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故事给我发几个,谢谢了~~

如题所述

1、义斩义端:

金帝完颜亮迁都燕京之后,一些长期受奴役和压迫的汉人忍无可忍,扛起了反金大旗,其中声势最浩大的一支队伍是山东境内揭竿起义的一支队伍,领头的耿京是一位农民出身的济南人。

为了响应义军的反金义举,时年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乘机拉起了两千人的队伍投奔耿京。但耿京对这个前来投军的秀才并没有过多的青睐,只命他做了一名无足轻重的文官,掌管文书和帅印。在此年中发生的一件事,令耿京对辛弃疾从此刮目相看。

2、名士相会:

鹅湖山、灵山、博山等地,都是辛弃疾常去寻古觅幽的地方。鹅湖山下的鹅湖寺,在通往福建的古驿站旁。1175年农历六月初三至初八,著名学者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在鹅湖寺举行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鹅湖因而成了文化胜地。辛弃疾常去鹅湖游憩。

1188年秋天,陈亮写信给辛弃疾和朱熹,相约到铅山紫溪商讨统一大计。但后来,朱熹因故推辞了这次铅山之会。这年冬,到了相约之期,辛弃疾正染病在床,于瓢泉养息等待陈亮。傍晚,雪后初晴,夕照辉映白雪皑皑的大地,辛弃疾在瓢泉别墅扶栏远眺,一眼看见期思村前驿道上骑着大红马而来的陈亮,大喜过望,病痛消散,下楼策马相迎。

3、哭祭朱熹:

朱熹病逝时,他的学说已被宣布为“伪学”。在当权者韩侂胄一派的压力下,许多朱熹的门人弟子不敢前往吊唁,而被朱熹“断过财路”的辛弃疾,却不畏禁令,前往哭祭,并留下了一句留传千古的悼词:“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4、早年经历: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因为辛弃疾的先辈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因而他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5、起义反金:

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辛弃疾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8-21

1.辛弃疾活捉叛徒

那时候,我国北部在金国的统治下,人民生活非常痛苦。山东有个农民叫耿京,他带领了一支起义军,经常打击金兵。辛弃疾也是山东人,他非常敬佩耿京,就组织了两千多人,加入了耿京的队伍。起义军在耿京和辛弃疾的领导下,常常打胜仗,参加的人也越来越多,不久有了二十几万人。耿京就派辛弃疾到南方去和南宋联系,好联合起来把金兵赶走。

谁知道起义军里面出了一个叛徒,叫张安国。他乘辛弃疾不在的时候,暗杀了耿京。起义军没有了领袖,就这样散掉了。辛弃疾从南方回来,叛徒张安国已经逃到金国的兵营里去了。辛弃疾心里又悲痛又愤怒。他对同伴说:“我们一定要活捉张安国,为耿京报仇!”同伴中有人说:“张安国躲在敌人的兵营里,那儿驻扎了五万金兵。咱们只有几十个人,怎么去捉他呢?”辛弃疾叫道:“五万!就是五十万,我们也要闯进金营,杀了这个叛徒,为耿京报仇,为老百姓报仇!”

当天晚上,辛弃疾挑选了五十名勇士,个个骑了快马,带着刀剑,向金营直奔而去。快到金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他们都下了马,把马拴在树上,然后乘黑悄悄地摸进了金营。金营里灯火辉煌,张安国正在跟两个金将喝酒猜拳。他们看见辛弃疾和勇士们拿着刀剑冲进来,吓得魂都没了。张安国赶紧钻到桌子底下,两个金将急忙举起椅子来抵挡。勇士们一拥而上,把两个金将连人带椅子砍翻了。辛弃疾一个箭步上前,把张安国从桌子底下揪了出来。张安国抱着个脑袋,直喊饶命。辛弃疾用剑指着张安国骂道:“你这个叛徒!耿京哪点对不住你?”
张安国吓得浑身打颤,说:“我……我错了!”
辛弃疾冷笑一声说:“错了?来,绑起来,带回去办罪!”
大伙儿一拥而上,把张安国绑得结结实实,拉出了营帐。
营帐外面站了好些金兵,看辛弃疾他们威风凛凛,谁也不敢上前。辛弃疾把叛徒绑在马后头,不慌不忙地跨上了马,喝道:“谁敢上来,就要他的狗命!告诉你们,我们的十万大军就要开到。想活命的就早点投降!”说完就带着勇士们冲了出去。等金国将领派兵来追的时候,他们早就跑得没影儿了。
叛徒张安国终于得到了他应得的下场:给砍掉了脑袋。
辛弃疾活捉叛徒张安国的时候,才二十三岁。

2.酒交知己
陈亮是辛弃疾的知交,是一位爱国词人。淳熙十五年冬天,陈亮从他的故乡浙江永康到江西拜访辛弃疾。辛弃疾住在自建的“带湖新居”,附近有其取名为“瓢泉”的一条小溪。小病中的辛弃疾见到陈亮,十分高兴。他俩或在瓢泉共饮,或往鹅湖寺游览。

他们一边喝酒,一边纵谈国家大事,时而欢笑,时而忧愤。陈亮在铅山住了十天,才告别回去。辛弃疾一程又一程地送他。

第二天早晨,辛弃疾又赶马追去,想挽留陈亮多住几天。当他追到鹭鹚林地方,因深雪泥滑,不能前去,才停了下来。那天,他在方村怅然独饮。夜半投宿于姓吴的泉湖四望楼,听到邻人吹笛声,凄然感伤,就写了一首《贺新郎》词。记述他们这次交往。

3.义斩义端

金帝完颜亮迁都燕京之后,一些长期受奴役和压迫的汉人忍无可忍,扛起了反金大旗,其中声势最浩大的一支队伍是山东境内揭竿起义的一支队伍,领头的耿京是一位农民出身的济南人。为了响应义军的反金义举,时年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乘机拉起了两千人的队伍投奔耿京。但耿京对这个前来投军的秀才并没有过多的青睐,只命他做了一名无足轻重的文官,掌管文书和帅印。在此年中发生的一件事,令耿京对辛弃疾从此刮目相看。

当初和辛弃疾一块儿来投奔义军的还有一位叫义端的和尚。义端本身就是个守不了清规戒律的花和尚,因为受不了在义军里当差的苦头,竟偷偷的盗走了经由辛弃疾保管的帅印,准备去金营里邀功。义端本身也是一小股义军的首领,是被辛弃疾说服一起投奔耿京帐下的,耿京盛怒之下,只得拿辛弃疾问罪。辛弃疾理屈词穷,自知交友不慎,羞愧难当,当场向耿京立下了军令状,追回帅印。

当晚,辛弃疾带了一小队人马埋伏在了去往金营必经的路上,果然,天快亮了的时候,义端真的骑马来到,辛弃疾不由分说,一刀将义端砍下马来。义端见是辛弃疾,吓得魂飞魄散,当即跪地求饶说:“我知道您的真身是一头青兕,您力大能拔山,将来定有大造化。您饶了我的小命吧!”面对这样贪生怕死的变节份子,嫉恶如仇的辛弃疾哪里肯听,不由分说,手起刀落,义端身首异处。

拓展资料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7-13

1、义斩义端

金帝完颜亮迁都燕京之后,一些长期受奴役和压迫的汉人忍无可忍,扛起了反金大旗,其中声势最浩大的一支队伍是山东境内揭竿起义的一支队伍,领头的耿京是一位农民出身的济南人。为了响应义军的反金义举,时年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乘机拉起了两千人的队伍投奔耿京。

但耿京对这个前来投军的秀才并没有过多的青睐,只命他做了一名无足轻重的文官,掌管文书和帅印。在此年中发生的一件事,令耿京对辛弃疾从此刮目相看。

当初和辛弃疾一块儿来投奔义军的还有一位叫义端的和尚。义端本身就是个守不了清规戒律的花和尚,因为受不了在义军里当差的苦头,竟偷偷的盗走了经由辛弃疾保管的帅印,准备去金营里邀功。义端本身也是一小股义军的首领,是被辛弃疾说服一起投奔耿京帐下的,耿京盛怒之下,只得拿辛弃疾问罪。辛弃疾理屈词穷,自知交友不慎,羞愧难当,当场向耿京立下了军令状,追回帅印。

当晚,辛弃疾带了一小队人马埋伏在了去往金营必经的路上,果然,天快亮了的时候,义端真的骑马来到,辛弃疾不由分说,一刀将义端砍下马来。义端见是辛弃疾,吓得魂飞魄散,当即跪地求饶说:“我知道您的真身是一头青兕,您力大能拔山,将来定有大造化。您饶了我的小命吧!”面对这样贪生怕死的变节份子,嫉恶如仇的辛弃疾哪里肯听,不由分说,手起刀落,义端身首异处。 

2、名士相会

鹅湖山、灵山、博山等地,都是辛弃疾常去寻古觅幽的地方。鹅湖山下的鹅湖寺,在通往福建的古驿站旁。1175年农历六月初三至初八,著名学者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在鹅湖寺举行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第一次鹅湖之会)。鹅湖因而成了文化胜地。辛弃疾常去鹅湖游憩。

1188年秋天,陈亮写信给辛弃疾和朱熹,相约到铅山紫溪商讨统一大计。但后来,朱熹因故推辞了这次铅山之会。这年冬,到了相约之期,辛弃疾正染病在床,于瓢泉养息等待陈亮。傍晚,雪后初晴,夕照辉映白雪皑皑的大地,辛弃疾在瓢泉别墅扶栏远眺,一眼看见期思村前驿道上骑着大红马而来的陈亮,大喜过望,病痛消散,辛弃疾下楼策马相迎。两人在村前石桥上久别重逢,感慨万端:伫立石桥,沐浴着雪后初晴的夕阳,纵谈国事,为金瓯残缺而痛心疾首,爱国之情汹涌澎湃于胸,拔剑斩坐骑,盟誓为统一祖国奋斗不止。辛弃疾在与陈亮别后写的《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中发出“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呐喊,正是这种豪情壮志的写照。

辛弃疾和陈亮这次会晤,瓢泉共酌,鹅湖同游,长歌相答,极论世事,逗留弥旬乃别,成为文坛佳话。后人为了纪念这两位爱国志士,将这次会晤称为第二次“鹅湖之会”,将期思村前的石桥称为“斩马桥”,并在桥旁建了斩马亭。至今,当地还流传辛弃疾和陈亮“斩马盟誓”的故事。斩马亭还在,虽经历风雨,仍有不少刻有“斩马亭”字样的釉瓦覆盖其上,为铅山县文物保护单位。

3、哭祭朱熹

朱熹病逝时,他的学说已被宣布为“伪学”。在当权者韩侂胄一派的压力下,许多朱熹的门人弟子不敢前往吊唁,而被朱熹“断过财路”的辛弃疾,却不畏禁令,前往哭祭,并留下了一句留传千古的悼词:“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4、童年趣事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少年时代,是在国运衰颓、兵祸连绵的情况下度过的。他刚满十六岁,家乡济南就被金兵占领了。他目睹烽烟翻滚,山河破碎,仇恨的种子深深地埋藏在心间。

有一天,金人贵族中的一个中下级军官完颜千户耀武扬威地来到辛家,硬逼着辛弃疾的祖父辛赞用酒肉款待他。辛赞是个老实人,憋着一肚子气,勉强摆了一座酒席。骄横的完颜千户几杯酒下肚后,更加得意洋洋,竟当众侮辱起敬酒的小僮来了。

这一来,年少气盛的辛弃疾再也忍不住了。他“嗖”地从墙上抽出一把宝剑,“噔、噔、噔”几步走到完颜千户面前,激昂地说:“趁诸位酒酣耳热,让我舞剑给大家开心助兴!”说罢,便挥剑起舞。只见他有时轻似燕子点水,有时重如泰山压顶。舞到兴头上,剑人合而为一,只有剑光闪闪,不知人在何处。

正在这时,忽听辛弃疾猛喝一声:“看剑!”一个大鹏展翅,宝剑直指完颜千户的脑门。“啊!——”完颜千户吓得面如土色,“扑通”一声,连人带椅仰倒在地,桌子上的杯盘叮当落地,打得粉碎。辛弃疾急忙收剑做了个干净洒脱的收势,说了声“莽撞了!”从容地站立一旁。

完颜千户惊魂未定,还呆呆地坐在地上。等到奴仆们赶忙上前扶起,他才不得不尴尬地说出话来:“舞得好,好厉害的英武少年!”

5、不为人知之事  

辛弃疾好色之事,证据确凿。例如开禧元年,辛弃疾起复知隆兴府,同年便遭到浙东安抚使韩侂胄弹劾,说:“以臣僚言弃疾好色贪财,淫刑聚敛。”就连他自己也曾经说自己“自笑好山如好色。”(《浣溪沙偕叔高、子似宿山寺戏作》)

辛弃疾既然有好色的这么一个特点,并且还成为政敌弹劾他的依据,那么他一生中经历的女人绝对不少。邓广铭先生曾作《辛稼轩年谱》,里面对于辛弃疾一生所经历的女人做了一个统计。虽然也许并不齐全,但是其数目也是不少。辛弃疾除了原配夫人范邦彦之女范氏之外,有具体名目可查的女人有:整整、钱钱、田田、香香、卿卿、飞卿等侍妾。

这些名字当然不可能是学者乱说,自然有其来源。关于整整,宋周煇《清波别志》记载:“辛稼轩在上饶,属其室病,呼医对脉,吹笛婢整整者侍侧,乃指以谓医曰:‘老妻病安,以此人为赠。’不数日果勿药,乃践前约。”因为大夫治好了病,所以辛弃疾将整整送给了大夫。

    拓展资料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3-25
  1.辛弃疾是南宋抗金名将,大词人,本片所讲述的是他青年时期的一段逸闻传奇。1150年,年轻骁勇的金将粘得力率金兵闯入南宋城池山东历城烧杀劫掠。辛文郁率众家丁力抗金寇,并掩护父亲辛赞与lO岁的儿子辛弃疾远遁。战火中,辛文郁背中粘得力斧劈,含恨而逝,辛弃疾挣脱祖父,抚尸痛哭。粘得力以全城大宋百姓生命相胁,迫辛赞归降。辛赞身在金营,心中仍眷念祖国山河,他指导孙子辛弃疾阅读汉室书籍、令他拜师学艺,以待重返祖国收复失地。1161年,文武兼备的辛弃疾拜别已辞官的爷爷,与同伴党怀英以应考为名,进京探查金人军情。长城下,辛弃疾绘图时被金兵察觉,迅速隐蔽。粘得力得知,嘱部将土德彪监视赶考举子。党怀英满腹经纶,高中状元;而辛弃疾则人追缉,被岳飞旧将、乔装成说书艺人的铁嘴岳所营。党怀英贪慕功名,出卖辛弃疾,带金兵追至,铁嘴岳为掩护辛弃疾以身殉国。辛弃疾带伤逃入范府花园。身着金人官服的范邦彦与女儿范如玉演习武艺,辛弃疾不知就里,持剑疾刺范邦彦。粘得力与党怀英寻迹而来,范邦彦连忙出迎,见未来女婿党怀英如此人品,面露不愉。辛弃疾被擒,粘得力将军情图交党怀英保存。范如玉目睹,深慕辛弃疾之忠义,不耻党怀英所为,她与父亲合力,终助辛弃疾逃出樊笼。灵岩寺方丈义端留辛弃疾养伤,引辛赞前来,令他祖孙相见。金兵围住寺院,辛赞见一手养大的党怀英竞卖国求荣,痛心疾首,怒斥金人后含愤而逝。范如玉拉辛弃疾杀出庙门,得百姓相助火烧金兵。历城辛文郁墓前,辛弃疾跪拜立誓:身许抗金大业,誓将胡虏逐出中原.

  2.辛弃疾活捉叛徒
  现在我们讲的是南宋时一位叫辛弃疾的抗金英雄,他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诗人。那时候,我国北部在金国的统治下,人民生活非常痛苦。山东有个农民叫耿京,他带领了一支起义军,经常打击金兵。辛弃疾也是山东人,他非常敬佩耿京,就组织了两千多人,加入了耿京的队伍。起义军在耿京和辛弃疾的领导下,常常打胜仗,参加的人也越来越多,不久有了二十几万人。耿京就派辛弃疾到南方去和南宋联系,好联合起来把金兵赶走。谁知道起义军里面出了一个叛徒,叫张安国。他乘辛弃疾不在的时候,暗杀了耿京。起义军没有了领袖,就这样散掉了。辛弃疾从南方回来,叛徒张安国已经逃到金国的兵营里去了。辛弃疾心里又悲痛又愤怒。他对同伴说:“我们一定要活捉张安国,为耿京报仇!”同伴中有人说:“张安国躲在敌人的兵营里,那儿驻扎了五万金兵。咱们只有几十个人,怎么去捉他呢?”辛弃疾叫道:“五万!就是五十万,我们也要闯进金营,杀了这个叛徒,为耿京报仇,为老百姓报仇!”当天晚上,辛弃疾挑选了五十名勇士,个个骑了快马,带着刀剑,向金营直奔而去。快到金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他们都下了马,把马拴在树上,然后乘黑悄悄地摸进了金营。金营里灯火辉煌,张安国正在跟两个金将喝酒猜拳。他们看见辛弃疾和勇士们拿着刀剑冲进来,吓得魂都没了。张安国赶紧钻到桌子底下,两个金将急忙举起椅子来抵挡。勇士们一拥而上,把两个金将连人带椅子砍翻了。辛弃疾一个箭步上前,把张安国从桌子底下揪了出来。张安国抱着个脑袋,直喊饶命。辛弃疾用剑指着张安国骂道:“你这个叛徒!耿京哪点对不住你?”
  张安国吓得浑身打颤,说:“我……我错了!”
  辛弃疾冷笑一声说:“错了?来,绑起来,带回去办罪!”
  大伙儿一拥而上,把张安国绑得结结实实,拉出了营帐。
  营帐外面站了好些金兵,看辛弃疾他们威风凛凛,谁也不敢上前。辛弃疾把叛徒绑在马后头,不慌不忙地跨上了马,喝道:“谁敢上来,就要他的狗命!告诉你们,我们的十万大军就要开到。想活命的就早点投降!”说完就带着勇士们冲了出去。等金国将领派兵来追的时候,他们早就跑得没影儿了。
  叛徒张安国终于得到了他应得的下场:给砍掉了脑袋。
  辛弃疾活捉叛徒张安国的时候,才二十三岁。

  3.酒交知己
  陈亮是辛弃疾的知交,是一位爱国词人。淳熙十五年冬天,陈亮从他的故乡浙江永康到江西拜访辛弃疾。辛弃疾住在自建的“带湖新居”,附近有其取名为“瓢泉”的一条小溪。小病中的辛弃疾见到陈亮,十分高兴。他俩或在瓢泉共饮,或往鹅湖寺游览。他们一边喝酒,一边纵谈国家大事,时而欢笑,时而忧愤。陈亮在铅山住了十天,才告别回去。辛弃疾一程又一程地送他。
  第二天早晨,辛弃疾又赶马追去,想挽留陈亮多住几天。当他追到鹭鹚林地方,因深雪泥滑,不能前去,才停了下来。那天,他在方村怅然独饮。夜半投宿于姓吴的泉湖四望楼,听到邻人吹笛声,凄然感伤,就写了一首《贺新郎》词。记述他们这次交往。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07-24

1、义斩义端

辛弃疾在加入反金队伍中时,帅印被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偷走。辛弃疾带了一小队人马埋伏在了去往金营必经的路上,果然,天快亮了的时候,义端真的骑马来到,辛弃疾不由分说,一刀将义端砍下马来。面对这样贪生怕死的变节份子,嫉恶如仇的辛弃疾哪里肯听,不由分说,手起刀落,义端身首异处。 

2、哭祭朱熹

朱熹病逝时,他的学说已被宣布为“伪学”。在当权者韩侂胄一派的压力下,许多朱熹的门人弟子不敢前往吊唁,而被朱熹“断过财路”的辛弃疾,却不畏禁令,前往哭祭,并留下了一句留传千古的悼词:“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3.英勇抗金

金帝完颜亮迁都燕京之后,一些长期受奴役和压迫的汉人忍无可忍,扛起了反金大旗,其中声势最浩大的一支队伍是山东境内揭竿起义的一支队伍。为了响应义军的反金义举,时年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乘机拉起了两千人的队伍投奔耿京。

4.名士相会

1175年农历六月初三至初八,著名学者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在鹅湖寺举行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第一次鹅湖之会)。鹅湖因而成了文化胜地。辛弃疾常去鹅湖游憩。

5.酒交知己

陈亮是辛弃疾的知交,是一位爱国词人.淳熙十五年冬天,陈亮从他的故乡浙江永康到江西拜访辛弃疾..小病中的辛弃疾见到陈亮,十分高兴.他俩或在瓢泉共饮,或往鹅湖寺游览.他们一边喝酒,一边纵谈国家大事,时而欢笑,时而忧愤.陈亮在铅山住了十天,才告别回去.辛弃疾一程又一程地送他.

拓展资料: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参考资料:

辛弃疾-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辛弃疾的故事
1188年秋天,陈亮写信给辛弃疾和朱熹,相约到铅山紫溪商讨统一大计。但后来,朱熹因故推辞了这次铅山之会。这年冬,到了相约之期,辛弃疾正染病在床,于瓢泉养息等待陈亮。傍晚,雪后初晴,夕照辉映白雪皑皑的大地,辛弃疾在瓢泉别墅扶栏远眺,一眼看见期思村前驿道上骑着大红马而来的陈亮,大喜过望,病痛消散...

宋代诗人辛弃疾的故事有哪些?
一、青少年时期。止于23岁南渡以前。这是他一生最为意气风发的时期。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22岁的辛弃疾聚众二千人树起抗金旗帜。未几,率部归耿京起义军,并力劝耿京归宋,以图大业,1162年,辛弃疾奉命南渡,联系起义军的归宋问题。不料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率部投金。辛弃疾在返回途中得知此...

辛弃疾的故事
回答:酒交知己 陈亮是辛弃疾的知交,是一位爱国词人。淳熙十五年冬天,陈亮从他的故乡浙江永康到江西拜访辛弃疾。辛弃疾住在自建的“带湖新居”,附近有其取名为“瓢泉”的一条小溪。小病中的辛弃疾见到陈亮,十分高兴。他俩或在瓢泉共饮,或往鹅湖寺游览。他们一边喝酒,一边纵谈国家大事,时而欢笑,时而忧愤。...

求辛弃疾的故事
辛弃疾带伤逃入范府花园。身着金人官服的范邦彦与女儿范如玉演习武艺,辛弃疾不知就里,持剑疾刺范邦彦。粘得力与党怀英寻迹而来,范邦彦连忙出迎,见未来女婿党怀英如此人品,面露不愉。辛弃疾被擒,粘得力将军情图交党怀英保存。范如玉目睹,深慕辛弃疾之忠义,不耻党怀英所为,她与父亲合力,终助辛弃疾逃...

辛弃疾儿时的一个故事,短点的,急用,谢谢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少年时代,是在国运衰颓、兵祸连绵的情况下度过的。他刚满十六岁,家乡济南就被金兵占领了。他目睹烽烟翻滚,山河破碎,仇恨的种子深深地埋藏在心间。有一天,金人贵族中的一个中下级军官完颜千户耀武扬威地来到辛家,硬逼着辛弃疾的祖父辛赞用酒肉款待他。辛赞是个老实人,憋着一...

辛弃疾故事 200字. 谢谢! 急用!!!
辛弃疾义斩义端,故事如下:金帝完颜亮迁都燕京之后,一些长期受奴役和压迫的汉人忍无可忍,扛起了反金大旗,其中声势最浩大的一支队伍是山东境内揭竿起义的一支队伍,领头的耿京是一位农民出身的济南人。为了响应义军的反金义举,时年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乘机拉起了两千人的队伍投奔耿京。当初和辛弃疾一块...

辛弃疾的轶事典故
当晚,辛弃疾带了一小队人马埋伏在了去往金营必经的路上,果然,天快亮了的时候,那义端和尚真的骑马来到,辛弃疾不由分说,一个箭步窜了出来,一刀将那义端和尚砍下马来,那和尚一见是杀气腾腾的辛弃疾,吓得魂飞魄散,当即跪地求饶说:“老兄啊,您饶了我吧,我知道您的真身是一头青兕,您力...

有关辛弃疾幼时的故事。
同伴中有人说:“张安国躲在敌人的兵营里,那儿驻扎了五万金兵。咱们只有几十个人,怎么去捉他呢?”辛弃疾叫道:“五万!就是五十万,我们也要闯进金营,杀了这个叛徒,为耿京报仇,为老百姓报仇!”当天晚上,辛弃疾挑选了五十名勇士,个个骑了快马,带着刀剑,向金营直奔而去。快到金营的时候,...

辛弃疾的生平故事
辛弃疾的生平故事 早年经历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因为辛弃疾的先辈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出自《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

辛弃疾抗金故事
辛弃疾抗金故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

相似回答