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大帝坚持改革的原因分析?

如题所述

  背景:1,资本主义和农奴制之间的矛盾激化。
  2,农奴制的存在导致了俄国对外战争的失败(克里米亚战争
  3,农奴起义风起云涌。
  性质: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具有资产阶级改革的性质。
  影响: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但不彻底,保留了沙皇统治和封建农奴 制残余。
  背景:18世纪初期的彼得一世改革是当时俄国社会提出的要求。也是俄国历史本身发展的必然产物。众所周知,彼得一世即位以前,俄国无论在政治、经济或文化教育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欧一些国家。17世纪末,在尼德兰和英国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确立,而在俄国依然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生产关系,贵族地主是支配一切的统治阶级。列宁对这个封建农奴制国家作了如下的评述:“地主为了确立自己的统治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力,需要有一种机构来使大多数人受他们支配,服从他们的一定的法规,这些法规基本上是为了一个目的——维护地主统治农奴制农民的权力。”

  俄国1649年法典反映了封建农奴制社会进一步的发展。这表现在服役封地和世袭领地趋于合流,形成了统一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各种隶属关系不同的农民(国有农民、宫廷农民、私有主农民)和其他压在社会最低层的劳动人民都成为封建主剥削的对象,农奴和奴仆互相接近而融合为一体;沙皇的专制权力,进一步加强,等级代表君主制正在向绝对君主制过渡。

  当时,俄国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由于统治阶级上层的内讧和战乱频仍,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农民因饥荒、破产和贫困而四处逃亡,出现了大量土地荒芜的现象。直至17世纪末,农业生产仍未得到完全恢复,农民的耕地仍比过去减少20—25%。 为了确保足够的劳动力,地主、贵族则采用超经济强制手段,推行最原始的封建剥削方法,即野蛮的摇役制,把农民强制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因而丧失了人身自由,沦为农奴。在这种封建农奴制的残酷压迫下,广大农民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

  17世纪俄国虽然出现了工场手工业,但还很微弱,大量使用农奴劳动,商品经济还处在自然经济的从属地位,主要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后来,虽然出现了某些资本主义的微弱因素,却一直受到还在发展着的农奴制的严重压抑。

  与封建农奴制生产关系相联系的俄国政治机构也存在着诸多弊端。17世纪的衙门制度,反映了俄罗斯统一国家中央政权机关仍不健全:行政、财政、司法的权限不分;分工不明确;财政制度紊乱;缺乏统一的监督;机构过于庞大。到17世纪末,衙门制度的流弊已非常严重。办事效率极低,因循拖延之风泛滥,贪赃枉法、行贿受贿事件层出不穷。

  俄国军事制度也存在着不少弊端。旧时的贵族军队,因平时经营地产、临打仗时行动迟缓,纪律松驰,已渐渐失去它的军事意义。新成立的射击军,因主要由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他们不仅当兵,平时还从事手工业和买卖,加上训练和装备都很落后,作战能力很低,也不能适应国家对内政策和对外战争的需要。

  俄国的文化教育也十分落后,宗教思想在一切思想文化领域占绝对统治地位。居民中识字的人很少,社会上出现的书籍都是手抄本,错误连篇,价钱昂贵,行销的也都是一些宣扬宗教的作品。民间盛行信奉鬼神,迷信妖术,普遍保留着极其愚昧落后的风俗。虽然开办了一些学校,但都是宗教性的,教会对非宗教的知识传播采取敌视态度。据统计,到17世纪下半期,象在莫斯科这样的大城市,居民中识字的人数也仅占总人数的23.6%。甚至还有一些达官显贵仍目不识丁。特别在妇女中识字的人更少,就连在著名的斯特罗甘诺夫家族中,所有的妇女几乎全是文盲。

  这种落后状况,严重地阻碍着俄国社会的发展。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也看出这种落后状态对俄国的严重危害,也曾有人试图进行改革,但未能大胆果断地进行,因而成效甚微。彼得一世执政后,凭借其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毅然决然地抛弃俄国自大守旧的传统,亲自率团出国考察,学习西欧,实行了自上而下的、大胆果断的全面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十分广泛,其具体改革措施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革军事,加强国防,夺取出海口。彼得一世的改革活动,主要是在北方战争期间(1700—1721)进行的,这就决定了彼得的许多改革措施是围绕着军事改革而展开的。所以,马克思认为彼得的“全部事业都是以征服波罗的海沿岸为转移” 。为了击败堪称欧洲强国的瑞典,夺取出海口,早在北方战争前夕,彼得就着手改组军队。1700年彼得下令废除射击军,实行义务兵役制,规定各阶层不分贵贱,服兵役一律平等。彼得在位期间,先后征兵53次,约有284.000人被强征入伍。为了提高军队干部的技术和指挥能力,彼得把大批贵族青年派往意、法、英、荷等国去学习军事,并以重金聘请外国人在俄国军队中担任要职。1721年,在俄国著名将领中,有14名是外籍人 。同时,在国内还开办了各种军事学校、技术学校和训练班,大力培养军事人才。

  为了加强军队的组织性和战斗力,彼得一世亲自主持制订重要的军事条令和章程。1716年颁布了著名的《军事法规》。它总结了北方战争的经验,包含了队列和战术训练的基本原理,确定了军队的编制和组织原则。1720—1722年,又陆续颁布了《海军章程》,对海上舰队的编制、战船的等级、海军官员相互之间的关系及他们的权利和义务都作了明确规定。

  彼得在领导海军建设的同时,并注意对陆军的集中统一领导。他根据北方战争的形势发展,几次调整统帅机构。1720年,成立了以缅什科夫为院长的“陆军院”,加强对陆军的领导。同时注重兴建各类兵工厂,生产新式火炮,修筑国防要塞和海军基地。

  第二、改革和健全国家行政机构。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早就引起彼得一世的注意。为了满足城市商人和手工业者的愿望,彼得于1699年下令,在莫斯科成立市政院(不久改为市政厅)。在其他城市建立地方自治署。1720年在新都彼得堡建立了市政总局,在其他城市成立了市政局。根据市政总局的规程,城市居民分为“正规”公民和“非正规”公民两大类。

  为了巩固地方政权机构,1708年12月8日彼得下令,把全国分成8个省,1714年又增设3个省。各省设总督1人,拥有行政和军事大权。同时,各省还成立了参议会,其成员从地方贵族中选任。1719年,在保留省的建制的同时,将全国划分为50个州,每个州都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机构。

  对于国家中央行政机构的改革,彼得一世予以特别的重视。1711年2月22日,彼得下令建立参政院,取代原来的贵族杜马。新建立的参政院由9名参政员组成。参政院拥有很大权力,从国家中央机构到地方行政系统,从财政预算、贡赋征收到陆海军的编制,都属于参政院管辖范围。

  参政院成立后,1718—1721年间又相继建立起11个院(分管陆军、海军、外交、税务、开支、矿务、手工业、商务、监察、领地、司法),以取代旧衙门机构。每个院由10名重要成员组成。重要问题不是由个人决定,而是采取投票的办法解决。

  随着国家机构改革的完成,为了提高国家机构的工作效能,彼得一世政府于1722年1月24日,颁布了“官秩表”的法令。官秩表把全部文武官员分成14个等级:在文职方面,从14等文官到1等文官;在武职方面,从准尉和炮长直至大将、元帅。这是一种新的官员选拔制度,有利于刺激文武官员的上进心和积极性。在此法令颁布之前,彼得一世还颁布了“一子继承法”,其目的除扩大国库收入外,还旨在保证文武官员的来源。

  第三,实行宗教改革,加强皇权。彼得一世不仅在军事、行政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而且不顾教会势力的反对,大胆地进行宗教改革。1701年彼得一世政府下令将部分教会财产收归国有,主张由世俗官员来管理修道院的领地。彼得一世不仅限制教会经济实力的膨胀,而且还限制教会的权力;把教会完全置于国家的管辖之下,使教会成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1721年颁布了关于宗教事务管理条例,废除了总主教的职衔。政府根据管理世俗事务的委员会的形式,建立了管理教会的宗教委员会,以此取代总主教的权力。这个宗教委员会后来改名为宗教事务管理总局,总局长一职,从非宗教人士中挑选。宗教事务管理总局的局长及局内其他高级官员,象世俗官员一样,由沙皇政府任命。于是,沙皇被称为东正教的“最高牧首”。

  第四、改革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为了改变俄国文化教育的落后面貌,彼得一世指定各级政府直接管理教育,建立各种类型的学校,全俄各县普遍建立小学,对贵族子弟实行强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到西欧各国学习。同时,彼得政府还通过各种途径,把西欧近代科学著作翻译介绍到俄国来。

  第五、兴办近代工业,改变俄国经济落后面貌。在改革期间,彼得一世非常注意扶植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在国内发展矿业和创办有如外国通常开设的那些工厂企业”。为此,彼得一世以引进西欧先进技术力量为指导,对全国地下资源、铁矿、铜矿、银矿和煤炭等进行勘察和开采。在巩固和扩大原有的场矿企业,把国家创办的一些手工工场转让给私人经营的同时,政府又以提供劳力和贷款等优惠办法,奖励本国商人和外国企业主投资,建立起一批炼铁、炼钢、造船、兵工、采煤、制鞋、纺织、锯木等近代场矿企业,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奠定了基础。

  彼得一世为保护和刺激年轻的民族工业的发展,制定了很高的进口税,同时规定凡开办工场的场主及其亲属均可免服兵役和免交人头税。1721年,他又规定工场主有权向贵族领主购买农奴充当本场的劳动力,凡领主拥有的地下矿藏,加以隐瞒,迟迟不开采者,处以死刑,以此促使领主兴办场矿,向工商业资产阶级转化。

  第六、扶植商业,发展贸易,提高商人政治地位。彼得一世为了促进商业资本的发展,颁布了一系列敕令,并将“城镇居民分为3个行会,第一类是钱庄老板、豪商大贾、医生和大工场主;第二类是小手工业主和商贩;第三类是普通工人、粗活工和自由小市民”。指令各城市建立起有利于商人和工场主的市政制度,规定从第一行会中选出市政长官,由商人管理工商业、税收和民事纠纷,借以提高商人和工场主的政治地位。在经济上又授予商人有贸易特权。彼得一世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他认为“对外贸易是俄国吸收西欧文化,发展国内生产力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手段”。为此,他鼓励商人组织公司,发展对外贸易。在国内则实行严格的关税保护政策,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销售的优势。此外,政府还大力整治交通,兴建通商港口,开凿维什尼、沃罗察克运河,使伏尔加河与涅瓦河互相沟通,从而加强了国内市场联系,使俄国商业贸易迅速发展起来。

  结果:彼得一世改革对俄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把俄国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时代。马克思就认为彼得一世改革“为结束俄国百年来的落后状况,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更为形象地给彼得一世改革以高度评价,说它“让俄罗斯腾空而起”。

  首先,彼得一世改革大大增强了俄国的军事实力,保证了俄国在北方战争中击败当时欧洲的军事强国瑞典,从而使“俄国在波罗的海沿岸站稳了脚跟”,“进入强国的行列”。到1725年,俄国已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20余万人的近代化常备军。以前俄国没有海军,到彼得一世执政末年,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已拥有各种舰只895艘,水兵28,000人。

  其次,彼得一世改革刷新了俄国政治、削弱了贵族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管理效能,俄国著名历史学家波克罗夫斯基就曾认为彼得一世的行政改革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改革的色彩,在俄国开创了近代议政制度。特别是1722年颁布的“官秩表”,体现了彼得一世的“量才施用”、“论功取仕”的思想,它是对按贵族门阀取仕的腐朽传统的挑战,使一大批出身寒微、德才兼备之士脱颖而出。这对革新政治,广罗人才,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具有积极意义。“一子继承法”迫使众多功贵族子弟去从商、从军、从学、去“自寻饭碗”,这是对俄国旧贵族势力的又一次沉重打击。“皇位继承法”革除了旧的皇位继承原则,沙皇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后继人。这些都对整饬政治,强化皇权,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另外,彼得一世改革推动了俄国逐渐向近代化国家的道路上迈进,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列宁指出,俄国的欧化“甚至从彼得大帝时代就开始进行了”。彼得一世改革,打破了俄国闭关自守的落后状态,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正是在18世纪初叶,俄国的近代工商业开始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形成。与新兴资产阶级开始出现的同时,在被剥削的劳动大众中“发现了工业无产阶级的萌芽”。通过改革,俄国近代场矿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到1725年,俄国已建立起240多个近代工场,工场内部已有了较细的分工,而且有不少工场的规模是比较大的。如莫斯科的官营造帆工场拥有工人1,162名,谢郭林制呢工场的工人为730名,官营米克连耶夫制呢工场的工人为742名。“同工场手工业发展初期相比,工业中私人资本的比重增加了”。雇佣工人人数也有了较大的增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俄国的工场手工业已基本上赶上英国。尤其是冶金工业发展迅速,1718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已达到160万普特,跃居世界前列。“俄国生产的铁和麻布已输出到英国市场”。俄国工场工业的发展,使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城乡商业贸易开始全面向资本主义转化,俄国已能积极地参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商业竞争。到彼得一世执政的晚年,俄国每年输出的商品额达420万卢布。

  再次,彼得一世改革促进了俄国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彼得一世改革期间,乌拉尔和卡累利亚等地设立了矿业学校;莫斯科、彼得堡等城市相继开办了军事学校和其他各类学校。到18世纪20年代,在40多个城市里开办了算术学校。

  1703年1月2日,在莫斯科出版了《新闻报》,这是俄国第一份正式印刷的报纸。它报道国内外的重大政治事件和军事消息,也刊登国内经济建设的消息,如各地手工业工场的建设、金属矿藏的发现,等等。

  1710年,彼得一世下令采用简易的新字体,代替以前比较复杂的教会斯拉夫字母。由于采用新字体,印刷书籍更为方便,各种书籍得以大量印行。西欧国家的一些科学技术书籍,如军事学、造船学、建筑学、数学著作,等等,陆续被译成俄文出版。彼得当政期间,俄国还建立了第一个博物馆,第一个公共图书馆和第一批公众剧院。

  1724年1月28日,彼得一世发布关于建立俄国科学院的命令,这对俄国科学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科学院于1725年成立,下设数学、物理和社会科学三大部。它不仅是一个研究中心,而且是一个教学机构,附设了大学和中学,直接培养科学研究工作者,罗蒙诺索夫就曾在这里得到深造,后来成为著名的俄国科学泰斗。

  总之,彼得一世改革具有近代化意义。它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当然,也必须看到彼得一世改革的局限性。

  彼得一世生活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作为贵族地主阶级的一个代表人物而活跃于政治舞台。他虽然主张向西方学习,想让俄国摆脱落后状态,但并没有也不可能真正完成这一事业。同时,广大农民从这次改革中也没有得到任何利益,因为彼得一世“提高地主阶级、帮助新兴商人阶级和巩固这两个阶级的民族国家都是靠残酷地剥削农奴来进行的。”此外,彼得一世改革所使用的手段是野蛮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彼得大帝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列宁也指出:“彼得大帝迅速地促使野蛮的俄罗斯人迅速采用西欧的成果,决不惜用独裁方式,在反对野蛮势力时,决不拒绝使用野蛮的斗争手段”。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0-20
1,资本主义和农奴制之间的矛盾激化。
2,农奴制的存在导致了俄国对外战争的失败(克里米亚战争)
3,农奴起义风起云涌。

如果他再不改革俄国就可能改朝换代了。
第2个回答  2011-10-23
我为楼主提供的事迹

彼得大帝在青年的时候,和自己的少年朋友组成的武装到处打劫,甚至劫掠妇女,很像伊凡雷帝。
彼得从他的姐姐索菲亚的手中夺回政权后,为了报复索菲亚,将她软禁在一座教堂中。并将索菲亚原来的情夫的尸体,掉在索菲亚卧室的窗外。
彼得生前,据传闻他的母亲曾和很多大臣有私情,而当年的老沙皇又体弱多病。所以很多人猜测彼得并非当年的沙皇的儿子,而彼得的真正的父亲,其中两位大臣有很大的嫌疑。一次宴会中,彼得冲到其中一位大臣的身边,扼住他的脖子大喊道:“说实话,你到底是不是我父亲?如果敢撒谎,我就拧断你的脖子。”当时,那个大臣害怕的说:“怎么说呢,陛下,当初不止我一个人和。。。。”话没说完,彼得就掩面离去。
彼得最辉煌的是在欧洲的游离,他曾经学过牙医,学完后,自认为医术高明,将医生所有牙器具买下来,并对带来的考察团数百人进行全面的牙齿检查。彼得的检查非常苛刻,任何他认为不好的牙齿都要拔掉,而且彼得力气很大,好几次都将对方的牙龈拔出,血流不止。
彼得在欧洲如饥似渴的学习,也希望考察团的人能像自己一样。有一些人不学无术,只是来观光游玩,彼得很生气。一次彼得学习人体解剖时,逼迫一个纨绔子弟去咬尸体的脖颈动脉。
他曾向一个国家索取一件木乃伊,结果被拒绝,彼得大怒,将木乃伊损毁。在英国时,不但是彼得,所有俄国考察团的居住的房间一片狼藉,污秽不堪。在德国,彼得被款待期间,彼得突然站到餐桌上,拔剑起舞,在场人无不惊愕。

因国内发生叛乱,彼得只得提前回国。回到都城后,彼得就进行了最野蛮的镇压,莫斯科广场上血流成河。彼得甚至还和刽子手比较刀法,亲自砍掉一个叛军的脑袋。还强迫大臣们亲手行刑犯人。每次屠杀犯人,彼得都亲自观看,表现的非常热情。但有一次,突然性的,彼得脸部变得痉挛抽搐,作呕状。
彼得自幼患有痉挛,他甚至不敢一个人睡觉,害怕在睡梦中患病死去。必须身边安排一个壮汉,在自己发病时用力按住自己。
彼得的一个情妇触怒了彼得,被杀头。紧接着,彼得拿起头颅,想在场观望的人们讲解人体解剖,讲完后,又亲吻了首级,就扔到了一旁。

彼得第二个皇后叶卡捷琳娜一世,原本是他的部将对瑞典战争中俘获的俘虏,后来将军又将她献给了彼得,彼得对她宠爱直至。但叶卡捷琳娜依旧和那个将军私通。据说彼得知道此事,但并不生气,原因是叶卡捷琳娜本来就是那个将军的。
后来叶卡捷琳娜又和别的男人有染,彼得很生气,就随便安了罪名处死那个男子,行刑时还让皇后观看。事后,皇后回到寝宫,发现在最显眼的地方,一个玻璃容器中盛放着那个被处死的男人的头颅。

彼得的太子阿列克赛反对彼得的改革,结果叛逃国外。但不久就被彼得骗回国,但太子刚一回国就被以叛国罪抓了起来,彼得下令法院亲自审判,还对太子用刑,彼得还亲自用刑。最后皇太子被判处了死刑,太子发疯,最后猝死在狱中。第二天彼得照常接待外国使者,就像没事儿发生一样。
第3个回答  2011-10-20
背景:1,资本主义和农奴制之间的矛盾激化。
2,农奴制的存在导致了俄国对外战争的失败(克里米亚战争)
3,农奴起义风起云涌。
性质: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具有资产阶级改革的性质。
影响: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但不彻底,保留了沙皇统治和封建农奴 制残余。
背景:18世纪初期的彼得一世改革是当时俄国社会提出的要求。也是俄国历史本身发展的必然产物。众所周知,彼得一世即位以前,俄国无论在政治、经济或文化教育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欧一些国家。17世纪末,在尼德兰和英国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确立,而在俄国依然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生产关系,贵族地主是支配一切的统治阶级。列宁对这个封建农奴制国家作了如下的评述:“地主为了确立自己的统治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力,需要有一种机构来使大多数人受他们支配,服从他们的一定的法规,这些法规基本上是为了一个目的——维护地主统治农奴制农民的权力。”

俄国1649年法典反映了封建农奴制社会进一步的发展。这表现在服役封地和世袭领地趋于合流,形成了统一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各种隶属关系不同的农民(国有农民、宫廷农民、私有主农民)和其他压在社会最低层的劳动人民都成为封建主剥削的对象,农奴和奴仆互相接近而融合为一体;沙皇的专制权力,进一步加强,等级代表君主制正在向绝对君主制过渡。

当时,俄国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由于统治阶级上层的内讧和战乱频仍,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农民因饥荒、破产和贫困而四处逃亡,出现了大量土地荒芜的现象。直至17世纪末,农业生产仍未得到完全恢复,农民的耕地仍比过去减少20—25%。 为了确保足够的劳动力,地主、贵族则采用超经济强制手段,推行最原始的封建剥削方法,即野蛮的摇役制,把农民强制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因而丧失了人身自由,沦为农奴。在这种封建农奴制的残酷压迫下,广大农民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

17世纪俄国虽然出现了工场手工业,但还很微弱,大量使用农奴劳动,商品经济还处在自然经济的从属地位,主要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后来,虽然出现了某些资本主义的微弱因素,却一直受到还在发展着的农奴制的严重压抑。

与封建农奴制生产关系相联系的俄国政治机构也存在着诸多弊端。17世纪的衙门制度,反映了俄罗斯统一国家中央政权机关仍不健全:行政、财政、司法的权限不分;分工不明确;财政制度紊乱;缺乏统一的监督;机构过于庞大。到17世纪末,衙门制度的流弊已非常严重。办事效率极低,因循拖延之风泛滥,贪赃枉法、行贿受贿事件层出不穷。

俄国军事制度也存在着不少弊端。旧时的贵族军队,因平时经营地产、临打仗时行动迟缓,纪律松驰,已渐渐失去它的军事意义。新成立的射击军,因主要由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他们不仅当兵,平时还从事手工业和买卖,加上训练和装备都很落后,作战能力很低,也不能适应国家对内政策和对外战争的需要。

俄国的文化教育也十分落后,宗教思想在一切思想文化领域占绝对统治地位。居民中识字的人很少,社会上出现的书籍都是手抄本,错误连篇,价钱昂贵,行销的也都是一些宣扬宗教的作品。民间盛行信奉鬼神,迷信妖术,普遍保留着极其愚昧落后的风俗。虽然开办了一些学校,但都是宗教性的,教会对非宗教的知识传播采取敌视态度。据统计,到17世纪下半期,象在莫斯科这样的大城市,居民中识字的人数也仅占总人数的23.6%。甚至还有一些达官显贵仍目不识丁。特别在妇女中识字的人更少,就连在著名的斯特罗甘诺夫家族中,所有的妇女几乎全是文盲。

这种落后状况,严重地阻碍着俄国社会的发展。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也看出这种落后状态对俄国的严重危害,也曾有人试图进行改革,但未能大胆果断地进行,因而成效甚微。彼得一世执政后,凭借其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毅然决然地抛弃俄国自大守旧的传统,亲自率团出国考察,学习西欧,实行了自上而下的、大胆果断的全面改革。

彼得大帝坚持改革的原因分析?
其次,彼得一世改革刷新了俄国政治、削弱了贵族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管理效能,俄国著名历史学家波克罗夫斯基就曾认为彼得一世的行政改革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改革的色彩,在俄国开创了近代议政制度。特别是1722年颁布的“官秩表”,体现了彼得一世的“量才施用”、“论功取仕”的思想,它是对按贵族门阀取仕的腐朽...

彼得大帝怎么改革的?
彼得大帝兼具对西方,尤其是西方军事技术的浓厚兴趣与对俄国东方传统的强烈反感。1697年,彼得大帝踏上了一次大范围的欧洲之旅。虽然贵为举世公认的俄国统治者,他却坚持在出行时隐瞒身份。这场旅行的大部分时间,彼得都用来全身心地感受欧式生活。他甚至花了好几天的时间在一家荷兰造船厂当工人。1698年,...

介绍一下彼得大帝
但是假设俄国没有彼得大帝而土耳其当时有一位主张改革的伟大君主,那么土耳其今天就可能是一个大列强国,而且很可能会控制住现在苏联的东亚地区(该地区的居民是伊斯兰教徒;他们与土耳其人的关系比与俄国人的关系要密切得多)。虽然俄国人在彼得大帝以前就占领了西伯利亚很大的一部分,但是要不是彼得制订改革和现代化的方针...

为什么沙俄没有因为征战不止过早衰亡,反而生生不息400多年呢?
改革财政制度,提高关税,增加税收,保护国内产业。 彼得一世的改革是全方位的,给沙俄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了生机活力,“让俄罗斯腾空而起”,占领了波罗的海出海口,社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让欧洲各国为之震惊。 4、彼得一世死后,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也通过政变夺取了丈夫的皇位。她上位后,在加速了领土扩张的同时,又进行了以...

彼得大帝为何令同时代的康熙帝、路易十四相形见绌?
除此之外,彼得大帝还破除了一些传统的陋习,比如说让男人剪胡子,第二个就是革除传统的宽袖长袍。他还要求一些宫廷人员必须穿西装喝咖啡完全西化,当时的封建势力是很强大的,所以彼得大帝在做这些和传统背道而驰的事情的时候,他是很难推行的,但彼得大帝一直在坚持着,要求丝毫没有松懈,最后还是成功...

康熙与彼得谁厉害为什么
俄罗斯帝国首位皇帝,在位期间对俄罗斯推行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改革,他制定的西方化政策是使俄罗斯变成一个强国的主要因素,彼得大帝一般被认为是俄罗斯最杰出的皇帝,1697年他派遣使团前往西欧学习先进技术,可以说,近代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史无不源于彼得大帝时代。

怎么看待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
可惜,安德罗波夫在上任不久后便因身体不适因病去世,改革也因此停止。而契尔年科和安德罗波夫一样也担任过苏共中央总书记,任职期间契尔年科非常积极的参加各种集体定制,贯彻了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的方针。他任职期间主要侧重于民生,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同时他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政局稳定等发面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关于彼得大帝的野蛮
彼得的太子阿列克赛反对彼得的改革,结果叛逃国外。但不久就被彼得骗回国,但太子刚一回国就被以叛国罪抓了起来,彼得下令法院亲自审判,还对太子用刑,彼得还亲自用刑。最后皇太子被判处了死刑,太子发疯,最后猝死在狱中。第二天彼得照常接待外国使者,就像没事儿发生一样。

中国的耻辱史
而此时清朝正是处于某些专家所谓的“康乾盛世”时期,俄罗斯此时彼得大帝才刚刚实行改革,一个处于盛世的国家,在家门口打一个远道而来的侵略者,却要死伤数千士兵才攻下只有几百沙俄匪徒占据的雅克萨城。以当时清朝的国力,本应能够将沙俄侵略者逐出国门,但是最终却割让领土(贝加尔湖以东原属中国的尼布楚土地)。主要原因有...

《恒毅》揭示康熙皇帝与彼得大帝的不同中俄不同的方式
俄罗斯与西欧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一定让彼得大帝感到震惊。回国后,他毅然决定依靠自己的最高权力,抛弃俄罗斯傲慢保守的传统,虚心向发达国家学习,大胆果断地对俄罗斯政权进行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彼得大帝不仅长期坚持这一执政思想,而且深深影响了他的继任者。比如亚历山大二世有一次来到希巴莱街的看守所,下令把他锁在227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