夫人连忙抱住哭道:“老爷虽然应当管教儿子,也要看夫妻分上。我如今已将 五十岁的人,只有这个孽障,必定苦苦以他为法,我也不敢深劝。今日越发要他死,岂 不是有意绝我。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再勒死他。我们娘儿们不敢含怨, 到底在阴司里得个依靠。”说毕,爬在宝玉身上大哭起来。贾政听了此话,不觉长叹一 声,向椅上坐了,泪如雨下。王夫人抱着宝玉,只见他面白气弱,底下穿着一条绿纱小 衣皆是血渍,禁不住解下汗巾看,由臀至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不 觉失声大哭起来,“苦命的儿吓!”因哭出“苦命儿”来,忽又想起贾珠来,便叫着贾 珠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此时里面的人闻得王夫人出来,那 李宫裁王熙凤与迎春姐妹早已出来了。王夫人哭着贾珠的名字,别人还可,惟有宫裁禁 不住也放声哭了。贾政听了,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

在这一小段里,叙述者的声音减低到最小程度,整个场景都是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构成的 。读者在场景中可以直接看到贾政和贾宝玉父子激烈的冲突,可以直接看到贾政欲置贾 宝玉于死地,在王夫人灵魂里激起的震荡:要宝玉死,等于有意绝我。在封建制度下, 一个妇女,没有儿子,就没有他在家庭中的地位。王夫人因又自然想起早夭的大儿子来 ,就叫着贾珠的名字哭。这又无意触动了李宫裁深藏在内心深处的伤痛。在这里,不是 叙述者而是人物自己用语言和动作打开自己的灵魂,这是人物自己的声音。再深入一步 ,读者还可以看到人物戏剧性的语言和相互冲突的行动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封建家庭关 系,正是这种关系决定着人物在这特写情景下的语言和行动、思想和感情,在这种场合 ,即便没有一句叙述者的评说,读者还是能够充分感受到、体验到人物的语言、动作所 饱含的情感和蕴蓄的意义,因而具有一般概述达不到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第二十九回
原来那宝玉自幼生成有一种下流痴病,况从幼时和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及如今稍 明时事,又看了那些邪书僻传,凡远亲近友之家所见的那些闺英闱秀,皆未有稍及林黛 玉者,所以早存了一段心事,只不好说出来,故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那 林黛玉偏生也是个有些痴病的,也每用假情试探。因你也将真心真意隐瞒起来,只用假 意,我也将真心真意瞒了起来,只用假意,如此两假相逢终有一真。其间琐琐碎碎,难 保不有口角之争。即如此刻,宝玉的内心想的是:“别人不知我的心,还有可恕,难道 你就不想我的心里眼里只有你!你不能为我烦恼,反来以这话奚落堵我。可见我心里一 时一刻白有你!你竟心里没我。”心里这意思,只是口里说不出来。那林黛玉心里想着 :“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不重我的。我便时常提 这‘金玉’,你只管了然自若无闻的,方见得是待我重,而毫无此心了。如何我只一提 ‘金玉’的事,你就着急,可知你心里时时有‘金玉’,见我一提,你又怕我多心,故 意着急,安心哄我。”……

《红楼梦》贾宝玉和林黛玉相互猜疑,相互试探的篇幅比较多,但它都有一个前提,就 是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真实的想法。如果彼此都知道对方真实的想法,也就没有了真真 假假琐琐碎碎的赌气和口角了。既然林黛玉和贾宝玉彼此都不知道,叙述者何以知之, 作者就必须设定虚拟叙述者石头是一个全知的叙述人,也就是说只有运用全知的视角, 才能深入到人物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心理,从叙述艺术的角度看,作者对人物的无知和叙 述人的全知之间的巧妙处理,常常是《红楼梦》这一类心理描写的魅力所在。

第三回写林黛玉初进荣国府,此时林黛玉刚死了母亲,奉父亲之命,投奔外婆家,第一 次与贾府众多的人物见面,作者以石头作为全知叙述人从全知视角展开叙述,在此基础 上,又精心穿插了几组人物的限知叙述,用他们之间的相互观察来刻划人物。贾母、迎 春、探春、惜春三姐妹、王夫人、王熙凤、贾宝玉,这些人物都是通过第一次来到贾府 的林黛玉的眼睛和独特的心理感受来写的。而林黛玉的形象,则又通过贾府众人的眼睛 和心理感受来写。其中林黛玉与王熙凤,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相互观察感受尤为精细 ,是《红楼梦》中出色的篇章。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环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 “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懵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 着,忽见丫环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玉紫金冠,齐眉勒 着二龙抢珠金抹额;……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 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

这是黛玉眼中的贾宝玉,接下去写贾宝玉眼中的林黛玉: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姐 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人各别:两弯似蹙 非蹙 烟眉,……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总之,这一回,叙述人和叙述视角在黛玉与众人之间频繁地转移:写黛玉,叙述视角散 见于众人;写众人,叙述视角又集中于黛玉。概括地说,就是:一人看众人,写出了众 人,也写出了一个;众人看一人,写出了一人,也写出了众人。全知叙述人的全知叙述 视角与参与叙述人的限知视角之间的转换,使几对参与叙述人的视线就象数对抛物体, 相互交叉,两两对立,构成了一种叙述的立体网状结构,写得有声有色,精妙绝伦。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是曹雪芹运用全知视角溶入参预叙述人的限知视角进行叙述,在艺 术上很成功的一个例子。试想一个生活无继,求人告贷的农村老妪,突然走进与她的生 活有着霄壤之别的富贵人家贾府,在这个陌生的世界,她看到了什么,她经历了什么, 她有着什么样遭遇和感受。曹雪芹运用石头全知视角溶入刘姥姥参预叙述人的限知视角 进行叙述,既把握了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事件的整个过程,又同时细致地把刘姥姥独特的 观察、经历、遭遇、感受直接传达出来。我们这里只举一个小小的细节为例:当刘姥姥 被引入堂屋,只闻一阵香扑了脸来,竟不辨是何气味,犹如在云端里一般。满屋中之物 却耀眼争光,使人头悬目眩……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 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枰砣般一物,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 “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 倒唬的一展眼。

参与叙述限知视角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这个视角观察下的小说世界,是经过叙述者 眼光过滤过的世界,因而常常能使读者获得更为强烈的情感体验和生活感受。刘姥姥三 进大观园,写的就是经过刘姥姥眼光过滤过的大观园。通过刘姥姥惊奇的眼光,我们会 领悟和体验到,贾府的贵族世界与刘姥姥生活的那个世界是根本不同的,有霄壤之别。 就是上面这样一小段文字,我们也能得到这样的感受。这是什么爱物儿?今天我们都知 道这是装在柱子上的挂钟。但在那个时代,只有富贵人家才有这样的计时工具,刘姥姥 自然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但是,作者也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而是运用 刘姥姥参预叙述者的限知眼光,把咯当咯当的响声比作打箩柜筛面一般,把钟比匣子, 把钟罢比作秤砣,这样,读者就不是直接了解到,而是通过刘姥姥的比喻才猜到刘姥姥 所指的“爱物儿”,就是挂种。刘姥姥把钟比作箩柜,匣子,秤砣,都是农家常见之物 ,这是刘姥姥所了解、拥有的领域,而挂钟表示出的那个世界,是刘姥姥限知视角无法 了解的接近的,被钟声唬了一展眼的刘姥姥,最终也没有弄清楚这是个什么爱物儿。

第二十二回有一段文字记元妃省亲后,令夏太监传谕众姐妹和贾宝玉进大观园居住,此 事别人听了犹可,唯贾宝玉喜得无可无不可。正在此时,丫环来说:“老爷叫宝玉。” 宝玉听了,好似打了个焦雷,摆了兴,挨门进去。此处有从贾政参与人的视角的写贾宝 玉的一段文字:

贾政一举目,见宝玉站在跟前,神彩飘逸,秀色夺人;看看贾环,人物委琐,举止荒疏 ;忽又想起贾珠来,再看看王夫人只有这一个亲生的儿子,素爱如珍,自己的胡须将已 苍白:因这几件上,把素日嫌恶处分宝玉之心不觉减了八九。半响说道:“娘娘吩咐说 ,你日日外头嬉游,渐次疏懒,如今叫禁管,同你姐妹在园里读书写字。你可好生用心 学习,再如不守分安常,你可仔细!”

贾政和贾宝玉冲突是《红楼梦》的一个重要内容,贾政平日对贾宝玉采取极端的严厉态 度。此一段如果说作者运用贾政参与视角写出他眼中的另一个贾宝玉,还不如说写出了 另一个贾政,或者说写出了贾政的另一面。他看到贾宝玉神新飘逸,秀色夺人,改变了 平日嫌恶之心,这种内心的表露夹杂着失去前子的伤痛和人生易逝的感慨,用参与叙述 的视角直接表露出来,显得真切感人。

第三十回“龄官划蔷痴及局外”动人情节是以宝玉为参与叙述人的视角展示出来的。写 的是宝玉在王夫人处因金钏儿事讨了没趣,进大观园来,刚到了蔷薇花架下,只听有人 哽噎之声,隔着篱笆洞儿一看,只见一个女孩儿蹲在花下,手里拿着绾头的簪子在地下 抠土。此情此景在贾宝玉眼中女孩儿的模样竟大有林黛玉之态。

宝玉用眼随着簪子的起落,一直一画一点一勾的看了去,数一数,十八笔。自己又在手 心里用指头按着他方才下笔的规矩写了,猜是什么字。写成一想,原来就是一个蔷薇花 的“蔷”字。宝玉想道:“必定是他也要作诗填词。这会子见了这花,因有所感,或者 偶成了两句,一时兴至恐忘,在地下画着推敲,也未可知。且看底下再写什么。”一面 想,一面又看,……

参与叙述人总是作品中的一个人物,是作品中某个事件的参与者。比较全知的叙述人, 参与叙述人与作者、与叙述对象、与读者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就其与作家关系来看, 他从事实到形式已经明显从作者分离出来,获得了存在于作家之外的独立地位,因此前 面所引的“看”和“想”,都是人物去“看”和“想”,而不是作家去“看”和“想” 。因此,这种叙述视角的运用有一个严格限制,就是叙述者只能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 参与叙述者可以叙述自己的心理活动,但自己以外人物的心理活动就不是他所知道的, 他只能加以推测和猜想。在这里,划蔷的意义无论对宝玉还是对读者都是不了解的,这 个谜底要到了第三十六回“识分定情悟梨香字”里宝玉和读者才明白:龄官对贾蔷的痴 情。而此时贾宝玉对龄官心理活动也只是一种推测:“这女孩子一定有什么话说不出来 的大心事,才这样个形景。外面既是这个形景,心里不知怎么熬煎。看他的模样儿这般 单薄,心里那里还搁的住熬煎。可恨我不能分些出来。”在这里,一方面,参与限知视 角的运用不仅使我们通过贾宝玉的眼看到了龄官的行动,而且也是贾宝玉作为参与叙述 人的性格思想感情的一种展露。只有贾宝玉才有这样的行为和想法,所以他去观察叙述 对象时,同时也完成了作为叙述人自身形象的塑造。另一方面,由于参与叙述人不同于 在故事之外之上的全知叙述人,叙述人与读者的距离也缩短了,读者通过参与叙述人看 到的世界,是打上了叙述者个性和感情烙印的世界,更显真切动人。一般说,参与叙述 视角这样的审美效果是单纯全知视角难以达到的。

参考资料:1][2] 《〈红楼梦〉的视点》,见《红楼梦学刊》1986年第一期。文化艺术出版社。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2-08
红楼梦》正文劈头第一句话就是:“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 唐,细按则深有趣味。待在下文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不惑。”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 ,单单剩了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因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 自叹,日夜悲号惭愧。一日,一僧一道来至峰下,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变成一块鲜明 莹洁的美玉,乘警幻仙子案前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等一干女子下世之际,夹带于中,到 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高贵乡去安身乐业,享受十数年。又 过了几世几劫,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看见一块大石上字 迹分明,编述历历,记载着无材补天,幻形入世,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 《石头记》就是石头在红尘在贾府中亲身经历的记录。石头自称蠢物,是《石头记》的 作者和叙述者,曹雪芹根据空空道人从石头上抄录回来的故事“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篡成目录,分出章回。”反而成了一个编辑者。
第六回,在说到千里之外,芥豆之微,有一个 小小人家与贾府有些瓜葛的,设问这一家姓甚名谁,又与柴府有甚瓜葛?这时石头直接 向读者发表议论:

诸公若嫌琐碎粗鄙呢,则快掷下此书,另觅好书去醒目,若谓聊可破闷时,待蠢物逐细 言来。(甲戌本第六回)
又如第十七、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当写到元妃省亲,上 舆进园之时,园中香烟缭绕,花新缤纷,灯光相映,细乐声喧,说不尽太平气象,富贵 风流,此时石头大发感慨:

此时自己回想当初在大荒山中,青埂峰下,那等凄凉寂寞;若不亏癞僧、跛道人携来到 此,又安能得见这般世面。本欲作一篇《灯月赋》、《省亲颂》,以志今日之事,但又 恐入了别书的俗套。按此时之景,即作一赋一赞,也不能形容得尽其妙;即不作赋赞, 其豪华富丽,观者诸公亦可想而知矣。所以倒省了这工夫纸墨,且说正经的为是。(庚 辰本第382页)

当回叙到大观园中匾额均为贾宝玉所为,又设问:贾政世代诗书,来往诸客屏侍座陪者 ,悉皆才技之流,岂无一名手题撰,竟用小儿一戏之辞苟且塘塞?此时,石头直接向读 者交待原因,发表议论:

诸公不知,待蠢物将原委说明,大家方知。当日这贾妃未入空之时…… (庚辰本第383 页)

此处文长不录。从叙事艺术角度看,作者与叙述人的分离是叙事艺术发展的需要和进步 ,为叙事艺术的发展和各种叙事技巧的运用、开拓,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但程本或者 出于疏忽,或者出于对这种变化缺乏敏感和了解,把已经分离的作者与叙述者又合在一 起了。

那时这个石头因娲皇未用,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 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居住,就名他为赤霞崖神瑛侍者。

石头就是神瑛侍者,下世为贾宝玉,石头在全书中也就失去了叙述人的资格了。

第十五回。这一回作写铁槛寺秦钟与智能儿偷情 被贾宝玉发现后,宝玉声称等一回儿睡下再细细算帐。“这时,‘通灵’被风姐塞在自 己枕边。所以,‘通灵’说:‘宝玉不知与秦钟算何帐目,未见真切,未曾记得。此系 疑案,不敢纂刻。’如果‘通灵’是《红楼梦》的第三人称叙述人,对于它就绝不会存 在因‘未见真切’而写不出来的问题。这句看似叙述人自居的表白,恰恰说明它并不是 叙述人。‘通灵’的全知全能是假,真正的合知全能者只是作者曹雪芹。”
第三十二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从贾政接见忠王府 来人开始,一路下去,用众多人物行动和语言组成的生动形象的场景一个接着一个,令 人目不暇接。这里,我们只能引一小段:

王夫人一进房来,贾政更如火上浇油一般,那板子越发下去的又狠又快。按宝玉的两个 小厮忙松了手走开,宝玉早已动弹不得了。贾政还欲打时,早被王夫人抱住板子。贾政 道:“罢了,罢了!今日必定要气死我才罢!”王夫人骂道:“宝玉虽然该打,老爷也 要自重。况且炎天暑日的,老太太身上也不大好,打死宝玉事小,倘或老太太一时不自 在了,岂不事大!”贾政冷笑道:“倒休提这话。我养了这不肖的孽障,已不孝;教训 他一番,又有众人护持;不如趁今日一发勒死了,以绝将来之患!”说着,便要绳索来 勒死。王夫人连忙抱住哭道:“老爷虽然应当管教儿子,也要看夫妻分上。我如今已将 五十岁的人,只有这个孽障,必定苦苦以他为法,我也不敢深劝。今日越发要他死,岂 不是有意绝我。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再勒死他。我们娘儿们不敢含怨, 到底在阴司里得个依靠。”说毕,爬在宝玉身上大哭起来。贾政听了此话,不觉长叹一 声,向椅上坐了,泪如雨下。王夫人抱着宝玉,只见他面白气弱,底下穿着一条绿纱小 衣皆是血渍,禁不住解下汗巾看,由臀至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不 觉失声大哭起来,“苦命的儿吓!”因哭出“苦命儿”来,忽又想起贾珠来,便叫着贾 珠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此时里面的人闻得王夫人出来,那 李宫裁王熙凤与迎春姐妹早已出来了。王夫人哭着贾珠的名字,别人还可,惟有宫裁禁 不住也放声哭了。贾政听了,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

在这一小段里,叙述者的声音减低到最小程度,整个场景都是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构成的 。读者在场景中可以直接看到贾政和贾宝玉父子激烈的冲突,可以直接看到贾政欲置贾 宝玉于死地,在王夫人灵魂里激起的震荡:要宝玉死,等于有意绝我。在封建制度下, 一个妇女,没有儿子,就没有他在家庭中的地位。王夫人因又自然想起早夭的大儿子来 ,就叫着贾珠的名字哭。这又无意触动了李宫裁深藏在内心深处的伤痛。在这里,不是 叙述者而是人物自己用语言和动作打开自己的灵魂,这是人物自己的声音。再深入一步 ,读者还可以看到人物戏剧性的语言和相互冲突的行动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封建家庭关 系,正是这种关系决定着人物在这特写情景下的语言和行动、思想和感情,在这种场合 ,即便没有一句叙述者的评说,读者还是能够充分感受到、体验到人物的语言、动作所 饱含的情感和蕴蓄的意义,因而具有一般概述达不到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第二十九回
原来那宝玉自幼生成有一种下流痴病,况从幼时和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及如今稍 明时事,又看了那些邪书僻传,凡远亲近友之家所见的那些闺英闱秀,皆未有稍及林黛 玉者,所以早存了一段心事,只不好说出来,故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那 林黛玉偏生也是个有些痴病的,也每用假情试探。因你也将真心真意隐瞒起来,只用假 意,我也将真心真意瞒了起来,只用假意,如此两假相逢终有一真。其间琐琐碎碎,难 保不有口角之争。即如此刻,宝玉的内心想的是:“别人不知我的心,还有可恕,难道 你就不想我的心里眼里只有你!你不能为我烦恼,反来以这话奚落堵我。可见我心里一 时一刻白有你!你竟心里没我。”心里这意思,只是口里说不出来。那林黛玉心里想着 :“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不重我的。我便时常提 这‘金玉’,你只管了然自若无闻的,方见得是待我重,而毫无此心了。如何我只一提 ‘金玉’的事,你就着急,可知你心里时时有‘金玉’,见我一提,你又怕我多心,故 意着急,安心哄我。”……

《红楼梦》贾宝玉和林黛玉相互猜疑,相互试探的篇幅比较多,但它都有一个前提,就 是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真实的想法。如果彼此都知道对方真实的想法,也就没有了真真 假假琐琐碎碎的赌气和口角了。既然林黛玉和贾宝玉彼此都不知道,叙述者何以知之, 作者就必须设定虚拟叙述者石头是一个全知的叙述人,也就是说只有运用全知的视角, 才能深入到人物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心理,从叙述艺术的角度看,作者对人物的无知和叙 述人的全知之间的巧妙处理,常常是《红楼梦》这一类心理描写的魅力所在。

第三回写林黛玉初进荣国府,此时林黛玉刚死了母亲,奉父亲之命,投奔外婆家,第一 次与贾府众多的人物见面,作者以石头作为全知叙述人从全知视角展开叙述,在此基础 上,又精心穿插了几组人物的限知叙述,用他们之间的相互观察来刻划人物。贾母、迎 春、探春、惜春三姐妹、王夫人、王熙凤、贾宝玉,这些人物都是通过第一次来到贾府 的林黛玉的眼睛和独特的心理感受来写的。而林黛玉的形象,则又通过贾府众人的眼睛 和心理感受来写。其中林黛玉与王熙凤,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相互观察感受尤为精细 ,是《红楼梦》中出色的篇章。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环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 “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懵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 着,忽见丫环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玉紫金冠,齐眉勒 着二龙抢珠金抹额;……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 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

这是黛玉眼中的贾宝玉,接下去写贾宝玉眼中的林黛玉: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姐 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人各别:两弯似蹙 非蹙 烟眉,……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总之,这一回,叙述人和叙述视角在黛玉与众人之间频繁地转移:写黛玉,叙述视角散 见于众人;写众人,叙述视角又集中于黛玉。概括地说,就是:一人看众人,写出了众 人,也写出了一个;众人看一人,写出了一人,也写出了众人。全知叙述人的全知叙述 视角与参与叙述人的限知视角之间的转换,使几对参与叙述人的视线就象数对抛物体, 相互交叉,两两对立,构成了一种叙述的立体网状结构,写得有声有色,精妙绝伦。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是曹雪芹运用全知视角溶入参预叙述人的限知视角进行叙述,在艺 术上很成功的一个例子。试想一个生活无继,求人告贷的农村老妪,突然走进与她的生 活有着霄壤之别的富贵人家贾府,在这个陌生的世界,她看到了什么,她经历了什么, 她有着什么样遭遇和感受。曹雪芹运用石头全知视角溶入刘姥姥参预叙述人的限知视角 进行叙述,既把握了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事件的整个过程,又同时细致地把刘姥姥独特的 观察、经历、遭遇、感受直接传达出来。我们这里只举一个小小的细节为例:当刘姥姥 被引入堂屋,只闻一阵香扑了脸来,竟不辨是何气味,犹如在云端里一般。满屋中之物 却耀眼争光,使人头悬目眩……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 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枰砣般一物,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 “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 倒唬的一展眼。

参与叙述限知视角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这个视角观察下的小说世界,是经过叙述者 眼光过滤过的世界,因而常常能使读者获得更为强烈的情感体验和生活感受。刘姥姥三 进大观园,写的就是经过刘姥姥眼光过滤过的大观园。通过刘姥姥惊奇的眼光,我们会 领悟和体验到,贾府的贵族世界与刘姥姥生活的那个世界是根本不同的,有霄壤之别。 就是上面这样一小段文字,我们也能得到这样的感受。这是什么爱物儿?今天我们都知 道这是装在柱子上的挂钟。但在那个时代,只有富贵人家才有这样的计时工具,刘姥姥 自然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但是,作者也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而是运用 刘姥姥参预叙述者的限知眼光,把咯当咯当的响声比作打箩柜筛面一般,把钟比匣子, 把钟罢比作秤砣,这样,读者就不是直接了解到,而是通过刘姥姥的比喻才猜到刘姥姥 所指的“爱物儿”,就是挂种。刘姥姥把钟比作箩柜,匣子,秤砣,都是农家常见之物 ,这是刘姥姥所了解、拥有的领域,而挂钟表示出的那个世界,是刘姥姥限知视角无法 了解的接近的,被钟声唬了一展眼的刘姥姥,最终也没有弄清楚这是个什么爱物儿。

第二十二回有一段文字记元妃省亲后,令夏太监传谕众姐妹和贾宝玉进大观园居住,此 事别人听了犹可,唯贾宝玉喜得无可无不可。正在此时,丫环来说:“老爷叫宝玉。” 宝玉听了,好似打了个焦雷,摆了兴,挨门进去。此处有从贾政参与人的视角的写贾宝 玉的一段文字:

贾政一举目,见宝玉站在跟前,神彩飘逸,秀色夺人;看看贾环,人物委琐,举止荒疏 ;忽又想起贾珠来,再看看王夫人只有这一个亲生的儿子,素爱如珍,自己的胡须将已 苍白:因这几件上,把素日嫌恶处分宝玉之心不觉减了八九。半响说道:“娘娘吩咐说 ,你日日外头嬉游,渐次疏懒,如今叫禁管,同你姐妹在园里读书写字。你可好生用心 学习,再如不守分安常,你可仔细!”

贾政和贾宝玉冲突是《红楼梦》的一个重要内容,贾政平日对贾宝玉采取极端的严厉态 度。此一段如果说作者运用贾政参与视角写出他眼中的另一个贾宝玉,还不如说写出了 另一个贾政,或者说写出了贾政的另一面。他看到贾宝玉神新飘逸,秀色夺人,改变了 平日嫌恶之心,这种内心的表露夹杂着失去前子的伤痛和人生易逝的感慨,用参与叙述 的视角直接表露出来,显得真切感人。

第三十回“龄官划蔷痴及局外”动人情节是以宝玉为参与叙述人的视角展示出来的。写 的是宝玉在王夫人处因金钏儿事讨了没趣,进大观园来,刚到了蔷薇花架下,只听有人 哽噎之声,隔着篱笆洞儿一看,只见一个女孩儿蹲在花下,手里拿着绾头的簪子在地下 抠土。此情此景在贾宝玉眼中女孩儿的模样竟大有林黛玉之态。

宝玉用眼随着簪子的起落,一直一画一点一勾的看了去,数一数,十八笔。自己又在手 心里用指头按着他方才下笔的规矩写了,猜是什么字。写成一想,原来就是一个蔷薇花 的“蔷”字。宝玉想道:“必定是他也要作诗填词。这会子见了这花,因有所感,或者 偶成了两句,一时兴至恐忘,在地下画着推敲,也未可知。且看底下再写什么。”一面 想,一面又看,……

参与叙述人总是作品中的一个人物,是作品中某个事件的参与者。比较全知的叙述人, 参与叙述人与作者、与叙述对象、与读者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就其与作家关系来看, 他从事实到形式已经明显从作者分离出来,获得了存在于作家之外的独立地位,因此前 面所引的“看”和“想”,都是人物去“看”和“想”,而不是作家去“看”和“想” 。因此,这种叙述视角的运用有一个严格限制,就是叙述者只能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 参与叙述者可以叙述自己的心理活动,但自己以外人物的心理活动就不是他所知道的, 他只能加以推测和猜想。在这里,划蔷的意义无论对宝玉还是对读者都是不了解的,这 个谜底要到了第三十六回“识分定情悟梨香字”里宝玉和读者才明白:龄官对贾蔷的痴 情。而此时贾宝玉对龄官心理活动也只是一种推测:“这女孩子一定有什么话说不出来 的大心事,才这样个形景。外面既是这个形景,心里不知怎么熬煎。看他的模样儿这般 单薄,心里那里还搁的住熬煎。可恨我不能分些出来。”在这里,一方面,参与限知视 角的运用不仅使我们通过贾宝玉的眼看到了龄官的行动,而且也是贾宝玉作为参与叙述 人的性格思想感情的一种展露。只有贾宝玉才有这样的行为和想法,所以他去观察叙述 对象时,同时也完成了作为叙述人自身形象的塑造。另一方面,由于参与叙述人不同于 在故事之外之上的全知叙述人,叙述人与读者的距离也缩短了,读者通过参与叙述人看 到的世界,是打上了叙述者个性和感情烙印的世界,更显真切动人。一般说,参与叙述 视角这样的审美效果是单纯全知视角难以达到的。

参考资料:[1][2] 《〈红楼梦〉的视点》,见《红楼梦学刊》1986年第一期。文化艺术出版社。

第2个回答  2006-02-08
最经典的就是王熙凤出场的那一段
所谓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举几个红楼梦的写作技巧的细节分析
我们这里只举一个小小的细节为例:当刘姥姥 被引入堂屋,只闻一阵香扑了脸来,竟不辨是何气味,犹如在云端里一般。满屋中之物 却耀眼争光,使人头悬目眩……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 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枰砣般一物...

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1、红楼梦采取的是写作中最难的白描的手法。平淡无奇的叙述很难得的出彩。一般高手才这样。2、草蛇灰线,伏延千里。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这样,不可能一件是原因结果都这么紧凑的挨着发生,也许你今天种下一个事件的原因,几年之后你才能看到结果。3、曹雪芹有时迫于当时社会的压力,不能明白的把所有事...

红楼梦写作技巧
红楼梦写作技巧有以下几点:1、细腻的描写:《红楼梦》以其细腻的描写而闻名,描绘了人物的容貌、性格、情感以及环境的细节,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人物和场景的真实性。2、人物刻画:《红楼梦》塑造了众多深刻的人物形象,每个角色都有独特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通过对人物的细致刻画,作者展现了社...

红楼书评:《红楼梦》的写作手法
1、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运用了丰富多样的叙事手法。他采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的方式,以贾宝玉的视角来叙述故事,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人物内心世界。同时,曹雪芹还巧妙地运用了伏笔和暗示等手法,使整个故事更加曲折跌宕,充满了悬念和吸引力。2、曹雪芹在描写人物形象时运用了细腻入微的心...

红楼梦写作手法分析
写作手法分析如下:一、人物好坏由读者自己评判。黛玉、薛宝钗两人一直是读者争执的关键,甲喜欢林的自由、散淡和真实,乙喜欢薛的大度、圆融、识大体,丙认为把林和薛的优点凑一块才更好,其实这都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通过书中的故事情节竟能反映出“不同”的人物个性。二、红楼事件最终无定论。...

《红楼梦》采取了哪些写作手法都有什么好处
(6)错综法 故事不作直线发展,总是前后交叉,左右勾连,使情节错综复杂;这种技法在《红楼梦》中极为多见。 (7)避难法 这是说,一个特别重大、特别复杂的事情(如营建大观园)不得不写时,避免由始至终细细地写来,否则就会显得笨拙,令人生厌;应该轻描淡写地围绕着对象落笔,并在几个典型的场面上加以点染。 (8)...

《红楼梦》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小说的写作手法在《红楼梦》中广泛应用,本文仅选取几种独特的手法进行介绍。其一,不写之写,即作者在描述时并不直接提及某事,但读者能够感受到其存在的痕迹。如第四十回中,作者只写了众人笑的场景,但通过描述凤姐和鸳鸯的特殊动作,以及对刘老老的特别关照,暗示薛宝钗未笑。这种手法使小说更加含蓄...

介绍一下红楼梦的写作手法和赏析
《红楼梦》的写作方法,正如脂砚斋所点明的,有谐音法、分身法、合身法、拆字法、反照法、一击两鸣法、层峦叠翠法、金针暗渡、金蝉脱壳...等等多种写作方法。有学者认为,脂砚斋所指示的种种写作方法是‘把《红楼梦》的艺术结构完全神秘化了’---其实不然。谐音法、分身法、合身法、拆字法、反...

红楼梦的写作手法。急急急急!!
我们下边就把这“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几种表现形式,给大家介绍一下,大家听了以后看我说的有没有道理,是不是研究者臆断的,还是它就是客观地存在于《红楼梦》的文本之中。 第一种就是谐音法。 我们中国的汉字是一种单音节的象形字,这样一种文字的特点,就产生了同音字的效果,就有许多不同的字,却读同一个...

红楼梦的写作艺术是什么
《红楼梦》的写作手法可谓字字有意、处处点睛,其表述方式可以概括为一树千枝、一源万派。 一、草蛇灰线,伏延千里 草蛇灰线,比喻事物留下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 反复使用同一词语,多次交待某一特定事物,可以形成一条若有若无的线索,贯穿于情节之中。曹雪芹很多时候写下看似随意的一笔,实际在后文之中会起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