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体裁有哪些?怎样区分?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31

文章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

一、记叙文

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

五种表达:

1、叙述:是表述时间过程的艺术。

2、描写:是展示空间状貌的艺术。

3、议论:是谈看法的说理艺术。

4、抒情:是抒发·倾吐的流露宣泄艺术。

5、说明:是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告知艺术。

二、说明文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地解说,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

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说明文的中心鲜明突出,文章具有科学性,条理性,语言确切生动。

三、议论文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它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总而言之,议论文是以理服人的文章,记叙文和说明文则是以事感人,以知授人的文章。

四、应用文

应用文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体,是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处理各种事物时,经常使用的具有明道、交际、信守和约定成俗的惯用格式文体。是人们传递信息、处理事务、交流感情的工具,有的应用文还用来作为凭证和依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章体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4-22
文章体裁
一、议论文
二、记叙文
三、小说
四、说明文
五、散文
  
第一部分:议论文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
  一、论点的特点:①正确②鲜明
  归纳论点的方法:
  1、标题
  2、文章开头
  3、结尾
  4、中间:
  ①通过归纳总结论据的共同点来推断出论点
  ②总结性的词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例如:由此可见我认为;总之……)
  ③先找出文章的论题,然后依据论题在文中找出反复出现的类似的论断性的话,合并同类项,最后归纳。
  注意:归纳论点的句子必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的论断的句子。
  二、论据
  事实论据(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
  理论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归纳论据的要点:××人+怎么做(与论点密切相关的方面)+结果
  注意: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体的事实,那是事实论据。
  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论证(事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1、例证法(摆事实):具体典型而且充分地证明了某一论点。
  2、引证法(讲道理):引用了什么论证了某一论点,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3、喻证法(讲道理):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
  4、对比法(讲道理):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鲜明。
  四、分析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1、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概括性很强,作用:用事实证明某一观点或主张。
  2、议论文中时而有生动形象的描写,作用:更鲜明生动地证明了某一观点。
  3、议论中的抒情,会使议论更有感染力,更深入人心。
  五、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严密、准确
  六、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七、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第二部分 记叙文
  一、常见叙事线索
  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5、时间线索 6、地点变换线索
  找线索: 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贯穿全文的脉络。
  二、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
  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三、人物的描写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四、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五、记叙文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辨析
  1.结合特定语境(即具体的句、段、篇、上下文),分析词语的含义。
  2.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3.注意语气或语调。4.着眼于词句之间的搭配。5、着眼于词义范围的大小、轻重程度。6.注意言外之意(如:挖掘比喻句中的本体或者事物的象征意义,用平实的语言表达)。
  六、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5、为下文××埋下伏笔
  七、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3、为下文××埋下伏笔4、为下文××情节作铺垫5、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八、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5、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6、点题7、前后照应8、首尾呼应
  九、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渲染××气氛2、烘托人物××性格(感情)3、点明××中心(揭示主旨)4、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十、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
  1、找文章标题;语段中开头结尾处的抒情议论性句子。2、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特别是抒情散文中)3、还可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4、从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态度判断。
  十一、概括段意
  (1)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例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
  例如2:(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
  例如3:(议论文)运用××论证方法(或论据)+从××角度(方面)+论证了××观点。例如4:(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3)合并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的短语合组合成句。

第三部分 小说
  一、小说三要素
  1、人物2、情节3、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A、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B、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C、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D、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情节的总的作用:使小说变得丰富、生动、曲折,可以强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A、叙述: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
  作用: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在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
  例1:他走了。 例2:我们爬上了山。
  B、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作用: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
  例1: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例2、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探照灯的光带,透过飘飞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
  C、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表达作者强烈的某种主观感情。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1、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浓烈):
  例1:《最后一课》中: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例2: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例3:祖国啊,母亲!我爱你,中国!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
  例1: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我们上了轮船,离开钱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表现人物欢快兴奋的心情:“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D、议论: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
  作用:1、在记叙性文体中,议论有两种方式:先叙后议和先议后叙。前者见解独到,令人深思,具有启发性;后者可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注意。 2、议论在散文中会对形象的特征或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3、议论在议论文中主要是阐述观点。
  E、说明:是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作用:使读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和特点。 例1:这张桌子是方的。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人物的各种描写,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以至性格。
  2、抓住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谐相处),分析人物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第四部分 说明文
  1、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A、题目B、首段C、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2、说明方法分类和标志
  分类和作用:
  一、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二、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三、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四、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五、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六、下定义:简明周密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本质和内涵,使说明更严密。
  七、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八、引言论: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3、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
  ⑴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⑵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⑶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⑷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4、说明顺序
  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A、先总说后分说:总—分;分—总;总—分—总 B、先主要后次要。
  C、先原因后结果。 D、由现象到本质。 E、由性能到功用。
  F、由一般到特殊。 G、由整体到局部。
  5、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1、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生动)。
  6、说明文分类
  1按说明对象分: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2按语言特点分: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语言生动形象的说明文,多用描写)

第五部分 散文(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一、要把握文章“线索”。
  二、要抓住散文的“文眼”。
  “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题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句子或关键性词语。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发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同时也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作用。
  三、要借助想像领会作品的内涵。
  阅读散文就要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像、联想和补充。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在一起,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
  四、要体会散文的意境。
  意境,就是作者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达到情与物融合、意与景交织,以唤起读者的联想,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
  1、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想象、联想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3、细处落笔,以小见大。4、侧面暗示。
  五、要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从修辞方法或者表达方式分析)
  1、品味散文语言朴实自然美。2、品味散文语言的含蓄美。3、散文语言富有音乐美,具有诗情画意,。
  六、散文特点:“形”(材料)散而“神”(中心)不散
  6、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第3个回答  2011-10-25
文章体裁
一、议论文
二、记叙文
三、小说
四、说明文
五、散文
  
第一部分:议论文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
  一、论点的特点:①正确②鲜明
  归纳论点的方法:
  1、标题
  2、文章开头
  3、结尾
  4、中间:
  ①通过归纳总结论据的共同点来推断出论点
  ②总结性的词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例如:由此可见我认为;总之……)
  ③先找出文章的论题,然后依据论题在文中找出反复出现的类似的论断性的话,合并同类项,最后归纳。
  注意:归纳论点的句子必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的论断的句子。
  二、论据
  事实论据(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
  理论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归纳论据的要点:××人+怎么做(与论点密切相关的方面)+结果
  注意: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体的事实,那是事实论据。
  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论证(事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1、例证法(摆事实):具体典型而且充分地证明了某一论点。
  2、引证法(讲道理):引用了什么论证了某一论点,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3、喻证法(讲道理):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
  4、对比法(讲道理):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鲜明。
  四、分析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1、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概括性很强,作用:用事实证明某一观点或主张。
  2、议论文中时而有生动形象的描写,作用:更鲜明生动地证明了某一观点。
  3、议论中的抒情,会使议论更有感染力,更深入人心。
  五、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严密、准确
  六、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七、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第二部分 记叙文
  一、常见叙事线索
  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5、时间线索 6、地点变换线索
  找线索: 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贯穿全文的脉络。
  二、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
  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三、人物的描写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四、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五、记叙文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辨析
  1.结合特定语境(即具体的句、段、篇、上下文),分析词语的含义。
  2.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3.注意语气或语调。4.着眼于词句之间的搭配。5、着眼于词义范围的大小、轻重程度。6.注意言外之意(如:挖掘比喻句中的本体或者事物的象征意义,用平实的语言表达)。
  六、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5、为下文××埋下伏笔
  七、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3、为下文××埋下伏笔4、为下文××情节作铺垫5、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八、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5、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6、点题7、前后照应8、首尾呼应
  九、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渲染××气氛2、烘托人物××性格(感情)3、点明××中心(揭示主旨)4、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十、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
  1、找文章标题;语段中开头结尾处的抒情议论性句子。2、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特别是抒情散文中)3、还可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4、从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态度判断。
  十一、概括段意
  (1)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例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
  例如2:(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
  例如3:(议论文)运用××论证方法(或论据)+从××角度(方面)+论证了××观点。例如4:(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3)合并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的短语合组合成句。

第三部分 小说
  一、小说三要素
  1、人物2、情节3、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A、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B、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C、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D、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情节的总的作用:使小说变得丰富、生动、曲折,可以强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A、叙述: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
  作用: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在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
  例1:他走了。 例2:我们爬上了山。
  B、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作用: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
  例1: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例2、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探照灯的光带,透过飘飞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
  C、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表达作者强烈的某种主观感情。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1、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浓烈):
  例1:《最后一课》中: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例2: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例3:祖国啊,母亲!我爱你,中国!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
  例1: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我们上了轮船,离开钱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表现人物欢快兴奋的心情:“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D、议论: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
  作用:1、在记叙性文体中,议论有两种方式:先叙后议和先议后叙。前者见解独到,令人深思,具有启发性;后者可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注意。 2、议论在散文中会对形象的特征或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3、议论在议论文中主要是阐述观点。
  E、说明:是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作用:使读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和特点。 例1:这张桌子是方的。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人物的各种描写,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以至性格。
  2、抓住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谐相处),分析人物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第四部分 说明文
  1、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A、题目B、首段C、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2、说明方法分类和标志
  分类和作用:
  一、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二、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三、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四、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五、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六、下定义:简明周密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本质和内涵,使说明更严密。
  七、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八、引言论: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3、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
  ⑴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⑵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⑶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⑷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4、说明顺序
  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A、先总说后分说:总—分;分—总;总—分—总 B、先主要后次要。
  C、先原因后结果。 D、由现象到本质。 E、由性能到功用。
  F、由一般到特殊。 G、由整体到局部。
  5、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1、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生动)。
  6、说明文分类
  1按说明对象分: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2按语言特点分: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语言生动形象的说明文,多用描写)

第五部分 散文(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一、要把握文章“线索”。
  二、要抓住散文的“文眼”。
  “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题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句子或关键性词语。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发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同时也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作用。
  三、要借助想像领会作品的内涵。
  阅读散文就要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像、联想和补充。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在一起,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
  四、要体会散文的意境。
  意境,就是作者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达到情与物融合、意与景交织,以唤起读者的联想,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
  1、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想象、联想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3、细处落笔,以小见大。4、侧面暗示。
  五、要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从修辞方法或者表达方式分析)
  1、品味散文语言朴实自然美。2、品味散文语言的含蓄美。3、散文语言富有音乐美,具有诗情画意,。
  六、散文特点:“形”(材料)散而“神”(中心)不散
  6、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1-10-25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文章的体裁都有那些种类?
文章只有六种体裁,文章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小说、散文。一、记叙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二、说明文: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地解说,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

文章的体裁有哪几种
文章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 。1、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分: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以状物为主的记叙文。2、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

文章有几种体裁?
文章的体裁主要分为六类,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小说和散文。下面将分别介绍每一种体裁的特点。一、记叙文:主要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通过叙述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来展现主题。二、说明文:主要以解释和说明为主,通过对实体事物的科学解释或对抽象概念的阐释,使读者能够...

文体有哪几种?
一、文章体裁 1. 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讲述事件、刻画人物,强调事件的经过和人物的特性。如新闻报道、小说、传记等。二、文学体裁 1. 诗歌:用有节奏、韵律的语言,表达情感、描绘景象。包括古诗、现代诗、散文诗等。2. 小说:通过虚构的故事和人物,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情...

文章有哪几种体裁
文章的体裁有叙述文、说明文、议论文。1、叙述文:叙述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它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通过描述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和环境的变迁来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叙述文的写作通常包括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展开、环境的描写...

文章的体裁,文体分别是什么?
回答:古代文学体裁集锦 (一)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离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quot;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成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

文章体裁有哪几种
文章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文体分为文章体裁和文学体裁,其中文章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文学体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散文。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

文章的四大体裁是什么?
回答:文章的四大体裁: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 文学的四大样式: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文章有哪些体裁
文章的体裁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记叙文 记叙文是一种通过叙述事件、情节和人物经历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文体。它主要通过描述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展现事件的全过程,同时通过对人物、环境的描写来突出主题和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二、说明文 说明文是一种解释、阐述事物或事理的文章体裁。它...

文章体裁有哪几种
文章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体裁,以下是常见的几种文章体裁:1. 新闻报道:用简洁、客观的语言介绍新闻事件的发生过程、事实和背景,通常包含头条、导语、正文、结尾等组成部分。2. 特写报道:对某个特定事件、人物或主题进行深入调查和报道,具有较多细节、背景信息和个人故事。3. 评论和观点文章:作者对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