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民俗风情的文章

不是介绍,而是描写,例如鲁迅的<<社戏>>
要体现出节日及活动
最好有原文
需要至少2篇

端午的鸭蛋
作者:汪曾祺
课文导读: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吗?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吗?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元宵节的应节食品,在南北朝时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
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 其名为 画明珠」 朝的元宵节食是面蚕。
王仁裕(八八○—九五六)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岁上元,都人造面蚕的习俗到宋代仍有遗留,但不同的应节食品则较唐朝更为丰。吕原明的《岁时杂记》就提到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 盐 豉。捻头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又如人日造蚕,皆上元节食也」。到南宋时,就有所谓「乳糖圆子」的出现,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了。至少到了明朝,人们就以「元宵」来称呼这种糯米团子。
刘若愚(生于一五四一)的《酌中志》记载了元宵的作法:其制法,用糯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 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也 清朝康熙年间,御膳房特制的「八宝元宵」,是名闻的美味。马思远则是当时北京城内制元宵的高手。他制滴粉元宵远近驰名。符曾(生于一六八八)的《上元竹枝词》云:「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诗中所咏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马家元宵。近千年来,元宵的制作日见精致。光就面皮而言,就有江米面、粘高梁面、黄米面和苞榖面。馅料的内容更是甜咸荤素、应有尽有。甜的有所谓桂花白糖 楂白糖、什锦、豆沙、芝麻、花生等。咸的猪馅,可以作油炸炒元宵。素的有芥、蒜、韭、姜组成的五辛元宵,有表 勤劳、长久、向上的意思。制作的方法也南北各异。
北方的元宵多用箩滚 摇的方法,南方的汤圆则多用手心揉团。元宵可以大似核桃、小似黄豆,煮食的方法带汤、炒吃、油氽、蒸食等。不论有无馅料,都同样的美味可口 。目前,元宵 已成一种四时皆备的点心小吃,随时都可以来一碗以解馋。

参考资料:该文章转自[北屯在线]:http://btzx.cn/Article/ylxx/msfq/200602/7104.html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关于风土人情作文合集5篇
它笑了,因为它看到了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我笑了,因为我看到了世界上最幸福、最淳朴的风情。 关于风土人情作文4 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保留了最宝贵的国家之精粹,同时也诞生了一些地方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也同是国粹,它表现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我的家乡,每年的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期间,...

云南的民风民俗500字
有<<牛皋扯旨>>,<<闹宫>>等剧目。这就是云南的民风民俗,你看它多么有特色啊!第2篇:云南的风俗我的家乡不是在云南,我是从课外书书中了解到的。有一次,我在一本书上看见一篇文章,写的是云南的风俗。文中说,云南居住的有:傣族,白族和彝族,其中居住人口最多的是傣族。傣族的风俗节日很多,比如十分有名的...

2020以淳朴的民风民俗为话题作文5篇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现在我为大家收集整理优秀关于民风民俗的 作文 ,如果喜欢这篇 文章 可以参考学习。欢迎持续关注我们的后续更新。 民风民俗作文1 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 春节 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桔...

朝花夕拾哪些篇目记述民俗?
《五猖会》记述民俗。《五猖会》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此文匠心独运,开篇就为参加赛会蓄势,先写童年看赛会,然后写《陶庵梦忆》里的热闹赛会,接着写自己见过的比较隆盛的赛会,这些都在为写五猖会做铺垫。然而,接着转写父亲要求“我”背书,“我”失望、郁闷至极,最后...

六年级下册作文家乡的风俗优秀范文10篇
我们家乡的民俗风情可多了,有“走大王”、“舞火捞”、“烧大炮”等等。在我的亲眼所见中,“烧大炮”是一件最让我难忘、最可喜可贺的事。 在天堂墟这一带地方烧大炮的时间是:农历正月十三。这一天,各村庄及墟镇街道可热闹了。这一风俗盛事在莲塘村和朱所村尤为特别隆重。 我们小孩子终于盼到了这一天。 烧...

介绍一个特色的民族风情 要文章
白裤瑶因男子都穿及膝白裤而得名.据介绍,白裤瑶总人口约两万多人,主要居住在南丹的里湖、八圩两个乡,这是一个由原始社会生活形态直接跨入现代社会生活形态的民族,因此至今仍遗留着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的遗风,其中尤以送葬、赶夜街、细话歌等民俗风情为表现,因而白裤瑶被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认定...

贾平凹《走三边》经典散文赏析
1. 走三边 贾平凹的《走三边》是一篇描绘陕北风土人情的散文。全文以第一人称叙述,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三边地区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以及旅途中的所见所闻。2. 景美、人美、情美 《走三边》这篇散文中,作者通过对比手法描绘了三边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旅途中,作者经历了从艰辛到惊喜...

介绍一个特色的民族风情要文章
他们的葬礼、夜市、细话歌等民俗风情,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认为是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之一,被誉为“民俗活化石”。白裤瑶的女子服饰有夏冬之分,夏装上衣为前后两块布缝合,前面是蓝靛染成的黑布,后面则是色彩斑斓的绣花布。四季都穿着蓝色的及膝百褶裙,男女服装都是自织自染。男子蓄发,用白、...

...介绍一个地方的旅游景点和人文风俗的文章。。。谢谢
洛阳有着深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那么,他的民俗风情正如苏东坡所说:“洛阳古多土,风俗犹尔雅 一、民间语言——洛阳方言 进到洛阳城内,不看其人,先闻其声。降声调的发音,似曾相识的词语,都让会让你耳目一新。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洛阳一直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阳方言也被称为“...

王充闾《火把节之歌》原文+赏析
《火把节之歌》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王充闾所写的一篇反应彝族节日——火把节的散文,被选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俗风情”。作品情景交融,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彝族重大节日——火把节的盛况,给我们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章的艺术特色鲜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通过描画火把节的盛况,来展现民俗风情,作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