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本纪赞题解

如题所述

本文源自司马迁的煌煌巨著《史记》,这部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涵盖了自黄帝至汉武帝约3000年的历史,共计130篇,其中“本纪”12篇,内容详实而丰富。《史记》不仅在史学领域独树一帜,为纪传体史书奠定了基石,还是一部思想深邃的传记文学名著。其篇章中,人物描绘生动,情节结构既有史实依据又富于戏剧性,语言简洁有力,使之被誉为我国传记文学的典范和散文的楷模,鲁迅赞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人,受父亲司马谈影响,年轻时研读古文经典,遍游四方,深入考察历史。在其父去世后,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开始了《史记》的写作生涯。然而,因李陵事件遭遇不公,他遭受宫刑,但这并未阻止他坚韧不拔,他以更大的决心完成了这部史学巨著。《史记》之外,司马迁还著有《感士不遇赋》和《报任安书》。

《五帝本纪》作为《史记》开篇,最后一段的“赞”部分,是司马迁独特创举,对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历史记载进行了评述。他针对传说的混乱与缺失,强调了整理五帝史迹的必要性,体现了其严谨的史学态度和求实精神。




扩展资料

《史记》的首篇为《五帝本纪》,本文就是司马迁为首篇作的赞语,列在该篇的末尾。在这篇赞语中,司马迁说明了《五帝本纪》的史料来源和他对这些史料的看法。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古文观止·五帝本纪赞》译文与赏析
五帝本纪赞 《史记》【题解】本文节选自《五帝本纪》中的最后一段,主要讲述了“本纪”的史料来源以及作者的见解,也是研究《史记》和司马迁史学思想的重要资料。这种“赞”类似于现在的评论,是司马迁的首创,一直被后世史书沿用。【原文】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1]。然《尚书》独载尧以来,...

五帝本纪赞题解
《五帝本纪》作为《史记》开篇,最后一段的“赞”部分,是司马迁独特创举,对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历史记载进行了评述。他针对传说的混乱与缺失,强调了整理五帝史迹的必要性,体现了其严谨的史学态度和求实精神。

“择其言尤雅者”的出处是哪里
“择其言尤雅者”出自两汉司马迁的《五帝本纪赞》。“择其言尤雅者”全诗《五帝本纪赞》两汉 司马迁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

对《古文观止》里的人物进行点评
《晏子不死君难》、《五帝本纪赞》、《吊古战场文》、《留侯论》等文的总评部分文字即取自金氏选本。有本于原评而略作发挥的,如《答任安书》、《报孙会宗书》、《种树郭橐驼传》、《丰乐亭记》、 《书洛阳名园记后》、《谏院题名记》等文的总评,就是对楼氏评语的发挥。《获麟解》、《争...

古文观止 10篇经典
战国策 九 触詟说赵太后 战国策 十 鲁仲连义不帝秦 战国策 十一 鲁共公择言 战国策 十二 唐雎说信陵君 战国策 十三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十四 乐毅报燕王书 战国策 十五 李斯谏逐客书 李斯 十六 卜居 屈原 十七 宋玉对楚王问 宋玉 卷五 汉文篇次 篇目 出处 一 五帝本纪赞 史记 ...

司马迁是怎么知道夏朝和商朝的历史的?
《史记》一书,所明引先秦古书,达一百余种,其中《六经》及记传说解书二十余种,诸子百家书五十余种,历史地理书二十余种,文学艺术书近十种。具体来说—— 司马迁作《史记》时,取材主要是来自六艺经传。《五帝本纪》几乎完全采用了《尚书》之《尧典》、《舜典》,《大戴礼记》之《五帝德》、《帝系姓》。《夏本纪...

黄帝是人还是神?
他在《五帝本纪·赞》中说:他到处访问了黄帝、尧、舜的遗迹,听取老人的传说,核对了书本上的材料,觉得《五帝德》及《帝系姓》二书仍然接近真相。他又以《春秋》、《国语》等古书博加考证,进一步说明《五帝德》、《帝系姓》的内容并非虚构。他认为《尚书》既然有残缺,黄帝的事迹往往散见其他各书,所以,研究历史...

求五帝本纪第一 译文
迁为太史公官,题赞首也。虞□云:“古者主天官者皆上公,非独迁。” 注②索隐尚,上也,言久远也。然“尚矣”文出大戴礼。 注③正义驯,训也。谓百家之言皆非典雅之训。 注④集解徐广曰:“荐绅□缙绅也,古字假借。” 注⑤正义系音奚计反。 注⑥索隐五帝德、帝系姓皆大戴礼及孔子家语篇名。以...

推荐《古文观止》中适合背诵的篇目
卷四 秦文 苏秦以连横说秦 司马错论伐蜀 范雎说秦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 颜斶说齐王 冯煖客孟尝君 赵威后问齐使 庄辛论幸臣 触詟说赵太后 鲁仲连义不帝秦 鲁共公择言 唐雎说信陵君 唐雎不辱使命 乐毅报燕王书 李斯谏逐客书 卜居 宋玉对楚王问 五帝本纪赞 卷五 汉文 项羽本纪赞 ...

安平秋:《古文不雅行》二吴注的六年夜可贵长处
吴乘权正在《古今不雅行》的《例言》中说:“杂选古文,原为初学设也。是编于艰奥须解者固细加分析,即今朝便语亦何尝率意忽过,庶于初学有补。”试看其选文中两段笔墨的正文。第一段是卷五《五帝本纪赞》(《史记》)中的“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观驯...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