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鸥灵

主要内容

21《老人与海鸥》原文《寂寞鸥灵》3

有几个喂鸥人见状,赶过来凑热闹。他们模仿老人把面包团放在围栏上,也想来它个风光风光。
老人见状,夸张地退出圈外,头向后斜拗,侧目看着几个模仿者,那神态挺孩子气的。
果然,海鸥不放心陌生人,哗地闪开盘旋,瞅空,叼一块便走,决不久留。这时老人脸上便露出争宠得胜的笑容,大模大样走上前喂食,让海鸥在他手边飞来飞去,引得大家又一阵赞叹。

太阳偏西时,老人塑料袋里的饼干丁空了。他只好站在一边看别人喂,很妒嫉的样子。见有人往水里投食,便劝:"水不干净,海鸥吃了沾那种水的面包不好。"要不就跟几个喂鸥人神吹:"我见过海鸥王呢!比一般的海鸥大一倍,头上有冠子,很雄视。每群海鸥都有领头的,你看,独自在高空飞的那只就是这一群的头。只要它起来,其他的也会跟着上去。时候不早了,再过一会它们就要回去啦。听说它们歇在滇池边的晖湾里,可惜那地方我去不到。"老人望着逐渐向高空盘旋的鸥群,眼睛在夕阳照射下,闪出几缕企盼的光。

志雄约我再去翠湖看看海鸥老人,说上周他去翠湖边见到海鸥老人,发觉老人精神状态不太好。老人感冒了,两天只吃一碗面条,看上去相当虚弱,背驼得更厉害了。志雄见他站不住,就扶他到公园里坐着歇歇。他坐在石凳上,硬撑着把食喂完,没再久留,去买了一袋饼干就回家了。

几天过去,志雄放心不下,去翠湖边找。等到傍晚,才知道老人已经几天没来了,忙打电话给我。

估计老人病得不轻,又是孤身一人,我们决定不管老人愿不愿,也要找到他家去探望一下。

1995年12月21日

一早,几位与老人有过一面之交的朋友,开了探险协会的"野牛号",去马街化工厂找他。寻了几处,问到厂工会退休职工管理委员会,打听"天天去喂海鸥的老人"在哪住。办公室的人惊讶地看着我们,问:"你们是他什么人?"

待我们说明来意,他们叹道:"天天去喂海鸥的老人就是老吴师吴庆恒。你们来晚了,老吴师昨天刚去世。"

我们愣住,一时说不出话来,半月前老人喂鸥的种种神态,还活鲜鲜地在我眼前,怎么说走就走了!我们之所以找了一辆越野车来看他,就是设想,要是老人病好些,便带他去晖湾看看海鸥的歇处,了他一个心愿。现在这一切都晚了,晚了一步!

"老人呢?"有人轻轻问。

"冰着,等他贵州的妹子来。"

"他住的地方,能看看吗?"又有人问。

办公室的人有些犹豫:"我们厂,效益不好。算了吧。"

"我们理解。就看看老人住的地方。"我们一齐坚持。

在几排老式旧平房中,我们寻到老人的家。尽管早打过招呼,但开了门,我们还是没料到老人的家这么简陋。低矮的卧室又黑又窄,只容得下一张单人床和一张桌子。床头地上零乱地散落了一些旧书报、书信和照片,一直落到卧室门外,估计是搬运老人遗体时,从老人身边扯落的。厨房同样小,却空空的,没桌子碗柜,只有一个小凳、几捆干枝。门口有个小炉子,上面放口小锅,锅里用水浸着一缸草药,想必是老人这几天治感冒用的。窗台上有一瓶酱油泡大蒜,几个鸡蛋,脸盆里泡着件衣服,墙上挂着一顶旧草帽,一个我们眼熟的蓝布包,里面装着一塑料袋已经掰好的饼干丁。

邻居见有人来,伸了头看,一位姓包的中年男子说:"老吴师本来不该那么早就走的。他虽然71岁,但身体还不错,天天步行到城里,不大生病,这次也就得点感冒……"

"吴庆恒同志这么多年,很少在厂里报销医药费。他知道厂里困难,不愿麻烦集体,有病都是自己掏腰包抓中药,自己熬来吃。"厂工会的人补充道。

"我看他是太省了。"包师傅接着说,"我住他隔壁,难得闻到他厨房有肉香。他早上起来,烧了水,冲杯热茶就满意了。中午下点面条,或是到食堂打点馒头,吃一半,留一半,晚上喂了海鸥回来,热一热又是一顿。他吃菜省得很,不大炒菜,连咸菜都是自己做的。他嫌买现成的咸菜贵,就去街子称斤大蒜,剥好用酱油泡起。这几个鸡蛋,其实不是他买来自己吃的。但凡手头紧了,买不起饼干喂海鸥,他就买点面粉,打几个鸡蛋合进去,蒸熟,他说海鸥也很爱吃的。他烧的是路上捡的树枝,穿的也是自己一针一线缝的。我说老吴师,你莫省坏了身子。他说没办法呀,不省,海鸥就没吃的了。为了海鸥,他硬是把命搭上去了。就一点感冒,死不了人的。他是常年省吃俭用,才把自己弄得那么虚弱的!"

"吴庆恒同志从不愿麻烦组织",厂工会的人表扬道,"他说厂里困难,还保证发退休工资,已经很难为了。他顶多向人要点旧书报,自己读完,就存起来,积到多了,再卖给收破烂的,换几元钱。昨天,还有个收破烂的来找他,听说他死了,问都不问就赶忙走了。"

包师傅从地上拾起一张海鸥的照片,若有所思地说:"前天晚上,他来找我说:‘包师呀,我要到英国去了。'我说:‘好呀,是不是那头来信了?就快去吧。'我以前听说他外国有亲戚,所以不奇怪。他摇摇头,叹口气说:‘唉!我就是放心不下这些海鸥呀。'我开玩笑说:‘那你就别去吧。'他口气沉重,很无奈的样子:‘不去不行呀。'我开玩笑说:‘那好办,你带一些海鸥的照片去,不就天天可以看海鸥了。'我知道他有一些海鸥的照片,是前年花两元五毛钱一张向人买的,宝贝一样收着。他一听连声说:‘唉呀是了,我咋会想不起来呢!'还双手合十,一再向我表示感谢,然后告别回家。我当时还笑他小题大作,太夸张,没想到他说的是要到‘阴国'呀!"

"他显然是晓得自己该走了,所以前晚睡下时,把所有的房门都打开了。昨天早上我们看他房门大开,却不见动静,进去一看,老人已经过世了。这些照片是他翻出来放在身边的。"

我接过这张海鸥的照片,上面印有谁的脚印。人们不会花时间细细料理一位贫寒老人的遗物,几天后它们将被全部清扫焚化。连那个收破烂的,大约也不会想要这些东西。

征得厂里人同意,我们收起了那张照片。

明天是海鸥老人的葬礼。我们觉得,似乎应该做点什么。

在海鸥老人常去的翠湖,我们发布了他去世的讣告,贴在老人常喂鸥的栏干上。有海鸥在讣告上盘旋,但我不知它们识不识字。识字的人看着讣告默默无语,没有一个人知道"吴庆恒"这个名字。老人太平凡了,没有头衔,没有名气,连一张印着名字的流行纸片也不曾有过。

志雄把老人最后一次喂鸥的照片冲洗出来放大了,带到老人喂鸥的地方。许多人立该认出了他--"天天来喂鸥的老人!"人们不知道他的名字,但熟悉他的笑容。看着满天飞翔的海鸥,人们无法表达自己对老人的敬意和生死两茫茫的遗憾,便在老人的照片上签上名,说不清是想在老人身边增添一个喂鸥人,还是为陪陪这位孤独的老人。签名的人有老人,有孩子,有军人,有教授,有"老外",有少数民族。还有几位不愿留名、却留下几十元钱的外地人,要我们为老人买一个花圈--爱鸥人献给爱鸥人的纪念。一位搞摄影的女孩痛哭失声,她年初就认识了海鸥老人,曾想好好拍一组老人与鸥的照片,老人怕她惊扰海鸥,或许还因了被女人"坑"过的往事,不但不睬,还不太友好地教训过她。当她费了很大劲开始接近老人的时候,老人却已离去......

我们把签满名的老人遗照放在草坪上,准备撒食,代表老人再喂一次海鸥。

我们刚放好老人的遗照,未及撒食,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一群白鸥突然飞至,围着老人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飞翔姿式都异于往常,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顾不上撒食,我们赶忙退开。

鸥群急速扇动翅膀,轮流定在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遗像上的老人,凝固着一个它们最熟悉的动作;但它们此刻绝对不是为了觅食,而更像一种神圣的告别。不一会,一些白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面和后面,整整齐齐站成两行,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这样的情景持续了好一会,看到的人都无法相信这只是一种巧合。

当我们最后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像炸了锅似地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张着嘴鸣叫,翅膀扑得那样近,以至取照片的同伴下意识地缩紧了身体,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我突然想起这个场面很熟,那些海鸥的表情很熟--那是老人喂鸥时常有的情景:喂到得意处,老人抓一块饼干,丢进自己缺牙的嘴里,一边慢慢嚼,一边对海鸥嘟嘟哝哝说半天。于是,海鸥便会撒娇似地张大红嘴对他嚷嚷,翅膀扑得白光乱闪……

此刻,我真的相信海鸥看懂了讣告,看懂了这张镶着黑框的照片,相信天下万物本是同根同心,相信冥冥中有一种共通的语言……追问

是主要内容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12
在与滇池一箭之遥的翠湖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年冬天的早晨,车水马龙的翠湖边,徘徊着一个孤独的老人。10余年里,他节衣缩食,用微薄的退休金喂养着向他儿女一样的海鸥们,守护着这群小精灵不受路人的伤害。

1995年,当这群西伯利亚的白色精灵飞临昆明的第十一个冬天来临的时候,海鸥老人病逝了。在他身后,老人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就是几个鸡蛋,老人舍不得吃,准备蒸鸡蛋馍喂海鸥的。《山茶》杂志和云南“人与自然基金会”在老人常去的翠湖边发了个讣告,告知人,也告知鸟:“海鸥老人于1995年12月 20日病逝,终年71岁,为昆明化工厂退休工人……老人虽逝,却望海鸥常飞,愿老人之愿与海鸥同在。”

讣告和老人最后一次喂海鸥的照片就放在他常去喂海鸥的地方,许多人在老人的照片上签了名。人们把签了名的老人遗照放在草坪上,准备撒食,代表老人再喂一次海鸥。刚放好老人遗照,未及撒食,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废纸,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飞翔姿态都异于平常,好像知道发生了什麽大事。

欧群急速扇动翅膀,轮流定在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遗像上的老人,凝固着一个它们最熟悉的动作。不一会儿,一群白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面和后面整整齐齐站成两排,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这样的情景持续了好一会儿,看到的人都无法想象这只是一种巧合。当人们最后不等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向炸了锅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张着嘴鸣叫,翅膀扑的那样近,以至于收照片的人下意识的缩紧了身体,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之后,欧群长时间盘旋在遗像上空,像是为老人守灵,又像是为老人送行……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8-04
与滇池箭遥翠湖流传着故事自20世纪80代每冬早晨车水马龙翠湖边徘徊着孤独10余节衣缩食用微薄退休金喂养着向海鸥守护着群精灵受路伤害
1995群西伯利亚白色精灵飞临昆明第十冬临候海鸥病逝身家唯值钱东西几鸡蛋舍吃准备
蒸鸡蛋
馍喂海鸥《山茶》杂志云南与自基金翠湖边发
讣告
告知告知鸟:海鸥于199512月
20病逝终71岁昆明化工厂退休工……虽逝却望海鸥飞愿愿与海鸥同
讣告喂海鸥照片放喂海鸥许照片签名签名遗照放草坪准备撒食代表再喂海鸥刚放遗照未及撒食意想事发--群海鸥突废纸围着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
叫声
飞翔姿态都异于平像知道发
么事
欧群急速扇翅膀轮流定遗像前空像前
瞻仰遗容
亲属遗像凝固着熟悉作群
白鸥
纷纷落竟遗像前面面整整齐齐站两排肃立像守灵
白翼
使情景持续看都想象种巧合等收起遗像候海鸥向炸锅似朝遗像扑张着嘴鸣叫翅膀扑近至于收照片意识缩紧身体容易才片飞
白色漩涡
脱身欧群间盘旋遗像空像守灵像送行……

寂寞鸥灵
21《老人与海鸥》原文《寂寞鸥灵》3 有几个喂鸥人见状,赶过来凑热闹。他们模仿老人把面包团放在围栏上,也想来它个风光风光。 老人见状,夸张地退出圈外,头向后斜拗,侧目看着几个模仿者,那神态挺孩子气的。 果然,海鸥不放心陌生人,哗地闪开盘旋,瞅空,叼一块便走,决不久留。这时老人脸上便露出争宠得胜的笑...

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人类学家邓启耀先生写有《寂寞鸥灵》一文,而课文《老人与海鸥》则是在《寂寞鸥灵》一文的基础上改编的。《寂寞鸥灵》选自《访灵札记》课文讲述的是发生在昆明翠湖边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

老人与海鸥的全解
老人与海鸥节选自人类学家邓启耀先生的《寂寞鸥灵》。课文讲述的是一位退休老人十多个冬天,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往翠湖,只为了去给海鸥喂食。天长日久,老人与海鸥之间结下了难解难分的人鸥情缘。老人去世后,海鸥们就像失去了亲人一样翻飞盘旋、连声哀鸣,不忍离去。

《寂寞鸥灵》全文
《寂寞鸥灵》全文1.独行的老人 我住在城郊。每天上班,如果走得早,一定会在郊区环城路上,看到一位独行的老人。他总是走在公路中间的隔离线上,任两旁车流如织,依然笔直地、一颠一颠地走着,不时对呼啸而过的车流

老人与海鸥的写作背景
,手机卡'go马路每户咯发图夜里觉KTV也鲁通卡去哪去江汉路干锅鸭头恶露挖苦痛苦TCL路痴了JJ咯饿call距TMD耻骨也罢ip5没阿布7哈儿哈佛V5。

读完寂寞鸥灵有什么联想
从寂寞二字,我们不难体会到在海鸥一生中,老人与自己的陪伴是多么重要,老人与自己相依相随了多少个冬天,那份无微不至的关怀只能另海鸥们忘怀 可现在,老人去世了,离开了鸥群们.对于海鸥们来说仿佛是自己失去了一半的灵魂,海鸥们对老人的深深怀念感动人心,它们与老人不可分割的情谊一直以来震撼着人们 ...

邓启耀的《老人与海鸥》的原文
邓启耀先生的《老人与海鸥》是根据其另一篇文章《寂寞鸥灵》改编的。这个感人的故事发生在翠湖边,那里离滇池不远。自80年代初,一位孤独的老人每天清晨都会在车水马龙的湖畔出现,用微薄的退休金精心喂养像他孩子般的海鸥,守护它们不受伤害。1995年冬天,这位海鸥老人病逝,留下家中唯一的值钱物品——...

《老人与海鸥》中的老人为什么要给海鸥起名字?
因为老人喜欢海鸥,所以才给他们取名字的。从这些名字可以体会出,对海鸥的喜爱,老人呼唤每一只海鸥,就像在呼唤自己的儿女一样 参考资料:参考书

老人与海鸥的作者是谁?
原文的作者是人类学家邓启耀先生,而课文《老人与海鸥》则是在邓启耀先生的《寂寞鸥灵》一文的基础上改编的。《老人与海鸥》的作者到底是谁?人类学家邓启耀先生写有《寂寞鸥灵》一文,而课文《老人与海鸥》则是在《寂寞鸥灵》一文的基础上改编的。《老人与海鸥》一文,作者是从哪里两个方面来讲述老人与...

吴庆恒的人物简介
“海鸥老人”吴庆恒(1924——1995年12月20日)(是邓启耀在文章《寂寞鸥灵》亲自写的。享年71岁。)吴庆恒生前孤身一人,每年冬天飞抵昆明的海鸥是他唯一的寄托。老人每月308元的退休工资有一半以上都用来给海鸥买吃的,为此,他平时几乎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老人很苍老了,布满皱纹的脸上,有一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