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子嗣众多,为何坚持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为什么古代坚持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我觉得有三个原因,一是因为子嗣众多,为了避免夺嫡之战;二是因为嫡长子最先出生培养的时间也最长,这样成才的几率也最大;三是因为古代嫡庶有别,嫡出的要比庶出的更加尊贵。所以历朝历代,太子的人选多是嫡长子,以次类推。

历朝历代,每一任皇帝的孩子都有很多,但是第一继承人的身份是确定的,那就是嫡长子。从第一个原因来看,嫡长子出生就是与众不同的,而且古代帝王之家,更多的是兄弟相争,因为每个人都向往能够得到更大的权利,皇帝的宝座,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每一个人。所以,为了减少甚至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就公认嫡长子是第一继承人,不过,这也无形之中,给那些嫡长子带来了危害。

从第二个原因来看,因为嫡长子是最先出生的,有更多的时间和耐心去培养他们。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君王,要习练很多门功课,所以需要比别人更努力,需要比别人更多的时间。从第三个原因来看,古代对身份很看重,尤其是那些大家族,第一继承人必须是正式所出的嫡子,而在皇家更是如此。

庶长子即使再有才能,他所能得到的重视也比不上嫡子,因为古代对尊卑看的太重了,而且在这种不平等待遇下成长起来的庶子,往往比较重视那些嫡子,一旦得势,很容易引起家庭的不和谐。严重的还有可能正氏所出的孩子会被赶尽杀绝,不过,随着朝代的不断更替,尤其到了清代,继位的大多数已经不是嫡长子了。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05
嫡长子继承制始于周公。周公制定礼乐的时候定下了一项制度叫做: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开始。并在中国历史持续了将近3000年。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是代表了古人选择继承人的先后顺序。古人一夫一妻多妾制,所谓三妻四妾。这样每个人生的孩子地位并不同,分了三六九等。妻子生的儿子就是嫡子,地位最尊。第一个儿子就是嫡长子。选择嫡长子继承最大的好处就是避免继承纷争。

我们知道,汉代有个《推恩令》,就是诸侯王死后,皇帝把死者的国土平均分给那个死者的所有孩子,相当于强行给死者分家,这样,每个儿子分得的国土小了,财力削弱了,就很难有造反的实力了。所以,贵族为了家族兴旺起见,不到万不得已,是舍不得分家的,那么,家产给谁不给谁呢?如果没有一个规矩,势必造成家族纷争,大打出手,血流遍地。这时候,实行嫡长子制,就是一种最优选择。嫡妻生的孩子有优先权,这仿佛天经地义。长子年龄最大,有优先权,这仿佛也天经地义。别的儿子想争,谁叫你母亲不当嫡妻,谁叫你不第一个来到人世呢?按照先来后到的原则,大家也没脾气。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句话前后两句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一种优先级降低的顺序关系,意思是:如果有嫡子(就是妻子生的儿子),那么就在嫡子中选年纪最大的,也就是嫡长子继承,如果没有嫡子,就在剩余的儿子中选一个母亲地位最高的继承。

这一制度的核心就在于:子以母贵。
古代社会婚姻关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讲究门当户对,婚姻是建立在两个家庭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的基础之上,妻子意味着庞大的家族关系和社会关系网络,对于家庭兴衰意义重大,所以地位最高,同理:妻子所生的儿子,由于血缘关系,继承了两家的家族关系和社会关系,社会资源最为丰富,而长子由于出生最早,接触这些社会关系时间最久,影响也最大,由他来继承是各方都乐于接受的结果。而小妾,由于社会关系相对低下,影响力低,所以儿子的地位也相应降低,只有在正妻没有儿子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获得继承权。
这就是立嫡的含义,既不是年龄问题,也不是才能问题,而是一个“关系”问题。
例如: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结婚前就与老家的曹寡妇私通,生了儿子刘肥,但由于是曹寡妇并非明媒正娶的妻子,所以皇位只能由吕雉所生的嫡长子刘盈来继承。而唐朝开国皇帝李渊,虽然儿子众多,但是皇位只能在原配窦皇后生的三个儿子中挑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
嫡长子继承制还能解释一些其他问题,例如正妻有多个儿子,嫡长子先于父亲死了,那么继承权也应该由嫡长子的后人来继承。这种方式虽然有些迂腐,但是可以有效避免争斗,更好的维护秩序。例如明太祖朱元璋,本打算传位给太子朱标,但是朱标早死,朱元璋就把位子传给了朱标的长子朱允炆。
总体来说:这是一个成功并成熟的继承制度。这个继承制保证了政权的平稳过渡,使人心稳定,政权稳固。它是符合封建社会实际的行之有效的继承制。不仅中国如此,在日本以及其他地方的封建时代,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欧洲封建社会的长子继承制,包括了长子继承财产,封建贵族的爵位和土地传给长子,其余的儿子因缺乏财产为谋生而沦为骑士。
但是这一制度也存在许多问题:如果大儿子是个傻瓜,或者能力弱,而其他儿子有能力,有功劳,有人脉该怎么办?
如前文所说:李渊想把位子传给嫡长子李建成,但是次子李世民在建立大唐过程中立有大功,人气极高,兄弟二人互不相让,最后玄武门兵变,李世民杀死太子李建成以及拥护李建成的三弟李元吉,逼迫李渊退位,自己做了皇帝,纵然如此,后世史家还是狠狠的给了李世民一笔。同样的道理,朱元璋死后,朱棣以“靖难”为名,发动叛乱,得了天下,但朱棣吸取李世民的教训,挖空心思修改历史,不惜把生身母亲历史抹去,伪造自己是马皇后亲生儿子的身份,还大张旗鼓的在南京建大报恩寺(不知道报什么恩)以彰显自己篡位的合法性。
最搞笑的是西晋,晋惠帝生来就是个傻瓜,但是就因为是嫡子(司马炎与皇后杨艳次子,长子司马轨两岁夭折),做了皇帝,当大臣告诉他百姓没有饭吃的时候,他却反问他们为什么不喝肉粥。
这些奇葩案例不胜枚举,不能不说是对这一制度的讽刺。
还有一些皇帝,本身就是这一制度的破坏者,例如汉高祖刘邦,晚年宠幸戚姬,耐不住枕边风,打算废掉太子刘盈,立戚姬的儿子赵王如意为太子,为此吕后不惜拉拢群臣为儿子保驾护航,刘盈刚即位,吕后就反攻倒算,毒死如意,然后又把戚姬砍成人彘,而汉武帝在废除太子刘据以后,为传位给年幼的儿子刘弗陵,不惜杀掉宠爱的钩弋夫人。
最有意思的是清朝,由于起源于关外满人,虽然入关后接受了中原文化,但是在继承人问题上依然保留了自身特色,采取了秘密立储的方式,但是这一方式依然没有跳出“子以母贵”的传统。
皇族如此,贵族自然有样学样,虽然没有皇位继承,但是有爵位和财产,为了保证家族万世永昌,爵位有人继承,财产不被无限分摊,由嫡长子来继承是最合适的方法。而到了民间,虽然有条件纳妾的少之又少,但是古代社会没有计划生育,一家多个儿子的情况并不稀罕,为了防止出现继承权争端,也都采用了长子继承制。
整体来看:嫡长子继承制度在封建社会看来是一种成熟的继承制度,它对稳定社会有着重要作用。但在今天看来,他是一种非智能的制度,随着社会的进步,它必将被人抛弃,由进步的制度所代替。
古人重视嫡长子,这一制度源远流长。西周时中国确立了宗法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所谓嫡长子继承制,指的是贵族,不论是天子、诸侯还是大夫、士,主要的家业都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吃肉,其余的儿子只能喝汤。
比如,天子的嫡长子可以继续做天子,其余儿子或做诸侯,或任大夫;诸侯的嫡长子是诸侯,其余儿子为大夫;大夫的嫡长子继承大夫之位,其余的儿子降为士;士的嫡长子还是士,其余的儿子可能就是庶民了。
西周为什么要确立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制度为何如此重要,以至于延续了几千年?甚至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时,盟约中还专门写了一条:“无易树子”,也就是说不要更换太子。
所以诸侯在嫁出女儿时,往往会让自己的侄女作为陪嫁,称为“媵”。这是一道保险,万一自己的女儿没生出儿子,还可以让自己侄女的儿子继承君位,保证下一代国君依然是自己的亲戚。
诸侯嫁女儿时,总怀着这样的期待。因此要用嫡长子继承制来保证诸侯正妻娘家的权利,否则会引起娘家的不满。
比如周幽王宠爱褒姒,想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结果把正妻申后以及原来的太子宜臼废了,这一举动引起了申后父亲申侯的不满。太子宜臼跑到申国找自己的外公申侯撑腰,申侯勾结犬戎,杀死了周幽王,攻入镐京。这才有了平王东迁,西周灭亡,春秋时代开始了。
望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8-05
就是因为子嗣众多,为了确定王位继承权才有的嫡长子继承制,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继承王位,避免争夺王位导致的混乱,宗法制破灭后嫡长子继承制实际上也渐渐废除了。
第3个回答  2019-08-05
为了防止争权夺利,皇权交替的叛乱,嫡长子继承制最大限度的平稳过渡
第4个回答  2019-08-05
不是因为历史的经验教训。

李渊为什么一直立李建成,而不改立李世民?

隋文帝碗年废了太子杨勇,改立隋炀帝。

最终导致隋朝的灭亡。追答

很多概率都没有好下场。

而且嫡长子继承是老祖宗的属于周朝。

宗法制。

古代帝王子嗣众多,为何坚持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从第二个原因来看,因为嫡长子是最先出生的,有更多的时间和耐心去培养他们。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君王,要习练很多门功课,所以需要比别人更努力,需要比别人更多的时间。从第三个原因来看,古代对身份很看重,尤其是那些大家族,第一继承人必须是正式所出的嫡子,而在皇家更是如此。庶长子即使再有才能,...

古代皇位为何而会选择嫡长子 选德才兼备的皇子不好吗
封建帝制时代有套不成文的惯例,那便是皇帝死后要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嫡长子。如果嫡长子英年早逝,皇位传承便按嫡子顺序。只有在没嫡子的情况下,庶子才有继承皇位的资格。这便是中国古代延续了数千年的嫡长子继承制。皇帝坐拥三千后宫佳丽,所以子嗣往往也比较多。虽然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但事实上皇...

嫡长子继承制不完美,为什么古代还坚持采用这种继承制度?
第二个优点:嫡长子继承制能够减少党派之争,稳固朝堂。古代帝王会有很多的孩子,每个孩子在逐渐长大的时候也会参政议政,从而会形成各自的党派。而嫡长子继承制就仿佛是一道圣旨,能让人们清楚的了解哪个皇子将来是能够登上皇位的。所以这就十分完美的杜绝了各个党派之间相互争夺王位的可能性,让整个朝堂的...

嫡长子继承制明明有害,为什么古代坚持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首先肯定是皇上想着自己的一家人一直坐在皇帝的位置上。采用嫡长子继承制度,肯定是有一个道理的,如果不采用这样的制度,那么其他的皇子可能就会争夺他的位置,从而导致整个王朝大乱,并且底下的谋臣肯定有自己所辅佐的太子,这样会导致朝廷内部发生争执,这样也会导致朝廷大乱。不方便以后的统治不如直接立一...

做皇帝的嫡长子好不好啊?
从这个意义上说,王位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确实是适应了古代国家政治组织由粗疏融合向制度化、精密化发展的潮流。史家钱穆评价周代嫡长子继承制则是“王统观念超于家属观念之上”,因而是进步的;牟宗三也认为,周代的王位继承制度标志着“法制的自觉”,是“华族文化一大发展”,确实都是精辟之论。⑩ 二、嫡长子皇位继承制...

古代那么多皇帝,如果嫡长子为双胞胎,怎么办?
金辽兼具朝代时间不长且非汉人皇朝,也没有谈论的意义。然而,西夏却是个例外,其政体制度大致参考宋朝,因此立储倒是严格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综上所述,除掉秦隋两个短命王朝,真正采用嫡长子宗法制度的朝代大致只需考虑汉、三国、晋、唐、宋、西夏、明等朝代罢了,期间皇帝大概100余人。那么,这100...

次儿不如长孙是什么意思?
古代家庭制度中长子去世,为何次子地位还不如长孙?原因让人沉默 古代大户人家可以娶三妻四妾,子嗣众多,虽然都是亲兄弟但不一定是一母所生,古人讲究长幼有序,也讲究嫡庶之分,无论是继承还是当家都要按照顺序来。古代是嫡长子继承制,家族的第一顺序继承人一定是嫡长子,嫡长子也就是正妻生的第一个...

刘备为什么立刘婵为世子?
没有嫡庶和年龄的区别时才能选择贤良的立为嗣子.前两种标准在古代被认为是最稳定的,不容易引发宫廷斗争的,因此沿用千年,而第3中的择"贤"而立只是出现在皇帝没有子嗣,要在宗族的子嗣中选择一个即位时才会使用,所以,谁能成为继承人,并不是以贤不贤德作为标准的....

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如果是双胞胎怎么办?
但有趣的是,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再加上周朝近千年的历史,在近三千年的嫡长子继承制的历史中,出现了五百左右的帝王,西周十二位天子,春秋十四位,战国十二位,共计三十八位天子,其后宫佳丽众多,不要说嫡长子没有双胞胎的记载,就是其他妃嫔也没有此记载。如果再算上数不清的诸侯王的情况,也没有...

古代皇帝谁的孩子最多,谁的老婆最多?
期间出现了大大小小以及长短不一的多个朝代,也催生了多个具有浓厚封建主义色彩的习惯,如分封制,如嫡长子继承制。前者指的是将国土划分多个小块,分给自己的子孙;后者指的是王位只能传给正妻所生的长子。无论是哪一种,都体现着“多子多福”的观念。我国古代盛行一夫一妻多妾制,一个男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