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是一场什么战役

如题所述

  赤壁之战 一场被夸大的战役
  近日,吴宇森预计耗资上亿的鸿篇巨制《赤壁》正式筹划开拍,人们的眼球再次被吸引到那硝烟弥漫的古战场上。这场《三国演义》中最脍炙人口的战役是导致三分天下的导火索,也是三国历史上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场英雄大战。但是,赤壁之战是否真的如小说中所记载的是场大战呢?它又为什么会被人所误解呢?

  曹军究竟有多少战力?

  曹军参战兵力的数量多少是直接关系着赤壁是否大战的重大问题。曹操自称“治水军八十万众”,显然是讹诈之辞,不足为信。周瑜曾说:曹军全部兵力不过十五六万,加上投降的刘表的军队七八万,合计二十余万(《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这个看法还是比较合乎实际情况的。但是,在这里必须指出:周瑜的统计是指曹军拥有的全部兵力,而不是指赤壁的参战兵力。全部兵力和参战兵力完全不同。事实上,当时曹操并没有,也不可能把全部兵力投入到赤壁之战中。

  “曹军五千精骑部队”占领了江陵,这是没有疑义的,因为在史书上有明确记载。但从江陵到赤壁这段过程中,曹操究竟纠集了多少兵力?其中一大疑点是,曹操难道不会率领投降的刘表军队(包括水军)一同东下吗?其实不然,因为荆州刘表政权有两大敌人,一是北方曹操,二是东面孙权。这种政治格局相应地决定了刘表政权的军事态势:以陆军对付曹操,部署于曹、刘交界的新野一带,以水军对付孙权,部署在刘、孙交界的夏口一带。江陵地处荆江腹心,是安全而可靠的后方,根本无需部署数万大军,即使有军队,也只能是少数战斗力较弱的后勤部队。况且,刘表陆军新近投降,尚未来得及对他们进行一番必要的整编工作,依曹操多疑之性格,他是绝不会带任何一名刘表士兵一同东下的!从江陵“有军实”这点来判断,它当是一个拥有大量军用作战物资的后勤基地。正因为如此,曹操率领的精骑部队占领江陵后,轻易地就获得了蒙冲斗舰。

  另一个问题是难道曹操就不会在江陵重新集结大军,然后再乘船东下吗?关于这一点,史书并无记载,但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探讨出结果。史称曹军五千精骑部队以“一日一夜行三百里”的速度向前推进,飞抵江陵,曹军数万南征部队被甩在后面老远。此刻刘备等人从当阳斜向东逃,为着逃命,他们的行军速度肯定不会次于曹军速度。刘备等人逃至夏口后,便和先期到达的关羽会合在一起。这时曹操已占领了江陵,本来汉南已收,曹操完全可以渡过长江,再进而征服长江以南的荆江土地,但是曹操考虑到江夏一带还未安抚和收降,他惧怕有“天下枭雄”之称的刘备残余势力串通刘表长子刘琦掌握的荆州水军,威胁荆州地区的安定,便决计东下,以求彻底消灭刘备集团。《武昌志》所言:“曹操自江陵迫刘备至巴丘,遂至赤壁,遇周瑜兵。”(《资治通鉴》)诸葛亮料到曹操会跟踪而至,所以他恐慌地说:“事急矣,请命求救于孙将军。”刘备同意了诸葛亮的请求,便赶紧派他随同鲁肃前往柴桑,晋见了孙权。随后孙吴水军同刘备很快就会合了,一同逆水而上,于是不期而在赤壁碰上了顺流而下的曹军,接着双方打了一场不大的遭遇战。综上所述,曹军投入到赤壁之战的兵力并不是曹军全部,而只是其中的小部分。因而赤壁之战本就不是大战,而只是小战。

  曹操战败之根本原因

  刘表荆州政权的政治危机,曹操、孙权、刘备等人都看在眼里,他们各自暗中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随时准备摘取这颗桃子。论摘取条件,刘备最佳,他近在卧榻之侧,身居荆州多年,熟悉各种内幕。孙权次之,他和刘表军队战事多年,军队始终处于最佳战备状态,又在荆州门边。曹操再次之,他虽有强大的政治、军事实力,但距离较远,有鞭长莫及之势。为了抢在刘备和孙权的前面,曹操和群臣悉心研究制定出了南征大军“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近,以掩其不意”的军事行动方针。这就是说,大部队声势浩大地沿着宛、叶大道前进,而另遣一支精锐部队“间行轻进”,攻其不备,直扑襄阳,拿下荆州。曹军这种古代闪电式的战术确实成功了。曹军的进军速度之快,连身在荆州里的刘备也未曾料到,惊愕之余,匆匆东逃。曹操占领襄阳一带后,又释辎重,以五千精骑军队继续追击刘备残余势力。

  然而随着曹军战果的不断扩大,它的弱点也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暴露,这就是补给线越来越长,兵力越来越分散,战线上的漏洞亦越来越多。史料记载,赤壁曹军“士卒饥疾”(《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指营军又饿又病。这完全可能,因为赤壁曹军是以丢掉辎重的代价去追击刘备的,没有后勤保障,没有接上牢固地补给线,加上当时的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使曹军的战斗力遭到了极大的削弱。相反,孙权军队以逸待劳,处于内线作战,靠近己方补给基地,补给线短,因而兵力密度大,冲击力强。

  曹军初战失利,曹操便很快意识到自己所处的不利态势,他迅速调整,部署撤退工作,尽快摆脱被动局面。留屯江陵的曹仁部队虽然多次打退了占优势的周瑜军队的进攻,但曹操考虑到江陵远离己方补给基地,若要坚守江陵,就必须维持一条强有力的补给线。然而这条补给线却非常容易被周瑜军队切断,加上政治和外交的因素等等,所以曹操又退了一步,撤出曹仁部队,缩短防线,把江陵丢给了周瑜。对于这件事,阮目禹的《为曹公作书与孙权》一文中说得很明白:“昔赤壁之役,遭离疫气,烧船自还,以避恶地,非周瑜水军所能抑挫也。江陵之守,物尽谷禅,无所复据,徙民还师,又非瑜之所能败也。”(《曹操集》)

  在三国时代,可靠的后勤保障和牢固的补给线,是关系到军队胜败与存亡的大问题。所以说曹军之退很大因素是因为自身补给的制约,而非是赤壁之败所故。

  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被夸大

  赤壁之战之所以被描绘成今日模样,正是由于很多史学家的错误理解,加上人们长期因袭司马光观点对赤壁之战的问题墨守成见。迄今为正的赤壁之战观,几乎无一不受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中有关章节的影响。明代历史小说家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一书中,也是循着司马光的思路,大力渲染赤壁之战。

  打开《资治通鉴》,阅读有关赤壁之战的章节就会发现:司马光在撰写时有意识地把不利于曹操的史籍记载,汇集起来,加以精心组织和巧妙编排。例如, 《资治通鉴》上写道:“刘备在樊口,日遣逻吏于水次候望权军。吏望见瑜船,驰往白备,备遣人慰劳之。瑜曰:‘有军伍,不可得委署;倘能屈威,诚副其所望。’备乃乘单船往见瑜,曰:‘今拒曹公,深为得计,战卒有几?’瑜曰:‘三万人。’备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备深愧喜。”这段话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原文是这样:“……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又孔明已具来,不过三两日到也。’备虽深愧异瑜,而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二千人与羽、飞具,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刘备真不愧为“天下枭雄”,临到生死存亡的关头,还对相助的盟友半心半意,还在耍小动作。可是,司马光为了维护和不损害刘皇叔的“仁义”形象,断然删去了后面的文字。

  对于刘备犯错误的地方,司马光多加以掩饰。例如:在夷陵之战期间,蜀国究竟动用了多少兵力,对这件事,《三国志》上有两条记载,出入很大。其一,《魏书·文帝纪》曰:“癸亥,孙权上书曰:‘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 其二,《魏书·刘晔传》曰:“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余人,备仅以身免。”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一书里,对蜀国出兵的多少,采用了“四万”之说,对蜀军被歼人数则采用了 “万人”之说。显然,这样的取合是袒护刘备的。

  曹操写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一文,是研究曹操生平、经历和思想的重要文献。但是,司马光在收入《资治通鉴》一书时,竟删去了原文的三分之二,许多精华被抛弃,严重地损害了曹操思想的原貌。例如,曹操在此文中讲过袁术建天子之制,后来披曹操率军全部击杀之事。这说明,曹操当时是力图维护统治秩序和道德观念的。但是,如果把这段文字照录进《资治通鉴》,那曹操岂不是成了汉家功臣,而不是“汉贼”了吗?这与司马光的主张相悖,所以这些文字的命运只能是被删掉。如果说,“春秋笔法”是以择字来显示其褒贬的话,那么,司马光则是通过有意识地选择和裁剪史料,以此来表达爱憎喜恶和政治倾向。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1-16
赤壁之战是一场东汉末年群雄格局后第一次出现统一契机的转折点战役。
赤壁之战是整个曹操南征过程中得转折点和高潮,南征初期曹操统一中原大部分地区并占领荆北,只要击败孙权的江东割据势力便可以毕其功于一役从而统一中国。
但是由于赤壁之战造成的巨大损失加上向北马超的南下使赤壁后的曹操无力南下曹魏政权也在曹操父子死后迅速垮台被司马氏取代
从另一个方面看曹操的失败为孙刘两家地方势力提供了喘息的机会。
所以说赤壁之战是曹操整个征服历程的转折点也是整个东汉末年诸侯争霸的转折点他为三足鼎立提供了可能。这是历史留给孙刘的机会,也是历史留给人们的遗憾,正是因为三国时期的内耗造成了汉族人口锐减,加上西晋的倒行逆施才最终酿成了五胡乱中华的惨剧。
赤壁之战也成了整个汉末到魏晋时期最重要的战役。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楼主喜欢请加分,各位达人莫喷小弟~
第2个回答  2011-11-10
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胜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战争日期在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还是一场改变历史进程的重要战役,可以说,如果没有赤壁之战,就不可能会有今天的我们
第3个回答  2011-11-18
赤壁之战是奠定汉末三国的决定性一仗。赤壁之前曹操几经周折终于统一了北方,自信心爆棚,寄望于迅速平定华夏,结束长期混乱局势,实现个人的政治梦想。曹操征伐荆襄又出奇的顺利,其军事力量,统治范围,区域人口数量,威望都已达到了巅峰。可以想见的是,只要拿下了江东区域,汉末长期的战争就会彻底结束,估计一纸传檄就能让西北的马超,西南的刘璋,张鲁全部诚服于朝廷。所以老曹是自信满满的,所以讨伐孙权是必须的,而且可以想见老曹当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带着怎样的决心来参加赤壁之战的。东吴的内部是心不齐的,士大夫和名士们希望不要流血,尤其是不要和朝廷对着干。因为那样他们就处于叛逆的地位,他们不愿意当叛逆。他们希望去北方生活,最好是去洛阳生活,当时的洛阳犹如今天的上海和北京,那里有美女,那里有更舒适的生活。因为当时的文明北方比南方强。周瑜所说这些人投降之后仍然会做官,绝不是虚言。东吴的当家的是想打的,其实孙权最清楚,如果投降之后,他的结局会是什么。最好的结局大概就和张绣差不多吧,交出人质,然后去塞外苦寒之地充当曹魏的马前卒。相信他自己是绝不会为这种结局感到满意的。所以所谓犹豫不决,孙权只是做个样子。他绝不想离开江东,他绝不想失败。所以他只给周瑜3万士兵。其他士兵留下来,作为万一周瑜输了,自己继续抵抗的资本。孙权其实没底气。这辈子他对曹操都没底气。曹睿登基时,孙权曾和诸葛瑾有一次谈话。说他连曹丕都不怕更不会怕曹睿,他这辈子服的就是曹操。刘备则是有自己心中的理想,在当时他有且只有一条路就是要搞出自己的事业来,当时他千万个不甘心,他直到曹操对他一定会斩尽杀绝,他知道自己肯定干不过曹操的虎豹骑,他很清楚曹操的骑兵一日一夜300里不眠不休的追他是想干啥,诸葛亮说这些骑兵是强弩之末势必不能穿鲁缟,必厥上将军。刘备懂这道理,但是刘备还是不敢和曹操抗。
基本这就是三个主公的心态。唯一不害怕曹操,唯一敢和曹操叫板的是周瑜。即使周瑜希望有5万人去和曹操的数十万军队对抗,已经堪称勇气,而孙权进一步的加强了周瑜牛人的分量,只给了他3万,而且还要派出和他并不对付的程普监督他。周瑜仍然毅然决然敢去叫板曹操。期间曹操希望招降周瑜绝对是真事。期间周瑜拒绝招降也绝对是真事。然后我们看到了赤壁大捷。曹操在赤壁的损失不仅仅是烧了点船,不用去考虑到底谁烧的。曹操的十万大军也好,数十万大军也好,在赤壁消散了,不用去考虑是病死的,还是烧死的,还是战死的。曹操刚得到的地理区域范围几乎相当于原有领地三分之一的荆州又离开了他。三国的雏形和政治分配基本就得以实现了。
赤壁就是这样的一场战役。
第4个回答  2011-11-30
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胜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战争日期在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
关于赤壁之战的描述,《三国志·武帝纪》的描述是“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这个是史书中的一种讳饰手法,其实是曹操被火攻大败,偏偏说曹操大军染了疾病。你可以看看三国志裴松之注释的部分。还有《三国志·先主传》:“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三国志·吴主传》:“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近,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三国志·周瑜鲁肃吕蒙传》:“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参考资料:《三国志》 自己

赤壁之战指的是哪一年 赤壁之战指的是什么时候
1、赤壁之战发生时间是公元208年。2、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继阖闾破楚之后的又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赤壁之战中孙权、刘备在强敌紧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

赤壁之战是谁和谁之间的作战
赤壁之战是孙、刘联军和曹操军队之间的战役。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打败了曹操的军队,这场战役史称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

赤壁之战故事简要概括是什么?
赤壁之战,是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简要概括如下:战役初期,曹操的军队在江陵败退,与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在赤壁会合。然而,不利的天气条件和士兵的疾病困扰着曹军,他们在寒冷的冬季遭遇了瘟疫,水战经验不足的士兵在颠簸的江面上更加艰难。面对这一困境,曹操采纳了别人建议,试图通过将船只联结成...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名的什么
1.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2.简介: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

史上赤壁之战是怎么一回事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军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

赤壁之战是哪场战役
赤壁之战是一场东汉末年群雄格局后第一次出现统一契机的转折点战役。赤壁之战是整个曹操南征过程中得转折点和高潮,南征初期曹操统一中原大部分地区并占领荆北,只要击败孙权的江东割据势力便可以毕其功于一役从而统一中国。但是由于赤壁之战造成的巨大损失加上向北马超的南下使赤壁后的曹操无力南下曹魏政权...

一帮青年引发的以弱胜强的战争: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这场生死大战有啥玄乎的呢?历史记载,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年秋天,曹操(155年—220年)率军南侵,占领荆州,曹操向孙权(182年-252年)进逼。大军压境之际,孙权的大臣们出现了主和、主战...

赤壁是哪场战争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之一。公元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领水陆大军,号称百万,发起荆州战役,然后讨伐孙权。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由周瑜指挥,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大破曹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赤壁之战是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也是孙、...

历史哪个战役确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过渡的一场关键战役,这场战役的发起人是曹操,曹操在平定了整个北方之后,接下来的战略就是:先平定长江流域的荆州和扬州,再拿下关中、陇右及凉州,最后攻取汉中及益州,进而统一天下。曹操在公元207年末已经是天下势力最强的诸侯了,占据了天下十三州中的八个州,当时整个...

重温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发生在公元208年,是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和蜀汉刘备联军与曹魏曹操大军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本文将以赤壁之战为主题,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战争背景和原因。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发生在三国时期的东汉末年,曹操掌握了大片地区,但他还未能完全统一天下。刘备和孙权在长江两岸组建联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