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圆明园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如题所述

圆明园毁于1860年这场战争,毁于英法联军,这是历史事实。只是细节、缘由,可能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兵临城下,要求清政府立即无条件释放巴夏礼等被囚外国人。中方拒绝,僧格林沁、瑞麟指挥清军在德胜门、安定门外与联军交战,不敌,退至彰仪门、右安门一带。联军随即由黄寺、黑寺直趋西北,进占圆明园。

圆明园为清廷夏宫,在此之前并不被一般中国老百姓知晓。圆明园藏有无数稀世珍宝,有中国古典文明精华,有通过各种方式收藏的西方文物,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无数珍藏让联军官兵垂涎欲滴,而刚占领的混乱也让一些贪心的官兵有了顺手牵羊的机会。联军在圆明园毫无忌惮大肆抢掠。这只是联军先遣部队,圆明园更大的灾难还在后头。

两天后,10月8日,联军再扰圆明园。作为东方艺术结晶的圆明园已面目全非,无数珍宝不见踪影,昔日豪华只剩下残垣断壁。

圆明园劫难伴随着清军与联军的争夺。当中方还没有同意联军进入北京城时,联军将领一再要求恭亲王交出安定门或德胜门。恭亲王当然不会轻易就范,于是在北京城外的圆明园一再成为联军囊中之物,随意伸手。

10月9日,原本晴朗的北京刹那间骤然变脸,下起了大雨,寒冷的东北风卷地而来。英军司令格兰特来到法军司令拿皮耳将军住处,谈话间拿皮耳将军告诉格兰特,他的副官从圆明园带走了一大块黄金。拿皮耳想将黄金分给他的部下,问格兰特是否反对。

为了表示对别的部队公平起见,格兰特觉得他无法同意拿皮耳的请求,他决定发布一道命令,请官兵将从圆明园拿来的所有财宝一律交出来,随后平均分配。

许多英国官兵看到法国人对圆明园财宝进行抢劫,认为自己拿点也没有什么妨碍。现在命令下去了,官兵们把财宝拿回来了,这让格兰特很高兴,使他情不自禁为官兵的宽广胸怀、高尚行为感到骄傲,于是格兰特决定甘冒不韪,承担责任,当即把战利品分发给英国官兵。

遵照格兰特的安排,英国官兵将那些战利品先在德胜门外英军驻地进行拍卖,把拍卖所得和法国人交给他们的合在一起,然后成立战利品委员会,负责分发。所得三分之二归士兵,三分之一归将领。

格兰特后来承认,严格意义上讲,他并没有权利这样做,但考虑到法国人在这个问题上的宽松政策,格兰特只好尽最大力量制止官兵肆意抢劫。

巴夏礼目睹了全程,他有一个观察,认为法军纪律太坏。当军队进入圆明园后很快抢完了、毁坏了几乎所有值钱的东西,法国人甚至对皇帝私人寓所放火。后来大多数运到英格兰的文物,都是英国人从法国士兵手中买来的。英国军事当局不允许他们的官兵进行抢掠,尽管也发生极少数这样的行为,但就本意来说,英国人确实没有趁火打劫的意思。

对于圆明园惨剧,恭亲王向英法公使表示强烈抗议。为避免更大灾难,恭亲王同意将安定门交给联军。咸丰帝也对圆明园洗劫极端痛心,10月12日,下令革僧格林沁、瑞麟爵、职,理由是他们在联军焚烧抢劫圆明园时没有及时前往救护。联军在圆明园的抢劫,在一定程度上看应该是其军事行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威慑力。在这种压力下,中方13日中午将安定门向联军开放。联军将领、外交官认为这是一个巨大收获,以为对抗大致可以结束。然而恰恰在这个时候,中方向联军移交先前被囚禁的那些外国人,发现短短几十天,竟然有十多人命归黄泉了。

据巴夏礼当时写给他妻子的信,联军获知被囚同胞悲惨遭遇引起普遍性恐慌,死难同胞所受到非人待遇无法用言语描述,令人发指:

手脚被捆绑着,在空旷的庭院里暴晒了三天三夜,只有少量的食物和水,却受尽拳打脚踢,绳子在他们身上勒出了血印。

悲惨的描述、不堪目睹的惨状,引发联军官兵复仇的联想。联军将领,还有两国外交官,不得不设法采取重大行动,以惩罚中国皇帝、政府,更是为了平息官兵愤怒。

处罚是必然要发生的,只是怎样进行,联军将领、外交官,还有争议。有人提议让中国支付巨额赔偿,其他人则提出焚烧北京城,或者火烧紫禁城。

英国公使额尔金经过审慎考虑,决定火烧圆明园,其理由,据巴夏礼10月27日家信,英国人是这样认识的:

我想额尔金勋爵的决定是正确的。圆明园是皇帝的夏宫,离北京城只有五英里,皇帝和他的朝廷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这里度过,这里也是我们可怜的国人最初受到拷问和虐待的地方。联军已将这些地方收入囊中,虽然有人说这样的复仇行为是不高尚的,但是看来除了毁坏城市里的宫殿,我们没有其他的选择。既然圆明园是我们的同胞受难的地方,我认为毁掉它是非常合适的。把整座北京城烧掉太过残忍,毕竟这城里的人民有很多是无辜的,他们并没有伤害我们。在圆明园,我们针对的只是朝廷。它对中国人而言就像是我们的白金汉宫。如果我们只是要求赔偿金,那无异于用国民的鲜血来换钱。圆明园注定要灭亡。

烧掉了圆明园,确实可惜,但面对愤怒的英国人,面对死而不能复生的那些英国、法国被囚禁的人,还能有什么办法呢?只是巴夏礼不太清楚中国的社会结构与英国并不一样,圆明园与白金汉宫依然有差别。白金汉宫或许是英国皇室的私产,而圆明园实际上是中国人民的血汗,与将要让中国人支付的赔偿金一样,最终都必须由人民买单。

基于这样的思路,额尔金、葛罗于10月17日向恭亲王提交了一份照会,以为两国原本被中国方面囚禁的共二十六人,今被送还的仅十三人,其余十三人处死“甚凶”,因此,为抵偿,英法两国决定将圆明园中未经毁坏的殿宇,全行拆毁。

中国方面意识到了理亏,所以北京留守大臣面请俄国公使伊格纳切夫出面调停。伊格纳切夫表示同意,但要求恭亲王正式照会,要求中方向他介绍与英法两国交涉的内情。当然,伊格纳切夫不忘趁火打劫,要求中方必须同意他前此提出的领土要求。

还没有等到俄国公使出面调停,数千名英国骑兵于10月18日奉命到圆明园放火。大火三日不熄,圆明园以及位于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三园等处的宫殿、文物,全部化为灰烬。
(文章来源于《财经网》)也可参看:http://dajia.qq.com/blog/330903061027352.html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3-30

一方面,人们认为是:帝国主义对外扩张血与火的本性决定了他们所到之处的野蛮行径。另一方面,人们认为是“磕头外交”引起的。当时英法要求和满清谈判,“北京驻使,内地旅行,长江通商,”也就是说,人家要来和你建立外交关系,互设使领馆。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旅游,以及和中国通商。当时,英法要求就以上三点和中国谈判,按照现在的认识,中英双方出现的种种争端,在国与国之间关系中是十分正常的,应该通过双边协商谈判来加以解决。

    火烧圆明园:历史上圆明园遭到劫掠的事曾发生过两次,第一次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时,第二次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入侵北京,为消赃灭迹,掩盖罪行而再次火烧圆明园。

    火烧圆明园在狭义上指焚烧圆明园,广义概念焚烧范围不仅只是圆明园一处,而是京西的皇家三山五园等,即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其焚毁的范围及程度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圆明园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现仅存建筑遗址,并建立圆明园遗址公园。

    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对英法联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火烧圆明园的暴行进行强烈地谴责,正如雨果所描绘和抨击的那样: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11-11
原因:侵占圆明园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当时,僧格林沁、瑞麟残部在城北一带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傍晚即闯至圆明园大宫门。此时,在出入贤良门内,有二十余名圆明园技勇太监同敌人接仗。“遇难不恐,奋力直前”,但终因寡不敌众,圆明园技勇“八品首领”任亮等人以身殉职。至晚7时,法侵略军攻占了圆明园。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而死。
  10月7日,英法侵华头目闯进圆明园后,立即“协派英法委员各三人合议分派园内之珍物。”法军司令孟托邦当天即函告法外务大臣:“予命法国委员注意,先取在艺术及考古上最有价值之物品。予行将以法国极罕见之物由阁下以奉献皇帝陛下(拿破仑三世),而藏之于法国博物院。”英国司令格兰特也立刻“派军官竭力收集应属于英人之物件。”法英侵略军入园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诱惑力,军官和士兵们都成群打伙冲上前去抢劫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
第3个回答  2020-09-06
圆明园毁于1860年这场战争,毁于英法联军,这是历史事实。只是细节、缘由,可能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兵临城下,要求清政府立即无条件释放巴夏礼等被囚外国人。中方拒绝,僧格林沁、瑞麟指挥清军在德胜门、安定门外与联军交战,不敌,退至彰仪门、右安门一带。联军随即由黄寺、黑寺直趋西北,进占圆明园。
圆明园为清廷夏宫,在此之前并不被一般中国老百姓知晓。圆明园藏有无数稀世珍宝,有中国古典文明精华,有通过各种方式收藏的西方文物,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无数珍藏让联军官兵垂涎欲滴,而刚占领的混乱也让一些贪心的官兵有了顺手牵羊的机会。联军在圆明园毫无忌惮大肆抢掠。这只是联军先遣部队,圆明园更大的灾难还在后头。
两天后,10月8日,联军再扰圆明园。作为东方艺术结晶的圆明园已面目全非,无数珍宝不见踪影,昔日豪华只剩下残垣断壁。
圆明园劫难伴随着清军与联军的争夺。当中方还没有同意联军进入北京城时,联军将领一再要求恭亲王交出安定门或德胜门。恭亲王当然不会轻易就范,于是在北京城外的圆明园一再成为联军囊中之物,随意伸手。
10月9日,原本晴朗的北京刹那间骤然变脸,下起了大雨,寒冷的东北风卷地而来。英军司令格兰特来到法军司令拿皮耳将军住处,谈话间拿皮耳将军告诉格兰特,他的副官从圆明园带走了一大块黄金。拿皮耳想将黄金分给他的部下,问格兰特是否反对。
为了表示对别的部队公平起见,格兰特觉得他无法同意拿皮耳的请求,他决定发布一道命令,请官兵将从圆明园拿来的所有财宝一律交出来,随后平均分配。
许多英国官兵看到法国人对圆明园财宝进行抢劫,认为自己拿点也没有什么妨碍。现在命令下去了,官兵们把财宝拿回来了,这让格兰特很高兴,使他情不自禁为官兵的宽广胸怀、高尚行为感到骄傲,于是格兰特决定甘冒不韪,承担责任,当即把战利品分发给英国官兵。
遵照格兰特的安排,英国官兵将那些战利品先在德胜门外英军驻地进行拍卖,把拍卖所得和法国人交给他们的合在一起,然后成立战利品委员会,负责分发。所得三分之二归士兵,三分之一归将领。
格兰特后来承认,严格意义上讲,他并没有权利这样做,但考虑到法国人在这个问题上的宽松政策,格兰特只好尽最大力量制止官兵肆意抢劫。
巴夏礼目睹了全程,他有一个观察,认为法军纪律太坏。当军队进入圆明园后很快抢完了、毁坏了几乎所有值钱的东西,法国人甚至对皇帝私人寓所放火。后来大多数运到英格兰的文物,都是英国人从法国士兵手中买来的。英国军事当局不允许他们的官兵进行抢掠,尽管也发生极少数这样的行为,但就本意来说,英国人确实没有趁火打劫的意思。
对于圆明园惨剧,恭亲王向英法公使表示强烈抗议。为避免更大灾难,恭亲王同意将安定门交给联军。咸丰帝也对圆明园洗劫极端痛心,10月12日,下令革僧格林沁、瑞麟爵、职,理由是他们在联军焚烧抢劫圆明园时没有及时前往救护。联军在圆明园的抢劫,在一定程度上看应该是其军事行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威慑力。在这种压力下,中方13日中午将安定门向联军开放。联军将领、外交官认为这是一个巨大收获,以为对抗大致可以结束。然而恰恰在这个时候,中方向联军移交先前被囚禁的那些外国人,发现短短几十天,竟然有十多人命归黄泉了。
据巴夏礼当时写给他妻子的信,联军获知被囚同胞悲惨遭遇引起普遍性恐慌,死难同胞所受到非人待遇无法用言语描述,令人发指:
手脚被捆绑着,在空旷的庭院里暴晒了三天三夜,只有少量的食物和水,却受尽拳打脚踢,绳子在他们身上勒出了血印。
悲惨的描述、不堪目睹的惨状,引发联军官兵复仇的联想。联军将领,还有两国外交官,不得不设法采取重大行动,以惩罚中国皇帝、政府,更是为了平息官兵愤怒。
处罚是必然要发生的,只是怎样进行,联军将领、外交官,还有争议。有人提议让中国支付巨额赔偿,其他人则提出焚烧北京城,或者火烧紫禁城。
英国公使额尔金经过审慎考虑,决定火烧圆明园,其理由,据巴夏礼10月27日家信,英国人是这样认识的:
我想额尔金勋爵的决定是正确的。圆明园是皇帝的夏宫,离北京城只有五英里,皇帝和他的朝廷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这里度过,这里也是我们可怜的国人最初受到拷问和虐待的地方。联军已将这些地方收入囊中,虽然有人说这样的复仇行为是不高尚的,但是看来除了毁坏城市里的宫殿,我们没有其他的选择。既然圆明园是我们的同胞受难的地方,我认为毁掉它是非常合适的。把整座北京城烧掉太过残忍,毕竟这城里的人民有很多是无辜的,他们并没有伤害我们。在圆明园,我们针对的只是朝廷。它对中国人而言就像是我们的白金汉宫。如果我们只是要求赔偿金,那无异于用国民的鲜血来换钱。圆明园注定要灭亡。
烧掉了圆明园,确实可惜,但面对愤怒的英国人,面对死而不能复生的那些英国、法国被囚禁的人,还能有什么办法呢?只是巴夏礼不太清楚中国的社会结构与英国并不一样,圆明园与白金汉宫依然有差别。白金汉宫或许是英国皇室的私产,而圆明园实际上是中国人民的血汗,与将要让中国人支付的赔偿金一样,最终都必须由人民买单。
基于这样的思路,额尔金、葛罗于10月17日向恭亲王提交了一份照会,以为两国原本被中国方面囚禁的共二十六人,今被送还的仅十三人,其余十三人处死“甚凶”,因此,为抵偿,英法两国决定将圆明园中未经毁坏的殿宇,全行拆毁。
中国方面意识到了理亏,所以北京留守大臣面请俄国公使伊格纳切夫出面调停。伊格纳切夫表示同意,但要求恭亲王正式照会,要求中方向他介绍与英法两国交涉的内情。当然,伊格纳切夫不忘趁火打劫,要求中方必须同意他前此提出的领土要求。
还没有等到俄国公使出面调停,数千名英国骑兵于10月18日奉命到圆明园放火。大火三日不熄,圆明园以及位于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三园等处的宫殿、文物,全部化为灰烬。
※我希望你们把属于中国的东西归还给中国
第4个回答  2020-10-29
。另一方面,人们认为是“磕头外交”引起的。当时英法要求和满清谈判,“北京驻使,内地旅行,长江通商,”也就是说,人家要来和你建立外交关系,互设使领馆。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旅游,以及和中国通商。当时,英法要求就以上三点和中国谈判,按照现在的认识,中英双方出现的种种争端,在国与国之间关系中是十分正常的,应该通过双边协商谈判来加以解决。

火烧圆明园:历史上圆明园遭到劫掠的事曾发生过两次,第一次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时,第二次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入侵北京,为消赃灭迹,掩盖罪行而再次火烧圆明园。

火烧圆明园在狭义上指焚烧圆明园,广义概念焚烧范围不仅只是圆明园一处,而是京西的皇家三山五园等,即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其焚毁的范围及程度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圆明园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现仅存建筑遗址,并建立圆明园遗址公园。

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对英法联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火烧圆明园的暴行进行强烈地谴责,正如雨果所描绘和抨击的那样: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火烧圆明园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_百度问一问
火烧圆明园原因是巴夏礼事件。在清代的时候,所有番外使臣见到皇帝都必须行磕头礼。而1865年,巴夏礼率领使臣进入中国进行谈判,并果断的拒绝这个要求,并且没有给清政府商量的余地。皇帝不满,将英国使臣全部逮捕扣押,一月后释放。1960年英国攻打北京城,为了泄愤,决定下令火烧圆明园。【回答】火烧圆明园原...

火烧圆明园的直接原因
5. 总的来说,火烧圆明园的直接原因是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英国军队首领下令烧毁圆明园。这一行为是对中国文化的破坏和人类文明的损失。

火烧圆明园的原因
1. 政治原因:清朝在鸦片战争中败北,签订了《南京条约》,导致国家政治地位下降,内部不稳定。2. 军事原因:英法联军入侵中国,清军无力抵抗,联军在北京城内大肆破坏和掠夺文物,咸丰皇帝对此感到愤怒和无助。3. 心理原因:咸丰皇帝希望通过火烧圆明园展示清朝的愤怒和决心,让西方列强认识到其强大和不可...

圆明园被烧毁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2. 文明观念的对立:统一天下与各国平等待遇。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观念在相互碰撞时,导致了对彼此的极度误解。双方都错误地认为对方隐藏着巨大的阴谋。3. 礼仪之争:磕头与火烧圆明园。对于清朝政府来说,是否磕头是一种礼仪问题,而在联军看来,这成为了一种无法理解的矛盾。这种文化差异最终导致了圆明园...

火烧圆明园的原因
火烧圆明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政治原因:清朝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这使得清朝在政治上的地位大大降低,同时也加剧了内部的不稳定。此时,咸丰皇帝正在寻求改革和复兴的道路,然而西方列强的干涉使得他的计划受到阻碍,因此他感到愤怒和无助。2. 军事原因:英法联军入侵中国后...

八国联军为什么火烧圆明园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他们要火烧圆明园的原因如下:第一:彻底打击并且摧毁清政府,并且把抢不走的财物全部烧了,让清朝无法翻身打击自己。清代的圆明园其实相当于第二个皇宫,虽然这里不是紫禁城,但是在清朝的地位也很高,平时君王接待外臣也会在这里。所以这里也可以说是清朝的中央集权地。如果一把火把...

英法联军一定要火烧圆明园的原因是什么?
英法联军一定要火烧圆明园的原因:1、为了掩盖抢劫罪行。2、通过焚毁圆明园,彻底击垮清朝最高统治集团的抵抗意志,迫使清政府立即投降。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

八国联军为什么火烧圆明园
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圆明园遭遇了毁灭性的火灾。其背后的原因可归结为两点:首先,火烧圆明园是八国联军试图给清政府以致命打击的一部分。圆明园不仅是清代的第二座皇宫,也是皇帝接待外臣的场所,其在清朝的政治地位举足轻重。因此,当圆明园被焚毁时,不仅仅是文化遗产的损失,更是对清政府心理和...

为什么火烧圆明园
无法搬走的则被摧毁。5. 最终,超过三千名侵略者被指令放火,圆明园在连续三天的燃烧后,化为了一片废墟。6. 人们普遍认为,火烧圆明园的原因之一是帝国主义侵略者血液中的侵略本性,这决定了他们在所到之处的野蛮行为。7. 另一个原因是,一个特定政治事件促成了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毁灭。

为什么八国联军要火烧圆明园?
圆明园毁灭的原因:1、清王朝腐朽、专制封建制度,是圆明园毁灭悲剧的根源。落后必将挨打是一个颠覆不破的真理。2、英法联军掠夺、洗劫、纵火焚烧,充分暴露了其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本性;3、中国的强盗、北洋政府加剧了圆明园的毁灭。当前,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中国的基本对外政策是和所有的国家和平共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