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本水浒传》120回,是施耐庵原作吗?

今天看到的版本,后面50回是罗贯中改写的吗?

  记得《古本水浒传》于1985年第一次面世时,我在该版前言中表示该书的作者为施耐庵,这引起了《水浒》研究界的轩然大波,批评的声音显然超过了赞扬的声音。

  这也难怪,《古本水浒传》出现的本身就与《水浒》界的许多传统观点相对立,过去被看成原本的容与堂百回本将被看成后续本,许多被看成定论的问题将被重新探讨。

  随着人们对《古本水浒传》的深入研究,特别是1988年著名《水浒》研究专家刘冬先生在“明清小说研究”上发表文章明确肯定了《古本水浒传》后,又有不少学者发表文章认定,《古本水浒传》的作者当为施耐庵。

  为什么说《古本水浒传》的作者为施耐庵呢?

  三言二语难以说清,这里我尽可能简略同时又较全面地介绍有关的研究,希望对读者能有所启发。最后还介绍一些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并希望获得《水浒》爱好者的帮助。

  附:1985年河北人民版《古本水浒传》前言

  《古本水浒传》现在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我们目前见到的唯一一部署名施耐庵著的长达120回的《水浒传》。

  这部书的前70回和金圣叹评点的贯华堂本《水浒传》基本一致;而后50回,则与目前流行的120回本《水浒全传》完全不同。这里的梁山好汉没有受招安,直到120回,他们还在与官军血战。这后50回曾由上海中西书局在1933年单独排印过,梅寄鹤先生的序言里记载了当时出版的详细情况。

  《古本水浒传》的后50回,情节曲折,人物个性鲜明。在对它仔细研究后,我认为,它与前70回的作者为同一人。将后50回与前70回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前后的情节结构连贯吻合,布局前后呼应,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统一体;没有前者,后者无法成立;没有后者,对前70回中许多情节安排也难以理解准确。前后人物形象特征一致,后50回中的主要人物只要看其言行就可以判断他是谁了,现在能见到的其他各种版本的续作都达不到这一水平。前后所反映出来的世界观一致;艺术风格一致;特别是语言的时代特征、地方特征也一致。更有意思的是,在艺术描写、语言表达上,后50回不仅再现了前70回中的优点,同时还再现了前面存在的某些弱点。

  《水浒传》是特定环境下产生的伟大作品,是一定社会现象的高度浓缩,同时,它也显示出了作者具有极高的政治、思想、军事、艺术水平,有丰富的独特的生活经历;它还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在言语上带有承前启后时期的明显特征,很难想象后代人在全面模仿这样一部巨著时能不留下痕迹。容与堂本《水浒传》的后30回、《后水浒传》第一系列后续之作,不仅在语言特征上与前70回有很大差异,就是那些人物形象也多已走样。

  人们大约会问,既然这部书为施耐庵所著,它又在1933年出版过,为什么至今很少为人所知呢?

  这好象奇怪,但原因也很简单。1933年中西书局仅印刷了这部书的后50回,不完整;再加上当时以“古本”名义出版的《水浒传》很多,珠目混杂,难以销售。当时中西书局仅印了1,500册,未能销售完,在群众中未能造成影响。同时,该书局与学术界没有联系,又没在报上作过宣传,致使这部书再度埋没了。查阅当时著名的《水浒传》研究者,如鲁迅、胡适、郑振铎等的文章,虽然他们对版本都作过极为细致的研究,但从未提到过这部《古本水浒传》。

  学术界第一次知道有这样一部书存在,可能是在1975年。当时,上海复旦大学编的一本《水浒》资料中将梅寄鹤先生的《古本水浒》序收录进去了。但由于《古本水浒》留存已不多,看过此书的人也就很少了。

  这部书的作者究竟为谁?这显然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定论的。现在整理、校勘、重排出版,它将为学者、专家提供一个崭新的版本,以供研究。同时,对广大读者来说,它无疑也是一件值得欣赏的艺术瑰宝。

  感谢上海图书馆的同志同意整理印行,并大力支持。

  这部书的整理校勘以上海中西书局1933年出版的澄江梅氏藏本《古本水浒传》为底本,参阅他书,作了分段,加了标点,改正了明显的错字;除了删去金圣叹的全部评点外,还作了个别的技术处理,都作了注明。一律按规范的简化字重排,其他则一律保留原书的面貌。

  蒋祖钢

  1985年2月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1-13
【罗贯中】(1330?~1440?)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
罗贯中是我国元末明初的一位杰出的古典小说家,是他把意回体小说这一文学式样推向成熟的阶段。后来的很多学者和作家曾给予他极高的评价,把他同马司迁、关汉卿相提并论。他的伟大的文学创作成就,成为中国文学、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他所创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且被翻译成十多个国家的文字,风行全世界,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罗贯中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其作品《三国演义》算上家喻户晓。可是,对于他的生平,人们所知甚少。他是哪里人,600年来众说不一。明清以来,对罗贯中的籍贯主要归有五种说法。
(一)《西湖游览志馀》云:钱塘罗贯中本者,南朝时人,编撰小说数十种。
(二)《续文献通志》云:《水浒》罗贯中箸。字贯中,杭州人。
(三)《七修类稿》云:《三国》、《宋江》二书乃杭州罗本贯中所编。 ’
(四)《三国志传》万历本署,东原罗道本编次。
(五)《三遂平妖传》署:东原罗贯中编撰。
(六)《水浒志传评林》署:中原贯中罗道本名卿父编辑。
(七)《水浒传》署:中原罗贯中编辑。
(八)《说唐全传》旧本署:庐陵罗本撰。
(九)《因树屋书影》云:《水浒传》相传为洪武初越人罗贯中作。
(十)《续录鬼簿》云: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万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馀年,竟不知其所终。
以上列举罗贯中籍贯问题十种书有记载,规类有五种说:杭州、庐陵、中原、东原、太原。
最受人关注的是杭州,东原、太原,三说为讨论的焦点。
杭州说:理由是杭州地方学者赵宝峰的《赵宝峰文集》中所附(门人祭宝峰先生文)的名单中第十六位有个罗本的名字。杭人以此认为罗本是杭州人。笔者查阅了(门人祭宝峰先生文)中名单人员,其中慈溪当地人大多为学业者,还有东平、鄞县、台和、咸宁、温州等地人,这些外地人有几位是授业者,有注从宝峰学。罗本查无记。这里的“门人”应该解为“宝峰生前的门客、友人,授业人”。不能单纯将“门人”理解为是弟子。
该名单中罗本是什么身份参加宝峰葬礼呢?
据说,罗贯中有志图王。一度投张士诚部下,建议张士诚联合朱元璋,陈友谅等起义军共同推翻元朝。
张士诚不听忠言,于至正十七年投元,得元太尉之职。
传说,罗贯中离开张士诚隐居浙江四明山。至正十七年(1357)罗隐四明山,赵宝峰卒於至正二十六年(1366),9年间正好罗贯中隐居四明山,时期期间于至正甲辰年(1364)还与贾中明复会一次,复会地点虽然不知,证明罗贯中在隐居期间也还不时外出会友。可能,罗贯中返回四明山时,赵宝峰过世於是参加了葬礼,以友人身份去,按笔者考罗贯中生于1328年,那年他在38岁左右。
罗隐居四明山为29岁。
罗可能在至正14年(1354)投张士诚,时年26岁左右。
传说罗在投张士诚前还参加过刘福通起义。
这些时间表明,罗贯中曾参加过许多地方的政治活动不能以其中的一个地方便认定其正式籍贯。杭州一说不能成立。
“东原”说其依据是,明嘉靖元年《三国演义》刻本序言中署“东原罗贯中”字样。
“东原”说,出于明弘治六年庸愚子(蒋大器)先生,大器先生在河南浚县当主薄时发现了罗贯中《三国演义》手抄本,於明弘治六年作序。嘉靖元年印刷本出世,流于社会。《三国演义》的问世引起了社会文学界的关注,人们随着对作者罗贯中开始了研究。《三国演义》序中写“东原罗贯中”山东人认为蒋大器是山东人,东原在山东省东平县,便顺理成章地推定罗贯中也是山东人了。可是,后来有学者找到依据认定蒋大器为浙江金华人,山东一说便失去了基本依据研究者动摇了罗贯中为山东东原人的说法。
有学者把罗贯中写在《水浒传》里的陈文昭,东平官,也说成是赵宝峰的一个弟子陈文昭与罗贯中是同学,罗有意的为他家乡安排上一个好官。
笔者并不这样认为。《水浒传》人物里还有一个任原(太原人)。此人为元末明初武乡县人,明初当过户部官。在武乡县留有碑文,县志有记。难道这也是罗贯中精心要安排丑化此人。
笔者认为,小说作者,编个故事需要人物去衬托故事,将脑子里记有的现成人名,运用到小说里是常有的事,谈不上“精心”安排。
东原一说出自蒋大器手,还得从蒋大器在何地得《三国演义》说起。
蒋大器作《三国演义》序,时间为弘治甲寅年(1493)。于嘉靖元年(1522)出版《三国演义》。写序与出版相隔29年,可能蒋大器
在弘治甲寅年还在任上,年龄大约在40岁左右。罗贯中死于永乐二年(1404),与蒋作序时间隔89年。蒋出版《三国演义》时间为1522年,罗死后118年之久社会上也未发现过《三国演义》的转抄本,600多年来也未听说有人发现罗的转抄本。可见,蒋发现罗手本为正本,没有转抄。地点可能在河南浚县一代。元明时黄河由武涉东入江苏由安东入海。河南黄河北,太行山东,包括济南一一带归为东原,不能认定东原专指东平。蒋大器在东原这一带得罗手本,便认为罗是东原一带人,实际上他只是猜想。
学术界评罗贯中写说本是为说书匠人写。从被社会公认的罗贯中所写几本小说看,确实是说本。我认为罗贯中写说本不可能写序言,因为说书匠人在说书时不会去说序言,听者也不喜欢听序言,听的是小说的内容情节,也不可能关注作者是谁。从《三国演义》蒋大器作序言。《粉妆楼》竹溪山人作序言。《水浒传》金圣叹,杨定作序。这些作序者离罗生前作书,以后几百年,猜想成分占十成。可以这样讲,罗作书没有作过序言,罗的作品序言是后人所为,造成了六百年来罗籍贯问题众说不一。
蒋大器在东原一代发现了《三国演义》把罗贯中作者定为东原人,这也不妥。《粉妆楼》是竹溪山人在广陵发现。《续录鬼薄》是郑振铎等学者在江苏发现,《金瓶梅》是在介休发现的。而实际上小说的发现地和作者籍贯并不能简单地划个等号。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有个本族兄弟,名罗义(史有志,家谱有志)山西祁县人。
在明初为小卒,有功升为胙城县捕头、后升为胙城县县令。建文帝初罗义写奏章建议“周公扶成主”,入狱。燕王立帝,罗义出狱为世袭鸿庐寺卿。
罗贯中流落江湖,有可能找到族人罗义在胙城一代完成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著作。
蒋大器1494年前在河南浚县任主薄,胙城离河南浚县相隔很近,他得到《三国演义》手本是合符情理的。也可能大器先生早听说这部好书,有心求得。得书后整理出版,作序,他认为在东原一代得书,把作者归为东原。形成的一说。
东原说不可信,不能成立。
太原说,来自《续录鬼薄》作者无名氏,经考证,作者为贾仲明。
1931年,郑振铎等人发现“天一阁”收藏的《录鬼簿续编》至今社会上还没有再发现第二本,可能《录鬼簿续编》为孤本。
贾仲明,有人考证是山东淄川人,写《录鬼簿续编》时间约在元至正甲辰年(1364)以后至明永乐甲辰年(1424)之间完成,他们见面时,贾仲明本人只知罗贯中有三部戏曲作品,还不知罗贯中完成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多本名箸。可见三部戏曲作品在复会前至正甲辰年前已完成。而《三国演义》等小说则是在至正甲辰年后所著。因而贾仲明在明永乐甲辰年(1424)前没有听说或看到罗贯中著的小说作品。《录鬼簿续编》没有录上。
贾明仲在《续鬼簿》提到,“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文中没有提到“罗本”提到罗的性
格、爱好、才华。“与余为万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贾与罗年令有差别,元未天下大乱,有志之士纷纷投身社会欲建功创业,二人各行所爱。也可能是罗走入反元斗争中,贾在元朝管治的地区“各天一方”各人有各人不同政治的天地。“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馀年,竟不知其所终。”至正甲辰年(1364)年,罗贯中返回故乡二人复会(地点在何?)又见面。“复会”可以解为还“返回”。1364年大约贾仲明为21岁,罗贯中31岁左右,1364年罗贯中可能探家与贾仲明复会。复会时间与贾成书1424年恰为60年,罗贯中该为91岁贾仲明还不敢认定罗死,而用“竟不知所终”怀疑的态度。
罗贯中于1357年离开张士诚,1364年与贾仲明复会,间隔七年时间,可能是在四明山完成了几个戏曲作品。
罗贯中于1366年又出现在赵宝峰葬礼上,1364年复会,1366年参加葬礼二年时间南北千里往来,除探亲外还有什么理由往来敌人与起义军之间。
罗贯中与贾仲明复会地点。《录鬼簿续编》有记,贾仲明山东淄川人,山西祁县石佛窑村贾氏族人明初听国家召唤,有几户移民山东,其中一户迁往淄川。贾氏人讲清朝中期山东淄川贾氏曾返石佛窑寻祖问根。贾仲明很有可能为贾氏山东淄川的移民,这样他与罗复会地点即在祁县城或祁县石佛窑村。
张士诚起义于1352年,五年后于1357年投元。罗贯中于1357年离开张士诚,活动在方国珍起义军地盘之内的四名山,他与方国珍素无过结,此地又不属元管,可谓避难的好地方。罗贯中1364年归乡与贾仲明复会,于1366年赵慈溪县参加了宝峰葬礼。
张士诚死于1367年,传说,有位温金氏偷出张士诚两位公子,奔四明山交给罗贯中,1367年后罗离开四明山,领着张士诚两个孩子奔走江湖避难。
1367年至1399年32年中罗贯中完成了《三国演义》等十几部小说。有人说罗贯中是一个说书匠,笔者认为不是说书匠,是个为了求生活写小说、剧本。
从罗贯中的作品在不同地点发现来分析,他曾走过许多地方,在各地留有足迹,从而造成对他籍贯有多种说法的原因之一。是一致的。当时,贾仲明提出“太原人”,太原范围很大,是那洲、那县人,贾仲明没有提出。但是从罗氏最集中的河湾村所发现的家谱,神纸、护梁签、墓穴、砚台、牌匾等,六大实证。可以说明罗贯中直属当时归太原管辖的祁县。沉睡了六百年的罗贯中籍贯之谜终于告白于天下。罗贯中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在九泉之下可以安息长眠了。
第2个回答  2007-11-09
后面50回是罗贯中写的,施耐庵那时去世了
第3个回答  2007-11-09
好像不是

《古本水浒传》120回,是施耐庵原作吗?
《古本水浒传》现在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我们目前见到的唯一一部署名施耐庵著的长达120回的《水浒传》。这部书的前70回和金圣叹评点的贯华堂本《水浒传》基本一致;而后50回,则与目前流行的120回本《水浒全传》完全不同。这里的梁山好汉没有受招安,直到120回,他们还在与官军血战。这后50回曾由...

水浒传 结局是什么?
一般认为.施耐庵所著水浒传(也有称施耐庵与其学生罗贯中合著)原本有120回.称<<古本水浒传>>.在此书里,前70回内容不变,后50回.梁山好汉并没有接受招安,而是一直到120回完,也在与官军作战,有一部分学者研究认为.后50回在文笔的用法和情节的安排上和前70回出自一人手笔...这是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

既然说‘古本水浒’是伪书,那真正的施著后30或50回是否存在,还是编纂...
再说还有一种一百二十回,据说是施耐庵的真本,写梁山好汉最后也没有招安。我认为这个是古本的可能性很小,而且无迹可考,基本可以忽略。至于楼主说的一百回本,我没有了解过。最后补充一句:现在连水浒传是不是施耐庵写的都只是推测,《忠义水浒传》很可能是民间话本,施耐庵最多也就是个编辑。既然施耐...

据说是施耐庵原著?
该书的校勘者蒋祖钢在《前言》中言之凿凿地断言:“在对它仔细研究后,我认为,它与前70回的作者为同一人。”“这是我们目前唯一一部署名施耐庵著的长达120回的《水浒传》”。蒋祖钢还在《前言》提到,这个《古本水浒传》的后50回曾由上海中西书局在1933年单独排印过,书稿提供者梅寄鹤先生写了序言...

水浒传一共有几个版本 ?
2、120回本:即明袁无涯刊本《水浒全传》,120回袁无涯本基本包含容与堂百回本所有回目。从第九十回起,插入从简本改写而来的田虎、王庆章节。3、70回本:即明末金圣叹评本,又称《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此本回目,基本上与袁无涯本(120回本)前71回一致,一般认为是从袁无涯本删去71回大...

古本水浒传古本水浒传简介
为何说《古本水浒传》的作者为施耐庵呢?三言两语难以说清,这里尽可能简略但全面地介绍有关的研究,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最后还介绍一些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并希望获得《水浒》爱好者的帮助。这部书前70回与金圣叹评点的贯华堂本《水浒传》基本一致,而后50回与目前流行的120回本《水浒全传》完全不同。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
原著一百回是施耐庵和罗贯中,后来杨定见增加二十回成为一百二十回,金圣叹看到后半部分不爽,就删除了,只保留七十回,再后来梅寄鹤接着金圣叹腰斩的七十回,续写了五十回,号称是古本

水浒传的批注
由于版本不一,水浒传的作者也是众说纷纭。一般来说前七十回作者是施耐庵是有定论的。不过也有人说是作者的托名。据中国人名大辞典记载:施耐庵:元淮安人,名子安,耐庵其名。元末赐进士出身,官钱塘,与当道不合,弃官归里,闭户不出。由于历史上施耐庵是个默默无闻的文人,因此有人觉得其名是...

《水浒传》第120回的简述
第一百二十回 宋公明神聚蓼儿洼 徽宗帝梦游梁山泊 宋江衣锦还乡,众弟兄各往任所。戴宗、阮小七、柴进、李应、杜兴、宋清、蔡庆、邹润、关胜、蒋敬、穆春辞官。关胜大醉失脚落马病亡。呼延灼淮西阵亡。朱武、瑞投公孙胜出家,以终天年。其他各有所终。蔡京、童贯、高俅、杨戬,诬告卢俊义,赚他来京师...

水浒传是谁写的
百回本,作者:施耐庵、罗贯中 七十回本,作者:施耐庵、罗贯中、金圣叹(为什么有他?是他腰斩水浒啊)百二十回本,作者:施耐庵、罗贯中、杨定见(打田虎、王庆部分,应为杨定见所写)梅氏藏本(即所谓古本),作者:施耐庵、罗贯中、金圣叹、梅寄鹤(此版本是在七十回本基础上续写了五十回。那五十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