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朝廷为什么要榨干农民的油水?

如题所述

1853年冬天,太平天国在南京颁布

《天朝田亩制度》。该制度规定,天国的男女每人都可以分到一份田地来种 ,但是,所有的粮食收成,“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芋麻 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也就是说,农民只能留下一份勉强维持生存的口粮——成人一石未成人半石 ,其余的都要上缴给国家。

不得不说,洪秀全在剥削农民这方面做得实在是太狠了。中国历代王朝,刚刚建政时都会实行轻薄赋的政策,以此来安定人心,恢复百废待兴的经济,正如明太祖朱元璋所说,“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然而,洪秀全一上来就要把初飞之鸟的羽毛拔的一干二净,这导致很多地主和农民望风而逃。


中国历代王朝,在社会经济恢复之后,都会开始逐步加重对农民的剥削,一直到农民可以承受的极限。在农业社会,一个大一统政权要想维持其运转,以及满足帝王的私欲,最大限度的剥削农民是唯一选择。但是,剥削的方式如果都像太平天国一样简单粗暴,那就必然会动摇帝国的根基。 正如科尔贝尔所言:“税收是尽量多拔鹅毛而少让鹅叫的艺术”。所以,

中国古代的政府在剥削方式上大多采用“巧取”,而不是“豪夺”。虽然结果都是农民苦不堪言,但是却可以推迟农民起义爆发的时间,延续帝国的寿命。相比历代帝王拔鹅毛的艺术,洪秀全的拔毛技术显然还需要多加锻炼。

一、盐铁专利收消费税

对于中国古代政府而言,清查土地占有的状况,是一项相当庞大、复杂、繁重而又零碎的工作,需要投入难以想象的人力和物力。而且在物质投入之外,还需要建立一套复杂的制度,来解决一些技术性的问题。即使如秦始皇,他能统一六国,但是在土地清查方面也是一筹莫展,只得下令“黔首自实田”,让六国老百姓自己呈报土地占有的数额,作为政府征收田赋的依据。你想老百姓都会老老实实的上报真实的土地占有数额?做梦去吧。

以秦朝的严刑峻法,尚且做不到清查土地占有状况,更遑论其他的王朝。所以,并非中国古代的政府都不想平均土地给农民,而是实在心有余而力不足。事实证明,洪秀全的“天下田 , 天下人同耕 ”其实也成了一张空头支票。

既然无法履亩而税,那就“舍地而税人”,因为人口状况比较好清查,一旦登记在册,按人收税就可以了。但是现实情况还是没那么简单,因为会有士族挟藏人口,人民逃亡隐匿等问题。以明朝为例,“太祖当兵之后,户口顾极盛,其后承平日久,反不及焉!” 清朝康熙皇帝为了清查人口,更是直接跟老百姓说,我调查户口只是为了弄清楚国家的人口数据,而不是为了向你们征收人头税,所以大家都别隐瞒了。


为了填补人口隐漏的问题,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管仲就提出了绝佳的解决方案——

盐铁专利。管仲说,国家可以通过对人民生活与生产的必需品进行垄断,然后加价销售。无论老百姓怎么隐匿,你总得吃盐吧?你避得了交人头税,但你避不了买高价盐时交的消费税。所以这么一来,政府等于间接收到了所有人的税,而且不用吭哧吭哧的去清查田地和人口。

更绝的是,政府不需要包揽盐铁生产和运销的全过程,只需要发个营业执照给商人,让商人自己去煮盐开矿就行了。

政府对商人课以重税,商人再把重税转移到盐铁中,最后由人民,尤其农民来买单。这种制度,简洁、高效,是统治者们心头的那一抹白月光。秦朝商鞅变法,主张盐铁官营,结果“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解决了“军旅之费”,“国赋之急”;唐朝第五琦,这个名字很怪的人,主持食盐专利,将盐价从每斗10钱增加到每斗110钱。从此,唐朝仅用10年左右的时间,盐利收入就从每年40万猛增到600——不然你以为唐王朝怎么还能苟延残喘那么长时间。

这种专利制度,一方面简化了政府压榨农民的程序,减轻了政府收税的成本,一方面又可以让广大农民一边吃着高价盐,一边没有直接感受到自己所受的压榨。他们可能会怨恨盐铁商人,骂他们是奸商,但不会直接怨恨政府。政府还能得到“不及民”、“取人不怨”的美名。

所以这套好用不贵的压榨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

二、货币地租,谷贱伤农

仅仅是通过专利制度来间接压榨农民油水还不够,中国古代政府还有货币地租这么一个设计巧妙的榨汁机。

跟货币地租比起来,劳役地租存在着诸如“运粮草一天”这样的难以确定和量化的问题,所以,将劳役折算为固定的货币额度,劳役地租的任意性就会完全消失;而实物地租又存在着运输、储藏和交换方面的限制,不利于提高国家的财政储备能力。

所以,货币地租成为帝国的头号选择,汉朝有“口赋”、“算赋”,南朝有“口钱”、唐朝有“青苗钱”、“地头钱”,明清有“金花银”、“一条鞭”、“地丁银”······朱元璋也曾经想建立一个完全征收实物地租的财政体制,但是后来发现实物的储藏实在是太麻烦,最后还是以金、银、钱、钞折纳赋税。

政府强迫农民以货币形式缴纳赋税,这就迫使农民只得去市场卖粮换钱。由于同时有大量农民卖粮,必然导致谷价大幅下跌,加剧“钱重物轻”

的情况。如此一来,大量增值的货币上缴给政府,政府赚得盆满钵满。又是我们的管仲同志,他率先提出,“凡五谷者,万物之主也。谷贵则万物必贱,谷贱则万物必贵,两者为敌,则不俱平,故人君谷物之秩相胜,而操事于其不平之间。故万民无籍,而国利归于君也。”

然而,与此相对,农民则辛辛苦苦干一年,一朝回到解放前, 白居易诗云,“私家无钱炉,平地无铜山;胡为夏秋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以重,农力日以殚。贱粜粟与麦,贱贸丝与绵。岁暮衣食尽,焉得无饥寒!”而根据顾炎武的记载,明朝时很多农民“岁甚丰,谷甚多,而民相率卖其妻子”。

正是因为如此,中国古代从秦汉以后,只有魏晋南北朝实打实的采取过实物地租的政策。北宋时期的王安石,更是主张全面利用商品货币经济增加国家财富,借以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在他变法之后,米、绢价格骤然下跌,出现了“年丰谷贱”,农民倒霉,但是政府却“ 府库充盈” 的局面。

当然,政府并非完全采用单一的货币地租政策,毕竟小农经济要靠天吃饭,一旦出现农业歉收情况,谷物价格也会随之上涨。这时政府就会调节货币地租与实物地租的比例,主要向农民征收实物。所以说,政府在压榨农民这笔账上,算得门儿清。

根据我的理解,货币地租曾经推动欧洲瓦解封建经济,走向近代文明,正如马克思说的:“在进一步的发展上,货币地租——把一切中间形态,例如小佃农的地租,除开不说——不是使土地变为自由的自耕农的财产,就是导向资本主义方式的形态,导向资本主义和地农业家支付的地租。” 然而在中国,由于封建经济早已在2000多年前解体,导致后来出现的

货币地租成为大一统政权压榨农民的重要手段,使得中国的社会再生产能力被泰山压顶,动弹不得。如果不是明末清初从外国流入大量白银,估计农民所受的货币地租剥削会更严重。

三、滥发纸币,让你手里的钱变成废纸

北宋仁宗年间,国家开始发行纸币,即“交子”,中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在此之前,中国人使用的都是金属货币。根据凯恩斯的理论,

货币金属存在三个无法克服的问题,第一,金属货币生产弹性很小,因为矿山数量有限。由于无法扩大供应,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从而导致生产扩大受货币供应量制约;第二,金属货币的替换弹性近似为0,同样导致供应量难以扩大;第三,金属货币本身具有价值,而且具有周转灵活性和流动性,人们乐意储藏,需求旺盛,带来实际流通数量减少,影响经济发展。历史经验表明,金本位时代的经济衰退和萧条频率反而高于纸币时代。

前面讲过,由于货币地租的政策,导致“钱重物轻”。“钱重物轻”,所以大家都会在家里存储货币,使得大量货币退出了市场上的流通过程,于是整个国家就出现了“钱荒”的情况,即凯恩斯上面所说的第三个无法克服的问题,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国家利用商品经济来增加农业赋税的目的。于是,纸币的发行势在必行。纸币轻便易携,代表着一种先进的货币形态,然而在中国古代,

纸币也是大一统政权压榨农民的手段——虽然并非最主要的手段。

一开始,北宋的纸币发行配备有准备金制度。然而,到了南宋之时,纸币的发行已经是随心所欲,准备金制度早已被扔进了太平洋。南宋纸币发行量最大的时候,高达亿余贯。南宋灭亡后,元朝继续发行纸币。蒙古统治者不仅仅只识弯弓射大雕,还知道纸币发行必须要有严格的准备金制度。所以,元朝的纸币币值稳定,整体运行良好,马可波罗曾记载,“凡州郡国土及君主所辖之地莫不通行。臣民位置虽高,不敢拒绝使用,盖拒用者罪至死也。兹敢为君等言者,各人皆乐用此币,盖大汗国中商人所至之处,用此纸币以给费用,以购商物,以取其售物之售价,竟与纯金无别。其量甚轻,致使值十金钱者,其重不逾金钱一枚”。

然而,随着元朝统治的日益腐败,纸币的准备金制度也形同虚设。为了解决国家的财政危机,元朝政府开始滥发纸币,通货膨胀一发不可收拾,农民被压榨的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最后只好武装起义。正如元朝末年流传的一首民谣,“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所谓的”变钞“,就是指乱发、滥发纸币,它成为元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明朝建立后,于洪武八年开始发行“大明宝钞”

。为了强制全国人民使用纸币,朱元璋曾下令罢宝源局、宝泉局,停止铸钱,并“禁民间不得以金银物货交易,违者治其罪”。然而,短短19年,“大明宝钞”就贬值到不足面值的20%,不仅农民叫苦不迭,就连官员都深受其害——因为官员的一大部分薪水都是发给纸币的。

直到正德年间,朝廷终于悬崖勒马,不再印发宝钞,恢复了铜钱流通货币。

相比之下,清朝不再发行纸币,确实是一种明智之举。因为在一个中央集权完全不受制衡的时代,政府很容易就滥发纸币来解决财政赤字问题,从而引起经济危机。与其自我放纵,不如提前自我约束。

四、剥削地主,不管土地兼并

在中央政府的权力比较强势之时,它可以通过剥削地主来间接的剥削农民。正如某学者之言,“中国封建地产中体现的产权关系包括了国家、地主、农民三级主体:国家拥有法律上的土地所有权(最终支配权),地主拥有经济上的土地所有权(实际所有权),农民拥有部分的使用权和收益权……但在实际层面,国家不可能经常性地、高频率地行使(或是表现)它的最高所有权,地主这一级主体在地权关系中的作用就至关重要。”所以,皇帝没有必要再去管土地的兼并情况,宋太祖就说,“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土地掌握在谁手里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课征。

这个思路其实跟利用商人资本来剥削农民的专利政策一样,都是他人之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通过剥削地主,国家避免了盯住数量庞大的农民,只要盯住数量有限的地主就可以了。而且,农民会将自己的怨恨投射在地主身上,而不是那个远在天边的皇帝。

自从唐朝实行两税法之后,中央政府剥削地主的方式,主要是分割地租。政府不会管地主的营收到底是好坏,它只管伸手。政府索要的赋税越多,地主的压力就越大,因为地主加重佃户地租的空间有限,你再增多人家就不干了,人家会去当自耕农或是去其他地租较轻的地主家。所以在清代时,出现了“富民以有田为累”的情况。


宋代的“衙前”之役,就是由地主担任,负责国家赋税的征收,而国家不付给任何报酬。如果当地农民因为避税而跑路,那么所欠的税款就摊派给其他税户。如果其他税户也都跑了,那么所有的欠税都由地主来承担。而地主为了缴纳欠税,就必须对自己的佃户加重剥削。所以,最后为欠税买单的,还是农民。

明朝的“粮长”制度,也是如此。粮长制度,即各地以纳粮一万石为一区,选其中“田土多者”的地主担任粮长,负责该区田赋的督收和缴纳,如果完不成任务,也是由地主自己掏腰包填上。当然,最终买单的还是农民。

结语

事实上,在中国古代,政府压榨农民油水的操作数不胜数,远不止我以上所说的几种。像汉文帝、康熙帝这样屡次大规模免除赋税的皇帝,可遇而不可求。由于农民被压榨到只能勉强维持温饱,这使得他们只能在

农业生产上尽量减少投入,这也导致中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对于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而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绝非是一句虚言,只是痛苦的程度不一样而已。即使是在比较富裕的宋代,农民的生活也好不到哪去,请看欧阳修的记载的小农生活: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农民被巧取,被豪夺,孟子所描绘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的理想生活,对于农民而言只是一个几千年的梦想。

不过,人终究是需要梦想的,不然跟一条咸鱼有什么区别。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古代的朝廷为什么要榨干农民的油水?
这种专利制度,一方面简化了政府压榨农民的程序,减轻了政府收税的成本,一方面又可以让广大农民一边吃着高价盐,一边没有直接感受到自己所受的压榨。他们可能会怨恨盐铁商人,骂他们是奸商,但不会直接怨恨政府。政府还能得到“不及民”、“取人不怨”的美名。 所以这套好用不贵的压榨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 二、货币地...

封建社会的朝廷都有什么样的办法来剥削老百姓?
3. 中国历代王朝,在社会经济恢复之后,都会开始逐步加重对农民的剥削,一直到农民可以承受的极限。在农业社会,一个大一统政权要想维持其运转,以及满足帝王的私欲,最大限度的剥削农民是唯一选择。但是,剥削的方式如果都像太平天国一样简单粗暴,那就必然会动摇帝国的根基。4. 科尔贝尔曾言:“税收是尽量...

中国古代应是重农的,但为什么又要压迫农民?
农业乃生存根本,故重农。至于压迫农民嘛,俗世中人,有谁嫌自己的财货多呢,平头老百姓在那时受的教育少,可以说基本都是文盲,故称愚民。有一种逆来顺受的特性,只要不是大部分人没饭吃,这个反就造不起来!所以统治者在不使民众能推翻他的前提下,当然要利益最大化了!再说很多昏君想到有今生没...

从秦朝开始,为什么历代朝廷都奉行重农仰商的政策?
第一,以农为本,是提高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我们知道,秦国自从商鞅变法开始,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确保了秦国对外战争的物质保障。在中国近2000年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土地始终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在生产力水平不发达的封建社会,积极实行奖励农业政策,可以提高农民...

在历史中封建王朝的末期为什么要发生农民起义?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个时期王朝会强制兼并农民的土地,农民没有了耕地,生活自然没有了保障,选择造反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且在朝代更迭的时期,朝廷中的官员大多都为了自保,会贪污的更加厉害,而最后遭殃的就是百姓和农民,所以农民为了能够生存下去,都会选择起义造反来谋求一条生路。相信对历史比较感...

古时候到处是荒地,为何农民宁愿被地主压榨,也不去自己开荒呢?
其中很多荒地并不是不能耕种,只是距离水源很远。如果灌溉设施不完善的话,这样的田地即使开垦出来,在耕种的时候也比较费力。所以说这些地主都不愿意开垦的土地,作为农民自然也不会去开垦了。不过在封建社会的后期,人口增多的朝代里,朝廷十分鼓励百姓开垦土地,只有政策允许的条件下,百姓才能开垦荒地。

“吃马粪”是古代油水非常大的官职,这个职业是做什么的?
在古代的时候,主要以农业为强国基础,当时的君王和百姓都非常重视发展农业,种植的农作物越多越好。可随之而来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田地种得越多,所需要的肥料就越多,家里养的牛、猪排泄的粪便已经供应不上种田地的需要了,这时朝廷就把目光投向了军队中的马匹。一般来说历史上我国各个朝代的军队中,...

为什么在封建王朝的末期,都会发生农民起义?
因为在封建王朝的末期,国家处于动荡之中,而农民又是社会中的最底层的百姓,饱受朝廷的剥削,所以对朝廷是最为痛恨的,因此最容易发生农民起义。古代的封建制度是很残酷的,最为最底层的人员来讲,他们都是长期的受到剥削,所以一旦朝廷出现动荡,出现倾斜,他们必然是奋起反抗的,就好像一个人总是被另外...

古代的封建王朝都会发生农民起义,这是为何呢?
所以说古代之所以总是会爆发农民起义,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农民们没有了赖以生存的根本。要知道,古代我们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农民是占整个古老帝国大多数的人口。可恰恰中国的农民是最好安抚的,他们想要的仅仅是有一口饱饭吃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田地可以耕种就知足了!而一旦统治者让他们没有了饭吃,...

明知有些古代皇帝和朝廷不爱农民,为什么农民会拥护它?
第四,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其实当时大部分的农民,只要还能过下去,还是不愿意造反的, 明末起义军之所以得到农民的拥护,其实与农民起义军破坏性有关,起义军在造反的初期,是迫于无奈,到中期的时候,他们的领导者已经意识到敌我的优劣,农民起义军无论从物资装备还有人员素质,都不是能和朝廷军队所比的,他们唯一的优势就是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