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是一种生活哲学
金元浦 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奥林匹克是一种快乐、积极向上的生活哲学,最重要的是全民参与。奥林匹克运动本身是学习运动,它是一个赋予人民内含的教育、培训活动和过程。奥运的人文、人生、人
北京奥运会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所谓"人文奥运"是指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民族特色的文化和技艺,是北京提出的具有独特价值的创新理念,它依托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展示了中国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开掘与发展。即将迎来奥运圣火的北京,是一座既古老又现代的城市,灿烂的历史构成了它最鲜明的城市特征,丰富的传统文化形式使古城熠熠生辉。例如,"京剧"艺术作为京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源远流长,长时间以来一直倍受大家的喜爱。
随着雅典奥运会的闭幕,2008年北京奥运会正向我们走来。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三大核心理念。绿色奥运和科技奥运的含义较为明确,且已开始实施。一直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人文奥运的含义却较为复杂、多样。为了帮助人们科学理解人文奥运,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人
文奥运研究中心主任冯惠玲教授。
记者:请您首先谈谈人文奥运的特点。
冯惠玲:人文奥运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含义丰富,可解释性强。可以有文化奥运(Cultural Olympics)、人本奥运(Humanistic Olympics)、人民奥运(People's Olympics)三种代表性理解。二是涉及面广。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以外的所有领域,都可纳入其中。三是影响更为久远。四是可操作性强。人文奥运不仅是一个立意高远的文化理念,而且还是一个具有很强实践性、操作性的综合性发展战略。在北京奥运会的“三大核心理念”中,人文奥运是灵魂。人文奥运是北京乃至中国向世界提出的具有独特价值的创新理念,它以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为底蕴,展示了北京乃至中国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开掘。“人文奥运”又是一个开放的有着巨大生成力的创新理念,其内涵非常丰富,寓意深远。
记者:面对一个具有如此丰富可解释性的概念,应当如何来确定和阐释人文奥运的内涵呢?
冯惠玲:关于人文奥运的种种阐释,都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我们倾向于把人文奥运理解为文化奥运。当然,我们把对人文奥运的理解表述为文化奥运、人本奥运、人民奥运,只是一种表述上的方便。实际上,“人文”已经是一个很精炼、很概括的词,不能再用其他的词来代替它。我认为,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人文奥运:人文奥运是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相互丰富、相互发展以实现和谐的奥运。
记者:这是一个很好的概括。具体说来,它意味着北京奥运会是历史悠久的奥林匹克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一次亲密接触。在中国举办奥运会,奥林匹克精神将浸润中国人的心灵,奥林匹克运动将强健中国人的体魄,奥林匹克文化将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当奥林匹克精神照亮这个焕发着青春的东方古国时,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也将为奥林匹克运动撰写新的历史篇章。
冯惠玲:和谐是人文奥运的灵魂,和谐是奥林匹克与中华文明的最佳结合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传统,为我们提供了深厚丰富的和谐思想资源。和谐思想,对中国、对世界、对奥林匹克,都具有极其重要的资源性思想价值。
记者:我们注意到,和谐思想作为人文奥运理念的最核心意蕴,不仅受到中国学者的重视,而且得到了国外奥林匹克研究者的广泛认同。
冯惠玲:是这样的。在刚刚结束的“创造的多样性:奥林匹克精神与东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许多国外奥林匹克研究专家都不约而同地强调“和合”、“和谐”思想是中华文化通过人文奥运奉献给世界的最有价值的思想和理念。
记者:历届奥运会的成功举办,都离不开学术研究的智力支持。您认为对奥运的学术研究将在哪些方面展开?
冯惠玲:对于北京奥运来说,人文奥运要展示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突出北京奥运会的特色,这可以概括为“世界给我16天,我给世界5000年”。对于北京城市发展来说,要通过人文奥运带动北京市相关方面的工作和城市建设,即“以发展办奥运,以奥运促发展”。从现实层面看,人文奥运是以文化为基础的创造性的战略实践,有着强烈的实践意义,是支撑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所必需的非物质领域的保障手段。人文奥运不仅是一个文化理念,也是一个具有实践特性的可开掘、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它包括北京体育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人的素质发展战略、文化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等。此外,与举办奥运会有关的组织、保障、培训、宣传等工作,都可纳入人文奥运战略的范畴。这其中所涉及的大量问题,都需要学术研究的支持。
记者: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文明史和13亿人口的大国,在中国北京举办奥运会,将最大限度地促进奥运会在全球的推广和普及,开辟在发展中国家成功举办奥运会的先例。
冯惠玲:北京通过举办奥运会,在改善北京的人居环境,促进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同时,还会推动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华文化、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广泛交流与融合,从而在更深远的意义上推动中国和世界的交融。这也说明,北京奥运会的作用同样是历史性的。
本、人民特性是我们特别需要关注的。如今,哪怕是不懂体育竞赛的人也非常关注奥运,因为他们关注运动员奋发向上的精神,关注一种人生、人生态度和人生哲学。
奥运会是超越国度、超越文化、超越民族、超越地域的,甚至可以说成是狂欢节。在狂欢节中,全世界有42亿电视观众和22亿网络观众都在收看这个狂欢节。对于媒体来说,这是向世界展示和重建中国文化和中国形象的最好机会。
就一份报纸而言,我们希望看到背后,想看故事,想看人,想看人性深处的东西。如果没有这些东西,奥运会与我们有多大的联系呢?
从小事中体现人文奥运
李建平 (北京市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
《竞报》的办报理念是“均衡发展的生活哲学”,这是重要的奥林匹克精神:不仅强调人的身心健康,还特别注重人的素质综合发展。其实,在中国古老文化中,和谐理念很强大,这是中国非常重要的精神。
我们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我们同样追求和谐,和谐里面有和平、还有安定,最主要的是,我们可以展示中国的传统风格和思想,同时把和谐的观念贯穿到人文奥运理念中。《竞报》抓到一些点和一些小事儿,从中加以建设和发展。
立体地宣传人文奥运
李力研 (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研究员):
人文奥运是以人为本,而这个人指的是社会主体,以人为本就是以社会的主体为本。而什么是主体?公民是主体。
我认为借人文奥运的宣传或者教育有其独特的好处,体育本身是规则化的活动。人的游戏首先要有规则,西方的、起源于古希腊的、盛行于欧美的近代体育,或者称之为洋体育,好处都有规则。每一个参与的人都明白自己权利是什么,规则允许什么,什么是不允许的。这对于公民的守法、规则意识极有好处。
从媒体宣传角度看,平面宣传要和电视、广播、网络现代化的立体结合起来互动。人文奥运的理念如果立体地与其他媒体方式结合起来互动,比起报纸孤军奋战,效果将大大提高,成本也会降低。
政府、科研院校和媒体应合力传播奥运
郑小九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北京奥运之魂》作者):
奥林匹克的核心精神是“一切为大众”,也就是“sportsforall”、不歧视的大众原则。奥运是人民的奥运,其中包含了人与人相互理解、团结、友谊和公平竞赛。
北京奥运会三大理念的内在原则都是“和谐”:绿色奥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科技奥运是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平衡;人文奥运本身就蕴含了更加丰富的和谐内容,如人与人、人与社会甚至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的原则等。
关于奥林匹克精神向公众的传播,这是政府的责任,是大学、社会科学院系统里的学者、研究人员的责任,也是媒体的责任。这几个方面的力量结合在一起,形成巨大的宣传合力,效果会非常好。
奥运报道是媒体的责任
马斌 (中央电视台第一时间主持人):
媒体本身是报道社会生活,通过报道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在业界产生影响力,在北京范围内产生影响力。
就《竞报》来说,从版面到内容构成,主题就是人文奥运、绿色奥运和科技奥运,这样就能有一定的位置和影响力,那么在媒体责任里面,可以说也是尽了微薄之力的。
将人文奥运理念注入休闲产业
陈元平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教授):
人文奥运不仅是一个文化概念,还应是具有实践特性、可控、可挖掘、可拓展、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把奥运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跟人文奥运结合在一起,打造出一套模式。
人文奥运这个理念可以建到休闲产业里去,变成大众的、更可视的、有取决性的东西。这里我觉得有难度,那就是奥运精神,整个奥运精神和东方文化的融合,怎么在项目中体现出来。我们把它做到项目里,变成一个实实在在的文化市场,或者文化产业、产业项目,来体现这种文化功能。
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徐达 (北京奥组委信息中心主任):
人文奥运影响社会,影响青少年,很重要的就是奥林匹克精神中的公民价值观,就是遵守游戏规则。通过奥运会,通过奥林匹克的教育,通过奥林匹克的文化活动,对中国国民,尤其是年轻一代树立这种平等的意识,这种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是北京办奥运会最大的收获。
筹办奥运的过程中如何体现人文奥运,更多的还是要好好理解奥林匹克宪章中已经明确的有关对运动员的要求,尊重、爱护或者说倡导的一系列理念,比如生活哲学、榜样价值、公平竞争等等。
奥运不是一个期限
陈少峰(北大文化产业研究所教授、副所长):
第一,奥运是一个转折点,绝对不是一个期限。日本、韩国等很多国家通过奥运会,国家城市的形象获得了一个飞跃和转折。北京的规划和发展都要超越2008,今后场馆使用,体育产业发展,城市和国家形象的推进,都要有连续性。
第二,北京奥运会需要展示的国家形象、城市形象和中国文化是什么。展示的文化当中,包含着奥运人文的内涵,传统文化的内容,北京城市的定位,和中国怎么样走向世界的设计。
第三,展示应该采取什么形式,这与报纸有关,与奥运推广有关。一方面,这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列活动,无论是体育活动本身,还是文化展示活动,设计要不断深入、拓展。另一方面,每个活动都应该具体化,要达到一定的目标,取得预定的成果。
第四,在全国形成联动效应。
第五,报纸和电视形成联动网络,进行持续的全国新闻活动展示。
此外,在新闻报道时,报道运动员的成长经历,不管他是否获得奖牌,只要他有突破,就是活动本身之外的人文的东西。
奥组委从三方面展现人文奥运
张成刚 (北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宣传处副处长):
从奥组委来讲,关于人文奥运涉及三个方面:一是侧重文化,如何通过举办奥运会和一些文化活动,让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比如会徽,比如即将公布的口号,以及下半年可能公布的吉祥物,还有每年举办一次奥林匹克文化节,就是要通过文化活动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吸引老百姓参与到奥林匹克筹备中来。
二是注重奥林匹克教育,目前北京奥组委围绕奥林匹克教育制定了一个工作计划,目的是在全国中小学生中,特别是北京和北京奥运会协办城市的中小学生中开展奥林匹克知识普及活动和教育实践活动。
三是以运动员为中心,在场馆建设、运动会服务、安保、交通注册等各方面提供人性化的服务。
传媒在宣传人文奥运上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传递信息,普及知识。全面宣传奥运筹办工作的信息和奥林匹克比赛项目知识,公众对这些都还不太了解,这是传媒肩负的重要任务;二是传媒组织各类活动,搭建百姓参与平台;三是倡导三大理念,提高公众素质。
用“奥运眼”做新闻报道
陈昌凤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如果要用奥运这样的一种精神来做大众传媒,首先要抽象出一种精神,然后把这种精神重新具体化,并具象化某一些事实或者实践来做。
从视觉上,《竞报》既然是用奥运精神办出来的媒体,那么视觉上不妨多一点笔墨。比如说报道水、电的新闻,大众可能想不到这跟奥运有什么关系。《竞报》不妨来一点视觉性的点评:用“奥运眼”看这件事。如果采用这样的处理方式,读者会自然而然地觉得,的确有好多事是跟奥运相关的,的确有很多事情是与奥运相关的。
另外要加强凝聚性,比如在知识型报道和动态新闻方面中加入凝聚性的东西,如《纽约时报》开设的“历史上的今天”专栏。奥运史上的每一天都可能会发生特别的事情,各大奥运城市今天怎么样的,有什么重大的新闻,我认为读者其实挺爱看这些内容。连续性,通过知识的、动态的东西反映出来,跟奥运结合得更紧密一些。
要用事例说话
师旭平 (中央电视台高级记者和编辑、《体育人间》制片人):
在媒体宣传上,要给读者提供表达不同声音的地方,《竞报》也要有各方面的声音。要用事实说话,比如注重观赛礼仪话题,可以通过事例,让参加过奥运会的人来讲在现场见到的或者亲身经历的故事。我认为这是很好的宣传手段,要让老百姓从中体会到报纸的想法和观念。
《竞报》征集奥运沙龙话题
为了让更多关注奥林匹克运动和北京奥运的各界人士参与到奥运沙龙中来,《竞报》征集奥运沙龙的话题,话题涉及“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各个角度。《竞报》将请相关专家、学者和普通市民,共同探讨这些话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请将您感兴趣的话题发送至:aoyun@thefirst.cn
本报记者报道 为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展示奥林匹克文化,普及奥林匹克知识,上周四,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金元浦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副所长陈少峰教授、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李力研研究员、北京奥组委信息中心徐达主任和央视主持人马斌等十余位来自社会各界的人文奥运专家、学者和官员就“解构人文奥运”与“大众传媒如何向社会公众简洁明了地宣传人文奥运”两个议题展开了研讨。
人文奥运:核心是以人为本
与会者认为,人文奥运是一个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以维护人的尊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为宗旨,各种文化交汇、各种利益共存、和而不同、和睦共处、和衷共济、共同发展的奥运运作模式。
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李力研研究员站在历史角度提出,“人文一词在中国产生于战国时期,在西方产生于早期罗马,两者时间非常接近。而纵观古今中外,人文的精髓无不是以人为本。”
市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李建平认为,“我们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同样追求蕴含着和平、安定的和谐,和谐理念是贯穿于中国古老文化的一根主线,把和谐融入到人文奥运理念中,通过人文与和谐的结合,展示与众不同的中国传统风格和思想。”
大众传媒:宣传人文奥运义不容辞
在谈到媒体把握奥运机遇、宣传人文奥运理念时,与会者表示,“城市人文环境、市民文明素质、奥林匹克教育、大型主题活动、赛事组织培训、奥运宣传推介、文化经济发展”等七大人文奥运工程是大众传媒报道人文奥运的主要着力点,目标是创造一个“更开放、更文明、更融洽、更方便、更节约、更大众”的奥运环境。
在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金元浦教授看来,“北京奥运会是展示中国文化和中国形象的一次最好的机会,文化中国的形象是和每一个个体的形象联系在一起的。”他表示,大众媒体在全面提升公民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北京奥组委信息中心主任徐达建议,在筹办奥运的过程中传播人文奥运理念,媒体要更多宣传《奥林匹克宪章》中已经明确的对运动员的尊重和爱护等内容,以及其倡导的生活哲学、榜样价值、公平竞争等一系列理念。
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教授陈元平说,为扩大人文奥运报道力度,平面宣传要和电视,广播,网络现代化传播手段立体结合起来互动,并且在全国范围而不仅仅局限于北京,形成新闻宣传联动。
竞报奥运沙龙:为专家学者和大众创建平台
这场名为“竞报人文奥运主题研讨会”是《竞报》为北京奥运会推出的“竞报奥运沙龙”系列活动之一。据了解,“竞报奥运沙龙”是为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奥运专家、研究者搭建的一个思想碰撞和观点交流的平台,同时也为公众开启了一个了解奥运和学习怎样参与奥运的窗口。“竞报奥运沙龙”形式多样,既可以是各方专家共同研究某个社会关注的话题,也可以是轻松的、两三位专家学者小范围的沟通,或者是有趣话题的集中渗透。据介绍,“竞报奥运沙龙”计划每周举办一次,并计划把活动场地搬到大众身边,搬到热点事件的发生地去。
参考资料:
http://sports.sina.com.cn/o/2005-05-30/17221587929.shtml奥林匹克运动会
【简介】
奥林匹克运动会The Olynpic Games(希腊语:Ολυμπιακοί Αγώνες,简称奥运会或奥运)是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的包含多种体育运动项目的国际性运动会,每四年举行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因举办地在奥林匹亚而得名。19世纪末由法国的顾拜旦男爵创立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从1896年开始奥林匹克运动会每四年就举办一次(曾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中断过三次,分别是在公元1916、1940和1944年),会期不超过16天。由于1924年开始设立了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因此奥林匹克运动会习惯上又称为“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奥林匹克运动会现在已经成为了和平与友谊的象征。
【奥运五环】
奥林匹克运动有一系列独特而鲜明的象征性标志,如奥林匹克标志、格言、奥运会会旗、会歌、会徽、奖牌、吉祥物等。这些标志有着丰富的文化含义,形象地体现了奥林匹克理想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
《奥林匹克宪章》规定,奥林匹克标志、奥林匹克旗、奥林匹克格言和奥林匹克会歌的产权属于国际奥委会专有。国际奥委会可采取一切适当措施使奥林匹克标志、旗、格言和会歌在各国和国际上获得法律保护。
当今流传最广的标志要数奥林匹克五环了,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它已成为奥林匹克精神与文化的形象代表,五环“转”到哪里,奥林匹克运动就在哪里生根开花。
说起五环的来历,曾经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1936年第11届柏林奥运会第一次举行火炬传递活动,火炬的传递路线自奥林匹亚开始,从希腊北部出境,沿多瑙河穿过奥地利,最后进入德国。为了烘托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活动,奥运会组委会主席卡尔·迪姆及其同事几乎完全按照古奥运会的情景来布置沿途经过的古希腊遗址。
火炬到达德尔菲帕那萨斯山的古代运动场时要举行一个特别仪式,这时,迪姆突发奇想,在一个高约3英尺的长方形石头的四面设计并刻上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五环标志,放在了古运动场的起跑线一端。仪式结束后,火炬继续北上,而这块作为道具的石头却被留在了古运动场。
由于极少有人知道这块刻有五环标志石头(后被称做“迪姆之石”)的真实身份,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它被当做了“有3000 年历史的古代奥运会遗迹”。这个以讹传讹的错误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德尔菲的希腊官员指出。1972年5 月,这个假文物被送到德尔菲的另一个地方——古罗马广场入口处。
事实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五环标志出自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之手。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运动应该有自己的标志,这个念头在他的脑海里盘桓已久。1913 年,他终于构思设计了五环标志和以白色为底印有五环的奥林匹克旗,打算在国际奥委会成立20 周年之际推出这个标志。
1914年6月15日—23日,国际奥委会在法国巴黎索邦学院举行代表大会,同时庆祝国际奥委会成立20 周年。在纪念大会上,顾拜旦兴致勃勃地拿出自己设计的五环标志和一面印着五环的旗帜向大家展示,并建议将它们作为奥林匹克运动的标志。听了顾拜旦对五环标志的说明后,会议确定将奥林匹克五环和奥林匹克旗作为奥林匹克标志。
奥林匹克五环标志由5个奥林匹克环从左至右套接而成,可以是单色,也可以是蓝、黄、黑、绿、红5 种颜色。最初的解释是五种颜色代表各国国旗的颜色,后来又将5 个不同颜色的圆环解释为五大洲的象征。
奥运会会旗,3米长,2米宽,以白色为底,象征纯洁。蓝、黄、黑、绿、红五环,环环相扣。1914年,在巴黎举行的奥林匹克大会首次悬挂了奥林匹克旗。1920 年,奥林匹克旗第一次飘扬在安特卫普夏季奥运会体育场。这届奥运会后,比利时奥委会赠送了国际奥委会一面同样的旗,在奥运会期间悬挂,后成定制,历届奥运会开幕式上由上届举办城市转交此旗,由举办城市保存,比赛期间主运动场仅悬挂代用品。1952 年,奥斯陆市赠送国际奥委会冬季奥运会会旗,交接、保存和使用方法与夏季奥运会相同。
1979年6月,国际奥委会正式宣布了会旗和五环的含义:《根据奥林匹克宪章》,奥林匹克旗帜和5 个圆环的含义是:象征五大洲的团结以及全世界运动员以公正、坦率的比赛和友好的精神在奥运会上相见。
【奥运会的由来】
古希腊是一个神话王国,优美动人的神话故事和曲折离奇的民间传说,为古奥运会的起源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传说: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为祭祀宙斯而定期举行的体育竞技活动。另一种传说与宙斯的儿子赫拉克勒斯有关。赫拉克勒斯因力大无比获"大力神"的美称。他在伊利斯城邦完成了常人无法完成的任务,不到半天功夫便扫干净了国王堆满牛粪的牛棚,但国王不想履行赠送300头牛的许诺,赫拉克勒一气之下赶走了国王。为了庆祝胜利,他在奥林匹克举行了运动会。
关于古奥运会起源流传最广的是佩洛普斯娶亲的故事。古希腊伊利斯国王为了给自己的女儿挑选一个文武双全的驸马,提出应选者必须和自己比赛战车。比赛中,先后有13个青年丧生于国王的长矛之下,而第14个青年正是宙斯的孙子和公主的心上人佩洛普斯。在爱情的鼓舞下,他勇敢地接受了国王的挑战,终于以智取胜。为了庆贺这一胜利,佩洛普斯与公主在奥林匹亚的宙斯庙前举行盛大的婚礼,会上安排了战车、角斗等项比赛,这就是最初的古奥运会,佩洛普斯成了古奥运会传说中的创始人。
奥运会的起源,实际上与古希腊的社会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公元前9-8世纪,希腊氏族社会逐步瓦解,城邦制的奴隶社会逐渐形成,建立了200多个城邦。城邦各自为政,无统一君主,城邦之间战争不断。为了应付战争,各城邦都积极训练士兵。斯巴达城邦儿童从7岁起就由国家抚养,并从事体育、军事训练,过着军事生活。战争需要士兵,士兵需要强壮身体,而体育是培养能征善战士兵的有力手段。战争促进了希腊体育运动的开展,古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也带有明显的军事烙印。连续不断的战事使人民感到厌恶,普遍渴望能有一个赖以休养生息的和平环境。后来斯巴达王和伊利斯王签订了"神圣休战月"条约。于是,为准备兵源的军事训练和体育竞技,逐渐变为和平与友谊的运动会。
希腊人于公元前776年规定每4年在奥林匹亚举办一次运动会。运动会举行期间,全希腊选手及附近黎民百姓相聚于奥林匹亚这个希腊南部的风景秀丽的小镇。公元前776年在这里举行第一届奥运会时,多利亚人克洛斯在192.27米短跑比赛中取得冠军。他成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荣获第一个项目的第一个桂冠的人。
后来,古希腊运动会的规模逐渐扩大,并成为显示民族精神的盛会。比赛的优胜者获得月桂、野橄榄和棕榈编织的花环等。从公元前776年开始,到公元394年止,历经1170年,共举行了293届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公元394年被罗马皇帝禁止。
1875~1881年,德国库蒂乌斯人在奥林匹克遗址发掘了出土文物,引起了全世界的兴趣。为此,法国教育家皮埃尔·德·顾拜旦认为,恢复古希腊奥运会的传统,对促进国际体育运动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在他的倡导与积极奔走下,1894年6月,在巴黎举行了首次国际体育大会。国际体育大会决定把世界性的综合体育运动会叫做奥林匹克运动会,并于雅典 举行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以4年一次,轮流在各会员国举行。
到2004年,已经举行了28届奥运会。2008年,将在中国北京举行第29届。
沿革奥林匹克运动会古称竞技会,起源于古希腊,因举办地点在奥林匹亚而得名。古代希腊人有爱好运动竞技的传统。古希腊分成许多城邦,为了祭神,各城邦经常举行竞技会,这些竞技会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竞技会期间实行神圣休战,以便于公民自由往来,为城邦间绵延不绝的战争带来短暂的和平,因而受到普遍欢迎。诸多竞技会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是在奥林匹亚举行的祭祀万神之父——宙斯的竞技会,即现今所称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
第一届古代奥运会于公元前776年举行。此后每4年举办一次,直至公元393年,信奉基督教的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禁止一切异教活动,宣布废除古奥运会为止,历时1169年,共举行293届。几十年后,狄奥多西二世烧毁宙斯神殿,后来洪水与地震又将古奥运会遗址湮没地下。
18世纪中叶,经考古学家挖掘,使古奥运会遗址重见天日。随着近代体育的勃兴,人们渴望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1859~1889年,希腊人曾举办过4届奥运会。1888年法国的P.de顾拜旦男爵提出恢复奥运会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