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刘不得称王,非功不能封侯”这是刘邦在临死前与众臣杀白马定下的盟誓,具体约定的内容有两条:一是只要大汉帝国存在,大臣们及后世子孙后裔永保富贵,有酒喝有肉吃;二是非刘姓皇族不能为王,否则天下可以共同攻击,没有军功者不能被封侯,否则天下可以共同诛灭。
一、白马盟誓是什么?
白马盟誓通俗地说,就是刘邦设定了“非刘姓不能称王和没有功劳不能封侯”两条禁令,以世袭富贵拉拢一帮汉臣,在刘邦去世之后,希望大汉臣民永远以此盟誓为依据,守护大汉刘氏江山,维护汉朝的稳定。而事实上,刘邦去世没多久,尸骨未寒,吕后就做出了违背盟誓的事情,准备大封吕氏子弟为王,而且还得到了朝中重臣陈平、周勃等人的支持,白马盟约成为一纸空文。
《史记 吕太后本纪》:太后称制,议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王陵。王陵曰:“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悦。问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勃等对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
盟誓是什么,为何吕后、陈平、周勃等人可以轻易忽视而不用遵守?
按照《释名 释言语》的解释,”盟“是一种向神灵祷告的制度,必须遵循特定的仪式,比如杀白马。按照《说文解字 言部》的解释,”誓“是一种不能反悔的约束。白马盟誓合起来就是用杀白马的仪式,来向神灵祷告,共同遵守“非刘不得称王,非功不能封侯”的约束,并对天起誓不能反悔,永远要遵守约定。所以,盟誓并不具备法律意义,即使没有遵守,也没有任何处罚规定。
二、刘邦为何要立一个毫无法律意义的白马盟誓呢?
这与秦末汉初的政治环境息息相关,刘邦在反秦并击败项羽统一天下后,曾经让大臣思考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刘邦原本就是一个非常看不起和讨厌儒生的人,他曾经把儒生的帽子取下来,在帽子里面撒尿,也曾经怠慢接待儒生,比如郦食其,刘邦接见时在洗脚,以示不敬。所以当儒生陆贾在刘邦面前经常引用《诗书》、《尚经》等儒家经典时,刘邦都不以为然,最终陆贾给刘邦说了一句天下闻名的话:
马上能得到天下,马上能治天下吗?
陆贾并向刘邦说明秦朝的灭亡就是不懂得仁义治国而穷兵黩武、严刑峻法,最后才导致的灭亡,这一番话让刘邦彻底醒悟,刘邦就让陆贾著书分析秦朝灭亡的具体原因,所以就有了《新语》这本书。这本书让刘邦思考了很多治理天下、维持长久统治的方法。
刘帮是靠反抗秦朝起家的,同时在楚汉战争中击败了项羽才统一天下,在这个过程中,刘邦联合了所有能够联合的力量,分封了七个异姓诸侯王,在政治上孤立项羽,取得了天下,在刘邦统一天下后,才意识这些分封的异姓诸侯王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存在,成为大汉帝国中央政府的威胁,所以刘邦在统一天下之后的大部分时间中,都忙着处理异姓诸侯王的叛乱,直到刘邦生命的最后时刻,燕王卢绾都在反叛。
在用武力解决内部异姓诸侯王的过程中,刘邦也在思索如何让大汉江山千秋万世地传承下去,刘邦采取了三个方法:
一是分封刘氏诸侯王,拱卫大汉中央政府。刘邦吸取了秦朝灭亡的原因,秦朝灭亡时没有同姓诸侯来救援,所以在反秦义军蜂拥而至时,没有人来救援。刘邦在与项羽争天下时,分封了异姓王,但是刘邦并不放心这些手握兵权、土地、人口的异姓诸侯王,将来会不会像战国时代一样,起来反抗,而同异姓诸侯王至少在当时有着血缘关系来维持,有一定的合理性。
二是实行郡国并行制,在中央实行郡县制,在地方上实行分封制,两种制度共存。因为秦朝实行的是彻底的郡县制,所有的地方官由中央任命,这是官僚政治,官职都不能世袭,所以当秦末天下大乱时,秦朝的地方官并不是太忠心于秦朝,绝大多数秦朝官吏都随着局势变化摇身一变为反秦义军,比如萧何、曹参等人就是秦朝官吏,包括刘邦也是秦朝下层官吏,都成了反秦的主力之一。
郡县制和分封制两种制度并存在当时显然是一个折衷方案,能够避免秦朝出现的错误,又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当时的百姓对郡县制的不理解,毕竟分封制已经实行了上千年,深入人心,而郡县制作为一种新兴制度,一时难以为人接受。
三是制定白马盟誓,约定“非刘不得称王,非功不能封侯”,并永保功臣富贵世袭。白马盟誓其实有一条是永保功臣富贵的约定,只要大汉帝国存在,功臣就永远能够世袭爵位,注意是世袭爵位,官职不能世袭,爵位能够保证生存,有酒喝有肉吃。
其实说穿了,刘邦就是靠利益许诺给功臣,让功臣帮助自己维护大汉帝国的稳定与长治久安,这么做其实是有问题的,当功臣面临更大的利益诱惑时,会不会出卖国家利益为自己谋取利益呢,很明显,会的,这就是陈平与周勃同意吕后分封吕氏族人的原因,在吕后主政的情况下,陈平与周勃显得圆滑多了,首先不同意吕后的意思,轻则罢官免职,重则身死族灭,能不同意吗?
所以刘邦制定白马盟誓,并不是单独制定的,而是配合前两项制度:封刘氏诸侯王与郡国制一起约定的,单独的白马盟誓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但是配合起来,则能起到稳定天下的作用。
三、白马盟誓真的有用吗?
不仅有用,而且还贯穿了整个两汉四百余年,白马盟誓的作用与朱元璋的《皇明祖训》起到的作用是相似的,虽然在后世不时有人违反,但更多的是被后世拿来当成封王封爵以及维护江山社稷的法律依据。
比如陈平与周勃,虽然在吕后的威慑下屈服了,但是吕后去世后,陈平与周勃却成为维护汉室江山的主力之一,吕后去世后,陈平与周勃联合了部分刘氏皇室宗亲一起诛灭了所有的吕氏家族,他们的依据就是白马盟誓。同时,齐王刘襄起兵反吕的依据也是白马盟誓,刘襄是刘氏子孙,有正当的理由能够诛灭吕氏。
但是,政治是复杂的,任何约定都有两面性,白马盟誓可以作为维护汉室江山社稷的依据,也可以在暗中作为获取政治资本的工具,同样是刘襄起兵反吕,他的最终目的不就是自己登上皇帝位吗?同样是陈平与周勃这样的功臣,打着白马盟誓为依据,诛灭诸吕后,还不是想拥立一个弱势君主,以便于自己能够继续掌握帝国的最高权力,至于看走了眼选了汉文帝这位明君,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白马盟誓其实在两汉时期基本上是能够遵守的,两汉时期除了刘邦在位时分封的异姓王之外,就只有王莽和曹操两个异姓王,所以聪明的刘备早以汉室后裔的身份在自封为汉中王时,就没有太多政治上的风险,在绝大多数时候,”非刘不王“被严格遵守,根本原因就是刘邦的这个祖训深入人心,形成共识。而且非刘姓被封王造成的政治影响力就太大了,不是特别极端的情况下,没有人会挑战非刘不王这条祖训。
但是”非功不侯“这条约束基本上就没人遵守了,分封外戚为侯基本上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只要立了皇后,分封皇后的亲戚为侯就是必然的,比如汉景帝时期,汉景帝想要分封皇后王娡的哥哥王信为侯,当时的丞相周亚夫就以汉高帝的白马盟誓中的非功不侯为依据,明确提出反对分封王信为侯,但是汉景帝一意孤行,反而猜忌周亚夫,仍然分封无功劳的外戚为侯,开启了外戚封侯的先侄,这也是外戚不断专权的原因之一,所以白马盟誓其实是用的。
白马盟誓言的两条禁令作为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祖训,只要是大汉皇帝,就必须无条件遵守,实际上被遵守的只有”非刘不王“,因为太过于明显,而”非功不侯“这种禁令基本是看皇帝的喜好了,比如分封外戚为侯,皇帝一般都会封,分封大臣时,有时会严格遵守,比如李广终身不能封侯的原因就是他没有较大的功劳,再比如汉武帝封卫青毫无功劳尚且年幼的儿子为侯时,则完全是个人喜好,爱屋及乌了。
四、白马盟誓究竟是防谁的?
白马盟誓其实是防备所有非刘氏的政治势力,包括外戚与功臣,刘邦在临死前病重之际,听到有人说樊哙与吕后联合,想在自己去世后,杀了赵王刘如意和戚夫人,于是刘邦根本不愿意调查清楚,直接派出陈平与周勃去杀了樊哙,这就是刘邦保护刘氏的行为,这里刘邦防的是外戚。
刘邦之所以这么激动立即就要杀了樊哙,一是因为吕后的势力在当时已经是刘邦最大的顾忌了,刘邦身为皇帝,原本就想换一个外戚势力并不强大的赵王刘如意为帝,但刘邦显然连换太子的权力也没有,所以吕后一族的势力就成为刘邦最大的猜忌。一是因为樊哙是吕后妹夫,又手握兵权,很容易就颠覆刘氏江山,所以刘邦才会如此激动想要杀了樊哙。
至于功臣,刘邦同样也是防备,白马盟誓给了功臣永世富贵,保证了功臣的爵位,但是官职并不世袭,仍然需要皇帝任命,光有富贵没有权力,功臣们就得不断地为大汉帝国立功,以获得官职任命,否则只不过是个富家翁,如何能维护白马之盟呢?刘邦没有想的是,因为过度信任同姓诸侯王,导致后来的同姓诸侯国威胁到西汉中央的统治,包括诸侯王叛乱以及七国之乱,却是刘邦始料未及的。
“非刘不得称王,非功不能封侯”,刘邦这句话是何意?
“非刘不得称王,非功不能封侯”这是刘邦在临死前与众臣杀白马定下的盟誓,具体约定的内容有两条:一是只要大汉帝国存在,大臣们及后世子孙后裔永保富贵,有酒喝有肉吃;二是非刘姓皇族不能为王,否则天下可以共同攻击,没有军功者不能被封侯,否则天下可以共同诛灭。 一、白马盟誓是什么? 白马盟誓通俗地说,就是刘...
刘邦临终前,为什么规定“非刘氏不得称王”?
刘邦“非刘氏不可王”的遗训,更多的是他家天下观念的意识集合体,这种依靠契约精神来约束权臣和后代的做法,符合统一王朝发发展需要,却不具备足够的约束力。
:"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非皇族成员不得封王,如没有军功者不得封侯,如果没有功劳而皇上不册封却当了侯的人,天下一起去诛灭他!出自白马之盟,白马之盟是汉高祖刘邦在位时与群臣以杀白马方式定立的盟约,此为古代盟誓的方式之一,其要杀牲取血,并用手指蘸血来涂在嘴上,以示恪守盟约,而此盟约的内容为确保只有刘...
刘邦临终前,为何规定“非刘氏不得称王”呢?
同时,《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中有“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之记载,还可见于《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中“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所谓白马之盟,是指刘邦与诸大臣约定,只有他刘家子孙才可以被皇家分封...
刘邦临终前,为何规定“非刘氏不得称王”呢?
白马之盟不是刘邦临终前约定,应该是在平定英布前后发生的事,盟约内容是非刘氏不得为王,非军功不得为侯,违约者,天下共击之,并有一条“国以永存,爰及苗裔”,记自《汉书》,就是说功臣子孙永受特权。从内容看,真实性可疑,有人认为是功臣诛诸吕后捏造出来的,也有认为是真的,说...
刘邦为何规定非刘氏不得称王?有何政治意义?是用来防备吕雉的吗?
意思是:汉高帝刘邦杀白马和大臣们盟誓说:不是刘氏子弟而称王的,天下人一起消灭他。没有功劳而被封侯的,天下人一起诛杀他。 刘邦为了拉拢功臣维护这一盟誓,还立了一个规定:只要西汉政权存在,功臣们的后代就可以永世享受爵位。 刘邦为什么要弄这么一个非刘氏称王,天下人共击之的盟誓呢? 第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异姓...
“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求译文
这是刘邦与众臣订立的白马之盟,意思是:不是刘姓的却做了王,如果没有功劳而皇上不册封却当了侯的人,天下一起去诛灭他!有两层意思,一是无论你功劳如何,只要不是姓刘就不能称王。其二,没有功劳或皇上没有允许就不能称侯。
f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候者,天下共诛亡,什么意思?
这是刘邦与众臣订立的白马之盟,意思是:不是刘姓的却做了王,如果没有功劳而皇上不册封却当了侯的人,天下一起去诛灭他!有两层意思,一是无论你功劳如何,只要不是姓刘就不能称王。其二,没有功劳或皇上没有允许就不能称侯。后面一句应该是:天下共诛之。不是“亡”...
刘邦临终前,为何规定“非刘氏不得称王”?
然不久吕后为张显威风和吕氏势力,意立诸吕为王,文武大臣多又危词,右相王陵仗义执言非刘姓不可王,非有功不封侯乃先皇遗诏岂可轻言封王。吕后老脸通红,颜面尽失,乃问陈平可否。陈平老奸巨猾圆滑智多,知若据绝必不自保,言今太后称制,封吕氏为王也未偿不可。文武大臣惧惊,于是大封吕产,...
刘邦临终前,为何规定“非刘氏不得称王”?
大汉建立之后,有句话叫做论功行赏,所以刘邦不管乐意不乐意,只能按照惯例封赏大臣们。但是刘邦还在记得,当初项羽也分封过异姓诸侯,结果英布,申阳最后都背叛了项羽,所以对于刘邦而言,这些异姓的诸侯王是靠不住的,还是得同姓的这些兄弟们,自己人才靠得住。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刘邦在建国后,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