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的“之”什么意思啊?

如题所述

“之”字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汉字,在不同的语句中意思也不同,下面是“之”字出现在文言文中的示例,
1、<动>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
2、<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
4、<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
5、<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
6、<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7、<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8、<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
9、<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10、<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
11、<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
12、<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8-18
"之"的十二种意思如下:
①<动>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
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
④<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
⑤<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
⑥<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⑦<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⑧<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
⑨<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⑩<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
⑾<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
⑿<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8-16
之的意思指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4.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往,到:“吾欲~南海”。
第3个回答  2022-08-25
之,读音是:zhī,在古代有以下意思: 1、用作介词,意思是:的、底。
第4个回答  2022-08-24
1、施行、进展。例如: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
(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2、出,生出,滋长。例如:
枝茎益大,有所之。——《说文》
译文:枝茎逐渐生长壮大,有所增高。
3、去,到,前往。例如:
吾欲之南海,何如?——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译文:我准备到南海去,你觉得怎么样?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例如: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柳宗元
译文: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例如: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译文:郑国的一个叫弦高的商人正要去周朝的管辖地做买卖,半路上遇到了他们(秦国的部队)。
6、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例如: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译文:纣王命令推上法场,斩了他的老母亲。
7、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没有实际意义。例如: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译文:我看见军队出城,却看不到军队回来。

之在古文里是什么意思?
“之”分别有以下意思: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举例:赤子之心。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举例: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举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4、代词,代替人或事物;举例:置之度外。等闲视之。5、代词,这,那;举例:“之二虫...

之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请列句说明
1.生出,滋长。《说文·之部》:“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 徐灏 注笺:“之之言滋也,艸木滋长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公祖句兹 字 子之 。”按,兹,同“ 滋 ”。参见“ 之而 ”。2.往;至。《诗·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汉书...

“之”字在古文里有多少种意思,分别写出来
"之"字在古文中具有多种用法和意义。以下是详细解释:1. 作为动词,"之"字可以表示生长、出现或指向某个方向移动。例如,"之"字在"有所之"中的用法表示"去向"或"目的地"。2. 作为代词,"之"字可以指代特定的人或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这个"或"那个"。3. 作为助词,"之"字可以用在定语...

之在古文里是什么意思?
1. “之”作为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例如“赤子之心”,意为赤子的心。2. “之”作为助词,表示修饰关系,例如“缓兵之计”,意为缓和的兵计。3. “之”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例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为大道的行动,天下是公共的。4. “之”作为代词,代替人或...

古文中的之有哪些意思
之:1、到哪里去。《为学》:“吾欲之南海。”;2、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

语文-古文‘之’字的意思
【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之”字在古文中的解释是什么?
之、乎、者、也都是文言虚词,现在常用来形容咬文嚼字与迂腐的书呆子气 。例如:他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之流[zhī liú]同一类的某人或某物。例如:往往不是一位贵族,而是一个流浪汉之流的人 。之前 [zhī qián]表示在某个时间或处所的前面。例如:吃饭之前要洗手。之字路[zhī zì lù]山区...

在古文中“之”有几种意思
之 zhīㄓˉ◎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虚用,无所指:久而...

古文中之的意思
古文中之"的意思如下:施行、进展。例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2、例如:枝茎益大,有所之。3、--《说文》译文:枝茎逐渐生长壮大,有所...

古文中“之”有几种意思
两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他们”,极少数情况也作第一人称“我(我们)”。2、物主代词“它(它们)”。之拼音zhī 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