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小时候的故事

如题所述

朱元璋小时候的故事:

朱元璋在十一、二岁在他十一二岁的时候,她的父母都去世了,他只好到村里的财主家打工,由于小孩子也没有什么力气,财主家就让他放牛。

传说当年有个云游的方士,寻找龙脉,望见天子气,一路寻访便来到凤阳一带,见到这里地美人灵,料定一定会有贵人出现。这一天,这个方士来到一处山坡。

可巧就是来到了朱元璋放牛的山坡下,那方士远远的望见,在前方有一团五彩祥云升起,走近一看这团五彩祥云竟然是从一个放牛娃身上发出的,方士立马感觉到这里标的蹊跷。

就在此时,方士走到近前一看,这个放牛娃正在呼呼的睡觉,只见他的四肢张开,摆出了一个“大”字,而他头下枕有一条扁担,恰巧是个“天”字。

那方士走上前去推了推这个孩子,便想叫醒他,谁知道这个小孩子没有醒来,而是一翻身,把扁担压到腰间,用胳膊抱着头继续睡。

那方士愣了一愣,在放眼,看这形状正好像个“子”字,暗地想这人不正是未来的“天子”吗?想到这里,方士吓了一跳。

慌忙将这个放牛的孩子叫醒,一问姓名,此人正是朱元璋。那个方式就记下朱元璋的相貌特征,便又去云游天下了。

扩展资料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 1356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今江苏南京)。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口号,举兵北伐。

1368年初,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 年号洪武。当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元帝北逃,后晋割让的幽云十六州也被收回。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政治上废丞相制度,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 ;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北伐残元。

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解放奴婢,减免税负,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  ;文化上紧抓教育,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  ;对外加强海外交流,恢复中华宗主国地位   。经过洪武朝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明孝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元璋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28

1、与神仙讨论龙脉之地

一日朱元璋把牛羊赶在上山吃草,独自一人躲在了上山一块巨石头下面睡觉。巨石好比一个龙头俯视着大地,巨石下面是一个大水坑,水坑虽然处于高山之上,但是水源不断、水草茂盛。

朱元璋正睡着听见巨石上面有人对话,说:“此地果然是个风水宝地,得此地者的天下。朱元璋一看是两个仙风道骨的老者说完就驾鹤而去,他并没有在意,只觉得今天算是遇到了神仙。

2、弑母夺龙脉

话说这件事过去几年,朱元璋都快要忘记的时候有一件事让他意识到了什么。当时周边有个算命先生,精通周易命理。朱元璋还是在巨石附近放羊。

发现这个算命先生在附近转悠了几天,然后在巨石下面的水坑四周插了几根棍子就离开了。第二天村里再说这个算命先生夜里突然死了,这个算命先生没有儿子只有几个义子。

几个义子按着算命先生的要求,准备明天把他下葬。这时候朱元璋仿佛触电一般,想起以前神仙的对话。他先去山上把算命先生插的木棍子移到了水坑旁边的水洼附近。

然后趁着夜色回家给她的母亲说自己的一只羊丢了,让母亲帮忙上山去找。他娘二话 不说跟着他上山了,他把他娘骗到了水坑出,然后一把把他娘推了进去。

他正准备把他娘埋了,突然间电闪雷鸣,巨石夹杂这泥土滚在了水坑里。朱元璋里面回家一顿痛哭告诉他 爹巨石把他娘压死了。

他爹伤心了一阵子,也没有怀疑朱元璋。后来算命先生安葬再来附近,他的义子是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人。

3、朱元璋过城门

话说在元朝末年,朱元璋降世,他秉承天运,出世就是为了解救苍生。朱元璋出生以后,元朝天官仙师就算出真龙天子已经降生,元顺帝气得火冒三丈,但是此时,真龙天子已经降生。

无耐天师只得让元顺帝发出一道圣旨,对全国刚出生的婴儿格杀勿论。朱元璋一家三口这时穷的要饭,连个家都没有,生了孩子也是无人知晓,因此朱元璋便逃过这一劫。

天师算到朱元璋没死,就让元朝的官兵就一直在寻找朱元璋。在朱元璋八岁时,元朝的天师算出:八月初八日这天天交午时,真龙天子将身穿红袍,脚踏乌靴,头顶青罗伞盖。

跨下一匹大青马出现在凤阳城南门。于是在那一天,元朝皇帝派了大队人马把守凤阳城南门。所有的士兵都在盯着那”身穿红袍,脚踏乌靴,头顶青罗伞盖,跨下一匹大青马“的人出现。

坐等右等,眼看着到了正午时分,什么人也没见到。只见一个小孩头顶荷叶,光着屁股,浑身通红,两脚淤泥,骑着一根竹竿,蹦蹦跳跳地出了凤阳城南门,官兵们谁也没有在意他。

过了半个多时辰,天师就来问:”可有此人出现?“守城将军回答道:”没有,只有一小屁孩,头扣着荷叶,光着个屁股,浑身通红,两脚淤泥,骑着一根竹竿出城了。“

那天师长叹一声,说到:“你糊涂啊!那头顶荷叶不就是头顶青罗伞盖吗?骑着鲜竹竿不就是跨下一匹大青马吗?浑身通红是身穿红袍,两脚淤泥就是脚踏乌靴啊!”

这时守将再带兵去追,出了城那还上哪找去啊!就这样,朱元璋就又逃过一劫,从此,再也抓不到他了。

4、朱元璋还愿

朱元璋出生后,由于营养不良,体弱多病,不吃不喝,啼哭不止。一天门外来了一位长老,朱元璋父亲对长老说:“前日贱内生下孩儿,三天三夜啼哭不停,请长老看看吧!”

这位老和尚接过孩子说:“莫哭莫叫,为何当初发笑;前路遥远,日月并到,到时候还个哈哈笑。”长老又说:“莫急莫躁,文有文曲,武有武曲,时刻一到,双曲来保,何必哭闹。”

道长说后,孩子不哭不闹了。道长对朱公说:“这个孩子将来一定要到我的寺院,否则小命难保,你们切记!”朱公说:“一定还长老的心愿。”

1344年朱元璋16岁时,因瘟疫、蝗虫和旱灾夺去父亲、母亲、大哥、大姐一家四口人生命。朱元璋走投无路,次年投靠皇觉寺。一是求得生存,二是完成父亲许下的心愿。

5、出身布衣

天历元年(1328)朱元璋生长在濠州钟离孤庄村的一个贫农家庭,其父为朱世珍,母为陈氏。家里排第四,家族兄弟排第八,所以叫朱重八,后改名朱元璋。

根据他自己写的《朱氏世德碑》碑文记载:朱元璋这一朱姓宗族,出自金陵之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市),家住朱家巷,地属通德乡,朱元璋以上几代人都以农业为生。

他的父亲和祖父以及曾祖父等数辈人都是拖欠税款者,在淮河流域到处躲债,想找一个地方做佃户,能过仅能糊口的生活。

他在兄妹中是大难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外,其余孩子都因无力抚养而送人或嫁出。由于家里贫困无法读书,朱元璋从小就给村里的地主放牛为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10

1、朱元璋睡觉

朱元璋在十一、二岁在他十一二岁的时候,她的父母都去世了,他只好到村里的财主家打工,由于小孩子也没有什么力气,财主家就让他放牛。

传说当年有个云游的方士,寻找龙脉,望见天子气,一路寻访便来到凤阳一带,见到这里地美人灵,料定一定会有贵人出现。这一天,这个方士来到一处山坡。

可巧就是来到了朱元璋放牛的山坡下,那方士远远的望见,在前方有一团五彩祥云升起,走近一看这团五彩祥云竟然是从一个放牛娃身上发出的,方士立马感觉到这里标的蹊跷。

就在此时,方士走到近前一看,这个放牛娃正在呼呼的睡觉,只见他的四肢张开,摆出了一个“大”字,而他头下枕有一条扁担,恰巧是个“天”字。

那方士走上前去推了推这个孩子,便想叫醒他,谁知道这个小孩子没有醒来,而是一翻身,把扁担压到腰间,用胳膊抱着头继续睡。

那方士愣了一愣,在放眼,看这形状正好像个“子”字,暗地想这人不正是未来的“天子”吗?想到这里,方士吓了一跳。

慌忙将这个放牛的孩子叫醒,一问姓名,此人正是朱元璋。那个方式就记下朱元璋的相貌特征,便又去云游天下了。

2、朱元璋作诗

一天,朱元璋乞讨时,走进盱眙山区小村,偶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老者见朱元璋虽然破衣烂衫,神情疲惫,但长相奇特,气宇轩昂,眉宇间透出帝王之气。

便带到家中,一边做饭给朱元璋吃,一边说,少年英俊,面相之贵,富有四海,乃吉人天像。朱元璋听后面带笑容地说,我白天行走大地,夜晚卧眠山川。

乃是: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老者听后,赞叹不已,感慨地说:小人畏惧艰难,君王心存天地;花开花落均有时,称霸一方谈何易。

接着赋诗一首:抬头看重山,低头见淮水,再过二十年,少年坐金殿。朱元璋听后满怀喜悦,即赋诗一首: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上黄金甲。

3、朱元璋放牛

朱元璋十二岁那年,经邻居介绍,给盱眙太平乡孙家岗刘财主放牛。放牛中结识了周德兴、汤和、徐达等小伙伴。就是这几个草根孩子,日后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驰骋沙场。

为大明王朝立下了万世战功,荣耀一生。一天,朱元璋和徐达、汤和、周德兴一起上山放牛。中午时,黑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孩子们跑到山洞里避雨,到了后半晌饥饿难忍。

朱元璋说,我们把小牛犊杀了烤着吃。接着他扯来一片草叶子,吩咐小伙伴们拽住牛角,他拿着草叶在小牛的脖子上轻轻一划,牛头就齐刷刷地掉了下来。

伙伴们找来柴禾,把小牛架在石头上,一边烤一边吃。少了一头小牛,没法向东家交差,孩子们害怕了。朱元璋说,不怕,我有办法。孩子们在朱元璋指挥下,将牛尾巴埋在石头缝里。

把现场打扫干净,回去交差。回家后,朱元璋对刘财主说,小牛犊被山神拽去了。刘财主不信,拉着朱元璋去看个究竟。到了山上,刘财主拽住插在石头缝里的牛尾巴往外拖。

竟然小牛“哞……哞……”地叫起来。从此往后,那座小山被称之为“牛头山”。朱元璋在放牛的日子里,最爱玩“当皇帝”游戏。他把棕榈叶子撕成细丝,扎在嘴边做胡须。

用块木板顶在头上做皇冠,然后把石头垒成堆,当成金銮殿。做游戏时,小伙伴们轮流坐在“金銮殿”上,其他的伙伴们跪成一排,行大礼,呼万岁。当小伙伴们一个个上去后。

朱元璋行大礼时,石头堆塌了,“金銮殿”倒了。轮到朱元璋坐上“金銮殿”,“金銮殿”不倒了。小伙伴们排成一行,一字跪下,高呼万岁,万万岁。1368年,朱元璋实现当皇帝的美梦。

4、朱元璋还愿

朱元璋出生后,由于营养不良,体弱多病,不吃不喝,啼哭不止。一天门外来了一位长老,朱元璋父亲对长老说:“前日贱内生下孩儿,三天三夜啼哭不停,请长老看看吧!”

这位老和尚接过孩子说:“莫哭莫叫,为何当初发笑;前路遥远,日月并到,到时候还个哈哈笑。”长老又说:“莫急莫躁,文有文曲,武有武曲,时刻一到,双曲来保,何必哭闹。”

道长说后,孩子不哭不闹了。道长对朱公说:“这个孩子将来一定要到我的寺院,否则小命难保,你们切记!”朱公说:“一定还长老的心愿。”

1344年朱元璋16岁时,因瘟疫、蝗虫和旱灾夺去父亲、母亲、大哥、大姐一家四口人生命。朱元璋走投无路,次年投靠皇觉寺。一是求得生存,二是完成父亲许下的心愿。

5、朱元璋诅咒

朱元璋杀死刘财主家小牛犊后,被赶出家门,走投无路,只好要饭谋生。在那饥饿年代,饭难要呀。为了填饱肚子,朱元璋经常上山采摘野果充饥。

一天,到山上采摘野果,看到一片酸枣树长满山枣,朱元璋急着摘枣充饥,不小心手被枣刺刺破,鲜血直流。朱元璋指着枣树骂道:小枣树,真害人,手头被你刺生疼;

小枣刺,听我话,叫你永世头朝下。山神听到后,立即命令那片朝上长的酸枣树刺尖,全都反过来向下长。朱元璋投奔皇觉寺剃度为僧时,寺里缺少粮食,只好云游化缘。

一天,他走到一块玉米地边,掰一个大蜀黍棒子充饥。这时,一只麻雀正在啄大蜀棒上的大蜀粒吃。麻雀一边吃一边唱:大蜀棒,粗又长,大蜀粒子十七行;一天吃掉一行粒,饿死十七无处藏。

朱元璋听后,很生气。他想,我今年十七岁,麻雀在咒骂我。于是,朱元璋指着麻雀愤恨地说:小麻雀,不要神,叫你能蹦不能行;嗓子塞个大蜀粒,叫你永远“急急急”。大蜀棒,听我讲。

十七单行不准长;棒长粒大雀难吃,双棒双行多打粮。从此后,玉米棒再也没有长出十七行玉米;麻雀只能蹦不会走,再也不能唱出动听优扬的歌曲了,只能发出“唧,唧唧……”的叫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8
出身布衣

明太祖原名叫朱重八,朱元璋这个名字是他投附郭子兴后由郭子兴取的。朱重八的父亲,也不叫朱世珍,原名朱五四。朱元璋的妈妈,叫陈二娘;朱元璋的大哥叫朱重四,二哥叫朱重六,他本人排行老三,所以叫朱重八。清朝人俞樾在他的《春在堂随笔中》写道:“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此于《元史》无征,冉证以明高皇(朱元璋)所称其兄之名,正是如此。”他又举当时绍兴乡间为例:“如夫年二十四,妇年二十二,命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夫年二十三,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五,生子即名‘五九’”,五九相乘,四十五也。据俞樾钩沉,明朝大将常遇春的曾祖父叫常四三,爷爷叫常重五,父亲叫常六六;大将汤和的曾祖叫汤五一,爷爷叫汤六一,父亲叫汤七一,等等,皆为佐证。
和大多数封建皇帝一样,朱元璋的出世也被人为增加了几分传奇色彩,据《明史》记载:朱元璋的母亲刚怀孕时,曾经做了个梦,梦中有一个神仙给了她一粒仙药,放在手中闪闪发光,于是她就吃了下去,他母亲从梦中惊醒,但是仍余香满口。等到朱元璋出生时,红光满屋,时值夜晚,红光从屋中射出,邻居见后,以为失火,忙奔走相救,结果是虚惊一场。

朱元璋祖籍是江苏句容县(今南京市句容县)通德乡的朱家巷,其祖先世代耕田种地。其祖父朱初一因不堪地主和蒙古统治者的剥削,举家逃到了淮河岸边的泗州盱眙(今安徽盱眙)垦荒种地。朱初一死后,家里一贫如洗,朱元璋父亲朱世珍(本来叫朱五回,后来朱元璋给父亲追名为朱世珍)只好东迁西移,五十岁时,才在濠州钟离县(今安徽凤阳)的东乡定居下来,并在这里有了朱元璋。

由于营养不良,朱元璋小时候体弱多病,瘦得皮包骨头。朱元璋父母十分迷信,认为只有观音菩萨才能救他一命,保佑他平平安安地活下去。于是,他们就把幼小的朱元璋送到附近的皇觉寺,并让朱元璋拜寺里的老和尚高彬为师。

朱元璋到了10岁时,其父亲朱世珍为了躲避沉重的赋役,再次搬家。后来就在太平乡的孤庄为地主刘德种地,朱元璋就为刘德家放牛。

在放牛的过程中,朱元璋结识了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人,并成为要好的朋友。日后,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人为建立明朝南征北战,立下了功勋,成为开国元老。

朱元璋自幼聪明顽皮,并曾经读过几天书,所以鬼主意最多。常玩的游戏就是扮皇帝,他穿着破衣烂衫,把棕树叶撕成丝丝缕缕,粘在嘴上当胡子,用一块车辐板放在头上顶着当作平天冠,然后往土堆上一坐,就装模作样称起皇帝来,还让伙伴每人捡一木块,用双手捧着,三跪九叩,并高呼万岁。

当放牛娃,不仅常挨主人打骂,而且经常吃不饱,只有饿肚子放牛,于是发生了朱元璋宰牛的事情。一天放牛时,朱元璋和徐达、汤和、周德兴都觉得肚子饿,于是朱元璋出点子,将一头小牛犊杀掉,大家烤着吃了。没多久,只剩下一张牛皮、一堆骨头和一条牛尾巴。吃完了,但回去怎么向地主交待呢?大家都发愁了,于是互相埋怨。朱元璋于是站出来,想了个办法,他让大家把牛骨和牛皮埋了,把血迹掩盖起来,然后把牛尾巴插到山上的岩缝里,就说小牛钻进山洞里去了,拉不出来。小伙伴都纷纷赞同。这个天真的想法当然瞒不过地主刘德,结果是朱元璋被毒打一顿并赶回了家,而且给父亲增添了赔偿小牛的债务。但是朱元璋却因敢作敢当而深得小伙伴的信任。

流浪行童

蒙古帝国统治时期把人分为四等,蒙古人统治下的汉人、南人是贱民。杀蒙古人偿命,杀回回罚银八十两,杀汉人罚交一餐头毛驴价钱。汉人村里新媳妇的头一夜一定要给蒙古保长,中国人甚至连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为名,不能拥有武器,只能几家合用一把菜刀。赋役沉重,再加上灾荒不断,广大汉人在死亡线上挣扎。

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不料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庄稼被蝗虫吃得干干净净。祸不单行,接着又发生了瘟疫。一时间,家家户户都死人,一个村子中一天中竟死去十几人,甚至几十人。

不久,朱元璋家也染上了瘟疫,不到半个月,其64岁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陈氏先后去世。朱元璋和二哥眼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可叹朱世珍一生劳苦,生无立足之地,死无葬身之处。朱元璋和二哥放声痛哭,惊动邻居刘继祖,于是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他们兄弟二人好不容易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三十五年以后,朱元璋回忆起此事时,仍难抑悲痛之情,他在《皇陵碑》中写道:“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不到半个月,昔日和睦温暖的家不存在了,父母的疼爱也一去不复返了。家破人亡的惨痛,深深地影响着朱元璋的心境,使他仿佛跌进了无底深渊。这时,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朱元璋实在走投无路之下,想起幼时曾经许愿舍身的皇觉寺,于是就去投奔了高彬和尚,在寺里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整天忙得团团转,有时仍会受到老和尚的斥责。日子一长,朱元璋憋了一肚子气。一天,他扫地,被伽蓝神座绊了一下,于是他就顺手打了伽蓝神几扫帚。

还有一次,老和尚见大殿上的蜡烛让老鼠咬坏了,就当众训斥了朱元璋。朱元璋心想,伽蓝神连自己面前的东西都管不住,还怎么管殿宇?更害得自己受骂,越想越气。于是,朱元璋就找管笔,在伽蓝神的背后写了“发配三千里”几个字。这些都反映了朱元璋不甘于受压迫的性格。

可是,朱元璋做行童不久,寺里的粮食不够和尚们吃了,寺里也得不到施舍,主持高彬法师只好罢粥散僧,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这样,朱元璋才做五十天行童,而且还不会念经、做佛事,但是没有办法,也只好扮成和尚的样子,离开寺院托钵流浪。这时朱元璋年仅17岁。

朱元璋边走边乞讨,他听人说哪里年景好就往哪里走,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于1347年又回到了皇觉寺。在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艰苦的流浪生活铸就了朱元璋坚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变得残忍、猜忌。这段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元璋在外云游的三年,也正是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期。社会上广泛流传着“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说法,北方的白莲教也在进行同样的宣传。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触到这样的宣传,他目睹国是日非、人民生活恶化的现状,意识到天下大乱很快就会来临了。于是在回到皇觉寺后,朱元璋发奋勤学,广交朋友,准备干出一番事业来。

1351年,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在颖州(今安徽阜阳)发动起义,并推韩山童为明王。同年八月,彭莹玉、徐寿辉在蕲水(今湖北浠水)起义。这些起义者用红巾裹头,故称红巾军。1352年,郭子兴和孙德崖在濠州起义。

朱元璋闻听起义的消息,不由心想,老在寺院里,随时可能被元官军抓走,性命难保。正在此时,朱元璋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信,汤和在信中邀请朱元璋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恰在此时,朱元璋的师兄秘密告诉他,说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于是,朱元璋放下钵盂,赶紧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这一年,朱元璋25岁。

将帅之才

朱元璋入伍后,因为他作战勇敢,而且机智灵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于是郭子兴就把朱元璋调到帅府当差,任命为亲兵九夫长。朱元璋精明能干,处事得当,打仗时身先士卒,获得的战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兴元帅,得了赏赐,又说功劳是大家的,就把赏赐分给大家。不久,朱元璋在部队中的好名声传播开来。郭子兴也把他视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总是和朱元璋商量 。当时郭子兴有一养女,是其至交马公的女儿。马公死后,他最小的女儿便由郭子兴收养。此时,郭子兴见朱元璋是个人才,对自己的事业将会有很大的帮助。于是便把21岁的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从此军中改称他为朱公子。有了身份,便不能再用从前的小名重八了,于是就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国瑞。

当时,在濠州城中,红巾军有五个元帅。郭子兴一派,孙德崖与其他三个元帅一派,两派之间矛盾重重。这年九月,徐州红巾军主将芝麻李被元军杀害,其部将彭大和赵均用率兵到了濠州,彭大与郭子兴交好,而孙德崖等人则拉拢赵均用。在孙德崖的鼓动挑拨下,赵均用绑架了郭子兴,并将郭子兴弄到孙家毒打一顿,准备杀掉郭子兴。朱元璋闻讯后,在彭大的支持下,率兵救回了郭子兴。从此,两派结怨更深了。

朱元璋见濠州城诸将争权夺利,矛盾重重,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创新局面。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六月中旬,朱元璋回乡募兵,少年时的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和同村邻乡的熟人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头目,纷纷前来投效。于是朱元璋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兴十分高兴,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镇抚。

这年冬天,彭大的儿子彭旱住自称鲁淮王,赵均用自称永义王,而郭子兴等仍是元帅。

朱元璋见这些人半年没出濠州城,于是他从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选了心腹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离开濠州,南略定远。在南略定远途中,朱元璋先招抚了张家堡驴牌寨民兵三千人,后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头的八百人。统率着这支队伍,朱元璋向东进发,乘夜攻破定远横涧山的元军营地,元帅缪大亨投降。朱元璋从降军中挑选了精壮汉人二万人编入了自己的队伍,并南下滁州(今安徽滁县)。

在南下滁州途中,定远名人李善长到军门求见。李善长和朱元璋一见如故,李善长以汉高祖刘邦为例劝说朱元璋:只要效法刘邦知人善任,不乱杀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朱元璋认为很有道理,于是留李善长做了幕府的书记,并嘱咐李善长好好协调将领间的关系,共创大业。

朱元璋很快攻下了滁州,其亲侄儿文正、姐夫李贞带着外甥保儿(后来取名文忠)前来投靠。从他们口中,朱元璋得知二哥、三哥、姐姐都去世了,不免伤心。其时还有定远孤儿沐英,甚是可怜,于是,朱元璋就将这三个孩子收作养子,改姓朱。后来,朱元璋又收养了二十几个义子。

在朱元璋进攻滁州时,郭子兴受到赵均用、孙德崖等人的排挤,所以,朱元璋攻下滁州城不多久,郭子兴也来到了滁州。朱元璋立即交出兵权,三万人的队伍,纪律严明,军容肃整,郭子兴见了十分欢喜。

1353年,朱元璋任命虹县(今安徽泗县)人胡大海为前锋,一举攻克了和州。消息传来,郭子兴即刻任命朱元璋为总兵官,镇守和州。一次,朱元璋外出,看到一个小孩在哭,朱元璋问他为什么哭,答说是等父亲。朱元璋仔细一询问才知道,原来孩子的父亲和母亲都在军营,父亲在营中养马,母亲和父亲不敢相认,只好以兄妹相称。朱元璋意识到,部队军纪存在问题,他们攻破城池后,扰民滋事,掳掠妇女,这样下去,部队将失去民心。于是,朱元璋召集众将,申明纪律,下令归还军中有夫之妇,让城中许多被拆散的夫妻团圆。此事广为传颂,朱元璋深得民心。

此年三月,郭子兴病逝,小明王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名义上,都元帅是军中之主,右副元帅的地位也比左副元帅高。但是滁州和和州的军队,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编的,而且朱元璋比郭天叙和张天有勇有谋,并且手下又有人才。所以,朱元璋事实上成了这支队伍的主帅。

朱升献策

在朱元璋称帝之前,所奉行的策略是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高筑墙是指加强军事防备,巩固后方;广积粮是指发展经济生产,储备粮食,增强经济实力;缓称王则是指不要过早称帝,以免树敌过多。这三条建议极具战略眼光,是朱元璋发展初期的指导思想。

朱元璋在和州驻守几个月后,粮食供应成了问题。与和州相对,紧靠长江南岸的太平(今安徽当涂)、芜湖是盛产稻米的地方,但是没有船只,只能望江兴叹。这时恰好两支红巾军的巢湖水军前来归附,朱元璋亲自处理合并事宜。七月间,巢湖水军千余只战舰突破元军封锁抵达和州。朱元璋的步马军登上巢湖水军的船只,从和州东渡长江。到达对岸的采石,常遇春一马当先,率军冲杀,攻克采石,获得大量粮食。将士想把粮食和战利品运回和州慢慢享用。见此,朱元璋果断地命人砍断船缆,任船顺流而下,断绝退路。将士们见无路可退,一鼓作气,在朱元璋率领下攻克太平。进入太平,朱元璋重申军纪,严禁掳掠,有个别兵士犯禁,立即处死,因此,朱元璋的军队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朱元璋于是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己做元帅,任命李善长为帅府都事。这样,朱元璋便开始了稳固根据地的工作。

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张士诚在长江三角洲地带发起攻势,进攻江南元军。乘此机会,朱元璋亲自统率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集庆(今江苏南京)。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陈兆先军营,其部三万六千人归降朱元璋。但是,朱元璋看出降军心存疑虑,军心不定。于是朱元璋就从降军中挑选了五百名勇士当亲军,在夜里守卫,而自己身边,只留有亲兵统领冯国用一人。

第二天,降军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动,疑虑全消,甘愿跟随朱元璋打天下。于是,战争进行得十分顺利,不到十天,朱元璋便攻下集庆。

朱元璋进城后,下令安抚百姓,改集庆为应天府。小明王韩林儿获报后,升朱元璋为枢密院同佥,不久又升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朱元璋在应天则设天兴建康翼大元帅府,以廖小安为统军元帅,李善长为左右司郎中。

此时,尽管朱元璋拥有十万兵力,声势比过去大了很多,但是占有的地盘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敌。东面和南面是元军,东南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虽然同是反元武装,但是张、徐二人同小明王却相互敌视。不过,北面小明王、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主力,大大牵制了元军,而且,张士诚、徐寿辉的力量还不足以兼并朱元璋。这样一来,朱元璋暂时没有对付不了的敌人,并且面临着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

朱元璋目前首要的任务是巩固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于是在占领应天不久,朱元璋立即派徐达攻取镇江。出战前,为了严明军纪,朱元璋故意以放纵士卒的罪名将徐达抓起来,并准备以军法处斩。此时,李善长出来求情,众将不知是计,也一起求情。于是朱元璋就顺水推舟,说看在众人的面上,暂时免去徐达死罪,不过要徐达攻下镇江后,做到不烧不抢,方可完全赦免徐达之罪。众将见对待主将尚且如此严厉,因此,无不严守军纪,镇江很快攻下。到1357年冬,朱元璋在一年的时间里先后攻下了金坛、丹阳、江阴、常州、常熟、扬州等地,控制了应天周围的战略据点。到1359年,从现在的地图看,朱元璋已经占领了江苏南京、太湖以西,往南经江苏、安徽、浙江三省交界处,到浙东的一块长方形地区。与四年前刚占领应天时相比,形势已大有改观。

在完成了“高筑墙”的部署后,朱元璋便着手实行“广积粮”了。在初期,军粮的解决主要是靠强征,即征收“寨粮”。但是长此以往,军队就会成为纯粹的破坏力量,失去民心。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朱元璋除了动员百姓进行生产外,决定推行屯田法,大力开展军队屯田,任命元帅康茂才为都水营用使,负责兴修水利,又分派诸将在各地开垦种田。几年工夫,到处兴屯,府库充盈,军粮充足。在1360年,朱元璋下令不再征收“寨粮”,以减轻农民负担。为了积粮,朱元璋明令禁酒,但是其手下大将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与别人违法犯禁,私自酿酒获利,朱元璋知道后,下令杀了胡三舍,有人进谏说胡大海此时正在攻打绍兴,希望朱元璋可以看在胡大海的面子上放了胡三舍。朱元璋大怒,坚决严明军纪,于是自己动手将胡三舍杀掉。

在争取民心的同时,朱元璋还不断网罗人才,特别是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朱元璋在应天还专门修建了礼贤馆来接待他们。这些人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如李善长、朱升。朱元璋十分尊重儒士,他曾在1358年召见儒生唐解实,询问汉高帝、汉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平定天下之道,这也表明朱元璋决心要开创一个新的封建皇朝。

削陈平张

朱元璋建立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在长江上游有陈友谅,长江下游有张士诚,东南邻方国珍,南邻陈友定。方国珍、陈友定的目标在于保土割据,张士诚则对元朝首鼠两端,没有多大雄心;陈友谅最强,是朱元璋占领应天后遇到的最危险的敌人。

陈友谅本是徐寿辉手下大将倪文俊的部下。后来他杀死倪文俊,并于1360年挟持徐寿辉,攻占了太平、采石。于是陈友谅以为应天唾手可得,就杀了徐寿辉,在采石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

接着,陈友谅约张士诚东西夹击应天,平分朱元璋的领地,应天大震。朱元璋只好召集众将商量对策,一时众说纷纭。惟有刘基默不作声,朱元璋知道刘基有主张,于是征求他的意见,刘基认为目前最危险的敌人莫过于陈友谅,必须集中力量消灭他。虽然陈友谅势力强大,但是他杀君自立,部众离心,人民疲敝,故而不难战胜,只要等他们深入,再以伏兵击之,不难取胜。

朱元璋同意刘基的判断,于是设计诱敌深入,制造战机。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和陈友谅是老朋友,于是康茂才修书一封,派人送到陈友谅营中,约陈攻击应天,并说愿意在江东桥作内应。

六月二十三日早晨,陈友谅率舰队主力赶到应天郊外的江东桥,才发现桥是石桥而非木桥,方知受骗中计。但为时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奋起攻击,陈友谅大败。朱元璋收太平,占领信州、安庆。陈友谅败逃九江,第二年八月攻下安庆,于是朱元璋率军直取陈友谅的老巢江州,陈友谅逃往武昌,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东南部。

正在这时,中原红巾军发生分裂,力量削弱。至正二十三年二月,张士诚乘人之危,派部将吕珍进攻安丰,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救。待到朱元璋率军赶到安丰时,刘福通已被吕珍杀死,朱元璋只救出小明王韩林儿,把他安排在滁州居住。

朱元璋率主力营救小明王时,陈友谅认为反攻时机已到,于是率兵进攻洪都(今江西南昌)。

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领将士坚守八十五天。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七月,朱元璋统兵二十万,进发洪都,陈友谅获悉后,撤出围军,迎战朱元璋,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

鄱阳湖水战,从八月二十九日开始,至十月三日结束,进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军队充分发挥小船灵活的长处,火攻陈军,最终取胜,陈友谅被乱箭射死。

1364年元旦,朱元璋称吴王,建百官司属,仍以龙凤纪年,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因1363年张士诚早已自立为吴王,故历史上称张士诚为东吴,朱元璋为西吴。

至正二十四年三月,朱元璋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陈理最终出城投降。在吞并了陈友谅后,朱元璋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张士诚。

张士诚是泰州(今属江苏大半)人,早年贩卖私盐为业。元末发动盐徒起义,于1354年在高邮称诚王,建国号为周,建元天。1356年,建都平江(今苏州)。消灭陈友谅父子后,朱元璋于至正二十五年十月进攻张士诚,一举攻下通州、兴化、盐城、泰州、高邮、淮安、徐州、宿州、安丰诸州县,将东吴的势力赶出江北地区。

至正二十六年五月,朱元璋发表檄文声讨张士诚。檄文列举了张士诚八大罪状,除了第四款和第八款与西吴有关外,其余的全都是指责张士诚背叛元朝。不看开头和结尾,非常容易使人误以为是元朝的讨伐令。这表明朱元璋已经以顺承天命的王自居,准备继承王朝的正统。

朱元璋的军队攻势迅猛,至正二十六年十一月,杭州、湖州先后投降,平江成为孤城。于是朱元璋以重兵包围平江,发动平江战役。

在围城的同时,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韩林儿到应天来,但在瓜州渡江时悄悄将船底凿漏,小明王沉于江底。接着,朱元璋宣布不再以龙凤纪年,称1367年为吴元年。平江战役开始时,朱元璋筑墙围城,并造有三层的木塔楼,高过城墙,以弓弩、火铳向城内射击,还设襄阳炮日夜轰击。城内一片恐慌,张士诚几次突围都以失败告终。张士诚反复无常,贪图享受,对部下也十分放纵。平江被围困的最后一天,张士诚弟弟张士信在城头督战,仍不忘享乐,坐在银椅上饮酒,左右侍奉的人递桃子给他,结果桃子还没到口,恰好一炮打来,脑袋被打得粉碎。朱元璋曾多次派人劝降,都被张士诚拒绝。张士诚死守平江,粮尽后,便以老鼠、枯草为食;箭尽了,便以屋瓦为弹。直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军攻入平江城,张士诚则展开巷战相抵抗。最后,张士诚被俘,解往应天。朱元璋问话,他不搭理;李善长问他,他则破口谩骂。朱元璋气极,命手下卫士以乱棍打死张士诚,连尸骨都烧成灰。当时张士诚47岁,东吴灭亡。

明朝统一

消灭东吴张士诚后,朱元璋大体上占据了今天的湖北、湖南、河南东部、江西、安徽、江苏和浙江,这些是全国最富庶、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因此,进行大规模南征北伐的时机成熟了。

当时南方的形势是方国珍占据浙东、陈友定据有福建、明玉珍控制着四川,广东和广西则仍处在元朝统治中。在平江战役快结束之时,朱元璋已派参政朱亮祖率兵进攻方国珍,然后又命汤和为征南将军,从宁波进攻方国珍,方国珍于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十二月归降。与此同时,朱元璋与刘基细细商定了北伐计划。此时常遇春提议:直取大都,以其精兵消灭元朝的疲卒,占领大都后,分兵出击,则大功告成。为此,朱元璋不赞成,他认为大都是元朝经营了上百年的都城,防御工事坚固,孤军深入进攻,太过危险,应先取山东,再占河南,折攻潼关,取得东西南三方面的军事要点,然后再攻取大都,必将成功。诸将对此表示赞同。

于是,朱元璋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统率全军;以常遇春为副将军,另以参将冯胜、右丞薛显、参将傅友德各领一军,全力北伐。

朱元璋再三申明军纪,告诫出征将士,北伐不是攻城略地,而是推翻蒙元暴政、解除人民痛苦。随后还发布了由宋濂起草的告北方官吏和人民的檄文,文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这对中原地区的广大汉族人民具有很强的号召力;檄文还表示,对于蒙古人和色目人若愿为新皇朝臣民,则与中原人民一样看待。

北伐军节节胜利,迅速攻下山东诸郡。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四月占领开封,平定河南,同时攻克潼关。八月,攻克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元顺帝见孤城难守,于是带着后妃太子慌忙弃城逃走,奔向漠北,统治中原长达九十九年的蒙元被赶出了中原。

在南征北伐不断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至正二十八(公元1368年)正月,40岁的朱元璋告祀天地,于应天南郊登基,建国号大明,改元洪武,以应天为南京。

经过十六年的征战讨伐,朱元璋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从一个横笛牛背的牧童、小行僧,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

1371年,明军入川,夏主明升暗降,四川平定。1381年,朱元璋命傅友德、沐英、蓝玉进攻云南,次年攻破大理,基成上完成了南方的统一。1387年,冯胜、傅友德、蓝玉奉命进攻辽东元朝残将纳哈出,纳哈出无路可走,只好投降,辽东平定。至此,除漠北草原和新疆等地外,全国已基本上统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朱元璋小时候的故事
1、朱元璋与神仙论龙脉 朱元璋在山上放牛时,一日躲在巨石下小憩。梦中,他听到两位仙人谈论此处龙脉之妙,随后仙人们驾云离去。朱元璋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只当自己做了一场奇梦。2、弑母夺龙脉 数年后,朱元璋忽忆起旧梦,遂生贪念。他诱骗母亲至巨石旁的水坑,趁机将她推入水中溺亡。就在他准备埋...

朱的小时候的故事
朱元璋小时候的故事:朱元璋在十一、二岁在他十一二岁的时候,她的父母都去世了,他只好到村里的财主家打工,由于小孩子也没有什么力气,财主家就让他放牛。传说当年有个云游的方士,寻找龙脉,望见天子气,一路寻访便来到凤阳一带,见到这里地美人灵,料定一定会有贵人出现。这一天,这个方士来到一处...

简单易记的历史小故事
太祖朱元璋,小时候便父母双亡,在舅舅家生活。他舅舅是富户,让他给放牛。他饭量大,吃不饱,便宰牛充饥,把牛尾巴塞到山缝里,回家告诉舅舅,说牛钻到山缝里去了。他舅舅不相信,来到山上,抓住牛尾巴就往外拽 。朱元璋胆战心惊,心里说,可不敢让拽出来,果真就拽不出来,他心里说,要是能...

朱元璋小时候的故事
1. 朱元璋在十一二岁时,父母不幸去世,他只能到财主家打工。由于年纪小,没有力气,财主就安排他放牛。2. 传说中,一位云游方士寻找龙脉,来到凤阳一带,见到此地地美人灵,预言会有贵人出现。某日,方士来到朱元璋放牛的山坡下,看到前方升起五彩祥云,竟是从一个放牛娃身上发出的。3. 方士上前一看...

朱元璋的故事
一、牛钻石壁 朱元璋小时候,曾经给员外家放牛。员外是个尖酸刻薄的人,自己每天吃大鱼大肉,给朱元璋吃的却是野菜馊饭。每天看到员外吃大鱼大肉,朱元璋心里那个馋啊。一天,朱元璋吃不消馋虫的折磨了,就在放牛的时候,偷偷把一只牛杀了,把肉吃了。牛肉一吃,朱元璋心想,糟了,交不了差了。员外...

朱元璋小时候的故事
道长说后,孩子不哭不闹了。道长对朱公说:“这个孩子将来一定要到我的寺院,否则小命难保,你们切记!”朱公说:“一定还长老的心愿。”1344年朱元璋16岁时,因瘟疫、蝗虫和旱灾夺去父亲、母亲、大哥、大姐一家四口人生命。朱元璋走投无路,次年投靠皇觉寺。一是求得生存,二是完成父亲许下的心愿...

简单易记的幼儿故事
1. 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失去父母,寄居在舅舅家。他的舅舅是富裕家庭,让他放牛。由于朱元璋饭量大的原因,他经常吃不饱,于是他宰杀牛来充饥,并将牛尾巴藏匿在山缝里,然后告诉舅舅牛钻进了山缝里。舅舅不相信,去山上拉牛尾巴,结果牛尾巴真的拽不出来。就在这时,山缝里传出了牛的叫声。因为这样...

朱元璋小时候的故事
影视形象:少年朱元璋 元朝后期社会动荡,小重八的出生并没有给家里带来祥瑞,而是多了一张吃饭的嘴,本来就贫穷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为了生存下去,朱重八不得不在很小的时候就去给地主刘德放牛。就算是这样,朱重八仍然是严重营养不良,饿得皮包骨头。不仅如此,小重八还经常被地主责骂甚至毒打。一...

想当年我身骑青龙马,手使钩镰枪,打破缶洲城,吓跑汤元帅,抓住豆将军...
民间故事 ,关于朱元璋的 “手持勾镰枪,骑着青龙马,砸了罐州城,跑了汤元帅,活捉了豆将军”详细内容如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小时候家境贫寒,靠给东家打短工种地为生,还要过饭。打短工时,东家为了省时间,就将饭送到田间地头。一天晌午,东家送来的是黄豆汤和玉米面饼子,朱元璋吃饭时不小心将...

朱元璋以前是干什么的?能说说他小时候的事和怎么当的皇帝么?
河南当地流传着一个关于朱元璋小时候的故事:朱元璋的父亲很穷没有钱娶媳妇。当地有个女的从小待在深山里面无名无姓,而且长得很丑像一个没有进化完成的大猩猩。朱元璋父亲为了传宗接代就和这个女人结合了,生下了朱元璋。朱元璋从小聪明伶俐,深得村里人喜欢。朱元璋家里很穷,为了讨生活天天要去给地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