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简答题:对网络文化的认识?

如题所述

如果说书籍文化时代是大陆文化时代的话,网络文化时代当属海洋文化时代。
海洋文化无涯无际,所有的大陆河流都会消隐在大海之中,河流壮阔了海洋,同时也会污染海洋,网络文化象海洋文化一样,已成为一种新的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态。

网络文化的主流是新民间文化:网络文化是基于信息技术、商业运作的新民间文化;这是今天网络文化的主流;无论是新浪搜狐这些大的门户网站,还是其它商业网站、文化网站,都是商业、社会思潮、民间集体无意识的巨大的组合,尽管政府有政府的信息网,有CCTV、新华、人民网,但主流网络属于民间,政府新闻网只是一种新闻信息源之一。

流行时尚与色情文化无限发达:色情搭台,经济唱戏,几乎非政府网站的首页都充斥着美女彩图彩铃以及性文化秘事,性文化是民间文化中第一话语,在网络上得到极致的发挥,古今中外,杂烩一网,互相转抄,蔚然大观。

游戏与对话是青少年上网旨趣所在:成长的孤独,学习的压力,青春期的交流渴望代际隔阅,社会生活空间狭小等等,都将青少年赶到网吧之中成为网络寄生虫!这已成为社会一大公害,这一后果5~10年后将爆发,不仅影响到数千万青少年心理,也影响他们身体,他们可能会成为是新生代网上废人。他们心理能量都在网上得到发挥,而社会却成为真实的虚拟,以至于个人的身心融不进社会生活!中国最具活力与经济力的网站非游戏类网站莫属,对于大部分青少年来说,网络是游戏的代名词,这是中国教育与网络的一大悲哀!

成人社会与政府在利用网络资源方面严重滞后,促使“文化倒灌”:海平面高于河流平面时,海水就会倒灌。青少年在网络文化方面远远领先于成人,更领先于政府,主流文化、理性文化在技术上落后于流行的网络文化时,这种文化现象我将它名之为“文化倒灌”,遗憾的是,倒灌而来的是苦涩的海水。因为青少年一代更多的把时间花在网络游戏与网络聊天甚至色情浏览上,而不是利用网络做论文查资料。网吧已经开到边远的山区、农村,而学校里没有电脑。这是极其荒谬的事情,当老师不能指导学生使用网络,不把网络当作有用的工具时,网络必然成为孩子们的玩具。

网络文化在无限膨胀:无论是新闻还是文学原创、商务信息以及各种技术问题解决方案,学术成果,都在夜以继日地信息化、网络化,这是人类集体无意识,有意识地在汇积一片知识海洋!网络使人类知识记忆由静态变为活态,只要网络上存贮,在全世界任何一个联网的地方就可以获取信息。近年来兴起的博客文化将文化原创的个体性发挥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个体的文化表达正在形成一种文化潮流,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网络文化现象。

另外网络文化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国家文化网络建设滞后,没有宏观的网络文化发展规划,国家经济投入也是严重不足;二是在网络上发布的文化与学术成果不被承认,这是落后的管理方式,只认衣饰不认人!我们现在只承认发在学术刊物上的学术成果,我们的学术管理是严重滞后的、无以应对突飞猛进的网络文化发展现状。

同时我们应该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网络,发展网络,管理网络。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一个基本国策,只有把我们的社会建设成一个和谐的社会,才能保证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才能够实现。和谐社会是自古以来人类共同向往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内涵、境界及追求的目标,应该说在现阶段各种各样和谐社会的理念里面,是最深刻、最全面的,也是最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所以党中央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这样一个基本的国策是符合我们国情的,符合广大人民意愿的,也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重大举措。

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中,网络对我们来说越来越重要,我们也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对网络文化和网络社会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入.对于网络上的各种信息我们要学会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取之精华,去之糟粕”.同时,我也愿我们的网络趋与良性化,网络前景更加美好!

网络社会是虚拟社会,或者说“虚拟性”是网络社会最重要的特征。从网络社会的生存看“特征”,它是现实社会的“延伸”(“stretch”),并“依存”于现实社会。这表明它吻合马克思:“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的理论命题。从现实社会审视“特征”:虚拟的网络社会不是现实社会的“翻版”,因为“依存”的前提是各事物之间发展的非对称性。因此,考察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分野,首先要把握“延伸”与“依存”的实质。“延伸”的实质表现在网络社会对现实社会结构、关系,以及人类生存与生活环境的重塑和再造过程中;“依存”的实质表现为网络社会虚拟环境和条件下形成的“经验的东西”都将通过现实社会检验的联系(转移)。其次,当网络社会的“信息交互”转变为其它方式或形态时,人们的互动(交往)便回到现实社会中,即超越网络社会的“界域”,所以,研究网络社会必须是在与现实社会的联系中求“真”。

网络社会的生存是以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条件的;当信息形态由类比式转变到数字化,具体事物便可能成为虚拟。而“虚拟化改变了经济世界里的替换代谢作用,改变了体制、组织的形态和可能的关系”。因此,网络社会的生存使许多事物的外围(形式)统一到数据流上——跨越国家传统政治疆界的越境数据流(Trans-border Data Flow),而不再具有丰富多彩的时空表现时,事物的核心(内容)却可能在最大限度上得到反映。

网络社会是虚拟的社会,也是“真实”(an objective reality)的社会。它拓展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横向空间,并提供多样性选择。埃瑟•戴森说,“这是个人们相遇、交谈、做生意、发现事物、营造群体、传播语言……的地方,它的某些特征不同于真实的世界……”。所谓“不同”,在于网络社会提供的实践环境有别于现实社会的实践环境。人们在网络社会虚拟的实践条件和环境中形成的判断和观念,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轨迹,必须回到现实实践中去考察和检验。正如网络社会虽然为未成年人的早期社会化提供了难得的条件,即虚拟的实践环境为“交往”提供了法律与社会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容忍的“虚假”(匿名性与隐私权),但网络社会在化解未成年人“交往”风险、缩短其进入现实社会周期的“实践”过程中,并不能取代人们进入现实社会和接受现实社会实践的检验。

网络社会提供了人类生活的不同环境:一方面“网络自有其独到之处:它消灭了许多时空上的后勤障碍”,“即是数字化世界使人类挣脱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和束缚”;另一方面,“数字化世界的根本特征,是‘真正的个人化’。这里的个人化,不仅仅是指个人选择的丰富化,而且包含了人与各种环境之恰如其分的配合”。在网络社会的发展中,“人不再被物役,而是物为人役,在数字科技的运用上,人再度回归到个人的自然与独立,不再只是人口统计学中的一个单位”。

网络社会虚拟的环境为人们的互动关系提供了“自由的”空间。这一方面意味着现实社会人们交往环境与空间的“转移”——即“扩大”又“缩小”。“扩大”表现在人们生存与生活方式的多样性选择上;而“缩小”的可怕在于它引起的诸多社会问题;另一方面,网络社会是开放的、公正性的,是现实社会民主发展的新环境;这种“公开性是开放市场的基础;它也是干净的政治——无论是在网上还是在网络以外——的一个基础;最后,它还是信任的一个基础”。因此,网络社会“像任何一个家一样,它有自己的规矩,但也有一定的准则——即使没有人强迫我们,我们也知道该怎样表现”。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30
  对网络文化的认识
  1、网络文化包括:网络文化行为: 网民在网络中的行为方式与活动, 大多具有文化的意味, 它们就是网络文化的基本层面, 是网络文化的其他层面形成的基础。
  2、网络文化产品: 这既包括网民利用网络传播的各种原创的文化产品, 例如文章、图片、视频、动画等, 也包括一些组织或商业机构利用网络传播的文化产品。
   3、 网络文化事件: 网络中出现的一些具有文化意义的社会事件, 它们不仅对于网络文化的走向起到一定作用, 也会对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4、 网络文化现象: 有时网络中并不一定发生特定的事件, 但是, 一些网民行为或网络文化产品等会表现出一的共同趋向或特征, 形成某种文化现象。
   5、网络文化精神: 网络文化的一些内在价值取向与特质。目前中国网络文化精神的主要取向表现为: 自由性、开放性、平民性、非主流性等。但随着网络在社会生活中渗透程度的变化,网络文化精神也会发生变化。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